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需要心理学和读心术
心理学就是读心术

心理学就是读心术心理学就是读心术,尽管并不会读心术,但心理学医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在短时间内“读透患者的心”,充分理解患者的苦恼、创伤和痛苦,并在此基础上帮助患者走出困顿与阴影,一起来看看心理学就是读心术心理学就是读心术1如果非要说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读心术”只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运用方式,那么咱们浅谈一下心理学与“读心术”。
所谓的“读心术”,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不要被影视剧骗了,它只是一门通过人的外在表现来探测人的内心活动的学问,意指是认识自己,看透别人,看透人性的一门学问。
人的言行举止,眼神,小动作,包括无意识、下意识、潜意识等,都蕴含着内心的真实意思和想法,这就是所谓的“读心术”。
研究这门学问的人,会对研究对象的相貌,动作,说话,眼神等等许多方面的蛛丝马迹来认真研究。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平时沉默寡言少语的人,突然有一天变得健谈,那么,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猫腻?摸下巴,咬嘴唇,频繁眨眼睛,这些小动作等,这些问题中所牵涉的细节,都是人在潜意识当中发出的微妙信号,这些都是对方内心意愿的关键线索,如果你能读懂这些细节,你就能掌控一个人潜藏的心思和欲望。
对于现实中,扮演各种角色的人,如果你懂得“读心术”,那么,可能使你摆脱许多许多的困惑。
可以使你认清环境和辨别他人的能力,看透周围的人与事,看破一个人的真伪,洞悉他人内心深处潜藏的`玄机。
也能让你观人于细致入微,察人于无形,从而掌握他人的优劣长短。
可以说是察其心而制其人,观人于咫尺之遥,识其言而审其本。
但要说明一点,“读心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人不会把真实想法写在脸上,所谓识人难识心,另外,“读心术”不是万能的,如果一个人表演成份太重,或懂反侦能力的人,那么可能会使你得到错误的信息。
那么,什么是心理学呢,这么说吧,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个大领域。
心理学与读心术读后感(精选16篇)

心理学与读心术读后感(精选16篇)心理学读后感假期里,我浏览了与本人工作中相关的书籍――《教育心理学》,感到很有播种,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
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的接收和思考:我在书中不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白定义,而是通过先容教学过程,通过与附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现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思。
对教学过程,我是深入的领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彼此影响和促进的过程,我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全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该有准确的理论去领导,这样才干更好地促进教学。
教导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础规律,而绝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讨在教育教学前提下学生心理运动的法则及利用。
这两个学科比拟好辨别,我的意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咱们的教育教养,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
教育心理学和一般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联能够说是非常亲密。
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本的,却不好说谁包括了谁,谁附属于谁。
教育心理学更好的辅助了我对学习进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治理跟评估的实践和实际。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宗旨,研究方向,起因及研究方式有了一定的懂得,另外关于书中波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常识,对我在懂得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赞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景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盛多样的。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系统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晓得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须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核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因为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严密相干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接洽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
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先生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对于老师的心理学识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别范畴。
随看随用的心理学与读心术读后感

随看随用的心理学与读心术读后感篇一随看随用的心理学与读心术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叫《随看随用的心理学与读心术》的书,哎呀,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里讲的那些心理学和读心术的知识,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我以前总觉得读心术啥的,那都是电视里演的,哪能真有啊?但读了这本书,我可能得改改想法啦!书里说,通过一个人的微表情、小动作就能猜到他心里在想啥。
我就想,这也太神奇了吧?也许这就是为啥有时候我们跟别人聊天,总觉得怪怪的,可又说不上来,说不定就是人家的表情和动作出卖了他们的心思呢!比如说,一个人频繁地摸鼻子,可能就在说谎。
我就寻思,那我以后跟人打交道,是不是得多长几个心眼,多观察观察?可又一想,这样会不会太累了呀?总是疑神疑鬼的,还怎么跟人好好相处呢?还有啊,书里提到的那些心理暗示的方法,我觉得挺有意思。
就好像给自己的心里装了个小闹钟,时不时提醒自己要积极向上。
但这真的能管用吗?我觉得可能因人而异吧。
不过话说回来,读了这本书,我也有点担心。
要是大家都懂了这些心理学和读心术,那人与人之间还有没有真正的信任啦?是不是都在互相揣测?这世界会不会变得太复杂了呢?反正读完这本书,我心里是五味杂陈,既觉得新鲜有趣,又有点担忧害怕。
你们说,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篇二随看随用的心理学与读心术读后感《随看随用的心理学与读心术》,这本书读完,我真是感慨万千啊!一开始,我是抱着好奇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心想:“读心术?这能是真的?”结果越读越入迷,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心灵世界。
书里讲的那些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来读懂人心的技巧,让我觉得自己好像突然有了超能力。
比如说,眼神躲闪可能意味着心虚,双手抱胸可能表示抗拒。
我就忍不住想,那我平时是不是也不自觉地暴露了自己的心思?我还试着用书里的方法去观察身边的人,嘿,还真有点发现!有一次我跟朋友聊天,他说话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搓手,我心里就琢磨,难道他在紧张?后来一问,还真是!这让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800字七篇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800字七篇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800字精选篇1最近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各个老师的讲课都通过不同案例结合理论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过去自己一些百思不解的案例变得眉目疏朗了许多。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教师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他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很神圣的。
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
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
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
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完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我们常常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负面的事例,有学习方面,也有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
这表明,当代青少年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心理教师应力求“对症下药”,给予学生鼓励,帮他们重拾信心。
要对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多加了解,是学校因素,还是家庭或社会因素。
当我们感觉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就要会同学生家长采取较为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
例如,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而且要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我们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是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和具体实施者。
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还要针对学生关键时期的心理变化进行教育。
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这是我们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方法技巧上我对心理教育有了进一步了解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会继续认真的学好后面的培训课程,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800字精选篇2通过这次学习,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深感到做学生心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把学生的任何问题都定位在表面处理上,而且应该透过现象看学生行为的心理因素,从根本上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4篇)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1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
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要进行专门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
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其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特总结中学生心理特点如下:1、情绪。
包括焦虑、强迫、抑郁、烦躁。
具体表现为:厌恶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乏力,听课不认真,不认真做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成绩提上去,产生了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怒,依赖性增强。
2、行为。
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大多都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自控能力差。
以前学习良好,成绩不错,后来受心理成长因素的影响,学习中表现为学习困难,上课无法集中精力,记忆力下降,复杂的题目无法集中精神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上课摆弄物品或发呆、思想不集中等。
第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性格变得孤僻,不愿与同学交往,学习、生活缺乏积极性,上课不愿回答问题,身体困乏,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第三,品德标准不明。
现今社会中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与品行标准不明有很大的关系。
行为违反无法控制,思虑不周,如说脏话、打架、说谎、偷东西、抽烟、喝酒、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
3、生理。
《读心术》经典语录

《读心术》经典语录《读心术》经典语录:1. 读心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能够让我们洞察他人的想法和心理,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2. 读心术并不是一种超能力,而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准确推断他人的内心活动和思维过程。
3. 观察是读心术的起点,只有仔细观察他人的表情、肢体语言和言辞,才能更加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情绪。
4. 面部表情是读心术的窗口,微笑、皱眉、眼神等都能传递出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心情。
5. 肢体语言也是读心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势、姿势、身体姿态能够透露出一个人的自信、紧张、兴奋等情绪。
6. 人们的言辞也是读心术的线索,词语的选择、语气的变化都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思考和真实想法。
7. 读心术需要耐心和细心,要保持冷静和专注,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8. 读心术并非一蹴而就,只有不断实践和学习,才能够掌握这门技巧并提高自己的洞察力。
9. 读心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
10. 了解他人的心理,可以更好地与他们相处,增进互信和合作。
11. 读心术也有助于我们识别欺骗和虚伪,避免受骗和上当。
12. 在职场中运用读心术,可以更好地理解领导和同事,提高个人的工作适应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13. 在恋爱关系中运用读心术,可以更好地理解伴侣的需求和情感,促进情感的发展和转化。
14. 读心术需要真实而坦诚,不能滥用,也不能侵犯他人的隐私。
15. 读心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人,和谐共处,并不是为了操纵和控制他人。
16. 读心术也需要与心理学、社交学等学科相结合,综合运用,才能更加准确地了解他人。
17. 人们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读心术并不是一个完全准确的科学,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
18. 没有任何一种读心术能够对每个人都适用,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人和情况,调整和优化我们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19. 读心术是一种深入他人内心的艺术,它需要我们用心感受并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考。
实用心理学:人际交往中的读心术

实用心理学:人际交往中的读心术实用心理学,从肢体到语言,从行为到习惯,从读心到攻心,彻底破解他人的心理密码,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或许能助你一臂之力。
人心并非深不可测,人的相貌、表情、言行举止里均蕴含心理、情感的密码,掌握了望、闻、问、切这四种解码方式,我们就能像中医把脉治病一样,根据人们在社交中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声调以及语言方面的表现去揣摩人们的真正意图。
一:肢体语言的读心策略人的语言可以伪装,下意识的肢体动作却难以掩饰,即使对方双唇紧闭,他的指尖也会说话,甚至每个毛孔都会出场他。
因此,通过肢体动作,我们可以洞悉对方的内心世界。
1、眼睛在人的五官中,眼睛是最灵敏也是最诚实的,一个人的瞳孔的变化、眨眼的频率、目光的投向、眉毛的轻扬和眼球的转动,无不在诉说着他的内心世界。
因此,要想了解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意图,首先就要观察他眼睛。
(1)瞳孔变化眼睛是最能反映人们内心世界的窗户。
我们都知道,瞳孔是眼睛用来控制进光量的,瞳孔放大,进光增多,瞳孔缩小,进光减少。
因此,在黑暗中,为了看清事物,人们的瞳孔会变大。
但是,你们知道吗,人的情绪也会影响到瞳孔的大小。
当我们看到令人厌恶或是恐惧的事情时,瞳孔会变小,而当我们看到令人兴奋或者高兴的事情时,瞳孔则会变大,眼睛也会炯炯有神。
筒子们平时可以留心一下,比如女筒子,你的另一半,在看到美女的情况下,是不是眼睛会变得很亮(瞳孔放大,很兴奋)。
然而,更重要的是,瞳孔的运行是独立、自觉、不受意识控制的,这就意味着,人的言行可以做假,眼神却无法掩饰。
所以,大家知道国家领导人旁边帅帅的保镖为什么要戴墨镜了吧——你以为他们是为了耍帅?(2)眨眼频率眨眼睛是一种很自然的生理反应,在正常而放松的状态下,人每分钟眨眼6-8次,每次闭眼时间不超过1/10秒。
然而,人增加或放缓眨眼频率的时候,往往暗示着人们心理上的变化眨眼频率与人内心的紧张程序密切相关,当人感到紧张或压力巨大时,眨眼频率会迅速增加。
心理健康心得感想五篇

心理健康心得感想五篇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心理健康心得,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心得1通过对心理学的深入学习,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心理学的开展正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能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
四岁的宝宝已经能揣度别人的心思了,他知道怎样把玩具藏起来让其他小朋友找不到,还会提供错误的线索去误导小朋友;孩子会从妈妈的神情和语气上判断她在生气。
所以乖乖地不敢胡闹,等妈妈快乐时,就会乘机提出要求;父母知道怎样正确地运用奖励和处分来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都是建立在对他人心理进行观察和推论的根底上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对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感所思和所为进行预测。
这也正是心理学家想要努力说明的问题中的一局部。
心理学的开设,不是为了让人类去研究别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而是为了让人类更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理解别人,通过不断的心理调整,让人生到达更好的生活境界。
社会进步,生产开展以及文化的缔造,关键在于人本身。
社会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人心的向往和需求的开展。
社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把人的愿望与渴求引导到社会总目标的标准之下,这就需要认识人了解人认识人的心理活动。
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既可以直接效劳于个人的成长开展,同时也是社会整体开展的需要,使人不断的自我完善,从而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也是一种生活本能的方式。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
犹如人们如影随形的朋友一样,心理学已不仅仅是生活的调味品,而是生活的必需品,它渗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对我们每一位开放教育学生来说,在职学习都是一段难以忘怀的人生体验,在学校里或工作中,当开放教育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之梦时,会发现生活之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此时,以积极的心态精心的准备去迎接新生活的挑战,将会成就新的美好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人的地方,就需要心理学和读心术
生活中最常见的困扰,往往和人有关。
不了解人心,走到哪儿都碰壁!
可人心就如镜中花水中月一样难以感知和触摸。
虽然“明明白白我的心”这首歌唱了这么多年,但要想读懂人心、参透人性却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涉世不深的社会新鲜人而言。
好在心理学研究的进步已经让“读心”成为并非不可能实现的神话。
其实,读心术在中国古代被称作观人术,是心理学的一种门类,也是最原始心理学——主观心理学,因为人类的心理学在19世纪之前基本上还没有客观的心理学研究。
我们常说的“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心”就是标准的中国式读心术,是我们中国心理学的原始面貌,也是中国人常用的心理学手段。
然而,多数人喜欢将内心的“真意思”隐藏起来,以避免别人将自己看透,有时候甚至连对方自己都未意识到会无意识地隐藏一些事。
更何况,很多资深的骗子更是深谙“读心术”的行家,他们撒起谎来面不改色心不跳,表情尽量不受内心活动的影响,使自己对外部的反应降到最低,这甚至能骗过测谎仪。
所以,我们应该学一些“读心”的智慧,做个明白“世态人心”的人,否则在我们的生活中,必定常常因无法了解别人的本意而徒留许多遗憾。
眼下,市场上充斥着各类读心、识人类书籍,这些书千人一面,大部分是跟风之作。
这种情况貌似丰富和方便了读者的阅读选择,但是在跟风已成为习气的中国,跟风逐浪的激流之下却裹挟着大量“泥沙”,这必然会混淆黑白,误导读者。
怎样读懂自己,读懂他人?作为一个读者,我和大家一样,很想找到一把真正的破解人心的密钥。
几天前,我读到一本书,名字叫《心理学与读心术》,其构思非常巧妙——作者企图用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来破解人心,简言之就是以中医文化里的四个字“望、闻、问、切”作为破解人心的密码,我在这里略作解读:
望:看穿五官、表情、肢体、穿戴背后的心理玄机——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举止、行为节奏常常暗示了人们心中的想法,而脸部的细微表情则泄露了喜怒哀乐的变化,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便能做到360°看人,揣摩出对方现在的心理状况——比如他是不是在说谎。
闻:顺着声音潜入灵魂,懂得说三分听七分——书中认为,声音是洞察人心的线索。
它不仅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甚至就连这个人是俗是雅、是贵是贱、是刚是柔、是智是愚都能从声音上听出来。
问:能说会“套”,以圆融的方式达成你的目的——“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
”说话就要有的放矢,注意针对性。
作者认为,在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问路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较为自如。
切:把脉社交细节,摸准对方的“心动”钮——在社交场合,这把钥匙能帮你分析对方
说过的话什么是客套话、假话、和违心的话,还有什么时候表现出是兴奋、和低迷状态;为什么要回避有些话。
为什么愿意听某些话,自己做的很多动作是什么意思,进而求助者能发现自己潜意识里的很多东西。
显然,这本书想要告诉大家:人心并非深不可测,人的相貌、表情、言行举止里均蕴含着心理、情感的密码,掌握了“望、闻、问、切”这四种解码方式,我们就能像中医把脉治病一样,根据人们在社交中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声调以及语言方面的表现去揣摩人们的真正意图。
作者甚至颇有野心地认为(也可能是希望)通过这样一本书就能教会大家“读对心,看对人,做对事”。
可是,大脑的活动实在是太过复杂与玄妙了。
现实中的你我,有谁愿意自己的想法被人一览无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和在街上裸奔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何况,人们脑中的想法有时连自己都不能控制,而邪恶的念头并不只出现在罪犯身上,方寸大乱时很多人也会有过激的想法,但绝大多数人都能用理性控制。
而读心术则会把这些“潜规则”暴露无遗,让人感到难堪、尴尬甚至激化矛盾。
更别说人也有心口不一的时候,就象你本来想拿的是苹果汁,但最后却喝了杯威士忌一样。
所以,连这本书的作者都在感叹:人心多奇妙!
不管书里的内容有多么牛逼,如何“读心读意读微妙,阅人阅己阅社会”,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一本好书,只不过是你在跋山涉水途中的一副拐杖、一条木舟而已,怎么用它们,用的效果怎样,就看你是不是个“明白”人了。
人心多奇妙。
无意识、下意识、潜意识,无不蕴涵着内心的真意思。
交往中,只有读对心,看对人,才能顺顺当当地把事情做对。
读心术是一门是通过人的外在表现来探测人的心理活动的学问,是认识自己、看透别人、看透人性的学问。
社交高手都懂得像医生那样对交往对象进行“望”、“闻”、“问”、“切”。
他们不仅密切关注对方的的相貌,甚至连对方的言行举止、眼神、小动作等等许多方面的蛛丝马迹都会认真对待。
比如,对方的口头禅是“老实说”,那么这个人是真老实还是假实在?对方平时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一下子变得健谈,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猫腻?咬嘴唇、摸下巴,这些小动作又代表着什么?对一个双手抱臂的人讲话,为什么他几乎一句也听不进去……
这些问题中所牵涉的细节都是人体在潜意识中发出的信号,都是社交活动中读懂对方内心意愿的关键线索。
如果你误读了这些细节,就有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后果——也许一单生意就此泡汤,也许会多树一个敌人,也许会因此造成爱人的离开。
生活原本就是由无数细节组成的,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你还能掌控你的生活和社交吗?
也许会有人认为,一门心思地猜测别人的心理显得过于“诈”了。
这实在是一种误
读。
读心术不是在教你诈,它是一种有用的聪明。
爱默生说:“人只有在独处时最诚实,在他人面前,都是虚伪粉饰的。
”意思是说,人?要在现实中生活,就会被环境影响,被欲望操纵,也因此,每个人的心头都潜藏着一些见不得人的心思和丑恶的欲望!
正因为复杂多变的人心让人防不胜防,现实的社会中才会充满各种陷阱与钩心斗角,处处可以见到诈欺、坑骗、巧取豪夺、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等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我们无法预知什麽时候会被出卖、会被淘汰,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醒自己“人心本诈”,认清人心的复杂易变,避开各种各样可能坑杀自己的陷阱。
对于在现实中扮演着不同角色的我们,懂点读心术,它可以使你摆脱无所适从的困惑;它可以让你具有认清环境和辨别他人的能力,它可以使每个人在风云突变之际,看透周围的人与事、看破一个人的真伪、洞悉他人内心深处潜藏的玄机,以不变应万变,顺利地窥探出情绪变化的温差,辨别出气色蕴藏的内涵,让你在人生的旅途上更加从容。
具有这样的能力,可以让你观人于细致、察人于无形,从而轻而易举地掌握他人的长短优劣,辨人于弹指之间,察其心而制其人,可以观人于咫尺之内,识其言而审其本,潇洒地绕过生活中的险滩,从容应对各种人际关系中,不再四处碰壁,牢牢地掌握人生的主动权。
然而,读懂人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谁也不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在脸上。
识人难识心,难就难在“快”和“准”。
瞬间准确地把握与判断,要靠“用心看”(望)、“用心听”(闻)、“用心问”(问)、“用心想”(切),以及毫不间断地积累和学习。
另外,读心术不是万能的。
它不能保证让你变得比FBI(美国联邦调查局)还厉害,能一眼就将对方看得清清楚楚。
原因在于,人是感情动物,你的看法可能会因当时的心情或其他状况而不够客观;而且如果对方是个懂“反侦察”的人,故意用动作去撒谎,那么也会使你得到错误的信息。
不过,再高明的演员也有露出马脚的时候,只要你擦亮眼睛,必会读出一个真实的对方。
在这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一切致力于建功立业者,一切致力于扩展人脉者,一切致力于追求幸福者,一切谋求职场成功者,只有掌握了读心的本领,才能“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占尽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