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
高一必修《雨巷》教学设计 3篇

高一必修《雨巷》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1、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作为一首象征派朦脓诗的经典之作,特将它列为精讲课文。
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2、从课文本身看,《雨巷》是一首带有浓郁古典气息的现代诗歌,它的意象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抓住这点可以让学生拓展深化,掌握诗歌最重要的鉴赏方法——通过意象解读诗人的情感。
学情分析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诗歌艺术手法和鉴赏技巧还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分析鉴赏方法。
课标要求1、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感悟诗歌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本诗教学以“丁香姑娘”为线索,从导入→走近雨巷,整体感知(雨巷里的丁香姑娘)→小组讨论:诗人到底有没有遇到丁香姑娘?→小组探究: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小组展示:诗人遇到或想象中的丁香姑娘是怎样的呢?→走出雨巷拓展延伸”:以《雨巷》为例,创作一首意象诗。
的过程进行。
(2)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分析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了解诗歌借象征抒情的方法。
2、能有感情的诵读此诗。
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3、学以致用,掌握诗歌借意象抒情、用语言传情的写法。
课前准备: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完成前置性作业,包括生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再进行自主质疑。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关于高一语文《雨巷》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语文《雨巷》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
2.过程与方法:在训练朗读和揣摩诗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境美,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对于现代诗歌,高一新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朗读上有一定的语感,但在读出情感、品味意象、领悟诗情等欣赏实践上仍有欠缺。
特别是对《雨巷》这种象征主义诗歌,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如何引导他们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如何引导他们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与之共鸣,是课堂教学中需予以关注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训练朗读,揣摩词句,感受诗中形象和情感。
难点:感悟“丁香姑娘”、“雨巷”究竟有何喻指或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遥望雨巷煽情激趣1、导入语:在细雨如丝的江南,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里,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静默地彳亍而行……这美丽的画面,就出现在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今天我们就随戴望舒一起走进这《雨巷》。
2、作家作品: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2024年人教版必修一《雨巷》教案

2024年人教版必修一《雨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必修一《雨巷》单元,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原文阅读与解析;2. 诗歌主题及创作背景探讨;3. 诗歌韵律分析;4. 诗歌意象及表现手法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雨巷》的诗歌内容,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情感;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现代诗歌的兴趣;3.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韵律、意象及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解读;现代诗歌韵律的分析。
教学重点:《雨巷》诗歌内容的学习;诗歌主题及创作背景的探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雨巷》;2. 阅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和情感;3. 解析:分析诗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4. 讲解: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意象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5. 实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6.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的现代诗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现代诗歌;六、板书设计1. 诗歌原文;2. 诗歌主题及创作背景;3. 重点词语、意象解读;4. 现代诗歌鉴赏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并给予反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现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的理解与解读;2. 现代诗歌韵律的分析;3. 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
一、诗歌意象的理解与解读1.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中的意象;2. 对诗歌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如“油纸伞”象征着什么,“雨巷”寓意着什么,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深层含义;3.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感受。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雨巷》一文,掌握其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语句。
理解《雨巷》所传达的情感与意象,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学会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文学的敏感性。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美、意境美,提升审美情趣。
通过诗歌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析《雨巷》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包括韵律、节奏和用词特点。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歌中含蓄、隐晦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分析诗歌中意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
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与诗歌情感相结合,产生共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雨巷的图片或播放相关音乐,营造诗歌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为学习《雨巷》做铺垫。
引导学生分享对雨巷的初步印象和感受,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 朗读感知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展示诗歌的音乐美。
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提高朗读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3. 意象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雨巷”、“丁香”、“姑娘”等,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形成自己的理解。
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分析成果,相互补充和完善。
4. 情感体会教师讲述诗人创作《雨巷》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遭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自己置身于雨巷之中,体会诗人的孤独、迷茫和追求。
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5篇)

高中语文雨巷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有选择地品读诗中意象和象征意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诗内走向诗外,或展读或创作。
过程与方法:美读法、比较法、探究法、体验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内涵美,培养审美力。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诗的情感与意象。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导语导语一:戴望舒的《雨巷》,是中国现代诗歌中最美的一首,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我初见《雨巷》,便被其诗意诗境诗情惊艳,爱不释手,时时读之背之思之写之,深入骨髓再也忘不了。
这节课,我将带领你们走进《雨巷》,开启一段唯美的诗歌之旅(板书课题)导语二:要了解古代诗歌,我们不能不读唐诗宋词;而要了解现代诗歌,我们不能不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一探究竟。
(板书课题)导语三:随机应变,应景导入。
(板书课题)一、美读走进雨巷1.教师范读,营造氛围;学生静静聆听,静静感受。
2.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感情基调:凄美、感伤)可以用这样的句子表达:“我听出了雨巷的-------之美”3.学生试读:挑你最喜欢的一节来朗读一下。
(个读,生评,师评)(注意节拍押韵,注意语调高低、语速快慢、语气轻重)4.配乐朗读。
小结:化我入境,通过声音读出字的质感、句的情感、篇的美感,做到“声情并茂” (板书)。
二、品读感悟雨巷1.请你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两个主要意象? (雨巷丁香或丁香一样的姑娘)2.请你换一换:在描写丁香般的姑娘这一意象时,能不能用别的替代丁香?△可不可用莲花替代?(没有愁怨)△可不可用芭蕉替代?(没有高洁)插入:丁香在古诗中的含义(美丽、高洁、忧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雨巷》这首现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初读《雨巷》(1) 欣赏歌曲《雨巷》,为学生带来诗歌的读音以及意境。
(2) 分析歌曲中的情感色彩,与学生探讨。
(3) 分析文学著作《雨巷》中表现出的情感色彩。
2. 了解《雨巷》的背景(1) 讲解诗人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介绍《雨巷》的历史、作者等相关知识。
(2) 分析语言和文学特点,如何表达情感和意境。
(3) 让学生分组发表自己的感受,学生表达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3. 《雨巷》的文学鉴赏(1) 继续对《雨巷》的语言、文学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2)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指引,分组完成诗歌的分析和鉴赏。
(3) 教师分组点评,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见解和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4. 自由写作(1) 学生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任选一种文学形式,写下自己的作品。
(2) 学生可以以叙事形式、抒情形式、描写形式等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在所需时间内点评并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创作。
三、教学方法1. 演绎法通过对《雨巷》的欣赏、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理念。
2. 互动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互动,即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分组活动,互相交流意见和感受,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3. 创造性写作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课堂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就《雨巷》这首现代诗歌的鉴赏、欣赏和写作进行了探究和讨论,目的是通过对文学著作的理解和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诗歌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该教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充分体会和理解《雨巷》这首现代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境,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鉴赏《雨巷》这首现代诗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三篇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一一、教材地位及作用《雨巷》是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
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⒈知识和能力目标: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了解背景,咀嚼诗歌意象,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② 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⒈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⒈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

精心整理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的邂逅,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思念和忧伤?80多年前的《雨巷》成为经典,曾以音乐、绘画和舞蹈(《小城雨巷》)的形式表现出来,今天,让我们走进走进文字版(能留下想象空间)《雨巷》,走进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二、作者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中国近现代诗人。
作品创作分早期和后期两部分。
早期作品多写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有朦胧含蓄之美,代表作《雨巷》;后期作品多写自己3、请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谈你的感受?用几个词来表现。
内容上:低沉、伤感、忧伤、朦胧、孤独、惆怅、失落、哀怨等。
形式上:低沉缓慢、舒缓悠扬,有很强的音乐美。
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听起来悦耳、和谐,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4、归纳音节特色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明确:①全诗共7节,每节6行,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单字如“哀/丁五、意象分析全诗中有哪些意象?请找出来。
明确:有6个。
客观物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人物形象:我、丁香姑娘。
1、丁香明确:丁香未开花时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所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
4、雨巷找出词语:悠长、寂寥。
特点:阴暗、狭长、幽深、朦胧。
5、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
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的超然意境。
惆怅。
*对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四,一二”政变后,作者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充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意象”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重点】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唐磊的音乐《丁香花》。
一条悠长而寂寥的小巷,一位美丽而忧郁的姑娘,一次擦肩而过的邂逅,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思念和忧伤?80多年前的《雨巷》成为经典,曾以音乐、绘画和舞蹈(《小城雨巷》)的形式表现出来,今天,让我们走进走进文字版(能留下想象空间)《雨巷》,走进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二、作者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中国近现代诗人。
作品创作分早期和后期两部分。
早期作品多写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有朦胧含蓄之美,代表作《雨巷》;后期作品多写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显得明朗、诚挚,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
《雨巷》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奠定了他在文学的地位,他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诵读1、诵读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惆怅(chóuchàng)颓圮(tuípǐ)2、美吗?什么样的美?美;忧郁美、朦胧美,不同于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和李清照词的凄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请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谈你的感受?用几个词来表现。
内容上:低沉、伤感、忧伤、朦胧、孤独、惆怅、失落、哀怨等。
形式上:低沉缓慢、舒缓悠扬,有很强的音乐美。
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听起来悦耳、和谐,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4、归纳音节特色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明确:①全诗共7节,每节6行,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读进来有舒缓悠扬之效。
②押韵规则(全诗从头至尾都用“ang”韵,没有换韵,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旋律美。
③另外,诗句长短错落,回环往复,语言上用反复和排比,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四、合作探究我心目中的丁香姑娘五、意象分析全诗中有哪些意象?请找出来。
明确:有6个。
客观物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人物形象:我、丁香姑娘。
1、丁香明确:丁香未开花时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所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见研讨练习四)特点:美丽、高洁和愁怨。
2、丁香姑娘找出词句: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走近、太息一般的眼光、飘过、凄婉、迷茫、远了、走尽、消散了……特点:美丽高洁、忧郁迷茫、飘然易逝。
3、油纸伞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
4、雨巷找出词语:悠长、寂寥。
特点:阴暗、狭长、幽深、朦胧。
5、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
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的超然意境。
6、我找出词语: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特点:孤独、迷惘、忧愁、有所追求。
多组意象意境美(迷离飘渺)六、探究本诗的感情基调1、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2、诗歌为什么会有忧愁的情感色彩?《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对革命者的血腥*,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四,一二”政变后,作者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充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知人:双鱼座,敏感脆弱。
七、探究本诗的象征意义。
象征,借用隐喻或暗示,通过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火炬象征光明,白色象征纯洁或哀悼,红色象征喜庆或革命、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康乃馨象征慈祥、温馨、真挚,玫瑰象征爱情,毋忘我象征友谊和思念等。
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理解的多样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1、“雨巷”①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②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③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2、“我”我的感情起伏:希望——失望——再希望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追求者、失落者、执著追求者。
①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②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③执著追求者。
3、丁香般的姑娘①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②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③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④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总结: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也可以理解为对爱情的追求;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八、把握诗歌特色1、朦胧、含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九、总结课文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雨巷”,都曾经有过希望,有过失落,也曾经寻找过,跌倒之后也希望爬起来,继续前行。
诗人说出了我们每一个人想说的话,引进了我们的强烈共鸣,这样的诗就是经典。
附: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1942年7月3日《我用残损的手掌》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也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
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分析理解本诗意象和象征意味。
3、通过诵读,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采用初读、精读、研读的方法,达到欣赏、理解的目的。
2、允许进行个性化解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景美。
【教学重点】1、诵读。
2、意象分析。
3、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教学方法】借助声像资料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达到审美、赏析目的,对于复杂而朦胧的情感,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作一定解读,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同时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意象。
【教具】音频朗读课件制作【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
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来体味江南巷之美,诗之美。
二、一读雨巷,解读文体(体味情感):1、自由朗诵全诗,正音: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寂寥(jìliáo)惆怅(chóuchàng)2、现在请大家再放声朗诵一下这首诗歌,请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3、提问: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幽怨、低沉。
教师总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
4、再请一位学生读首诗。
5、朗读指导:现在请大家欣赏一下全诗的朗读,也随着朗读来看一看怎样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语速。
(课件播放配乐朗诵)三、二读雨巷,解读文本:1、诗歌意象和意境: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效果是什么?《雨巷》的意境分析:“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雨巷》运用了哪些意象:“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2、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觉到作者究竟要说什么?让学生讨论:(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2)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