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之“逍遥”论

合集下载

《逍遥游》原文翻译及详细解析庄子

《逍遥游》原文翻译及详细解析庄子

《逍遥游》庄子目录《逍遥游》 (1)一、本篇原文: (1)二、思维导图: (2)三、文章解析: (2)四、文章释义: (3)五、关键词句: (4)六、文章背景: (5)七、作者简介: (5)八、仕途经历: (7)九、时代背景: (7)十、作者好友: (8)十一、奇闻轶事: (8)十二、艺术成就: (9)十三、同时代名人: (11)一、本篇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高中语文文言文庄子《逍遥游》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庄子《逍遥游》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庄子《逍遥游》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平!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完整word版)《庄子·逍遥游》及注释

(完整word版)《庄子·逍遥游》及注释

《庄子·逍遥游》[题解]《逍遥游》以义名篇。

“逍遥”是悠然自得、自由自在的意思。

“游”是邀游于自然界。

《逍遥游》是一篇与惠施辩论的文章。

庄子针对惠施的“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的命题和“执一不化”的观点,运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与惠施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本篇有三个层次:从“北冥有鱼”到“圣人无名,”是写从有待到无待的境界。

这是庄子超世主义的人生哲学。

从“尧让天下于许由”到“肩吾问于连叔”,阐述了无名、无功、无己的观点,这是达到无侍的唯一手段和途径,反映了庄子的利己主义。

在惠施与庄子的两段对话中,惠施以大瓤来影射庄子的大而无用的观点,庄子却把无用说成大用,这是他的主观随意性的方法,也是他的处世哲学。

从《逍遥游》中的观点可以看出,庄子所追求的绝对的精神自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小大无别是相对主义的,无名、无功、无己是利己主义的。

但是,也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承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

[正文]北冥有鱼(1),其名为鲲(2)。

鲲之大(3),不知其几千里也(4)。

化而为鸟(5),其名为鹏(6)。

鹏之背(7),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8),其翼若垂天之云(9)。

是鸟也(10),海运则将徙于南冥(11)。

南冥者,天池也(12)。

[注释](1)北冥:北极大海。

冥,通厚,广阔幽深的大海。

北冥有三解:慧琳《一切经音义》引司马注“溟,谓南北极也。

”朱季海《庄子故言》谓“冥为极地大水”。

陆德明《经典释文》,释德清《庄子内篇注》,胡远浚《庄子诠诂》、曹础基《庄子浅注》皆训为北海。

钟泰训冥为冥冥之义。

司马注可从。

(2)鲲(kūn):大鱼。

(3)之:的。

大:指体积巨大。

(4)几:指不定的数目。

(5)化:变化,化成。

为:变成,成为。

在《庄子》中有许多辩证法的思想,承认事物的发展变化,鲲变鹏就是其中一例。

(6)鹏(péng):大鸟名。

古文凤字。

(7)背:脊背。

(8)怒:奋飞,奋起。

(9)若:如,好象。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题解】“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

庄子逍遥游赏析庄子《逍遥游》赏析

庄子逍遥游赏析庄子《逍遥游》赏析

庄子逍遥游赏析庄子《逍遥游》赏析一、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是楚庄王的后裔,原是楚国的贵族,后因战乱迁至宋国蒙(安徽的蒙城县)。

庄子生活在战国,群雄逐鹿,战争频繁,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庄子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反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这样的小官,后来辞官归隐。

庄子生活贫苦,为了生计,他曾经以打草鞋为业,还经常入不敷出,甚至有时候要靠借贷度日。

庄子他鄙弃荣华、蔑视权贵,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推崇精神的绝对自由。

因此庄子一生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保持着自己高尚独立的人格,庄子喜好在山水之间,逍遥遨游,怡乐性情。

庄子也是我过先秦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道家的创始人。

庄子在唐朝时被唐玄宗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也被封为《南华经》。

二、《逍遥游》的主旨《逍遥游》顾名思义,文章的主题就是“逍遥游”。

“逍遥游”的含义是指不用任何凭借就能绝对自由的遨游于宇宙。

课文通过对四种境界的描述和比较,而得出结论: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

在《逍遥游》的开篇第一段,庄子就以一种恢宏阔大的气势,把读者带进一个高远的境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在此,庄子向读者们描绘了一个阔大高远的境界,它带给读者一种广袤无边的感觉。

文章的一开头,庄子就产生了“一鸣惊人”的效果,也是这种气势才有感动人的效果。

庄子接着叙述:“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意思是:蝉和斑鸠也嘲笑大鹏说:“我们什么时候想飞就能够一下子飞起来,遇到榆树、枋树就停歇在上面,偶尔力气不够无法飞到,落到地面就可以了。

何苦要飞到九万里而到那千里迢迢的南海呢?”蜩与学鸠无法理解大鹏所达到的境界和志向因此而嘲笑它。

《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赏析《逍遥游》赏析《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逍遥游》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

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

《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

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这段选文共有三个段落,下面逐段讲解(此文的分段与课文的分段有出入──编者注)。

开头一段,从“北冥有鱼”起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止。

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

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

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

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

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

《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

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

”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

《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

《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

《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逍遥游》课文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摘要:《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哲学问题的主线,意味深远。

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

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辩乎荣是人的枷锁。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无为、圣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便有了真正的逍遥、绝对的自由。

关键字:庄子逍遥游自由一、庄子的“逍遥”“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

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之逍遥自得。

《逍遥游》表现的是庄子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

从本篇内在主线看,庄子借助一组组寓言,层层推进,重重否定,最后导出了一个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要说明的是“人”怎样才能逍遥,目的落在“人”上。

举大鹏和小鸟是为了说明“人”的,所以庄子在例举了大鹏、小鸟的“小大之辨”后转向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能征一国”的“人”,庄子例举的这些人或热衷功名,为君所召,高登显位,得意忘形,以为天下莫不如己,却正如鸠之流,自得于蓬篙之间而已,这恰是不能逍遥之根,宋荣子虽不为外物所动,不汲汲于个人功名,但他窃笑他人,自以为是,却仍有内外荣辱之分,还不能“物我两忘”超脱净尽,所以“犹有未树”未立逍遥之基,列子能乘风遨游,不汲汲求福,但若不御风则寸步难行,充其量与大鹏同列,所以“犹有所待”未得逍遥之妙,接着便引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一语,强调“无所待”。

紧接着说“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更确切一点说,这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而在这里,庄子强调的是“至人无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之“逍遥”论
作者简介:韩倩(1987—),女,四川巴中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魏晋南北朝。

摘要: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其“逍遥游”一说构建了庄子哲学思想的总体纲领。

庄子的各部著作中都贯穿了“逍遥”这一内涵丰富的思想内容,故以“逍遥”为视角进行的探讨,能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庄子的著作及其思想内涵提供帮助。

关键词:逍遥;逍遥游;庄子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8-0000-01
庄子,名周,字子休,是先秦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与作为道家始祖的老子并称为“老庄”。

作为道家思想的主要创始人,庄子的哲学思想可谓博大精深,而其“逍遥”一说构建了庄子哲学思想的总体纲领。

在庄子的各部著作中都贯穿了“逍遥”这一内涵丰富的思想内容,庄子赋予了“逍遥”全新的含义,使之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

故以“逍遥”为角度对庄子文学作品以及思想内涵进行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对庄子乃至整个道家的文学思想,哲学内涵所进行的研究。

一、“逍遥”的含义
“逍遥”一词,今之可见,最早载录于《诗经》。

《诗经·郑风》有《清人》篇,其言曰:“清人在消,駟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
逍遥。

”[1]231又有《桧风·羔裘》有云:“羔裘逍遥,狐裘以朝。

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1]386。

由《清人》以及《羊裘》篇可知,早在《诗经》中便有“逍遥”一词,而“逍遥”的具体含义又为何呢?朱熹解释为“游戏之貌”,“游戏以自乐”,且与翱翔同义。

[2]124而“逍遥”一词在《楚辞》中一共出现了十一次,例如:《九章·哀郢》有:“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九歌·湘君》又有“聊逍遥兮容与”之语,王逸《楚辞集注》对其的注解为“逍遥,游戏也,言富贵有命,天时难值,不可数得,聊且游戏,以尽年寿也”。

[3]33再如:《离骚》有:“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王逸对其的注为:“逍遥,相羊,皆游也。

一作须臾;羊,一作佯”,[3]28同时朱熹在《楚辞集注》里对“逍遥”的释义与王逸的相类似:“欲远集它方,又无所之,故且游戏观望以忘忧,用以自适也”;“逍遥,容与,皆游戏闲暇之意也”。

[4]77而刘笑敢则认为“逍遥”一词的含义为“安闲自适之意,且多与形体之仿徨徘徊相关”,[5]154“纯以精神言逍遥,是庄子所谓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之逍遥实有今日精神自由之含义”,并认为“逍遥游”的实质“即思想在心灵的无穷环宇中遨游飞翔”。

[5]154—155
由此观之,古籍中对“逍遥”一词的记载,诸如王逸、朱熹等一些传统的注家多认为是游戏之意,而刘敢笑等则认为是安闲自适之意。

同时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例如,认为《郑风·清人》描写的是郑人恶高克,高克奔陈,与其部下有国不能投,有家不能归的痛苦与愁闷;又如《离骚》:“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
遥。

”[3]28之“逍遥”一词为彷徨,徘徊之意,这是屈原不被世用的悲愤之作,因此这些“逍遥”不能理解为“游戏”、“悠然自得”之意,而是愁闷,苦痛,彷徨之意。

二、《庄子》中的“逍遥”
前面提到过,“逍遥”一说构建了庄子哲学思想的总体纲领,是庄子思想核心所在。

而“逍遥”一词在《庄子》一书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贯穿《庄子》一书的一条纲领线,因此“逍遥”也就成为了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查阅整部《庄子》,“逍遥”一词总共出现六次,其中内篇两次,外篇三次,杂篇一次。

兹录该六次如下: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逍遥游》)
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大宗师》)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

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

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天运》)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达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吾何以天下为哉!(《让王》)[6]
虽然各家对“逍遥”一词的解释各有千秋,但就总的观点来说,表达的是一种自由自在,闲适无忧的境界。

逍遥于无何有之乡、逍遥
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逍遥于天地之间。

“逍遥”所要表达的主体不是人个体,而是随之产生的一种境界,于是便有了时下学界一种流行的观点:庄子之逍遥即“精神自由”。

这有点类似于王逸、朱熹对“逍遥”的解释——“游,游戏”。

而在《庄子》一书中,“游”字的使用频率较高,一共出现了113次之多,例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圣人不从事于务……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齐物论》)
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人间世》)
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穷终!(《大宗师》)[6] 这些“游”,不再仅仅表达一种形体之上的游历,而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灵魂之上、精神之上的解脱、超脱。

“游是逍遥之游,逍遥是游之逍遥”。

[7]23庄子笔下的“逍遥”与“游”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同时,庄子还历史性的将两者合二为一,出现了“逍遥游”之说。

并且将这一说冠以篇名,《逍遥游》位列《庄子》“内篇”之首,可见庄子赋予其的重要地位。

庄子所要表达的“逍遥”乃至“逍遥游”之说,是一种超越人的本身,乃至超越时空与现实之间的心灵之游,是人在解放了自身之后获得的一种安时处顺的人生态度,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一种自然无为的精神状态。

实际上,庄子所希望的是将一种理想中的境界展示给世人。

希望世人不与世争,以一种恬静豁达的态度来面对
人生。

参考文献
[1]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 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3] 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下引王逸注解皆出于此.
[4] 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 刘敢笑.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 本文所引庄子[m]文本,均出自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中华书局,19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