高中地理必修三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研究学科,它涵盖了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环境、地球的构造、地表现象以及人类与地球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高中地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认识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学科。
下面是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环境科学1.地球的地理环境及其特征地球的地理环境是指影响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一系列外界条件,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
了解地球环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地球的大气、水和土壤特征、地球表面的热条件、生物地理环境等。
2.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可供各种用途的水的总量。
了解水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水的分布、水的循环、全球水资源地理分布、中国的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等。
3.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包括土壤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了解陆地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土壤资源特征、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4.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及海底矿产资源等。
了解海洋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海洋资源的类型和分布、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等。
二、系统科学观1.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地理学科是对地球的研究,它以系统的方法对地球进行分析和研究。
了解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科的对象、地理学科的基本方法、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
2.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实验方法、模型方法、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模拟等。
了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的实地考察、地理学的实验方法等。
3.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地理系统是指由相互关系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理过程是地理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
了解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系统的特征和分类、地理过程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等。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____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1.地球的形状与地球的运动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2.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生命存在的重要功能,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3.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体内的水,它们通过水循环相互转化。
4.陆地的基本构造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陆地是地壳上海拔较高并露出水面的部分,海洋是被水覆盖的部分。
陆地主要构成有大陆和岛屿。
5.地壳的构造与运动地壳是地球表层的一部分,由岩石组成,具有不均匀分布和多样化的构造。
地壳运动包括地壳的抬升、下沉、侧错和折叠等。
第二章经济地理与人口地理1.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经济地理研究经济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包括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等。
2.城市与城市体系城市是人口聚集和经济活动集中的地区,城市体系是由城市和城市间的联系组成的空间网络。
城市体系可以根据城市的大小、地理位置和功能特点进行划分。
3.农业地理与农业发展农业地理研究农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农业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工业地理与工业发展工业地理研究工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工业发展受到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5.人口地理与人口分布人口地理研究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人口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
第三章区域地理与自然资源1.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研究不同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包括区域的划分方法、区域类型和区域发展等内容。
2.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根据资源的特点和用途,可以将其进行分类。
3.能源资源与能源开发利用能源资源是支持人类社会各项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与城市1. 人口与人口分布:- 人口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所有居民的总数。
-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数量、密度和结构等方面。
- 人口分布不均衡的原因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等。
2. 人口变动与人口问题:- 人口变动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两个方面。
- 人口自然增长是指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的差额。
-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
-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人口稀少等。
3.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是一个经济结构复杂、人口密集、职业分工明细、货物和信息流动频繁的重要人口聚集地。
-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 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等。
第二章经济与发展1. 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经济结构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个部分。
-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等原始生产部门。
- 第二产业是指工业部门,包括工业制造、建筑业等。
- 第三产业是指服务部门,包括商贸、交通、金融、教育、医疗等。
2. 经济发展与经济指标:- 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两个方面。
- 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
- 经济发展水平可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指标来衡量。
3.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现象。
-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由区位因素、资源禀赋、规模效应等原因造成。
第三章水资源与利用1.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主要由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决定。
- 水资源利用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等。
-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2. 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 水资源的保护包括保护水源地、提高用水效率和加强水污染防治等方面。
- 水资源的治理包括建设水利工程、开展节水措施和治理水污染等。
3. 不可再生水资源与可再生水资源:- 不可再生水资源是指地下水和蓄水量有限、可以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水资源。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和平均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差、科里奥利效应-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太阳高度角变化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和作用- 地图的比例尺、图例、注记-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的阅读和使用3.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地球的物理性质:密度、温度、压力- 地球的化学组成4.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板块的划分- 板块运动的类型:发散、收敛、横向移动- 板块边界的地貌特征:海岭、海沟、山脉、裂谷- 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的关系二、自然地理现象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气候系统:大气环流、洋流-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2.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河流的特征:流域、水系、河流阶地- 湖泊、地下水、冰川3. 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火山-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泥石流-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植被的分布与类型:热带雨林、草原、荒漠-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三、人文地理现象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问题: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区、城市景观、城市问题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类型与分布:种植业、畜牧业、渔业- 农业技术与农业问题- 工业的类型与分布:轻工业、重工业- 工业布局与环境问题3. 交通与通讯- 交通方式:陆路、水路、航空- 交通网络与区域发展- 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影响4. 旅游与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开发- 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措施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GIS在城市规划、环境管理中的应用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GPS在导航、测绘等领域的应用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3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现象、人文地理现象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空间格局、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必修三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地球的形成与演变、大气环境与水环境、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基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内容。
以下是对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的总结。
一、地球的形成与演变1. 地球的形成过程:包括原始地质构造和地壳演化。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球的三个结构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3. 地球的外部地质作用: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论和火山地球的外部构造。
4. 地球演化的地貌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和盆地。
二、大气环境与水环境1. 大气圈与大气层的结构:包括由地壳、外围域、太阳辐射、热量交换和风的形成等。
2. 大气环境与天气气候:包括气候要素、天气的形成、气象预报等。
3. 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包括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的管理等。
4. 水体污染与防治:包括水体污染的种类、污染水体的治理方法和水质净化等。
三、人口与城市1. 人口与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与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人口问题。
2. 城市与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的定义、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模式等。
3. 城市环境问题与管理:包括城市的环境问题、城市环境管理与治理、乡村振兴与城市副中心等。
四、农业与工业1. 农业地理:包括农业类型、农业生产布局、农业资源及其利用等。
2. 工业地理:包括工业分类、工业发展基础、工业布局和工业化的影响等。
3. 农业与工业可持续发展:包括农业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农业工业化、绿色工业等。
五、基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1. 基础产业的发展与特点: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石油化工等。
2. 现代服务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包括金融、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
3. 创新与协同发展:包括信息技术与创新、产业协同发展等。
总结起来,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的形成与演变、大气环境与水环境、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基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内容。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地理
- 经济发展模式: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现代服务业经济;
- 区域发展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 区域合作:东盟及其影响、欧盟及其影响、世界贸易组织(WTO);
- 经济发展问题:资源约束、环境污染、城乡差距、产业结构升级等。
2.人口地理
- 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增长、人口结构、人口迁移;
- 人口问题:老龄化、少子化、性别比例失衡、人口流动问题等;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对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 控制人口的政策与措施:计划生育等人口政策。
3.生态环境地理
- 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气候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与破坏等;
- 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环境问题与治理:水资源、大气污染、土地退化、海洋污染等。
4.地理信息技术
-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与分析;
- 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球上任意位置的定位与导航;
- 遥感技术: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的原理、应用及优劣。
5.地理思维方法
- 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地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地理科学的方法论;- 地理信息处理技能:地图阅读、图表分析、地理实证研究方法等。
以上是高中必修三地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地理必修三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探讨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
以下是对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的整理。
一、区域的概念和特征区域指的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边界明确,如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之间则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区域发展阶段1、传统农业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极少。
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小,区域开放程度低。
2、工业化阶段工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差异增大,区域开放程度提高。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三、区域发展差异1、东、中、西差异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教育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化水平较低,科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2、南方与北方差异南方和北方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都有不同。
南方气候湿润,河网密布,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气候相对干燥,以旱地农业为主。
在产业结构上,南方轻工业相对发达,北方重工业比重较大。
四、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会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例如,沿海地区交通便利,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山区则往往以林业、矿业等为主要产业。
2、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区域的地理环境。
例如,过度开垦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可能引发土壤盐碱化。
五、区域可持续发展1、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1. 自然地理环境在高中地理必修3中,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球的构造、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上的水资源。
1.1 地球的构造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幔是在地壳下方的一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1.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分别是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个自转周期为24小时。
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个公转周期为365天。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有着重要影响。
自转引起了地球的日夜交替,而公转引起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
1.3 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非常重要,主要包括海洋、湖泊、江河和地下水。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资源,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而湖泊、江河和地下水则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从海洋、湖泊和江河中蒸发成水蒸气,升到高空后冷凝成云,最终降落成雨,再回到地球上的水资源中。
2. 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是高中地理必修3中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在地表上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
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它涉及到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等多个领域。
2.1 农业农业是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农业中,不同地区会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和气候条件来选择适合种植的农作物。
同时,农业的发展还需要考虑水资源和耕地保护等问题。
2.2 工业工业是土地利用的另一个重要方式。
工业区的选址需要考虑交通便利性、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同时,工业发展还会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问题,因此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
2.3 交通交通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
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交通拥堵。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交通网络、交通设施和交通组织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三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2.(2017·乌鲁木齐诊断)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2)简述阶段二由于资源开发对当地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请从工业结构、工业布局、生态效益等方面说明调整的主要内容。
【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阶段一工业发展优势条件可以从图中煤炭、河流分布信息得出。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矿产资源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比阶段一可知,阶段二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煤炭被大量开采,由此可以得出湿地生态功能减弱,环境质量下降。
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比阶段二、三中的相关信息变化可知,工业结构方面是重工业比例下降,出现了电子工业;工业布局方面是传统工业向东北集中;生态效益方面增加了建设绿化带、自然保护区等。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淡水充足;内河航运便利。
(2)湿地遭到破坏,湿地生态功能减弱;煤矿开采利用,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煤烟粉尘等污染物,环境质量下降。
(3)工业结构:煤炭、钢铁、化学、机械等传统工业比例下降,出现了新兴电子工业;工业布局:传统工业部门向城市东北(河流的下游)方向转移,并趋于集中;生态效益:建设绿化带、自然保护区等。
13.读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回答问题。
(1)指出影响黄河流域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
(2)说出图中虚线圆圈所示区域自然环境的特征,比较该区域东西部生态治理的差异。
(3)关于今后黄河入海泥沙的数量,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趋于减少,二是将会增加。
你持哪种观点理由是什么【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值线分析,黄河流域的降水量整体上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说明降水受距海远近以及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
局部出现闭合等值线,说明受地势起伏因素影响。
第(2)题,图中虚线圆圈所示区域自然环境的特征是位于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东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应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
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应实行治沙工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草场,防治土地荒漠化。
第(3)题,从生态保护方面看,随着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趋于好转,水土流失减少,中上游水利工程以及流域内用水增加,使下游河段含沙量降低,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所以说入海泥沙趋于减少。
从河道管理角度看,由于对黄河水量实行全流域管理与调度,下游不再断流。
每年的调水调沙将黄河泥沙大量送入河口。
所以入海泥沙将会增加。
【答案】(1)距海远近;地势起伏;夏季风(盛行风向)。
(2)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东部: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西部: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防治土地荒漠化。
(3)观点一:趋于减少。
理由: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趋于好转,水土流失减少;中上游水利工程以及流域内用水增加,使下游河段含沙量降低,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
观点二:将会增加。
理由:对黄河水量实行全流域管理与调度,下游不再断流;每年的调水调沙将黄河泥沙大量送入河口。
二、综合题12.(2017·荆门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汉江全长1532千米,流域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个省市。
汉江航运价值高,素有“千里黄金水道”之称。
(1)在长江各大支流中,汉江是历史上航运价值最高的河流,简析其区位条件。
(2)近代以来,汉江航运不断萎缩,简析其原因。
(3)你认为要振兴汉江航运可采取哪些措施?【解析】第(1)题,河流航运价值高从水量大、通航里程长、水流平稳、通航时间长、与其他运输方式联系多、运输量大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第(2)题,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新的运输方式[如铁路、公路等]的兴起使水运的地位下降;结合图中的水库、水电站等信息可知,一些水利工程可能会阻碍通航;根据部分航道的起点位置分析,部分河段的通航能力丧失。
第(3)题,可从加大资金、科技投入,疏浚河道,改建阻碍通航的工程,加大河流径流量,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联运等方面分析。
【答案】(1)汉江流域降水丰富,流量大,流程长,通航里程长;地形平坦,水流平稳,利于通航;通航时间长;航道沟通南北,联系范围广;流域内物产丰富、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
(2)新的运输方式(铁路、公路等)兴起并发展成为主要运输方式;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塞航道;水库、涵闸和桥梁等工程建设阻碍通航;船舶大型化(轮船替代帆船)使上游和支流(江窄水浅)的部分河段丧失通航能力。
(3)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疏浚航道;改建阻碍通航的工程;港口设施机械化、现代化;船舶高速化;与陆运交通线联网;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修建调水(引江济汉)、蓄水工程。
13.(2017·黄冈中学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伊犁河谷是亚欧干旱地带的一块“湿岛”,土壤肥沃,草原辽阔,物产丰富,享有“塞外江南”“中亚绿洲”之美誉,因此,它成为人们向往开发的神奇土地。
材料二薰衣草,是全球最受欢迎的香草之一,其原产法国普罗斯旺,后被广泛栽种。
我国新疆伊犁河谷与法国普罗斯旺地处同一纬度带,且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相似,现种植面积达 1 300多万平方米。
我国伊犁河谷与法国普罗斯旺、日本北海道、俄罗斯高加索地区一起成为世界熏衣草的四大产区。
材料三伊犁河谷薰衣草种植区分布如下图所示。
伊犁河谷薰衣草种植区分布图(1)说出伊犁河谷的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2)从气候的角度分析伊犁河谷成为薰衣草产地的条件。
(3)有人提出,将伊犁河谷薰衣草的种植面积扩大至现在的2倍,甚至更多。
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河流水系特征可知,该地位于河谷地带,且河谷向西倾斜,因此对西风有一定抬升作用,易形成地形雨;山地海拔较高,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气候的垂直差异较为显著。
第(2)题,从气候方面来看,对农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区位因素包括光照、降水、气温等,可结合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分别从上述方面加以分析。
第(3)题,为开放性题目。
若赞同,可从该地扩大薰衣草种植面积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影响方面说明原因;若不赞同,可从该地扩大薰衣草种植面积的不利条件及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等方面说明原因。
【答案】(1)伊犁河谷为向西敞开的喇叭形谷地,对西风有一定的抬升作用,易于形成地形雨;山地高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
(2)年降水少;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日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积累。
(3)支持。
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不支持。
该地生态脆弱;灌溉方式不合理,容易出现土地次生盐碱化;过度开荒种植,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
二、综合题12.(2017·衡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东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主要大河均为国际性河流,导致该地区长时间存在水资源冲突问题。
各国为缓解水资源短缺,采取了多种措施。
图a为中东及其附近地区示意图,图b示意一些村庄利用太阳能驱动水泵,开采地下水。
(1)描述A地降水特点,并分析该地降水较多的原因。
(2)分析中东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3)与修建大坝相比,你是否赞同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开采地下水的方式。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根据题目中提供的降水量图分析,降水特点从总量、季节分配分析。
全年降水总量比较多,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4至10月份。
分析降水较多的原因,可以根据白尼罗河上游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来分析,该地区为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夏季降水量较多,加之白尼罗河地形抬升作用明显,地形雨多。
第(2)题,中东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分析,自然原因从气候、河流分析;人文方面从人口、工农业、水污染和各国冲突等方面分析。
第(3)题,此题围绕当地太阳能资源开发来开采地下水。
赞同的话主要结合当地太阳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和维护成本低,对生态环境影响小。
不赞同的话,主要从不利的方面去考虑,利用太阳能开采的量有限,供不应求;还有是对地下水的影响,进而引起其他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1)特征:降水总量多,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4~10月。
原因: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影响,气流上升,加之地形抬升作用显著,降水丰富。
(2)自然原因:降水少且不稳定;河流湖泊数量少;全球变暖,蒸发增强,加剧干旱。
人文原因: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发展,(工农业)需水量增加;水资源污染浪费;各国竞相修建大坝,加剧各国冲突。
(自然和人文原因各答两点)(3)赞同。
理由:充分利用中东地区丰富的太阳能;成本低廉,有利于修建和维护;对河流生态环境影响小。
不赞同。
理由:利用太阳能开采地下水,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可能引起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
13.(2017·成都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示意伊比利亚半岛河流及农业灌溉区。
材料二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沿岸是欧洲西部秋、冬季反季蔬菜的主要产地,该地收获的蔬菜几天或几小时即可在欧洲西部各国的市场上市。
(1)判断伊比利亚半岛的地势特征,并说出判断依据。
(2)试推测该半岛沿40°纬线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3)分析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沿岸反季蔬菜生产的区位优势。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来判断伊比利亚半岛的地势特征。
图中河流总体是向东、西两侧流入海洋,所以该地地势总体中部高,东部、西部低。
第(2)题,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该半岛40°纬线附近受西风带控制,降水主要受来自大西洋的暖湿西风影响。
结合上题分析,该岛中部地势高,所以西侧为迎风坡,东部位于背风坡,年降水量沿40°纬线西部多、东部少。
第(3)题,根据题中信息分析,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沿岸反季蔬菜生产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热量、市场、水源等方面。
与欧洲西部相比,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沿岸纬度低,秋、冬季节气温高,热量充足。
与其他地区相比,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沿岸距欧洲西部较近,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图中河流众多,说明水系发达,灌溉便利。
【答案】(1)地势中部(北部)高,东部、西部(南部)低。
河流流向。
(2)年降水量沿40°纬线西部多、东部少。
原因:该半岛降水主要受来自大西洋的暖湿西风影响;该半岛地势中部高,东西部低,西部地处迎风坡,降水多,东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3)纬度低,秋、冬季节气温高,热量充足;河流多,灌溉便利;距欧洲西部较近,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12.(2017·太原模拟)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长安(今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陕西省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沟通内陆与亚欧大陆桥和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承接东部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物流中心、融汇亚欧丰富多元文化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