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开展应用型科研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合集下载

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路径选择

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路径选择

力在于创新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创新 意 识, 开展创新 实践 ,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 长期 以来 , 部属 、 省属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得有
声有色 , 了优异的成绩 。地方高等院校 由于多方面因 取得
素 的制约 , 大学生科技创新 活动展开 刚刚起步 , 只是举办
二、 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路径选择
1 、营 造 良好 的科 技 创新 氛 围 。为适 应 社 会 发 展 的需
学生才有更大 的发挥能力的空问。 而这种平 台仅靠个人的
收稿 日期 :0 9 0 -2 20 — 5 4 基金项 目: 育部哲学社会科 学研 究重 大课题 ( 教 高校思政 、 党建 、 定 、 稳 网络 ) 托项 目“ 方高校 大学生科技 创新 活动 的研究” 委 地

些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 , 科技活动寥寥无几。


充分认识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
学生为主体 、 竞赛为导向 、 产学研结合的 自主创新体系。
() 1建设和完善学科交融 、 院系合作的平台
许 多学 科 可 以 合作 开展 科 技 活 动 , 势互 补 。如 挑 战 优
当代 大 学 生 作 为 未 来 中 国创 造 原 创 性 成 果 的 中坚 力
“ 创新是 一个 民族进步 的灵 魂 , 国家文 明发达 的不 是
竭动力。 一个 没 有 创新 的民族 难 以屹立 于 世 界先 进 民 族之 林 。” 历史 也 一 再证 明 , 技 强则 国强 。而科 技 发 展 的生 命 科
要, 培养有较强创新精 神的应用型人才 , 地方 院校应 转变 教育 观念 ,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 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 活动营造 良好的氛围。 2 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为大学生开 、 展科技创新 活动开设相关 的课程 , 规定在校大学生必须修 够一定的科技创新学分才能毕业 , 把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 动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 3 把平 台建设作为创新体系建设 、 、 增强创新能力的突 破 口, 统筹规划 、 整体推进 、 重点突破 , 构建 以学校为主导 、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现状的调查与对策——以莆田学院为例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现状的调查与对策——以莆田学院为例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现状 的调查与对 策
— —
以莆 田 学院 为例
凤, 黄 秀清 , 吴志峰 , 谢 群
翁剑武 , 林丽琳 , 刘 彪, 王
( 莆田学院 基础 医学院, 福建 莆田 3 5 1 1 0 0 )
摘要 : 本 文以莆 田学院为例分析 了地方性本科院校 大学生参与科研过程 中存 在的 I ' - 1 J  ̄ r * l 题 成 因, 提 出了加 强地 方性本 科院校大学生创 新性科研 项 目的申报组 织、 立题 、 教师指导 环节及 结题 总结等 方面的 对策与措施 , 为 大学 生参 与科研 项 目及
新 性 项 目的 申报 、 导师负责制、 结 题 验 收 和 鉴 定 工
( 一) 参与的学生数量偏少 从我校团委办公室获得的资料显示 , 近几年来 , 我校在校学生 申报团委组织的科研项 目 数量虽然每
年都在递增 , 但相较于在校学生总 数则所 占比例还
是很少 , 真 正能够参 与教师 科研 项 目的学生数 量
1 3 6
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 从而达到学生个人能在学校 加分或拿奖励 的 目的。因此 , 科研不 能取得 突破。 地方性本科 院校往 往采用重点大学 的科研评 价体 系, 重视和鼓励论文的发表而轻视应用性研究 , 这就 导致 了优势不能发挥 , 使得 地方高校 的学生科研工
作 走 入歧 途 。
学生的表达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较大提升。 ( 三) 加大资助力度 , 激活科研奖励机制 地方性本科 院校大多是教学型高校 , 学校办学 经费较 紧张。我校在紧张的经费开支中每年投人近 5 0 万元用于学生科研立项资助, 同时还对每个顺利 结题的课题组给予一定奖励 ; 除此之外 , 根据刊物级 别对发表学术论文 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 ; 申报科研 项 目得 以立 项及 发 表 论 文 的 学 生在 获 得 奖 学金 、 评 优、 毕业就业推荐方面都将优先 。这些举措大大鼓 舞 了学生 , 学生们的科研热情空前高涨。 ( 四)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生科研体系 地方性本科 院校在资源配置方面相对较少, 为 了能让科研取得最大效益 , 科研工作应依托地方特 色研究 。我校地处莆田, 是著名的妈祖之乡 , 可以说

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对策

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对策

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对策【摘要】现代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对策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通过引言部分的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现状分析,引出了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现有高校应用型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三条优化对策:强化实践性教学、加强与行业合作、完善评价机制。

这些对策有助于提高高校应用型课程的质量和实用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竞争力。

在我们总结了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优化、实践性教学、行业合作、评价机制、意义、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课程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设计的。

应用型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对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2 研究意义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和优化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需要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举措。

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和与行业合作,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初探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路径

初探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路径

初探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路径摘要:本文围绕学科、人才、平台和成果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路径进行探索。

介绍了开展有组织科研面临的问题,构建的路径和实施策略,提出了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有组织科研;路径;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ath for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around the dimensions of disciplines, talents, platforms, and achievements. Introduced the problems faced by conducting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path of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proposed the import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conducting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Key word: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Organized research; Route1.引言有组织科研是指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统领,以攻关“卡脖子”技术为主线,以汇集各方人力物力资源为抓手,协同攻关,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

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部署,明确了高校有组织科研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定位。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促进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促进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促进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在中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尤其是近年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成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主力军。

如何更好地促进这类高校的科研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建议,以期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一、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一所高校的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实验设备,并鼓励教师行业间学习交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

另外,加强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讨会、学术会议等,树立科研的重要性和意识,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和成果应用。

二、加强团队建设,培养学术氛围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引进高水平的科研骨干和丰富的学术资源。

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相互协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应用效果,还可以培养学术氛围,提升整体的科研水平。

同时,建立科研团队和学术交流平台,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展示,促进教师之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

三、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为了更好地促进科研与教学的有效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

首先,要加强对应用型专业的研究方向的规划和布局,紧跟社会需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同时,要加强对学科建设的投入,提高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教学质量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政府等社会机构的合作,可以有效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结合。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引入企业资源和实践经验,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高校还需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和政府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日益频繁,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渠道,其“新工科”专业建设也逐渐备受重视。

在当前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战略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产业需求对接,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断提高“新工科”专业建设水平。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工科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探索有效的对策,促进“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1.2 面临的问题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师资力量不足。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中缺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直接影响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问题二:教学设备和实验室条件落后。

由于投入不足和更新速度慢,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新工科”专业在教学设备和实验室条件上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问题三:实践教学环境不足。

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缺乏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机会较少,影响了他们的实际能力培养。

问题四: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不高。

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新工科”专业课程设置较为滞后,教学质量不高,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着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2. 正文2.1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的建设,是应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而地方应用型高校则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重要力量,其“新工科”专业建设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能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提升。

2.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2.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时间:2015-11-17 来源:教育部教发[2015]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

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

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1.指导思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地方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究——以宜宾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为例

地方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究——以宜宾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为例

宜宾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于2013开始招生,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环境工程专业目前在校生290余人。

相对于宜宾学院具有多年办学经验的师范类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办学较晚、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人才培养经验相对不足。

宜宾学院是四川省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之一,目前学校正在朝着“建设服务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流应用型综合大学”“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和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两大目标奋斗。

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从以前的传统模式改变,探究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支撑学校的转型发展与办学目标。

本文结合宜宾地域优势、地方特色、学校学科优势、学校办学理念等,确立宜宾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提出了保障人才培养达成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希望能对其他地方高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及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借鉴意义与帮助。

一、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途径,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因素,是彰显高校办学特色的关键。

因此,了解国内高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与其他院校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定位,对指导宜宾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准确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其人才培养的效率。

(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大致包括三类[1]。

第一类,以双一流高校、985高校、211高校、其他类别重点院校为主,培养厚基础理论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定位格外强调大学的学术价值,主张大学生从事高深学问研究,培养和造就学术精英。

第二类,以普通本科院校为主,既重基础又兼应用的人才,这种人才培养定位重视学术传承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强调大学教学与服务社会并重,在弘扬文化知识的同时,强调满足社会外部的需要,为国家发展和地区经济服务。

第三类,以职业院校为主,主要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多与行业紧密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强度知识的应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高校开展应用型科研的主要途径与措施地方高校开展的应用型研究是广义的应用研究,应该包括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区域社会经济建设是地方高校应用型科学研究的主战场,应用型研究直接面向社会,面对市场,因此需适应社会和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地方高校应把握历史机遇,围绕学科建设任务,以重点学科为基础,以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加强应用型研究,注重推出有特色、有基础、学术显示度和社会显示度高的科研成果,打造学校的科研品牌。

开展应用型科研的主要途径
1.努力申报各级基金和计划项目
地方本科高校善于调查研究,熟悉所在地区的情况,了解所在地区的需求,在申报、开展应用型基金和计划课题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所以地方本科高校的各个学科应始终为本地区发展献计献策,将提供技术服务放在科研工作的首位,积极争取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里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市级重点建设学科人文地理学学科为例。

学院多年来一直密切结合北京城乡发展实际需要,努力探索学科应用方向,注重城市与区域综合调查研究,申报并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以及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市科协等单位资助的纵向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特别是为北京市城乡建设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学院承担了北京市社科规划“七五”重点项目“北京市昌平县城镇体系调查研究”,研究成果于1992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
一等奖。

该项研究对昌平的城镇建设和旅游发展作出了系统、全面、深入
的探讨与论证,特别是首次提出并特别强调的“加强远郊建设,疏散城市功能”思想,成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22年)》中“实现两个战
略转移”(即实现市区建设的重点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实现全市城
市建设的重点逐步从市区向远郊地区转移,适当扩大卫星城的规模)指导方
针的参考意见。

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昌平卫星城势在必行”、“应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对策性研究成果,对之后的昌平县城镇规划、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及旅游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项目完成后,受到了
北京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内刊《对策与建议》对其做了大篇幅报道。

目前,学院教师主持的纵向科研项目有“北京城市办公业的空间格局
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与居民职住分离互动研究”、“天山北坡东段绿洲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等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宜居北京城市
内部居住环境空间数据库与规划研究”、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公众参与
的宜居北京居住环境评价与建设”等。

2.积极承担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
地方本科高校的领导、教师和科研管理人员应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和
行业主管部门,了解市场、企业,寻找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确立应用型研
究课题,在真诚合作中出成果、上水平,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应用型学术优势。

3.大力进行开发研究
地方本科高校应高度重视并努力促进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积极进行
技术创新,为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地区的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学院北京市级重点建设学科食品科学学科的惠伯棣教授,研发了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从加工型番茄中制备天然番茄红素的方法,成功地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投产应用。

这条生产线创造了数个世界第一:世界上第一条在工业规模上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为第一萃取溶剂生产天然类胡萝卜素的生产线;世界上第一条采用番茄酱生产的下脚料——番茄皮为原料生产番茄红素的生产线,使番茄加工产业链得以延伸;这条生产线的产品不含任何有机试剂残留,故具有世界上最好的食品安全性等。

2022年,这条生产线生产的红帆牌天然番茄红素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

在2022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中有15个运动队使用它作为营养补充剂。

在2022年的国庆阅兵式上,女民兵方队采用了红帆牌番茄红素作为缓解疲劳剂。

4.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3项内容,其中应用型科学研究是支撑产学研合作的基石和纽带,所以应重视在“研”字上做文章,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产学研合作中的科研工作,应找准应用型研究的切入点,有合作计划和科研设施,产出应用型科研成果并尽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转化的方式包括为企业做好发展策划、市场调研、信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

学院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硕士学位授予学科点专门史学科师生参加北京市东城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发现并测绘了东城区300余座有保护价值的四合院,复查了已经挂牌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使东城区此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配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调查,学院学生的成果获得北京市“挑战杯”学生课
外科技活动大赛二等奖,并且有8篇文章发表在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群文博览》杂志上。

学院新闻学专业教师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一直坚持进入媒介一线,开展与媒体的合作项目。

针对大众文化的崛起和学科专业特点,以电视节目制作为重心,带领学生承接教育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单位的项目制作,包括入选教育部爱国主义推荐作品的电视文献专题片《祖国万岁》;2003年“非典”肆虐时期的《2003校园保卫战》;中国教育电视台展现优秀教师风采的《中国教师》栏目,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关注当代教育问题的《当代教育》栏目,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以人文关怀的生命意识为主线的长篇电视剧《永不放弃》等。

开展应用型科研的主要措施
学院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绩,主要得益于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开展应用型科研工作:
1.制定科研规划
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以及师资队伍、办学基础和特色等因素制定了学院的应用型科研发展规划,以满足首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和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做好学院的科研定位,明确科研发展的整体布局,整合科研力量和科研方向,确定与各级重点建设学科相应的科研重点发展方向,合理配置科研资源。

学院建设了市级、校级、院级3级重点建设学科体系,每个学科也都制定了自己的科研规划,分析本学科的比较优势,凝练、论证、确定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避免科学研究处于一种自发、分散的状态,缺乏正确有效的
目标导向。

同时,以科研规划为指导,做好科研选题工作,注意选择有价值的、应用性强的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