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 赏析

合集下载

静夜思翻译及赏析

静夜思翻译及赏析

静夜思翻译及赏析静夜思翻译及赏析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以下内容是店铺为您精心整理的静夜思翻译及赏析,欢迎参考!静夜思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举:抬。

夜思:一作“静夜思”。

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思:思念。

【译文】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

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

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

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

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

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

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

《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如同霜花般洁白,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月光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它往往象征着美好、纯洁和神秘。

而在这首诗中,月光更是成为诗人表达思乡之情的媒介。

明亮的月光让诗人想起了远方的故乡,那个曾经养育他、陪伴他成长的地方。

他抬头仰望那轮明亮的月亮,心中的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动,无法抑制。

“床前明月光”,这句诗以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夜晚的场景,却蕴含了诗人深深的情感。

床前的月光,如同故乡的温暖和亲切,让诗人陷入了回忆和思念之中。

他仿佛看到了故乡的明月,那轮曾经陪伴他度过无数个夜晚的明月。

“疑是地上霜”,这句诗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诗人巧妙地将月光与霜相比较,不仅表达了月光的明亮和清冷,还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他仿佛看到了故乡的大地上铺满了洁白的霜花,那种熟悉而亲切的感觉让他更加思念远方的家。

“举头望明月”,这句诗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他抬头仰望那轮明亮的月亮,仿佛在向它诉说着自己的思乡之情。

月亮是夜空中最明亮的存在,它见证了诗人的成长和变迁,也承载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低头思故乡”,这句诗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诗人在仰望月亮之后,低下了头,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中。

他仿佛看到了故乡的山川河流、亲朋好友和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

那种对故乡的思念如同潮水般涌动,让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

《静夜思》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温度的经典诗作。

它以其简洁而深情的笔触、真挚而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的表达,更是对人性、情感与生命的深刻反思与探索。

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何方、面临何种困境与挑战,那份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都是我们永恒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

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赏析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古诗原文译文赏析

《静夜思》古诗原文译文赏析

《静夜思》古诗原文译文赏析1、《静夜思》古诗原文译文赏析静夜思李白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白话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作品鉴赏《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

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静夜思》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静夜思》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静夜思》课文原文及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原文如下: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赏析如下:
《静夜思》是李白在异乡的深夜里,对故乡深深思念的情感表达。

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浓厚的诗意和深沉的哲理。

首句“床前明月光”,描绘出一幅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的场景,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

接下来的“疑是地上霜”,通过将月光与霜进行比喻,既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冷色调,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举头望明月”一句,诗人抬头仰望明亮的月亮,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向往。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诗人低下头,陷入深深的思考,他的思绪飘向远方的故乡,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怀念。

整首诗以月光和霜为引子,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已经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诗句,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这首诗以其深情的抒怀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李白诗《静夜思》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诗《静夜思》原文翻译赏析
751年
天宝十年
51岁。在梁苑,与宗楚客孙女结婚当在是年或此前。写有《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冬,离梁苑北上幽州,写有《留别于十一兄裴十三游塞垣》诗。
752年
天宝十一年
52岁。北上途中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写有《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赠临洺县令皓弟》、《赠清漳明府侄聿》等诗。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有《行行且游猎篇》、《幽州胡马客歌》等。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写有《北风行》、《远别离》等诗。
760年
上元元年
60岁。自零陵返江夏,有《早春寄王汉阳》、《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等诗文。下寻阳,上庐山,有《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赴豫章,有《下寻阳城泛彭寄黄判官》、《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豫章行》等诗。
761年
上元二年
61岁。暮春,送宗夫人上庐山,有《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东下重游皖南。有《宿五松山下荀家》等诗,来往于金陵、宣城间,有《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欲投李光弼军未果,写有《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至当涂依族叔李阳冰。写有《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
740年
开元二十八年
40岁。许夫人约卒于上年或是年。李白带子女离安陆至东鲁。写有《五月东鲁行答汉上翁》诗等。与韩准、裴政、孔巢父、张叔明、陶等隐于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写有《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等诗。
741年
开元二十九年
41岁。居东鲁,游东鲁各地。
742年
天宝元年
42岁。四、五月间,游泰山,有《游泰山六首》。这一年,元丹丘将李白多年前写的《玉真仙人词》呈给玉真公主,成功地将李白推荐给了玉真公主。秋,李白自南陵奉诏入京,有《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玄宗召见于金銮殿,命待诏翰林。冬,侍从温泉宫。写有《侍从游宿温泉宫作》、《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温泉侍从归逢故人》等诗。

静夜思杜甫原文及赏析

静夜思杜甫原文及赏析

静夜思杜甫原文及赏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中国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一首诗,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深夜中思念故乡的心情,同时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夜晚景象。

整首诗由四句组成,每句都由五个字构成,符合古典五言绝句的格式。

诗的开篇写到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的地面上,给人一种明亮而寒冷的感觉,与夜晚的清静形成鲜明对比。

诗人使用了“明月光”和“地上霜”这两个意象,通过对比使诗更加丰富有趣,同时也增强了读者的意境感受。

接下来的两句诗写出了诗人举头望月的情景,同时也展示了他内心的感受。

举头望明月,诗人似乎与天地相通,体会到了月亮所传达的神秘和超越尘世的意境。

低头思故乡,诗人的思绪回到了故乡,这里是他心灵的归宿,他在远离时也在思念着。

这两句凝练而含蓄的表达,让读者在寂静的夜晚感受到了诗人深沉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夜晚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现实主义的理念为主,将个体经验与社会抒情相结合。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变革和人民疾苦的关注,同时也能看到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静夜思》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诗,却凝聚了杜甫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深夜中静静思念的情感,同时也传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这种感情和情感是很多人都能够共鸣的,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乡,都有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杜甫的诗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整个东亚文化圈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作充满了激情和力量,饱含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静夜思》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更是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情感细腻之处。

通过对《静夜思》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作,也能够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与思考。

这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文字描绘出了一个安静、祥和的夜晚景象,展现了诗人在深夜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唐诗赏析-李白《静夜思》原文译文赏析名家点评

唐诗赏析-李白《静夜思》原文译文赏析名家点评

李白《静夜思》原文|译文|赏析|名家点评'《静夜思》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床”即“窗”的通假字。

窗户疑:好像。

举头:抬头。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

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

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

这显然是一种错觉。

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

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

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

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

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

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

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
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

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赏析三】: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