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推断技巧

合集下载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年年必考。

其不仅数量多(《大纲》规定120个,但高考又不仅限于这些),而且变化灵活,意思不易确定,因而合理推断词义在考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介绍八种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借助课文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同一词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再确定文言语料中该词的含义。

如1998年全国卷第16题“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一句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3、借助语境推断词义古代汉语中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把理解代入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应为正确,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如《祭十二郎文》“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一句中的“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再如①“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一、借助成语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简洁而精辟的固定短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

一些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这就给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根据已掌握的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求文言实词的意义。

可从成语“不速之客”中 “速”的意义,推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句中的“速”为“招致”的意思;可从成语“忤逆不孝”中的“忤”的意义,推知文言文《徐锴传》中的“重忤权要”一句中的“忤”的意义也是“违逆”。

二、联想教材推断实词意义教材是文言文学习最直接、最方便的素材,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往往可以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找到落脚点。

在做题时,可以联想教材中所学的实词,举一反三,进行相应的迁移。

高考浙江卷文言文阅读《〈宗子相集〉序》第14题A项“叩之泠然中五声”中的“中”译为“符合”,判断该项是否正确,可采用教材联想法。

《劝学》中的“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这里的两个“中”是“合乎”的意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米学良高考对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要求很高。

一是数量多,相对文言虚词多出十几倍;二是赋分多,题型多,既有释义正误判断题、文言翻译断句题,又有文意理解判断题等;三是所涉及的知识点多,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实词活用、偏义复词等。

因此,文言实词的复习备考是一个庞大浩繁的系统工程。

考生除了长期积累外,主要靠推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43实战演练S考点突破思,与“符合”意思相近;《庖丁解牛》中的“乃中《经首》之会”的“中”也是“合乎”之意,也与“符合”相近,由此再结合句意,可以判断该选项是正确的。

由课文《项脊轩志》“吾妻来归”一句中的“归”,可推知高考江苏卷文言文阅读《汪容甫先生行状》中的“年二十以归吾”中的“归”意思也是“女子出嫁”。

三、句式结构对照推断实词词义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是指根据上下文及语境,推断出某个文言词句中实词的具体含义或概括其意思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1. 参考字典解释:查阅文言字典或相关的古代文献,寻找该词的常见释义和用法。

2. 理解文句结构: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序,从谓语、宾语、定语等元素入手,推断实词的意义。

3. 推测相反词义:根据上下文的对比,推测实词的意义可能与其相反。

4. 综合语境含义:结合段落的主题和论述内容,推断实词的意义,考虑其在文中的角色和作用。

5. 联想原义:通过联想推断实词的意义,尝试找到词语的本来意思。

在推断实词的过程中,需要对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和典型用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来提高推断能力。

中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技巧

中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技巧

中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技巧
文言文是中考语文的重要考点之一,而文言实词又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一些关于中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技巧:
1. 借助字形推断: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字,可以通过字形来推断其含义。

例如,“糸”旁的字多与丝织品有关,“贝”旁的字多与钱财有关。

2. 借助成语推断:成语是现代汉语中的固定短语,其中许多成语保留了文言实词的含义。

例如,“莫名其妙”中的“名”是“说出”的意思。

3. 借助对称结构推断:文言文中常出现对偶句、排比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

例如,“追亡逐北”中“亡”和“北”意思相同,都指“败逃的人”。

4. 借助语法结构推断:在文言文中,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大多由形容词、名词、代词充当。

可以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其词性和含义。

5. 借助上下文推断:在文言文中,一个词的含义可能受上下文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因此,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总之,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理解能力。

同时,要注意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及其含义,以便在考试中快速准确地做出推断。

文言文复习总结——实词推断九种方法

文言文复习总结——实词推断九种方法
如“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景”用本义在此 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 ”,名词作状 语,豁然开朗。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会意字, 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 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 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 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色彩
【推断】“采”组词:神采、文采,将其代入句中。结 合上下文,前有“云”“异色”,若下文提及“神 采”“文采”,不合理。从读音上寻找通假字“彩” (音同形近),语意通顺。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早)”
【推断】“蚤”——“跳蚤”,无法理解。推测,在句 中通“早”(音同形异),代入,语意顺畅。
(6)2009年全国卷2
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 僧秀愍mǐn其穷老,下渎水与之。
形声。从心,敃( mǐn)声。本义:忧患;痛心的事
译: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 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 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
二、通假字推断法
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 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
故事,
武从
从止,从戈。 据甲骨文,
人表持示戈两行人进, 表前示后要相动随武。
本义:勇猛; 猛烈。
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香草 )
【推断】“芷”是“艹”,与植物有关。根据“岸芷 汀兰”的结构(并列短语)特点,推知“芷”与“兰” 相应。“兰”为“兰花”,有香气的植物,“芷”则 为“香草”。
2、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 买入粮食)
如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 副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而80%以上的形声字的“形旁”与字义联系尤为密切。

常见形旁多有它的词义指向,如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多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多与兵器有关,从“讠(言)、辶(走)、彳(行)”者多与人的行为有关,从“禾”者多与五谷有关,从“贝”者多与金钱有关,从“皿”者多与器具有关,从“纟”者多与丝有关,从“宀”者多与房屋有关,从“月”者多与肉有关,从“页”者多与头有关。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推测词义提供依据。

例如: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滕王阁序》)【解析】“带”,象形字,上半部分像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像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②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解析】“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点表明为刀锋,此句中的“刃”用其本义。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解析】“信”,会意字,一“人”一“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由“真实”引申为“可靠、忠诚”。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解析】“组”,以“纟”为形旁,可以知道词义和丝麻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绳索”。

(二)字音推断法文言文中有通假的语言现象,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进行推断。

例如:①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兰亭集序》)【解析】“趣”,形声字,借助声旁“取”的读音推断其同“趋”,意为“趋向”。

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解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

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

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做具体阐述。

1、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对待冷僻的字不妨尝试字形推断词义法。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句中的“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还有:①金就砺则利 (《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磨刀石”。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我们常见的形旁还有很多,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有关; “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等。

会意字可采用拆字法。

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形索义
“禾”——五谷 “纟”——丝麻 “贝”——金钱 “皿”——器具 “尸”——身体 “女”——妇人
“冖”——笼罩 “系”—— 捆绑 “片”—— 文书 “口”—— 吃喝 “歹”—— 死 “目”—— 眼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
练 绳索 习 (2)金就砺则利 (《劝学》)
磨刀石
据 (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实词推断技巧
• 据形索义 • 对应互释 • 成语印证 • 语法推断法 • 语境确定 • 联系课文推断 • 根据相邻词推断
第一招 :据形索义
钅、木、、斤、殳 (shū)
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豕 、犭、 鸟、虫
与动物有关
(言)、辶(走)、忄 (心)、彳(行)
与人的行为有关
(名词,宫殿)
第五招 :语境确定
例: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 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 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黠”在现代汉语中是贬义词,是狡猾的意 思。但在上文特定的语境里,它并非贬义。上文 中与“黠”的词义相关的语句有(1)“生而聪慧 ”(2)“帝及后并笃爱之”(3)“帝每面称之”。 由此可见,“黠”在此处应为褒义,只能译为“ 聪慧”,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文言实词的词义推断 要防止褒贬失当。

踩、踏,引申为“据守”
索 (4)平民虽平价不能籴
买进粮食
义 (5)自放驴,取樵炊爨

(6)可以独飨白粲。
飨, 食用; 粲,米一类的东西
(7)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双目失明
第二招 :对应互释
接受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
难之间
奉:接受
名词作 状语
金块珠砾
名词作 动词
把金子当作土块 把宝珠当作石头


3、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同义复用。“冲”即“幼”,意思是
断 “年幼”。
文言实词的推断技巧
• 据形索义
六书: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 对应互释 胼偶结构的词句特点 追亡逐北
• 成语印证
约定俗成,固化意思
• 语法推断法
主谓宾 名动形
• 语境确定
一词多义,语境义最可靠
• 单音节变复音节
第六招:根据新老知识的联系推断(联系课文推断) 1、老知识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新知识:引次江北 《赤》 2、老知识: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
(长) 新知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 3、老知识: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 》
(连……都,竟) 新知识:曾不知老之将至 《兰》 4、老知识: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 《过》
文从句顺 调(倒装)、补(省略) 贯(意译:修辞、文化)
翻译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 纷乱诸事。
(他们)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 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
得分点: 实词: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
句式:省略句,主语承前省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 之属”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 削之。 贾谊又多次上疏,说诸侯的封地有的与数郡相连,(这) 不是古代的制度,可以逐渐削减他们的封地。 得分点 数,屡次;言,说;或,有的;削,削弱。“非 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 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 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 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 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左右欲刃相如
刃,做动词用,指“杀”
2、将军披坚执锐
披和执,做动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兵器
语 3、履至尊而制六合
(以前) 新知识:向之所欣……以为陈迹。 《兰》
第七招:根据相邻词推断
• 1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2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 3 成益愕,急逐趁之 • 4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考:敲打 过:责备 趁:追赶 幸:希望
实词推断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同义复词:“敝”:疲劳
1、岭峤微草,凌冬而凋;并汾乔木,望秋先
练损
越过 未到

2、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洗澡
3、通五经,贯六艺
通晓,精通
4、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

统治,治理
应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竭尽
互 6、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
释食
穰岁:丰年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 接近
第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招致,招引
一字变一词
• 联系课文推断
知识的迁移
• 根据相邻词推断
同义复指词
实词推断
真题再现
•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13.把文中画横 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 欲擅权,纷乱诸事。”
•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 制,可稍削之。
第一步:断句 第二步:判得分点 第三步:直译对应
字字落实 留(专名)、删(虚衬) 换(实词:通假、古今异义、活用、多义、复指)
三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招 : 疾风知劲草 强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求全责备 寻求,寻找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敝帚自珍 (破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望而却步
(后退)
证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前倨后恭 (傲慢)
举类迩而见义远
闻名遐迩 (近)
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超出)
第四招 语法推断法
做动词,登上

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状语,乘车) 5、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名词,恩惠,好处 )
推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动词,责备 )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名词,过错 )
8、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动词,看)
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名词,景色)
10、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