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合集下载

工作场所空气粉尘检测方法

工作场所空气粉尘检测方法
2、在标准中对石棉纤维的容许浓度是以数量浓度 (f/ml)表示的,应采用数量浓度测定方法。
3、在标准中,对粉尘容许浓度规定有总粉尘标准和 呼吸性粉尘标准,根据容许浓度的规定应采用总 粉尘浓度测定方法和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方法。
3
粉尘浓度的测定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总粉尘浓度测定方法。 (二)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方法。 (三)个体粉尘采样测定方法。 (四)石棉纤维计数浓度测定方法。 (五)粉尘浓度的其他测定方法。
多于10mg。
3.3 样品的处理
3.3.1 记录采样的持续时间、采样流量、采样地点、 样品编号、劳动条件及气象条件等。
3.3.2 滤膜干燥处理:一般不需干燥。湿度>90%; 应放干燥器内2小时称重。再放干燥器内30分钟后 称量。如有水雾时应放干燥器内12小时称重,再 放干燥器内2小时称量。相邻两次质量差不超过 0.01mg,取最小值。
19
空气动力学直径具有下面一些特征:
1、同一空气动力学直径的尘粒趋向于沉降在人体呼 吸道内的相同区域。
2、同一空气动力学直径的尘粒在大气中具有相同的 沉降速度和悬浮时间。
3、同一空气动力学直径的尘粒在通过旋风器和其它 除尘装置时具有相同的机率。
4、同一空气动力学直径的尘粒在进入粉尘采样系统 中具有相同的机率。 目前测定空气动力学直径的仪器有空气动力学直径 测定仪(Aerodynamic Particle Sizer APS).
26
1 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原理: 分级预选器 2 器材 2.1 呼吸性粉尘采样器 (1)检验合格 (2)分离曲线应符合要求 (3)恒定流量 (4)防爆型 (5)采样器的气密性 2.2 采样头 预捕集器:涂硅油的圆形薄片,采集非呼吸性粉尘。 滤膜捕集器:直径40mm的圆形滤膜采集呼吸性粉尘。 2.3 流量计 20L/min 半年校正一次。 明显污染时、及时清洗并校正。

粉尘浓度和分散度测定

粉尘浓度和分散度测定

粉尘浓度和分散度测定(一) 粉尘浓度测定粉尘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粉尘的质量或数量,我国卫生标准中,粉尘最高容许浓度采用质量浓度来表示。

一、总粉尘浓度的测定(滤膜质量法)[原理] 抽取一定体积的含尘空气,将粉尘阻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由采样后滤膜的增量,求出单位体积空气中粉尘的质量。

[器材] 粉尘采样器(在需要防爆的作业场所,用防爆型采样器);滤膜(用过氯乙烯纤维滤膜)滤膜夹、样品盒、镊子;分析天平;秒表;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

[操作步骤]1.滤膜准备用镊子取下滤膜两面的夹衬纸,将滤膜放在分析天平上称量。

编号和质量记录在衬纸上。

打开滤膜夹,将直径40mm的滤膜毛面向上平铺于锥型杯上,旋紧固定环,务使滤膜无褶皱或裂隙,放入样品盒。

直径75mm的滤膜折叠成漏状,装入滤膜夹。

2.采样(1)采样器架设于接尘作业人员经常活动的范围内,粉尘分布较均匀的呼吸带。

有分流影响时,一般应选择在作业地点下风侧或回风侧;在移动的扬尘点,应位于作业人员活动中有代表性的地点,或架于移动上。

(2)先用一个装有滤膜(未称量滤膜即可)的滤膜夹装入采样头中旋紧,开动采样器调节至所需流量,然后将已称量滤膜换入采样头,使滤膜受尘面迎向含尘气流。

当迎向含尘气流无法避免飞溅的泥浆、砂粒对样品污染时,受尘面可侧向。

(3)采样流量,用40mm滤膜时为15~40L/min,用漏斗状滤膜时,可适当加大流量,但不得超过80L/min。

(4)根据采样点的粉尘浓度估计值及滤膜上所需粉尘增量(直径40mm 平面滤膜,不得少于1mg,但不得多于10mg。

直径75mm的漏斗状滤膜粉尘增量不受此限制)确定采样持续时间,但一般不得小于10min(当粉尘浓度高于10mg/m3时,采气量不得少于0.2m3;低于2 mg/m3时。

采气量应为0.5~1m3)。

记录滤膜编号、采样时间、气体流量和采样点生产工作情况。

(5)采样结束后,用镊子将滤膜从滤膜夹上取下,受粉尘面向内折叠几次,用衬纸包好,贮于样品盒中,或装入自备的样品夹中,带回实验室。

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粉尘浓度的测定(理化检验技术)

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粉尘浓度的测定(理化检验技术)

一、粉尘浓度的测定
滤膜质量法 1. 原理 ➢当一定体积的待测空气样品通过已知重量的滤膜时,空气中的粉尘颗粒被阻留
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和采样体积,计算空气中总粉尘浓度。
操作流程
滤膜 准备
用空白滤膜调好流速, 检查气密性
布点 采样
卸下滤膜,内折后 置于样品盒
实验室称量, 计算
操作步骤: 1.滤膜的准备 (1)用镊子取下滤膜两面的夹衬纸,将滤膜放在分析天平上称重。将滤膜的编 号和质量记录在衬纸上。 (2)打开滤膜夹,将已称重的直径为40mm的滤膜毛面向上平铺于锥形环上, 然后旋紧固定环,贮于样品盒中。直径75mm的滤膜折叠成漏斗状,装入滤膜夹。
一、粉尘浓度的测定
(一)概述
1. 理化性质
(4)粉尘的比重、形状和硬度 (5)粉尘的荷电性 (6)粉尘的爆炸性
一、粉尘浓度的测定 (一)概述
2. 污染来源
矿山开采、爆破、隧道开凿、筑路、矿石粉碎等。 根据其性质,生产性粉尘可分为三类:
①无机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金属性粉尘和人工无机粉尘(如水泥、玻璃纤维、金刚砂等) ②有机粉尘,包括动物性粉尘、植物性粉尘、人工有机尘(如合成染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 TNT炸药、有机农药等) ③混合性粉尘,大部分生产性粉尘是以两种或多种粉尘的混合形式存在,称之为混合性粉尘。
一、粉尘浓度的测定 (二)测定意义
空气中粉尘浓度的上升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加重; 对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人类生殖功能的改变都有影响 可导致患有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敏感体质患者的死亡。
一、粉尘浓度的测定
(三)测定方法
粉尘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粉尘的质量或数量。
我国现行职业卫生标准GBZ/T192.1-2007和GBZ/T192.2 2007都采用滤膜质量法,单位为mg/m3。

空气中粉尘的测定方法

空气中粉尘的测定方法

空气中粉尘的测定方法
空气中粉尘的测定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1. 重量法:利用过滤器收集空气中的粉尘颗粒,然后将过滤器干燥、称重,再根据粉尘质量与空气体积的比值计算粉尘浓度。

2. 光学法:利用光散射或吸收原理测量空气中粉尘颗粒对光的散射或吸收情况,从而确定粉尘浓度。

3. 电阻法:通过测量微粒在电场中的电阻或电导来确定粉尘浓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尺寸较小的颗粒。

4. 气体吸附法:利用气体吸附在粉尘颗粒表面的原理,测量气体吸附或解析的情况来确定粉尘浓度。

5. 大气沉降法:通过将沉降的粉尘颗粒收集并测量其重量或质量浓度,从而确定空气中的粉尘浓度。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粉尘测定方法,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需要根据测定的目的、粉尘特性、预算等因素来决定。

GBZ_192.1_2007_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GBZ_192.1_2007_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ICS 13.100C 52GB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dust in the air of workplacePart 1: Total dust concentration2007年06月18日发布 2007年12月30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GBZ/T 192.1-2007前言GBZ/T192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分为以下五部分:——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本部分是GBZ/T XXX的第1部分,是在GB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主要修改如下:增加了总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

本部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武汉钢铁公司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十堰市东风职业病防治所、武汉市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分析仪器厂。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刘占元、陈卫红、陈镜琼、李济超、易桂林、杨静波、梅勇、祁成、彭开良、刘家发、叶丙杰。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5748-85。

G 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一部分:总粉尘浓度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简称总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一部分总粉尘浓度)分析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一部分总粉尘浓度)分析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Determination of dust in the air ofworkplace-Part 1: Total dust concentrationGBZ/T 192.1-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06-18发布 2007-12-30实施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GBZ/T192分为以下五部分:——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

本部分是GBZ/T 192的第1部分,是在GB 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主要修改如下:——增加了总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

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GB 5748-85同时废止。

本部分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李涛、陈卫红、刘占元、徐伯洪、吴维皑、陈镜琼、闫慧芳、张敏、杜燮祎。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5748-85。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简称“总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061 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3 原理空气中的总粉尘用已知质量的滤膜采集,由滤膜的增量和采气量,计算出空气中总粉尘的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_第1部分_总粉尘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_第1部分_总粉尘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Determination of dust in the air ofworkplace-Part 1: Total dust concentrationGBZ/T 192.1-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7-06-18发布2007-12-30实施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GBZ/T192分为以下五部分:——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

本部分是GBZ/T 192的第1部分,是在GB 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主要修改如下:——增加了总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

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GB 5748-85同时废止。

本部分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李涛、陈卫红、刘占元、徐伯洪、吴维皑、陈镜琼、闫慧芳、张敏、杜燮祎。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5748-85。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简称“总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061 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3 原理空气中的总粉尘用已知质量的滤膜采集,由滤膜的增量和采气量,计算出空气中总粉尘的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一部分总粉尘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一部分总粉尘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Determination of dust in the air ofworkplace-Part 1: Total dust concentrationGBZ/T 192.1-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06-18发布 2007-12-30实施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GBZ/T192分为以下五部分:——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

本部分是GBZ/T 192的第1部分,是在GB 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主要修改如下:——增加了总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

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GB 5748-85同时废止。

本部分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李涛、陈卫红、刘占元、徐伯洪、吴维皑、陈镜琼、闫慧芳、张敏、杜燮祎。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5748-85。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简称“总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061 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3 原理空气中的总粉尘用已知质量的滤膜采集,由滤膜的增量和采气量,计算出空气中总粉尘的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课件 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学习空气样品采集,实践固体吸附剂采样法;掌握粉尘浓度的计算。

1.粉尘:悬浮于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粉尘浓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粉尘的质量(mg/m3)或数量(粒/cm3)。

本方法采用质量浓度。

二、基本原理
固体吸附采样原理:固体吸附剂采样法是利用空气通过固体吸附剂时,由于固体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或阻留作用来达到浓缩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一种采样方法。

粉尘浓度测定原理:采集一定体积含尘空气,将粉尘阻留在已知质量的纤维滤膜上,由采样前后滤膜的质量差和采气体积,计算空气中粉尘的浓度。

三、器材
带气体流量计和计时器的的滤膜吸附式采样器、混合纤维测尘滤膜(40 mm )、电子天平、干燥用烘箱
四、操作
1.滤膜的准备:滤纸和滤膜放烘箱中70 ℃干燥后,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记录初始质量,然后将滤膜装入滤膜夹。

2.采样器的架设:取出准备好的滤膜夹,装入采样头中拧紧,采样时,滤膜的受尘面(磨面)应迎向含尘气流。

3.采样开始的时间:5 min 的自然状态下的实验室粉尘采样;
拍打黑板擦两次次时采样1 min 。

采样的持续时间:根据测尘点的粉尘浓度估计值及滤膜上所需粉尘增量的最低值确定采样的持续时间,但一般不得小于10min(当粉尘浓度高于10mg/m 3时,采气量不得小于0.2m 3;低于2mg/m 3时,采气量为0.5~1m 3)。

采样持续时间一般按式(1)估算:
)1(Q
C'1000⋅⋅⋅⋅⋅⋅⋅⋅⨯>m t Δ 式中:t ——采样持续时间,min ;
△m ——要求的粉尘增量,其质量应大于或等于1 mg ;
C ′——作业场所的估计粉尘浓度,mg/m 3;
Q——采样时的流量,L/min。

4.采样的流量:设计流量为20 L/min。

常用流量为15~40L/min。

浓度较低时,可适当加大流量,但不得超过80L/min。

在整个采样过程中,流量应稳定。

5.采样后样品的处理采样结束后,将滤膜从滤膜夹上取下,保存于滤纸中一同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质量。

式中:C——粉尘浓度,mg/m3;
——采样前的滤膜质量,mg;
m
1
m
——采样后的滤膜质量,mg;
2
t——采样时间,min;
Q——采样流量,L/min
采集在滤膜上的粉尘的增量直径为40 mm滤膜上的粉尘的增量,不应少于1 mg,但不得多于10 mg;直径为75 mm的滤膜,应做成锥形漏斗进行采样,其粉尘增量不受此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