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4-6节专题测试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同步测试题及答案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同步测试题及答案第1节感觉世界一、选择题1.人体皮肤感觉外界刺激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于(。
)A.角质层B.生发层C.真皮D.皮下组织2.人体皮肤最薄处是(。
)A.面部B.手掌C.大腿内侧D.眼皮3.甲、乙、丙三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
你把左手浸入甲盆,右手浸入丙盆,过一会儿同时放进乙盆,这时双手的感觉是(。
)A.两手都感觉温B.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C.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D.两手都感觉冷4.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从生理学观点来看,这种现象说明(。
)A.人的嗅觉中枢不发达B.人的嗅觉中枢易适应C.人的嗅觉中枢易疲劳D.人的嗅觉中枢易破坏5.“XXXXXX三月不知肉味”中的“XXX”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A.嗅觉和听觉B.听觉和视觉C.听觉和味觉D.触觉和味觉6.著名作家XXX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但她通过“阅读”盲文研究了大量的知识,她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
)A.触觉B.味觉C.嗅觉D.心灵感应7.公安部门通常使用警犬缉毒,这是利用了狗(。
)A.目光敏锐B.动作矫捷C.味觉发达D.嗅觉发达8.当肌体受到损伤时,具有报警感化的感受器是(。
)A.触觉感受器B.冷觉感受器C.痛觉感受器D.热觉感受器9.形成感觉的部位是(。
)A.脊髓灰质B.大脑皮层C.觉得器官D.感受器10.下列哪项除外,都属于皮肤感受器(。
)A.热觉感受器B.冷觉感受器C.痛觉感受器D.味觉感受器11.下列觉得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
)A.XXXB.嗅觉C.触觉D.痛觉12.俗话说:“入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嗅”从生理学观点来看,这种现象说明(。
)A.人的嗅觉器官不发达B.人的嗅觉器官易适应C.人的嗅觉器官易疲劳D.人的嗅觉器官易破坏13.实施局部麻醉后的手术过程中,病人的感觉状况为(。
)A.痛觉和触觉完全消失B.痛觉存在,触觉消失C.触觉存在,痛觉消失D.痛觉与触觉都存在二、填空题1.皮肤的外层是__________:内层是__________。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一课一练附答案第二章第6节 透镜和视觉

第6节透镜和视觉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的运动而运动,目前使用的软质隐形眼镜是由甲醛丙烯酸羟乙酯(HEMA)制成的,中心厚度只有0.05mm。
近视眼患者戴的HEMA超薄镜片的边缘厚度()A.小于0.05mmB.等于0.05mmC.大于0.05mmD.任意值2.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已能“照冰取火”,它们用冰磨成一种冰镜,使太阳光透过它能点燃柴草取火,这种冰镜应为()A.平面镜B.凹透镜C.凸透镜D.凹面镜3.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B.凸透镜只能成虚像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D.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4.小明在做凸透镜成象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象,如图所示。
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明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换,则()A.光屏上有倒立、缩小的象B.光屏上有倒立、放大的象C.光屏上找不到象D.凸透镜焦距未知,无法判断5.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上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
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幕上成一清晰的像。
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A.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B.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C.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D.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6.如图所示是利用航空摄影拍摄到的铜仁市碧江区一角,如果拍摄时所用照相机的镜头焦距是50mm,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应()A.大于100mm B.大于50mm小于100mm C.小于50mm D.等于50mm7.用水彩笔在磨砂电灯泡的侧面画一个你所喜欢的图案,然后接通电源,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下列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A.能在墙上看到倒立、缩小的所画图案的像B.能在墙上看到倒立、放大的所画图案的像C.只能在墙上看到放大的所画图案的像D.不能在墙上看到所画图案的像8.从酒瓶子侧面看到瓶子里的人参,看到的人参是()A.放大的、正立的虚像B.放大的、正立的实像C.放大的、倒立的虚像D.放大的、倒立的实像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置于透镜前30cm处时,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放大清晰的像,现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光屏上()A.无法成像B.呈现正立、放大的像C.呈现倒立、放大的像D.呈现倒立、缩小的像10.光的世界丰富多彩,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六节透镜和视觉练习题-普通用卷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六节透镜和视觉练习题一、选择题1.关于放大镜、幻灯机、照相机的使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应该把被观察的物体放在放大镜焦点以内B. 应该将幻灯片放在幻灯机镜头的焦点以内C. 应该将幻灯片放在幻灯机镜头的焦点和2倍焦距之间D. 应将被拍照物体放在照相机镜头的2倍焦距以外2.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观察到的现象,下列光学仪器中成像原理与其相同的是A. 放大镜B. 幻灯机C. 照相机D. 潜望镜3.以下有关透镜的说法,正确的是()A. 矫正近视眼用凹透镜,主要是利用它对光的会聚作用B. 要使投影仪在屏幕上成的像更大一些,应让投影片离镜头更近一些C. 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D. 放大镜只能成放大的像,不能成缩小的像4.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医生向她介绍激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
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下列图中的A. B. C. D.5.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
如图所示(P点为二倍焦距点),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A. 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 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C. 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D. 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实像6.市场上出售一种“人参酒”,在酒瓶中浸着一支人参,你看到浸在瓶中的人参是A. 实物B. 等大的实像C. 放大的实像D. 放大的虚像7.如图是用手机扫描物品上的二维码,可登录网页,可查看物品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品上的二维码是光源B. 摄像头可以看做是一个放大镜C. 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D. 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物品不动,把手机向后移动8.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
对应图片,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A. 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B. 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C. 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虚像D. 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实像9.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医生向她介绍激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六节-透镜和视觉 练习题(无答案)

2·6透镜和视觉(1)1形状作用生活中的应用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作用老花镜、放大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有作用近视镜2.透镜的结构。
(1)主光轴: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线。
(2)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
(3)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F)。
一个凸透镜有2个焦点。
一个凹透镜也有2个焦点。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
(5)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凸透镜成像实验用到的实验器材是:、、、。
实验时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间,首先要调整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
4.三条特殊光线的光路图。
a.凸透镜:b.凹透镜:5.凸透镜成像规律。
(1)u>2f,f<v<2f,像物异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应用:照相机。
(2)u=2f,v=2f,像物异侧,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f<u<2f,v>2f,像物异侧,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应用:幻灯机。
(4)u=f,不成像点。
(5)u<f,像物同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应用: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的五种情况图示6.应注意的问题:(1)二倍焦距处为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转折点;(2)焦点处是成实像与成虚像的转折点;(3)物离焦点越近,像越大,像距也越大。
题型一透镜的成像规律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果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40厘米处,就会在凸透镜另一侧成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如果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0厘米处,则经凸透镜后产生一个()A.放大、正立的虚像B.放大、倒立的实像C.缩小、倒立的实像D.不能成像2.当蜡烛位于凸透镜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相互交换,则光屏上将出现一个()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倒立、等大的实像D.得不到实像题型二透镜成像的应用1.2013年6月20日,我国宇航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完成了太空授课.如图是她做水球透镜实验时的情景,通过水球可以看到她的像。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 第4-6节 专题测试

第二章:第4-6节专题测试一、选择题1.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
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黑色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2.如图所示,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的像渐变大B.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光屏要靠近凸透镜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C.蜡烛在a点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D.应用蜡烛在b点时的成像原理,可制成近视眼镜3.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室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A.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B.甲、乙相互都可以看到对方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D.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4.如图所示,物体AB直立于垂直放置的平面镜前。
现在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稍靠近镜面上方的一侧插入一块不透光的木板CD,木板CD的下端与物体AB的中点等高,则物体在平面镜内()A.只有AB下半部分的虚像B.不出现AB的虚像C.只有AB下半部分的实像D.仍有AB完整的虚像5.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
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
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6.如图所示两个平面镜相互垂直放置,点光源在平面镜内成三个像。
现让点光源S在水平面内沿圆周顺时针运动,则可以观察到的三个像()A.全做顺时针运动B.全都做逆时针运动C.一个顺时针运动,另外两个逆时针运动D.一个逆时针运动,另外两个顺时针运动7.一面镜子竖直挂在墙上,某人站在镜前1米处,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上半身,他想看到自己的全身,则()A.应后退到距镜子2米远处B.应前进到距镜子米远处C.应后退到距镜子4米远处D.无论前进或后退都不能实现8.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背着月亮走,地上亮处是积水B.迎着月亮走,地上暗处是积水C.迎着月亮走,地上亮处是积水D.无论迎着、背着月光走,地上亮处都是积水9.如图所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右斜射向水面,这时的反射角是β,折射角是γ。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第六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

B.下方箭头是凸透镜形成的虚像C.下方箭头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照相机D.把玻璃杯移得离白板更远一点,观察到下方的箭头比移动前变得更大【答案】C【详解】A.玻璃杯下半部分的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A错误;B.据图能看出,此时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C.据B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此时相当于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故C 正确;D.凸透镜成实像时,增大物距,像距缩短,像变小;把玻璃杯移得离白板更远一点,即增大物距,观察到下方的箭头比移动前变得更小,故D错误。
故选C。
3.(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图所示的是眼睛的结构图,关于眼睛及其视力矫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凹透镜B.物体通过晶状体和角膜所成的像是虚像C.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D.远视眼看不清近处景物,是因为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答案】C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需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需戴凸透镜矫正。
【详解】AB.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错误;CD.近视眼看不清远处景物,是因为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方,需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看不清近处景物,是因为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后方,所以要佩戴凸透镜使光线提前会聚在视网膜上,故C正确、D错误。
4.(2022·全国·八年级)通过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天文望远镜目镜是短焦距的凸透镜,物镜是长焦距的凸透镜)观察物体时,你注意过像的正倒吗?如果还没注意过,请你通过实际观察,然后做出判断。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单元测试题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含解答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会聚光线经凸透镜后一定还是会聚光线B.发散光线经凸透镜后不一定成为会聚光线C.会聚光线经凹透镜后一定成为发散光线D.发散光线经凹透镜后一定成为发散光线2.户外旅行时,突遇电闪雷鸣的极端天气,人们会迅速寻找安全地点躲避。
其中,人体感知电闪雷鸣的感受器分别是()A.虹膜、鼓膜 B.晶状体、半规管C.视网膜、耳蜗 D.瞳孔、听小骨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其响度太小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调来辨别的4.将手表放在枕头下,人耳贴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走时的“嘀嗒”声,这一现象说明()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C.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D.以上说法都正确5.我们能听到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但听不到蝴蝶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其原因是()A.蝴蝶飞行时声音响度小B.蝴蝶飞行时音色与蚊子不同C.蝴蝶飞行时振动频率小于20 HzD.上述原因都有可能6.许多照相机的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
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
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和摄影者的距离变大了,为了使被摄者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A.变小 B.变大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7.如图1所示,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射挂在白色墙上的小镜子,这时看到被照射部分()图1A.墙和镜子都是黑色的 B.墙和镜子都是白色的C.墙是黑色的,镜子是白色的 D.墙是白色的,镜子是黑色的8.下列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图29.下列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的是()A.雨后天空的彩虹 B.凿壁借光C.水中“折枝” D.井底之蛙,所见甚小10.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
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综合测试卷(ps答案)

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测试卷姓名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下列属于生命运动的是 ( )A.风车的转动B.鸭跖草在水里生长C.举过头顶的杠铃D.流星划过天空 2.某同学进行“体质健康测试”的部分内容如下,其中单位不符合科学规定的是 ( ) A .握力40千克 B .身高170厘米 C .质量58千克 D .50米跑步速度8米/秒 3.中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
如图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在空中加油的情景,以下列的哪个物体为参照物,可以认为加油机是运动的 ( ) A .“歼-10”战斗机 B .地面上的房屋 C .加油机中的飞行员 D .战斗机里的飞行员 4. 在实验室中,常用的测量力的仪器是 ( )A . B. C. D.5.如图所示的四个力,使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6. 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7. 下列物体A 所受重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8. 小车受到大小为80牛、水平向左的拉力的作用,力的作用点在A 点,在下图所画的力的图示中,能正确表示小车受到上述拉力的是 ( )A A A AGG AB CD 第7题图G G9.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
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60千米每小时!”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千米呢?”从以上对话可知,这位女士没有理解下面科学概念中的()A.速度 B.时间 C.路程 D.质量10.牛顿第一定律是()A.由斜面小车实验直接得到结论 B.由理论分析得到结论C.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合理分析、推理得到结论 D.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结论11.用如图所示的两种方式推动同一个大箱子,两种不同的现象说明()A.压力小,摩擦小 B.利用滚动代替滑动可减小摩擦C.推力大,摩擦小 D.利用滑动代替滚动可减少摩擦12.如上图所示,某人用大小相同的力作用于弹簧,观察比较甲乙两图,可知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什么因素有关?()A.方向 B.作用点 C.大小 D.大小和作用点13.关于g=9.8牛/千克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千克就是9.8牛 B.1牛等于9.8千克C.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D.质量为9.8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牛14.如图所示,一同学在实验时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6牛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A.0牛 B.3牛 C.6牛 D.12牛15.如图1所示,重为3N的贡柑,从树上落下的过程中,受到重力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4-6节专题测试一、选择题1.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
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黑色 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 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2.如图所示,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的像渐变大B.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光屏要靠近凸透镜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C.蜡烛在a点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D.应用蜡烛在b点时的成像原理,可制成近视眼镜3.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室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 )A.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相互都可以看到对方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4.如图所示,物体AB直立于垂直放置的平面镜前。
现在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稍靠近镜面上方的一侧插入一块不透光的木板CD,木板CD的下端与物体AB的中点等高,则物体在平面镜内( )A.只有AB下半部分的虚像 B.不出现AB的虚像C.只有AB下半部分的实像 D.仍有AB完整的虚像5.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
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
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6.如图所示两个平面镜相互垂直放置,点光源在平面镜内成三个像。
现让点光源S在水平面内沿圆周顺时针运动,则可以观察到的三个像()A.全做顺时针运动 B.全都做逆时针运动C.一个顺时针运动,另外两个逆时针运动D.一个逆时针运动,另外两个顺时针运动7.一面镜子竖直挂在墙上,某人站在镜前1米处,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上半身,他想看到自己的全身,则 ( )A.应后退到距镜子2米远处B.应前进到距镜子米远处C.应后退到距镜子4米远处D.无论前进或后退都不能实现8.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背着月亮走,地上亮处是积水B.迎着月亮走,地上暗处是积水C.迎着月亮走,地上亮处是积水D.无论迎着、背着月光走,地上亮处都是积水9.如图所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右斜射向水面,这时的反射角是β,折射角是γ。
若把水槽的左端稍垫高一些,待水面重新恢复平静时,反射角是β1,折射角是γ1,那么 ( )A.β1=β、γ1=γB.β1<β、γ1>γ C.β1<β、γ1<γD.β1>β、γ1>γ10.如图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A′B′为物体AB的像,则AB在( )A.图中Ⅰ区域,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上B.图中Ⅱ区域,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下C.图中Ⅲ区域,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上 D.图中Ⅳ区域,比A′B′小,箭头方向向下11.如图所示,AC为入射光线,CB为折射光线,且AO<OB.已知AO=10cm,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f=10cm??? B.f=5cm? C.f=8cm D.f=12cm12.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
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1 B.一定等于1 C.一定大于1 D.可能小于1,也可能大于113.眼睛、照相机、幻灯机这三种凸透镜成像系统在调节成像清晰度时,各采用下述方式:甲,焦距固定,物距基本固定,主要调节像距;乙,焦距固定,像距基本固定,主要调节物距;丙,物距固定,像距固定,调节焦距。
可知甲、乙、丙应该是( )A.眼睛甲、照相机乙、幻灯机丙B.眼睛丙、照相机甲、幻灯机乙C.眼睛乙、照相机甲、幻灯机丙D.眼睛甲、照相机丙、幻灯机乙14.如图所示,将刻度尺斜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去,水中尺子的刻度情况( )A.变得疏了 B.变得密了 C.一部分变疏一部分变密 D.疏密没有变化15.仙女牌台灯有一款顶部开口的灯罩,如图所示。
夜晚,打开台灯,在它的上方某一高度处放张大白纸。
下面四张图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图中黑色为阴暗区域)( )16.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吸收太阳光,而其体内的叶绿素是绿色的,所以( )A.绿色光对绿色植物生长最有利B.绿色光对绿色植物生长最不利C.各种色光对绿色植物生长的作用相同D.绿色植物能吸收所有绿色光17.用自制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有以下四种说法:a.薄膜上出现的烛焰的像是倒立的;b.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c.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烛焰的像更明亮。
对于这四句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abcd B.acd C.ab D.cd18.如图,有一个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图示位置,它所成的像的形状是( )19.取一圆形薄透镜正对阳光(如图),在距透镜15cm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其直径是透镜直径的一半,若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大.透镜的焦距是( )A.5cm B.10cm C.15cm D.30cm20.在用一凸透镜研究其成像的规律时,某同学得到的部分实验信息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信息判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实验次序12345物距u/cm5040302520像距v/cm2224303860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B.当u=25cm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C.当v=24cm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像,照相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2cm处向距凸透镜32cm处滑动,像会逐渐变小二、非选择题2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若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其操作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平面镜,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1)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在凸透镜成像实验测量物距和像距的过程中, (选填“物距”或“像距”)的测量误差较大,原因是 。
23.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用来研究光从水中斜射到与空气的分界面时所发生的光现象。
(1)使入射角i 在一定范围内由小变大,会发现折射角γ (填写变化规律),且折射角总是大于相应的入射角。
(2)当入射角i 增大到某一值时,折射角γ会达到最大值,该最大值是 。
(3)若继续增大入射角i ,将会发现不再有 光线,而只存在 光线。
第23题图 第24题图 第25题图24.如图所示,把一凸透镜放在平面镜前,当用眼睛观察镜子时,光束似乎是从M 处发散开来的,则光束会聚处和M 点的距离是 m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m 。
25.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其实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如图所示),而是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发生了 所成的像,太阳实际在图中 (选填“甲”或“乙”)的位置。
26.为了研究影子的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 ,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 )。
(1)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 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的数据如表:该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此实验想要验证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发现:在点光源逐渐上移的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 的变化量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图中s 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 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 的关系,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小明用茶色玻璃板和两个相同的柜子做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关系的实验。
(1)将玻璃板 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上沿玻璃板前后两表面画线MM ′和NN ′。
(2)在玻璃板前放棋子A ,将棋子B 放到玻璃板后,使它与 重合。
(3)在白纸上沿棋子A 和B 的边缘画图,测量A 的右端到MM ′的距离l A = cm ;测量B 的左端到NN ′的距离如图所示,其值为l B = cm 。
(4)改变A 的位置,将数据记录在表中,表中有一个数据异常,该数据是 cm ,它最有可能测(5)修正(4)中异常数据后,比较B 和A ,发现B 总是小于A ,为准确获得实验结论,请你对小明实验中的错误操作进行纠正,答: 。
28.根据所学的光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人们在看日出时,看到的日出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时发生了________而形成的像,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图中的________(选填“甲”或“乙”)。
(2)如图乙,把由同种玻璃制成的厚度为相同的立方体A 和半球体B 分别放在报纸上,从正上方(对B 来说是最高点)竖直向下分别观察A 、B 中心处报纸上的文字,A 中的字比没有玻璃时的(选填“高”、“低”或“一样高”下同),看到A中的字比B中的字。
(3)如图丙,把铜钱放在碗底B处后加适量水,从A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E处,用激光笔从A点向处(用图中字母表示)照射,可照亮铜钱。
加满水,从A处看到像的位置将 (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29.如图1所示,将透明的薄壁(厚度可忽略不计)方形水槽水平放置,固定在水槽底部的激光笔沿图示方向发出一细光束,小彬通过缓慢改变水槽中的水量来探究光的传播现象。
(1)图1水槽中未注水时可在侧壁上A处得到一个光点,注入一定量的水后,光点移至B处,这是由于光在水面处发生了光的现象,此时入射角角θ(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为使B处的光点移至C处,则应使水槽中的水量,若BC间距离为2cm,则水面高度的变化量△h 2cm(选填“>”“=”或“<”);(3)如图2所示,小彬将激光笔移至虚线框内向水槽底部照射,为使光束第一次从水面射出后沿DE方向传播,则激光笔照射的方向应满足的条件是,且激光笔照射在水槽底部的位置必须在区 (选填“①”②”或“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