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史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小说史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小说史笔记整理

汉代小说

(一)《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

1、近史之书《周考》、《青史子》

2、似子之书《伊尹说》、《师旷》

3、方士之书《皇帝说》、《封禅方说》

(二)汉代其他小说

《燕丹子》、《列仙传》(西汉刘向)

(三)汉代托名小说

《神异经》、《十洲记》、《汉武故事》、《洞冥记》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一)兴盛原因及其题材内容

1,长期分裂与黑暗的社会现实。

2,巫风、方术的兴盛和传播。

3,佛教的传播和佛经的翻译。

(二)志怪小说代表作——《搜神记》

材料来源:1承于前载 2广收遗逸 3采访近世之事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赞扬神仙方士的幻异之术

2、写神灵感应,怪物变形之事

3、写精怪妖魅的故事

4、神的传说,历史故事

思想内容及艺术特征

1、揭露统治阶级的凶残,表现人民反抗强暴,反抗迫害的斗争精神。如《干将莫邪》、《东海孝妇》。

2、表现人民群众的优良品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李寄》、《董永》。

3、反应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婚姻的自由幸福而斗争。如《紫玉》、《河间郡男女》。

4、个别不怕鬼怪的故事。如《张助砍树》、《宋定伯》。

其他志怪小说

1、记怪类《搜神后记》、《列异传》、《异苑》。

2、博物类《博物志》、《外国图》、《玄中记》。

3、神仙类《神仙传》、《拾遗记》、《幽冥录》。

《幽冥录》主要思想内容:

1、宣扬佛法,鼓吹轮回报应。

2、关于街头巷语,鬼怪异物的传闻。

3、爱情题材的故事。

魏晋南北朝轶事小说

(一)兴起及发展概况

一、笑话类

《笑林》邯郸淳撰

内容广泛,主题鲜明,以夸张的漫画式笔法写人,充满滑稽和幽默的情趣,浓厚的生活气息。

是我国的笑话之祖,它开创的笑话文体,为后世人所继承,从魏晋一直到明清绵延不绝。

《解颐》杨松玢《启颜录》侯白

二、琐言类

《语林》东晋裴启《郭子》郭澄之《俗说》梁代沈约

三、轶事类

《西京杂记》刘歆《殷芸小说》

(二)轶事小说代表作——《世说新语》

思想内容

1、描写魏晋风度,名士风流

2、描写豪门世族穷奢极欲的生活

3、描写统治阶级的凶残

4,、记载士大夫中的一些好人好事

在语言表达和人物形象描写的特点:

1、语言高度准确简介洁,富有表现力

2、运用简练的笔触勾勒人物形象,展现他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

A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勾勒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B通过对比手法来写人物形象

汉魏晋六朝小说的美学特征及影响

1、批判现实与追求理想的结合

2、奇幻诡异的想象和瑰丽的情境

3、善用富有特征的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4、语言简练。隽永、幽默、诙谐,常采用骈散相间的形式

隋朝小说

《冤魂志》颜推之《旅异记》侯白

唐传奇的发展概况

唐传奇繁荣的原因:

1、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为唐传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土壤。

2、小说本身的文体演进为唐传奇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唐代的科举制度和温卷习俗,直接刺激唐传奇的发展。

4、迎合广大群众的好奇心理,也是唐传奇繁荣的又一原因。

发展期的唐传奇

《古镜记》王度《补江总白猿传》《游仙窟》张文成

成熟期的唐传奇

一、爱情类

文人与神仙的爱情《任氏传》《柳毅传》李朝威

文人与民女的爱情《离魂记》、《莺莺传》元稹

文人与奴婢的爱情《李婕传》《霍小玉》蒋防

二、讽刺类

《枕中记》沈既济《南柯太守传》李公佐

三、政治类

《上清传》柳珵《长恨歌传》陈鸿《东城老父传》陈鸿祖

四、武侠类

《谢小娥传》李公佐《冯燕传》沈亚之

五、志怪类

《玄怪录》牛增儒《集异记》薛用弱

《河东记》薛渔思《遗史》卢肇

《博异志》谷神子

衰落期的唐传奇

一般特点:武侠小说攀升到题材的第一位。代表作有《红线》、《昆仑奴》、《聂隐娘》等。衰落期主要传奇有《甘泽谣》(袁郊),《传奇》(裴铏),《云溪友议》,康骈的《剧谈录》……

五代小说

一、传奇

《虬髯客传》杜光庭《三水小牍》皇甫枚

二、志怪

《求异记》杜光庭《稽神录》徐铉《野人闲话》景焕

三、轶事小说

《开元天宝遗事》王仁裕《唐遮言》王定保《北梦琐言》孙光宪

唐传奇的审美特征:

1、审美对象实现了有“志怪”向“志人”的转变,开始重视普通人。

2、审美情趣可以概括为求奇求虚求细求全。

3、审美标准也就是审美情感,是文人尺度——

4、审美形态总体上是以悲为美。

宋元时期的通俗小说

说话的由来

“说话”就是以故事娱人。

“说话”兴盛原因:

1、说话本身的思想性、通俗性、娱乐性和市场性,使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

2、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未说话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从小的环境来看,勾栏瓦肆中有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表演,这就为说话提供了一个借鉴姊妹经验的良好机遇,有利于说话不断充实自己,在竞争中求的进一步发展。

4、统治阶级对民间的这些艺术形式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在客观上助长了说话的发展。

宋元时期的平话

《武王伐纣书》,《吴越春秋连象平话》……

平滑的体制和影响

平话作为讲史类的话本,在体制上现出共同的特点:

1、篇幅宏大,分卷分目

2、开场诗

3、断代编年的叙事方式

4、语言文白夹杂,常在叙事过程中引出一些诗词,书法,表章,信柬来增强说服力,加大真实性

5、散场诗

影响:

1、它为章回小说的体制提供了基本形态

2、杂糅各家素材,尊重历史,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为创作原则,也为后世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树立了可资借鉴的样板。

3、丰富的内容对于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为各种不同的文艺提供素材也有不容被忽视的作用。

银字儿

银字儿的体制包括题目、篇首、入话或头回、正话、结尾部分。

1、爱情类《碾玉观音》

2、公案类《错斩崔宁》

3、武侠类《杨家将》

4、家庭类《快嘴李翠莲》

宋元时期的文言小说

一、北宋的志怪小说

1、《稽神录》徐铉,字鼎臣

2、《江淮异人录》吴淑,字正仪

3、《括异志》张师正字不疑

4、《青琐高议》刘斧

二、南宋志怪小说

1、《投辖录》王明清,字仲言

2、《睽车志》

3、《夷坚志》洪迈字景庐,号容斋

《夷坚志》特点:

1、书中多有故国之思和南归之志,表现宋金易代之时人们的爱国之心。如《太原意娘》

2、反映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如《齐生冒占田》

3、有相当多的作品揭露官府的腐败黑暗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尔虞我诈。如《林县尉》

4、家庭问题在书中也多有反应。如《马妾冤》

金元时志怪小说

1、《续夷坚志》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

2、《异闻总录》

宋朝轶事小说

一、北宋轶事小说

1、《贾氏谈录》张泊字谐仁

2、《绿珠传》、《杨太真外传》月史,字子正

3、《洛阳搢绅旧闻记》张齐贤,字师亮

4、《南部新书》钱易,字希白

5、《归田录》欧阳修,字永叔

6、《湘山野录》文莹

二、南宋轶事小说

1、《鸡肋编》庄季裕

2、《曲洧旧闻》朱弁,字少章

……

元朝轶事小说

《山房随笔》《辍耕录》《李师师外传》《娇红记》

《三国演义》

思想倾向表现:1、拥刘反曹 2、王霸谋略 3赞美道德,感慨世事

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问世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大事,它标志着章回体长篇小说的成熟,是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主要形式的里程碑,改变了中国文坛的文体格局,提高了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也是历史演义中的史诗性作品,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突出成就有以下几点:

1、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正确的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虚实关系,达到真实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2、结构宏伟而严谨,线索清晰而缜密,内部结构也显示出变化多端的艺术手法。

3、战争描写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4、人物形象相当成功。

5、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明朝其他历史演义……

历史演义的创作特点:

1、几乎所有朝代的历史都被演义出来了

2、对当代历史表现出极大地兴趣

3、作家大都是南方人

明朝的英雄传奇

《水浒传》

主题1、农民起义说 2、市民革命说 3、人民起义说

4、地主阶级内部革新派与守旧派的矛盾斗争说

5、忠义与反忠义说

思想倾向

1、“乱由上作”“官逼民反”是起义发生的社会原因。

2、生动展现了人民起义星火燎原的发展趋势,绘制了完整的封建社会中人民起义的兴亡史。

3、热烈地颂扬了顶天立地,浩气长存的起义英雄。

4、揭示了招安的历史悲剧,总结人民起义失败的历史教训,说明领袖人物的投降路线是起义失败的主要危险。

艺术成就:

1、人物性格鲜明,各具情态

2、总体结构完整有机,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他的内部结构腾挪多变,显示出高超的结构艺术。

3、情节典型曲折,非常注意悬念的设置和偶然的巧合,并且善于确立情节的艺术中心。

4、语言在古代小说中是首屈一指的,是在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非常成熟的文学语言,既有淳厚的生活气息,又有浓郁的个性特色。

明朝的神魔小说

《西游记》

1、在思想方面,冲淡了宗教色彩,加入了现实内容,表现了鲜明的民主倾向和时代特征。

2、在人物塑造方面,提高了孙悟空,猪八戒的地位,让唐增居于次要地位,主弱从强的叙事谋略,构成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格局,为小说的展开留下了大片空白。

3、在内容方面,把不同宗教派别的故事和人物以及民间信仰杂糅在一起,极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4、在创作方面,形成了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寓教于乐,笑中含讽,对长篇小说贡献了新的美学形态。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 2、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神佛和宗教的揶揄

2、在情节的铺展中,信手拈来当时世态进行讽刺,使作品妙趣横生,让读者在笑声中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得到释放愤懑的愉悦。

3、作者对取经人的特点和错误页进行了分寸得当的讽刺。

明朝其他神魔小说

1、《三遂平妖传》

2、《济颠禅师语录》

3、《四游记》吴承恩,余象斗

4、《封神演义》

明朝世情小说

《金瓶梅》思想内容:

1、展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权钱勾结欺压人民的本质特征

2、全方位展示了明代中后叶的市井生活,深层次的暴露了人性的丑恶

3、从侧面反映明代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了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

明朝世情小说的美学特征:

1、家庭中看乾坤

2、丑陋中寓讽刺

3、立体中见性格

4、普通中先深刻

5、网装上见有机

6、口语中显生动

明朝的拟话本小说

“三言”冯梦龙:

1、非常推崇通俗文学,认为通俗文学比孝经,论语更加感人,“捷且深”。

2,、非常重视通俗文学的感染和教育作用。

3、看到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联系和区别。

4、非常器重直接来自民间的通俗文学。

“三言”主要思想内容:

1、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矛盾,表现清官与贪官的斗争,暴露宗教虚伪荒淫的内幕。

2、反映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表现市民的婚恋观,呼吁下层妇女女权的觉醒。

3、反映经商生活,表现纯真的友谊。

“两拍”积极的思想内容:

1、揭露官府的反动面目,抨击理学的虚伪本质

2、大量反映经商生活,张扬好货好利,揭露欺诈拐骗

3、描写婚姻恋爱生活,表现较为进步的婚恋观念

4、揭露寺观中的丑行,对僧道的不法行为痛加揭露

5、歌颂侠义之士,伸张正义之举

《型世言》和其他拟话本集

《型世言》陆人龙《石点头》叶敬池刊行

《西湖二集》周楫《鼓掌绝尘》“古吴金木散人”

《欢喜冤家》

清朝文言短篇小说

《聊斋志异》

艺术成就:

1、塑造了大批独特艺术价值的人物形象

情节构成的特点:

1、采用避实击虚的构思方法,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留出了想象的余地

2、情节具有真幻交织的特点

其他文言短篇小说:《新齐谐》袁枚;《阅微草堂笔记》

《儒林外史》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本老人

思想内容:

1、对科举制的揭露,更为深刻的指出了科举使人堕落,道德败坏,丧尽廉耻。

2、把批判科举制度同批判理学、封建礼教结合起来。

艺术成就(讽刺艺术中最突出的两点):

1、把喜剧性和真实性结合起来

2、把讽刺对象的喜剧性和悲剧性结合起来,使人物的荒唐可笑的行为反映出深刻的社会悲剧的本质意义

具体的讽刺手法有:

1、通过人物前后矛盾的言行,揭穿其虚伪性,还原真实的本来面目

2、在人物自我吹嘘的过程中,点出漏洞,让人物当场出丑,自我否定

3、通过情节的发展,让讽刺对象弄巧成拙,处于狼狈的境地

4、通过对人物的形象描写,使讽刺意味自然流露

5、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夸张,增强讽刺效果,并暴露讽刺对象的本质特征。

《红楼梦》

贾宝玉性格特征:

1、反对科举功名,背弃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

2、轻视理学强化的封建伦理纲常和等级秩序

3、违背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

清朝的其他长篇小说

清朝历史小说英雄传奇产生原因:

1、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影响

2、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

《水浒后传》《说岳全传》

清朝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歧路灯》

清朝才学小说:《镜花缘》

思想内容:

1、要求提高妇女地位,这是作品中十分突出的主题

2、对现实社会的世态炎凉以及八股取士进行嘲讽和批判

3、通过一些海外国度的描写,寄托社会理想

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最早《好逑传》成就最高

公案小说:《荡寇志》(俞万春)《儿女英雄传》(文康)《施公案》《七侠五义》(石玉昆)

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伯元)《20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研人)《老残游记》(刘鹗)《孽海花》(曾朴)

赵晓耕中国法制史笔记

第一节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 一、西周的法制思想与法律 (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 1.“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内容。为谋长治久安,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同时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并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这里的“天”仍是夏商以来一直尊奉的“上天”,但周初统治者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 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在这种“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观之下,周初统治者具体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主张。这种“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服从。“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内容,周初统治者逐渐归纳成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 2.“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的影响。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代表了西周初期统治者的基本政治观和基本的治国方针。这种主张的提出,不仅解决了为什么商汤可以伐桀武王可以伐纣的理论问题,而且为西周社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方向。这种法律思想的形成,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已趋成熟。这一法律观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西周统治者把道德教化即“礼治”与刑罚镇压相结合,形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和“礼”、“刑”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使这一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政治政府中,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本。汉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出礼入刑的礼刑关系 1.礼的内容与性质。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鬼神时所举行的仪式。商周两朝在前代礼制的基础上,都有所补充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礼有两层含义: 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则。可归纳为“亲亲”与“尊尊”两个方面。“亲亲”,即要求在家庭范围内,按自己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成员都应以父家长为中心。“尊尊”,即要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都应恪守名分,而且“尊尊君为首”,一切臣民都应以君主为中心。在“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下,又形成了“忠”、“孝”、“义”等具体精神规范。二是具体的礼仪形式。 西周时期的礼已具备法的性质。首先,周礼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其次,周礼在当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实际的调整作用。 2.“礼”与“刑”的关系 (1)“出礼入刑”。西周时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罚。“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其关系正如《汉书?陈宠传》所说的“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相为表里”,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规则超出了礼的规范他就要落入到刑罚的制裁范围之中。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它强调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刑不上大夫”强调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

二轮复习 历史笔记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一、概况 1. 三条线索 1.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双半社会开始形成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双半程度进一步的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双半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双半社会最终形成 ⑤1901-1949 中国双半社会性质不断深化 2. 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 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④无产阶级: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 走进近代社会 2. 分期 1.前期: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 后期: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 (任务:反帝反封建) 2.晚清:1840-1912 封建君主专制 民国:1912-1949 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1919-1927 (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 3. 近代化内容 ①1840-1919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 ②1919-1949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4. 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 ①民族独立——是前提和基础②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保障和目的 5. 近代化特点 ①发展缓慢,艰难曲折(原因:双半社会,受多种势力阻挠,三座大山为主要代表) 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③地区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城市

④集中在工业领域——轻工业,农村农业没发生深刻变化, ⑤欧风美雨的产物,受外来因素影响 6. 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先天不利:资金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 技术不足——缺乏科学技术 人才不足——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培养封建官僚 思想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②三大障碍: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③缺乏安定的环境(客观) 7. 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阶段性特征及后果 ①1840以前 特征:走私鸦片 后果:白银外流,银贵钱贱,清政府腐败 ②1840-1895 特征: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手段:开放通商口岸,控制中国海关 后果: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使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③1895-1931 特征: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手段:设厂、开矿、筑路、向中国提供开款 后果: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大在华政治势力 ④1931-1945 特征: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相结合 手段:控制中国工矿业,掠夺中国劳动力,掠夺农产品,控制金融 后果:使我国经济遭巨大灾难,破坏民族工业 ⑤1945-1949 特征:美国对总过大肆商品输出 后果:给民族工业以毁灭性打击 8.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特征 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孙中山辛亥革命开始) 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器物——制度——思想) ③向西方学习:以欧美为师到以俄为师 ④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9.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A和清末民初西学东渐B不同 ①背景:A欧洲资本主义处于萌芽时期,新航路开辟,扩张能力有限 B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发展,扩张能力增强 ②地位:A双方地位平等 B中国受侵略,是殖民国家与半殖民地的关系 ③内容:A科技

中国法制史笔记全整理

中国法制史 绪论 一、关于中国法制史学科 (一)中国法制史是法律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 (三)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 二、关于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线索 (一)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法制的萌芽和成长 (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法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隋唐法制的完善 (四)宋、元、明、清法制的成熟及演变 (五)中国近代法制的演变 (六)新民主主义法制实践及其转型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法制的建设 三、关于中华法系 【中国传统法制的基本特征】 (一)以儒家学说为法制的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立论基础 (二)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三)家族本位的伦理发占有重要地位 (四)鲜明的专制特性? (五)融合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原则 (六)刑事、行政、经济立法比较发达,民事立法相对薄弱 (七)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论述中华法系及特点: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母体,在东南亚早期封建国家之间形成的一个影响广泛的法系。中华法系的母法就是经千年积累而成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华法系的子法系统,主要有封建时期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仿效中国古代法而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 中国法系的特点表现在:从立法和法典结构上看,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从司法体制上看,是“行政兼理司法”。但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应该是“礼法合一”。礼法合一”是指在中华法系法律制度中,中国传统的论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完全融为一体,法律的评判标准与道德的评判标准完全一致。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 司考考点: 明德慎罚、出礼入刑、五刑、契约、婚姻继承、大司寇、五听、五过、三刺。

·神话传说时代——习惯法 ·夏商周——形成了礼刑结合的国家法体系 ·西周的法制思想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其内容趋于成熟,促进了礼刑结合的法律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司法制度。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原始人的法 ·法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一)法是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 (二)无论原始社会还是文明社会都有其法律制度 ·中国原始人的法表现为礼与刑两个方面 二、礼来源于原始人的祭祀 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一)刑起源于部落战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二)战争产生了刑罚---- 奴隶制五刑的产生是战争的需要和结果; (三)一些罪名产生于战争----弗用命.不从誓言罪等; (四)刑官产生于战争----皋陶作士.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礼 一、周公制礼★ 西周的重大立法活动.西周初期在周公的主持下,以周族原有的习惯法为基础,结合 现实需要,对夏商的礼进行全面的整理增删,重新厘订了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和礼节 仪式,史称周公制礼. 二、周礼的分类 (一)可分为“本”和“文”;“本”指精神原则;“文”指礼节仪式。 (二)可分为“五礼”、“六礼”或“九礼”。(五礼:吉、凶、军、宾、嘉) 三、周礼的实质 ·西周的礼法制度以差序为基础,所谓差序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等级秩序。 ·礼的实质就是“别”,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秩序是一种等差秩序。 四、周礼的内容 (一)土地所有权 1、土地王有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2、分封制度:“授民授疆土”; 3、贡赋制度:“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二) (三)婚姻 1、婚姻形式:贵族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民间实行一夫一妻制。 2、婚姻条件:(1)禁止性条件:同姓不婚、五不娶。 (2)成立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高中】中国近代史复习笔记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 第1课 中国近代史综述 一些宏观理论与概念 一、研究中的两大范式 1、“革命史范式”将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殖民入侵。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2、“现代化范式”认为改革或革命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手段,中国近代史是“多点一线”,生产发展、技术救国、阶级斗争、政治革命、制度变革、思想冲突、文化变迁等“多点”都汇聚成了“现代化”这条主线。近年来高考命题常着眼于此挖掘史实,体现命题的时代特色,需要引起注意。 二、革命史范式的时间线索 三、革命史范式的主要问题 1、社会性质: 2、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 ☆1901年后两大矛盾趋于合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3、革命对象: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任务 社会矛盾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后 鸦片战争前 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农民 阶级(封建主义-人民大众)反封建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人民大众 反侵略反封建

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5、历史主题: 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这也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任务。 四、基本线索 1、屈辱沉沦史: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一方面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抗争(抗争史),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近代化)的道路(探索史)。 如太平天国运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属于抗争史的内容;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等属于探索史的内容。 五、晚清民国纪年 1、晚清年号:乾隆 1736——1796 嘉庆1797——1820 ?道光 1821——1850 咸丰 1851——1861 ?同治1862——1874 光绪 1875——1908 ?宣统1909——1911 2、中华民国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1912-1913) 北洋军阀政府(1913-1928)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民国纪年法转换公元纪年法的方法: ?民国纪年法年份+1911=公元纪年法年份 ?例如:民国8年就是8+1911=1919年,五四运动

中国法制史笔记

中国法制史笔记 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朝,标志着中国国家的形成,中国法制的雏形相应出现,历经商、周,逐步定型为宗法制的法律制度。西周确立的“ 亲亲” 、“ 尊尊” 原则及有关制度,对后世封建法制有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各大诸侯国相继实行改革,公布了第一批成文法,并为此发生论争。战国时编撰的《法经》,是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 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维护和巩固这种君主专制,成为二千多年来传统法制的出发点和中心任务。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步引礼入律,礼律结合,为唐律“ 一准乎礼” 、礼法交融作了长期准备。封建制度至唐而鼎盛,封建法制也臻于成熟、完备。唐律不但为后世王朝奉为立法楷模,且被引进至东亚诸国。此后,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而商品经济在重重抑制下,在宋、明、清各朝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封建法制也愈益缜密,经济立法和民事立法均颇有进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20世纪初清政府“ 变法修律” ,到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陆续公布《六法全书》,标志着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制的过渡和确立。这一时期的法制仿照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大陆法系的形式,大量吸收其法律的内容,

但仍掺杂了不少封建传统法律。清末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更实行独裁专制,实行秘密的非法镇压和军事统治。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不断创造新型的法制。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进行了首次尝试。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法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创设了人民民主法制,历经曲折艰辛,逐步走向成熟,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前驱和渊源。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主讲——冯聚才 第一讲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中国跨入近代的状态:——“三条线的交叉” 封建社会的衰落期、清王朝的衰落期、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资本主义的英国发动了第一场侵华战争,结果: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一个享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发展道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典型人物:林则徐)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在1858年签订了中——英法俄美《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中-英法俄美《北京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在中国近代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清政府表现的软弱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气焰。

(4)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对华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地加深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西方八个国家联手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清王朝的不堪一击,北京沦陷,被迫在1900年9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基本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与主要矛盾 (1)特点:(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通知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的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A、中国的封建势力是近代中国最黑暗、最反动的势力,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源依然存在; C、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E、近代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在世界史上是少有的。 帝国主义侵华的手段: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二)、主要矛盾: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其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中国人民

马工程《中国法制史》课本期末重点笔记整理

《中国法制史》 第一、二章 一、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p17) (一)战争与法律 (二)祭祀与法律 二、奴隶制五刑的具体内容 1、大辟:死刑 2、膑辟:剔去罪犯的膝盖骨 3、宫辟:损害罪犯的生殖器官 4、劓:割去罪犯的鼻子 5、墨:在罪犯的脸额部位刺字 6、刖:砍掉罪犯足 第三章 一、西周的《九刑》 九刑有两种含意: 1.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2.《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 流:中国古代称流刑为流。指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赎:赎刑用财物抵免刑罚。 扑:扑刑是一种身体刑,包括笞、鞭、杖。笞用竹,鞭用革,杖用荆。扑刑在古代为教刑,用来督责官吏,又称为官刑。 鞭:鞭刑(在古代)全部都体现在刑讯上 二、明德慎罚的思想 “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政治思想的自然延伸,“以德配天”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处罚要宽缓、慎重。明德慎罚就是强调要将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崇尚德政,提倡德教,谨慎地使用刑罚。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传统三、西周的质剂与傅别 (一)质剂:买卖契约 质: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用较长的契约 剂:买卖兵器、珠宝等贵重器物用较短的契约 (二)傅别:借贷契约 傅:书写别:中分,借贷双方各执一半 四、七出与三不去 (一)七出 1、无子:妻子未能生子 2、淫泆:妻子生活作风淫乱 3、不事舅姑:不孝顺公婆

4、口舌:妻子搬弄是非离间亲属关系 5、盗窃:妻子暗蓄私财 6、妒忌:妻子争风吃醋 7、恶疾:妻子罹患恶性传染病 (二)三不去 1、有所取无所归,不去:结婚时妻子有来处,休妻时无归处 2、与更三年丧,不去:妻子与丈夫曾经共同为公婆之一守满丧期 3、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结婚时丈夫贫贱,休妻时夫已富贵 五、五听 案件审理中,法官兼听诉讼双方的供词,并以经验辨别双方供词的矛盾与真伪,即为五听。五听指五种观察方法。 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言词是否矛盾 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脸色是否异常 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呼吸是否急促 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注意力是否集中 五曰目听(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眼神是否游离 六、西周对刑事、民事诉讼似已做了区分,刑事诉讼称狱,民事诉讼称讼 第四章 一、最早公布成文法的国家 1、郑国是最早公布成文法的诸侯国,公元前536年,在执政子产的主持下,郑国率先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 2、公元前513年,在执政赵鞅、荀寅的主持下,晋国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以刑鼎形式加以公布。 3、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自己制作了一部“刑书”,把其内容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刑” 二、《法经》:中国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 (一)产生背景 李悝变革,制定法经巩固改革成果 1、政治:“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的规定,废除世卿世禄制,不再以身份来获赏、禄 2、经济:实行“尽地力之教”,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封建式的小农经济得到巩固发展 3、军事:严格对官兵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还要给予优待 (二)体例内容 1、《法经》由六篇构成,依次为《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2、第一部分是专门打击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盗法》:打击侵犯财产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贼法》:打击侵犯人身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小编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帮助大家梳理本科目重点,把握知识框架。下面是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之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部分: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中英《南京条约》,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其中,中英《南京条约》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这些主权都只是部分破坏,而没有完全丧失 3.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 4.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第一,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第二,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样,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两半社会,《辛丑条约》以后,中国正式沦为两半社会,注意两者的区别。 5.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一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第五,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第六,在资本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极端贫困及不自由的生活。 两半社会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政治半殖民地化;经济半封建化;社会不平衡化。 近代中国的国情既可以表述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也可以表述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 6.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第一,地主阶级——官僚地主、城居地主、资本家;第二,农民阶级——向贫农或雇农转化,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第三,工人阶级——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第四,资产阶级——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注意,小资产阶级不是资产阶级,属于劳动人民。 7.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8.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范忠信《中国法制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一编起源时期的中国法制(远古至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制) 第一章关于中国法律起源的传说与事实 1.1复习笔记 一、关于上古无法制时代的追忆 古代贤哲们认为,上古时代起初是没有法制的。 《管子》云:“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 《商君书》云:“古之民朴以厚”,“黄帝之世,官无供备之民。”“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淮南子》云:“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孝经》云:“三皇设言而民不违。” 二、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猜度和观念 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猜度和观念,古代哲人们大多是通过谈论法律产生的紧迫必要性——“禁暴止乱”、“定分止争”——来表达,从下面的逻辑思路来讨论礼乐制度或法制文明的起源。 1.人类早期曾有过如禽兽一般相互争斗、暴乱不已的野蛮时期。 《管子》说:“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配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 2.争斗祸乱产生的原因 这些争斗祸乱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人性恶,天生好利恶害,损人利己; (2)生存资源不足以养活众多人口,不能不争; (3)个人之间因“义”主张)不同而互相非难。 《荀子》说:“礼起于何?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 3.制定礼乐法制定纷止争 必须赶快创立礼乐制度或法制来确定每个人的名分和利益,制止暴乱或禽兽般生活,使人类不至于同归于尽,进而升华至文明境界。 《管子》说:“故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是故道术德行出于贤人,名物处违是非之分,则赏罚行矣。”故“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4.有能力来制定礼乐法制拯救人类的,只有圣人。 《商君书》说:“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悦)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尚)贤立矣。” 5.圣人是依据天地自然之暗藏法则来制定人类社会的礼乐制度的。 《尚书·皋陶谟》说:“天叙有典,勒我五典五悖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天叙”、“天秩”、“天命”就是上天的意志和法则,“五礼”、“五服”、“五刑”是人类的法制。把天法变成人法的是圣人,他们是天人之间的桥梁,上天把他的委任和法则授予圣人。 三、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事实追忆

北京大学中国法制史笔记讲解学习

北京大学中国法制史 笔记

中国法制史 授课:北大法学院赵昆坡、人大法学院王琳霞,政法大学刘广安老师 说明: 1、学习中国法制史要善于归纳,如历代法制指导思想、某某第一的容易考,有关民事、经济的章节一般不会考大题,可只做一般准备。法制史涵盖四个方面:一是立法、二司法、三刑法、四民法和经济法,四个方面中,前三个是主要的,立法往往占一半以上,那些有争议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般不出,学习中,应以这四个方面为纲、以年代跨度为纬,本着删繁就简、深入浅出、突出重点的原则,以基础知识和基本问题为重点掌握对象,同时、还应详尽掌握大纲的内容。中国法制史的主要内容在清末以前,包括:1)立法情况(形式和活动);2)司法制度(中央司法机关、职责、变更情况);3)其他代表性知识点。尤其强调立法,立法方面是我国法制史学界研究最为成熟而稳定的部分,因此特别重要! 2、按照2002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大纲和样题的规定,中国法制史在综合考试中共占30分,分别是单项选择题10分、判断题10分、分析题10

分。由于中国法制史研究包括中国奴隶制法律制度、封建制法律制度、清末及中华民国法律制度、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在内的上下几千年的法制发展历史,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记忆难度很大。在复习时要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各个时期的重点法律制度和重要法律事件,形成自己的法制史学习框架,根据法制史的框架体系清点自己的重点学习成果,再补充和完善次要的知识内容。 3、中国法制史以历史发展为纵线,分为奴隶制法律制度、封建制前期法律制度、封建制中期法律制度、封建制后期法律制度、清末及中华民国法律制度、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等六个大的时期;以各个时期的法律制度为横线,包括法制指导思想、立法活动、刑事法律制度、民事经济法律制度、司法制度等五个方面。在考试中,主要考查法律思想的内容、立法的时间和特点、具体法律和司法制度发展的内容和特征。 导论中国法制发展史概述 老师觉得绪论有些超出基本知识以外,若没有时间,这一部分可以不看。可在学完整个法制史后借本章回顾全部内容。 第一章奴隶制的法律制度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精华笔记

中国法制史复习纲要 第一章:中国法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 1. ..................... ..中国法的起源:“刑起于兵,礼源于祀”的含义 2. .......... ..刑罚的原则和主要罪名 2.1天罚神判的法治指导思想(自然神到人格神) 2.2刑罚的原则: (唐虞)“眚灾肆赦,怙终贼刑”-过失减免刑罚,故意或惯犯加重处罚 (夏)“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反对错杀无辜和滥罚轻罪 (商)“殷罚有伦,义刑义杀” 2.3 罪名 夏-不孝,违命,昏,墨,贼 商-乱政,疑众,巫风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明德慎罚”“刑兹无赦”“刑罚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 西周关于法官责任制度的规定,严禁司法人员徇私枉法。“五过之疵”指司法人员应当杜绝的徇私枉法,出入人罪的五种弊端,分别是惟官(同僚关系)、惟反(敲诈勒索囚犯令其翻供或隐瞒实情)、惟内(亲属关系)、惟货(索贿受贿)、惟来(勾结往来)。这五种行为依法与涉案罪犯同等处罚。 周礼集西周的政治法律制度与伦理道德规范之大成;调整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维护宗法等级秩序;预防违法犯罪;周礼贯穿着一条“亲亲”“尊尊”的原则。以孝和忠为核心。 ●了解礼与刑的关系:1.出礼入刑,礼的功能在于正面的积极指导,刑的功能 在于处罚及遏制犯罪;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3. ........☆.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1】婚姻的原则 一夫一妻原则,男尊女卑原则 【2】婚姻的成立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唐律规定了卑幼在外的合法婚姻受到一定的法律保护。 【3】成立要件 ●“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唐律规定只要有“报婚书”或“受聘财”之一,婚姻即有效力。 【4】婚姻关系的限制 ●同姓不婚 ●良贱不婚 ●哀丧不婚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整理(黄金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要点资料整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选择题: 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 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 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 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 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 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 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 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简述题: 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 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 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为什么说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国家主 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促使中国传 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 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地主的徒弟所有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 社会经济的主体;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和发展是及不平衡的;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 极端贫困化。 4、简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继续拥有大量的土地;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 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5、简述中国工人阶级为何具有无产阶级的特点? 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

北京大学中国法制史笔记

中国法制史 授课:北大法学院赵昆坡、人大法学院王琳霞,政法大学刘广安老师 说明: 1、学习中国法制史要善于归纳,如历代法制指导思想、某某第一的容易考,有关民事、经济的章节一般不会考大题,可只做一般准备。法制史涵盖四个方面:一是立法、二司法、三刑法、四民法和经济法,四个方面中,前三个是主要的,立法往往占一半以上,那些有争议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般不出,学习中,应以这四个方面为纲、以年代跨度为纬,本着删繁就简、深入浅出、突出重点的原则,以基础知识和基本问题为重点掌握对象,同时、还应详尽掌握大纲的内容。中国法制史的主要内容在清末以前,包括:1)立法情况(形式和活动);2)司法制度(中央司法机关、职责、变更情况);3)其他代表性知识点。尤其强调立法,立法方面是我国法制史学界研究最为成熟而稳定的部分,因此特别重要! 2、按照2002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大纲和样题的规定,中国法制史在综合考试中共占30分,分别是单项选择题10分、判断题10分、分析题10分。由于中国法制史研究包括中国奴隶制法律制度、封建制法律制度、清末及中华民国法律制度、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在内的上下几千年的法制发展历史,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记忆难度很大。在复习时要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各个时期的重点法律制度和重要法律事件,形成自己的法制史学习框架,根据法制史的框架体系清点自己的重点学习成果,再补充和完善次要的知识内容。 3、中国法制史以历史发展为纵线,分为奴隶制法律制度、封建制前期法律制度、封建制中期法律制度、封建制后期法律制度、清末及中华民国法律制度、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等六个大的时期;以各个时期的法律制度为横线,包括法制指导思想、立法活动、刑事法律制度、民事经济法律制度、司法制度等五个方面。在考试中,主要考查法律思想的内容、立法的时间和特点、具体法律和司法制度发展的内容和特征。 导论中国法制发展史概述 老师觉得绪论有些超出基本知识以外,若没有时间,这一部分可以不看。可在学完整个法制史后借本章回顾全部内容。 第一章奴隶制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 不出大体,可能出小题 一、中国国家与法起源于夏朝(这部分内容在史学界已成定论,做大致了解即可); 二、中国国家与法起源的特点:4点 A氏族起源色彩B集权统治C与道德结合D刑事法规发达 第二节、法制指导思想 夏商出小题,非重点 1夏商:A王权神授B天讨天罚,一般了解 2西周: (掌握内容,比较有特色) A以德配天(一般了解);B明德慎罚(应重点掌握),它与后面的法制知道思想都有联系;C刑罚世轻世重“严打”,注意法条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笔记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第一单元: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虎门销烟: 经过: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评价林则徐: 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领导了虎门硝烟并取得胜利,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意义):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启示: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从此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事实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们只要发愤努力,振兴中华,才能使我国自立由于世界。 4、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启示:这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一次浩劫。充分暴露了侵略者野蛮、凶残的本质,有力的驳斥了所谓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是“野蛮人”的谬论。 客观原因:1856年,英国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但遭清政府的拒绝.英国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英法联军出兵侵略中国,美俄是帮凶.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但其实质与鸦片战争一样,因此叫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签订《天津条约》,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沙俄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奕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 5、左宗棠收复新疆: 原因:19世纪60年代,中亚地区浩罕国阿古柏入侵新疆,19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中国西北边境出现危机。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认识: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中国的阴谋,巩固了祖国西北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功垂青史,是我国的民族英雄。(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左宗棠) 6、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牺牲,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中国近代史的阅读个人心得体会

中国近代史的阅读个人心得体会 #中国近代史的阅读心得体会1# 新航路的开辟,为全世界的进步特别是在东西融化、或者说是全球欧化了提供动力。从此,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轰轰烈烈以鸦片战争为前奏,展开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机遇。从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到嘉庆年间英国第二次派人来华受冷遇,从为抵御外敌而仅设立的一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到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仪统、仪式问题——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抱定‘天朝驭万国’的观念,不承认国际,而西方则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国际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地接受西洋的科学与工艺。” 数千年来,从丝绸之路的捍威到贞观之治的“天可汗”威仪,再到郑和下西洋的外抚四夷,封建中国自诩天朝大国应有尽有,以不平等待遇对外邦交,以封藩属国作为我国的国防外线代守门户。却不料在这固步自封下,西方近代文明的曙光乍现一个个“日不落”的神话,黯淡了东方的光芒。廷黻先生说:“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现代文明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惨败。”那么,西方列强的侵略正是使闭关锁国的封建中国觉醒,探索走向现代化,走向富强。 我们总将其屈辱原因归结为“落后就要挨打”,那么这个“落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软肋之上呢?

一.旧社会的恶性循环 在第二章里,蒋先生提到两个恶性循环①大乱后大治:因为民众不知利用科学节制生育也不知利用科学增加生产,于是乱世末,大治初人口少,有荒垦——人口多,分配少,生活水平低——烧香拜佛,土匪起义,小乱变大乱——大治末,乱世初;②每朝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薄,奢侈低,体恤民情,内政昌明吏治澄清;后来则欲望提高,奢侈增多,贪污长进。 这两个循环造就了中国历史如同sin函数图像跌宕起伏。而在西洋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在抵抗力量薄弱的低谷的时候,我们开始处在云端做双曲线中的下抛运动。这映证着近代历史血泪屈辱的必然性,也充分揭示了要想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命运,必须跳出该图像的发展,也就是必须革命地彻底,将中国封建统治连根拔起,这我也将在下面第三点中提到。 二.民心向背与国家进退 《南京条约》后,广州民众因为触及到自身利益而产生仇外心理,不让外人入城。当政者没有顾全大局地去疏解矛盾反倒是以林则徐等的意见认为“民心可用”,认为”四万万同胞有胜无败”,希望等到外人骚扰作乱时组织百姓去抗议其洋枪洋炮。“仅以民心对外人的炮火当然是自杀”,民心代表一种趋势,但如果没有大势力量——也就是综合国力的推动这根本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花骨朵儿。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更有甚者当起了汉奸,有些老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近代史二轮复习】(大纲)

【中国近代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天朝的危机(1840---19世纪60年代)】 (一)危机 1、康乾盛世---落日余辉 政治: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思想:文化专制,抑制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对外:闭关锁国,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潮流 2、清政府内忧外患 外患:两次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内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二)应对的措施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①抵抗派:(林则徐)向西方 学习的思潮,反侵略 2、地主阶级: ②妥协派:道光帝 ①洋务派:学西方先进技术 60年代地主阶级: ②顽固派:以儒家传统道德 维护统治 ★洋务运动 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将领感受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 2、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使清政府认识到必须增强军事力量 (世界背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代表人物:中央——奕訢、文祥;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洋务机构:总理衙门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心内容:“练兵制器”(军事企业;民用企业; 建立新式海军;培养新式人才) 失败: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 二、【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19C90—1912)】 千年未变之局改变,由甲午战争引起 (一)背景 1、洋务运动失败,天朝危机加深 2、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竞争向垄断(帝国主义)过渡,加紧对中国的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政治,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经济,资本输出为主要经济扩张手段(贷款、开设银行、工厂、开矿筑路) 3、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大大加深半殖半封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