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大学蚯蚓实验报告

大学蚯蚓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探究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运动速度和呼吸情况。

3. 学习使用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XX大学生物学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蚯蚓:若干条,种类为“大平二号”蚯蚓。

2. 实验器材:玻璃板、木板、16开白纸、秒表、温度计、湿度计、透明塑料盒、镊子、剪刀、放大镜等。

五、实验方法1. 蚯蚓运动速度实验(1)将蚯蚓分别放置在玻璃板、木板、16开白纸上,观察蚯蚓在三种不同表面上的运动速度。

(2)记录蚯蚓在每种表面上运动10秒钟的距离,并计算其平均速度。

2. 蚯蚓呼吸实验(1)将蚯蚓放置在透明塑料盒中,观察蚯蚓的呼吸情况。

(2)使用放大镜观察蚯蚓体壁上的气孔,记录气孔的开闭频率。

3. 蚯蚓对环境适应实验(1)将蚯蚓分别放置在潮湿和干燥的环境中,观察蚯蚓的行为变化。

(2)记录蚯蚓在不同环境中的存活时间。

六、实验步骤1. 蚯蚓运动速度实验(1)将蚯蚓分别放置在玻璃板、木板、16开白纸上,用秒表记录蚯蚓在每种表面上运动10秒钟的距离。

(2)计算蚯蚓在每种表面上运动的速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2. 蚯蚓呼吸实验(1)将蚯蚓放置在透明塑料盒中,用放大镜观察蚯蚓体壁上的气孔。

(2)记录气孔的开闭频率,并计算平均开闭频率。

3. 蚯蚓对环境适应实验(1)将蚯蚓分别放置在潮湿和干燥的环境中,观察蚯蚓的行为变化。

(2)记录蚯蚓在不同环境中的存活时间。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运动速度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蚯蚓在16开白纸上的运动速度最快,其次是木板,最后是玻璃板。

这可能是由于16开白纸表面粗糙,有利于蚯蚓的刚毛固定,从而提高运动速度。

2. 蚯蚓呼吸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蚯蚓的气孔开闭频率较快,说明蚯蚓的呼吸较为旺盛。

这也与蚯蚓的生活习性相符,蚯蚓需要通过体壁进行气体交换,以维持生命活动。

3. 蚯蚓对环境适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蚯蚓在潮湿环境中的存活时间较长,而在干燥环境中的存活时间较短。

蚯蚓运动实验报告答案(3篇)

蚯蚓运动实验报告答案(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运动方式。

2. 探究蚯蚓运动的影响因素。

3. 分析蚯蚓运动的特点。

二、实验材料1. 蚯蚓:选用健康的蚯蚓,大小适中。

2. 实验器材:实验箱、镊子、计时器、水、土壤、温度计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环境:将实验箱放置在通风、光线适宜的地方,温度控制在20℃左右。

2. 准备实验材料:将土壤过筛,去除杂质,加入适量的水,使土壤湿度适中。

3. 将蚯蚓放入实验箱中,让其适应环境。

4. 观察蚯蚓的运动情况,记录运动时间、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等。

5. 分别在以下条件下进行实验:(1)改变土壤湿度:将土壤湿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进行实验。

(2)改变土壤温度:将土壤温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进行实验。

(3)改变土壤酸碱度:将土壤酸碱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进行实验。

6. 对比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湿度对蚯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土壤湿度适中时,蚯蚓运动速度最快,运动时间最长;当土壤湿度过低或过高时,蚯蚓运动速度明显降低,运动时间缩短。

这说明土壤湿度对蚯蚓运动有显著影响。

2. 土壤温度对蚯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土壤温度在20℃左右时,蚯蚓运动速度最快,运动时间最长;当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时,蚯蚓运动速度明显降低,运动时间缩短。

这说明土壤温度对蚯蚓运动有显著影响。

3. 土壤酸碱度对蚯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土壤酸碱度在pH 6.5左右时,蚯蚓运动速度最快,运动时间最长;当土壤酸碱度过高或过低时,蚯蚓运动速度明显降低,运动时间缩短。

这说明土壤酸碱度对蚯蚓运动有显著影响。

五、结论1. 蚯蚓的运动方式为蠕动,通过身体肌肉的伸缩和刚毛的配合实现。

2. 蚯蚓的运动受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酸碱度等因素的影响。

3. 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酸碱度对蚯蚓运动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湿度的影响最为明显。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蚯蚓运动的研究,使我们了解了蚯蚓的运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蚯蚓的养殖(3篇)

实验报告蚯蚓的养殖(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繁殖特性及生长环境。

2. 掌握蚯蚓养殖的基本技术,包括饲料配制、养殖环境搭建、繁殖管理等。

3. 体验蚯蚓养殖的乐趣,提高环保意识。

二、实验材料1. 蚯蚓种苗:购买新鲜、健康的蚯蚓种苗。

2. 养殖容器:选择大小适宜的塑料箱、木箱或砖池。

3. 饲料:动物粪便、树叶、果皮、稻草等有机物。

4. 水源:清洁的自来水或地下水。

5. 温度计、湿度计、温度调节设备等。

三、实验方法1. 饲料准备:将动物粪便、树叶、果皮、稻草等有机物混合均匀,堆放发酵,待其温度降至室温后,加入适量的清水,搅拌均匀,形成蚯蚓饲料。

2. 养殖环境搭建:在养殖容器内铺设一层5-10厘米厚的饲料,然后将蚯蚓种苗均匀撒在饲料上。

3. 环境控制:保持养殖容器内的温度在20-25℃,湿度在70%-80%。

夏季可适当通风,冬季可采取加温措施。

4. 饲喂管理:每隔3-5天喂一次,每次喂食量以蚯蚓能够1周内吃完为宜。

5. 繁殖管理:在养殖过程中,注意观察蚯蚓的繁殖情况,发现卵茧后及时取出孵化。

6.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蚯蚓的生长情况,记录养殖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饲料消耗等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生长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蚯蚓的生长状况良好,体长、体重均有所增加。

2. 繁殖情况:在养殖过程中,发现蚯蚓成功繁殖出后代,孵化率为80%。

3. 饲料消耗情况:根据观察记录,蚯蚓对饲料的消耗较为稳定,平均每周消耗饲料量约为总饲料量的1/4。

4. 环境因素对蚯蚓生长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温度和湿度对蚯蚓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蚯蚓生长迅速,繁殖率高。

五、实验结论1. 蚯蚓养殖技术简单易学,适合在家庭、学校等场所进行实践。

2. 蚯蚓具有很高的环保价值,可以有效处理有机废物,减少环境污染。

3. 蚯蚓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用于生产有机肥料、饲料等。

4. 在养殖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以确保蚯蚓的健康生长。

观察蚯蚓再生实验报告(3篇)

观察蚯蚓再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蚯蚓,作为土壤中重要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蚯蚓的再生能力是它们适应环境、繁衍生息的重要机制之一。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蚯蚓的再生现象,探讨蚯蚓再生能力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1. 观察蚯蚓的再生现象,了解蚯蚓再生能力的范围和特点。

2. 分析不同剪切部位、不同体节数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

3. 探讨影响蚯蚓再生能力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蚯蚓(品种:大平2号)、剪刀、培养皿、土壤、湿度计、温度计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电子天平、量筒、秒表等。

四、实验方法1. 蚯蚓剪切:将新鲜蚯蚓用剪刀按照有头无尾、无头无尾、无头有尾三种不同的体节段进行剪切。

2. 培养条件:将剪切后的蚯蚓分别放入培养皿中,放入适量土壤,保持土壤湿度在60%左右,温度控制在23~24℃。

3. 观察记录:每天观察蚯蚓的再生情况,记录再生时间、再生长度、存活率等数据。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不同剪切部位、不同体节数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再生现象:观察发现,蚯蚓具有再生能力,剪切部位不同,再生能力存在差异。

头部再生能力最差,中间体段次之,尾部再生能力最强。

2. 不同剪切部位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蚯蚓头部再生能力最差,中间体段次之,尾部再生能力最强。

这可能是因为蚯蚓的再生能力与其组织结构、细胞分裂和生长速度等因素有关。

3. 不同体节数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观察发现,随着剪切后蚯蚓体节数的增加,蚯蚓的再生能力逐渐增强。

这可能是因为蚯蚓的再生能力与其体内营养物质、能量代谢等因素有关。

4. 影响蚯蚓再生能力的因素:影响蚯蚓再生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剪切部位:蚯蚓不同部位的再生能力存在差异,这与蚯蚓的组织结构、细胞分裂和生长速度等因素有关。

(2)体节数:随着体节数的增加,蚯蚓的再生能力逐渐增强,这与蚯蚓的体内营养物质、能量代谢等因素有关。

关于蚯蚓解剖实验报告(3篇)

关于蚯蚓解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蚯蚓的形态和内部结构,了解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

2. 掌握解剖动物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 分析蚯蚓的运动方式及其生理机制。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新鲜活体蚯蚓、解剖刀、镊子、解剖盘、显微镜、酒精、生理盐水、解剖显微镜等。

2. 实验用具:解剖剪、解剖针、解剖剪、解剖镊、解剖显微镜、解剖显微镜等。

三、实验步骤1. 蚯蚓外观观察(1)将活体蚯蚓放在解剖盘上,观察其整体形态,注意其身体颜色、环纹、环带等特征。

(2)用解剖显微镜观察蚯蚓的表皮细胞,了解其细胞结构和排列方式。

2. 蚯蚓解剖(1)将蚯蚓固定在解剖盘上,用解剖剪从蚯蚓的后端剪开,暴露出其内部结构。

(2)用解剖镊取出蚯蚓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3)观察蚯蚓的消化系统,了解其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的功能。

(4)用解剖剪剪开蚯蚓的体壁,暴露出其内部器官,包括心脏、血管、神经系统、生殖器官等。

(5)观察蚯蚓的内部器官,了解其生理功能。

3. 蚯蚓运动方式观察(1)将蚯蚓放在解剖盘上,观察其运动方式,记录其运动轨迹和速度。

(2)分析蚯蚓的运动方式,了解其运动生理机制。

4. 蚯蚓再生实验(1)将蚯蚓按不同部位切断,得到有头无尾、无头无尾、无头有尾三种不同的体节段。

(2)在室温有土条件下培养,观察其再生现象。

(3)分析蚯蚓的再生能力,了解其再生机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外观观察蚯蚓为圆柱形,体色呈深棕色,体表有明显的环纹,环带位于前端。

2. 蚯蚓解剖蚯蚓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内部器官包括心脏、血管、神经系统、生殖器官等。

3. 蚯蚓运动方式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为蠕动,通过身体各环节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与土壤之间的摩擦力实现。

4. 蚯蚓再生实验蚯蚓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切断后的体节段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再生。

五、实验结论1. 蚯蚓为环节动物,具有圆柱形身体、明显的环纹和环带,体表有刚毛。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蚯蚓的观察,了解蚯蚓的外部形态、运动方式、生活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加深对环节动物特征的认识。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蚯蚓若干条。

2、实验器具:放大镜、镊子、培养皿、湿纸巾、土壤、水。

三、实验过程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用镊子轻轻将蚯蚓放在湿润的培养皿中,在放大镜下观察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

可以看到蚯蚓身体前端有一个较粗的环带,颜色较浅。

用手触摸蚯蚓的体表,感觉湿润且有黏液,这有助于它在土壤中爬行和呼吸。

2、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将蚯蚓放在湿润的纸巾上,观察它的运动。

发现蚯蚓的肌肉收缩和舒张,使身体蠕动前行。

注意到蚯蚓在运动时,身体的前段先固定,然后后端拉伸,如此交替进行。

3、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用镊子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前端,发现蚯蚓会迅速收缩身体。

用强光照射蚯蚓,它会往阴暗的地方爬行。

4、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在培养皿中放入一层湿润的土壤,将蚯蚓放入其中。

观察到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留下一些弯曲的通道。

保持土壤的湿润,发现蚯蚓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较为活跃。

四、实验结果1、蚯蚓的外部形态特征明显,身体由许多环形体节组成,前端有环带。

2、蚯蚓的运动方式主要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蠕动。

3、蚯蚓对刺激有明显的反应,能躲避不利的环境因素。

4、蚯蚓适应在湿润、阴暗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环境中生活。

五、实验分析1、蚯蚓的身体分节使得它的运动更加灵活,每个体节都能参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从而实现蠕动。

2、体表的黏液有助于减少在土壤中爬行时的摩擦力,同时也能保持体表湿润,利于呼吸。

3、环带可能与蚯蚓的生殖有关,是其重要的生理特征之一。

4、蚯蚓对刺激的反应表明它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5、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对于土壤的通气、保水和肥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六、实验思考1、蚯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促进物质循环。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2、蚯蚓的运动方式与其他动物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独特的运动方式是如何进化而来的?3、能否通过对蚯蚓的研究,开发出一些在工程或医疗领域有应用价值的技术或材料?七、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对蚯蚓的观察实验,我们对蚯蚓的形态结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对蚯蚓做实验报告

对蚯蚓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基本生物学特征;2. 探究蚯蚓对不同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3. 观察蚯蚓在环境变化下的生理反应。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蚯蚓若干;2. 实验器材:培养皿、剪刀、尺子、放大镜、显微镜、温度计、湿度计、食物(如:树叶、水果、蔬菜等);3. 实验药品:生理盐水、碘液、酒精等。

三、实验方法1. 蚯蚓基本生物学特征观察(1)将蚯蚓置于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其外观特征,记录蚯蚓的颜色、体型、体节等;(2)用尺子测量蚯蚓的体长、体宽;(3)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记录其运动速度、方向等。

2. 蚯蚓对不同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探究(1)将蚯蚓分成若干组,分别喂食树叶、水果、蔬菜等食物;(2)观察并记录蚯蚓的摄食量、消化时间、消化产物等;(3)对消化产物进行观察,记录其颜色、质地等特征。

3. 蚯蚓在环境变化下的生理反应观察(1)将蚯蚓置于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观察其生理反应;(2)记录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速度、呼吸频率等指标;(3)对蚯蚓的生理反应进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基本生物学特征观察结果显示,蚯蚓为环节动物,体长一般为10-20厘米,体宽约0.5-1毫米,体节明显,呈环状排列。

蚯蚓的运动方式为蠕动,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的配合完成。

2. 蚯蚓对不同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实验结果显示,蚯蚓对树叶、水果、蔬菜等食物均有较好的消化吸收能力。

其中,树叶的消化速度较快,消化产物呈黑色,质地较硬;水果的消化速度较慢,消化产物呈红色,质地较软;蔬菜的消化速度适中,消化产物呈绿色,质地较脆。

3. 蚯蚓在环境变化下的生理反应实验结果显示,蚯蚓在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其生理反应存在一定差异。

在适宜的温度(20-25℃)和湿度(70%-80%)条件下,蚯蚓的运动速度较快,呼吸频率适中;在高温(30℃以上)或低温(10℃以下)条件下,蚯蚓的运动速度减慢,呼吸频率降低;在干燥或潮湿环境下,蚯蚓的生理反应较弱,可能出现死亡现象。

切开蚯蚓的实验报告(3篇)

切开蚯蚓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蚯蚓的组织结构;2. 了解蚯蚓的生理特点;3. 掌握解剖实验的操作技能。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蚯蚓(约10cm长);2. 实验仪器:解剖盘、解剖剪、解剖针、镊子、放大镜、显微镜、解剖显微镜等;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70%酒精、碘酒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蚯蚓放在解剖盘上,用解剖剪将其头尾剪断,去除内脏,保留体节;(2)用生理盐水清洗蚯蚓体节,去除污物;(3)用70%酒精消毒解剖器械。

2. 解剖观察(1)观察蚯蚓体节:蚯蚓体节呈圆柱形,表面有环状纹理,为体节环;(2)观察蚯蚓的消化系统:蚯蚓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

用解剖剪将蚯蚓体节纵向切开,观察消化系统结构;(3)观察蚯蚓的神经系统:蚯蚓的神经系统由脑、脑神经、脊髓和神经节组成。

用解剖针轻轻挑起蚯蚓的脑,观察脑部结构;(4)观察蚯蚓的循环系统:蚯蚓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细胞组成。

用解剖显微镜观察心脏和血管结构;(5)观察蚯蚓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系统由体壁和体腔组成。

用解剖显微镜观察体壁和体腔结构;(6)观察蚯蚓的生殖系统:蚯蚓的生殖系统由生殖器官和生殖腺组成。

用解剖剪将蚯蚓体节横向切开,观察生殖器官和生殖腺结构。

3. 实验记录将观察到的蚯蚓组织结构和生理特点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的组织结构蚯蚓体节呈圆柱形,表面有环状纹理,为体节环。

蚯蚓的体壁由表皮、真皮和肌肉层组成。

表皮细胞紧密排列,具有保护和分泌功能;真皮细胞富含色素,具有调节体温和营养作用;肌肉层分为环肌和纵肌,使蚯蚓能够伸缩运动。

2. 蚯蚓的生理特点(1)消化系统:蚯蚓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

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消化能力较强;(2)神经系统:蚯蚓的神经系统由脑、脑神经、脊髓和神经节组成。

蚯蚓的神经系统较为简单,但能够完成基本的运动和感觉功能;(3)循环系统:蚯蚓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细胞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观察蚯蚓的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的实验报告
蚯蚓的生活环境:潮湿阴暗的环境。

蚯蚓的生活习性:长期生活在土壤的洞穴中。

蚯蚓的身体结构:环节动物,身体上有许多环节,无眼有口。

蚯蚓的食物:腐叶和土壤。

探究实验: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

(对比实验)
实验材料:20条蚯蚓,一个塑料盒,一些肥沃潮湿的土壤,一些肥沃干燥的土壤。

实验相同点:蚯蚓,温度,环境。

实验不同点:土壤潮湿程度。

实验过程:1、将塑料盒两边分别放上肥沃潮湿的土壤和肥沃干燥的
土壤。

2、再将两边分别放上10条蚯蚓。

3、过5分钟,翻开土壤观察两边个有几条蚯蚓。

实验结论:蚯蚓更喜欢潮湿的土壤。

篇二: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目的要求:
1.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2. 认同“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材料用具:活蚯蚓、糙纸、玻璃板、棉球、放大镜
提示
1、 在观察活蚯蚓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体表,是它的体表保持湿润
2、 实验后别忘了把蚯蚓放回自然环境
方法步骤:
1、 蚯蚓的生活环境
联系你自己的生活经验,你通常会在_______地方找到蚯蚓,这些地方的共同特征是_____,蚯蚓通常在_______时间出来活动。

2、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取一条活蚯蚓,观察它的体形呈_________,是否有利于克服运动的阻力,身体由许多____________构成,如果观察室发育成熟的蚯蚓,你会发现身体上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颜色与其他体节的颜色不同,而且比其他体节__________,如同在蚯蚓的身上带了一个环,称为________;你是怎样区别它的前端、后端、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

因此蚯蚓的身体呈_______对称。

数一数,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共有
____节。

(2)、用手指从前到后,从后到前触摸蚯蚓腹面,你有____感觉,用放大镜观察,你会发现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一圈或几圈小突起,这些小突起是_____,朝向身体的后方。

(3)、用手指触摸蚯蚓的体表,能不能感觉到它的体表有粘液?粘液有什么意义?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体表保持湿润?
3、 观察蚯蚓的运动
(1)、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让其运动,特别注意身体粗细长短的变化。

把耳朵凑近糙纸仔细听一听,听到了什么?
(2)、把蚯蚓移到光滑的毛玻璃板上,观察运动。

(3)、认真观察记录,并完成下表:如果运动不同,原因是(4)身体分解的意义: 。

蚯蚓依靠和 的配合完成运动.
4、整理实验器材
把蚯蚓放回原处,材料用具摆放整齐。

结论分析:
蚯蚓适应穴居生活的特点:质疑创新:
在本次试验中,你还有什么疑问或发现了哪些新问题?请写下来,课下进一步探究。

比如,把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待它运动后,用手指或铅笔尖轻轻触动它体壁的不同部位,观察蚯蚓有何反应?(注:动作要轻,以免损伤蚯蚓影响实验效果。

) 蚯蚓对光线刺激有反应吗?蚯蚓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等等。

作业布置:
写一篇关于介绍蚯蚓的科普小论文。

篇三: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教师: 实验名称 观察蚯蚓
实验目的 了解蚯蚓生存的环境及外部形态和运动
实验器材(药品)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
蚯蚓在糙纸运动时身体变化是:伸长变细,缩短变粗,移动较快在玻璃板上运动时身体的变化是:伸长变细,缩短变粗,移动较慢3、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感觉体表是否有黏液? (有黏液) 数据表格
1分钟2分钟3分钟
纸板 1cm 2cm 3cm
玻璃板 1cm 1cm 1cm
结果(结论)蚯蚓在粗糙的纸板运动快(快或慢),在光滑的玻璃板运动慢(快或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