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带动致富故事

合集下载

农民创业励志故事

农民创业励志故事

农民创业励志故事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

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下面跟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励志创业故事吧!三个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财富故事侯大伟肖勇杨龙凤就在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忙着在城市各大就业服务中心和劳动力市场找工作时,四川省岳池县三个农民工却选择了回乡创业。

他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生意越来越红火……“回家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主人公:四川省岳池县朝阳乡秦家店村6组农民胡立山务工经历:养殖场当过小工、民营企业做过财务财富项目:租地56亩种油菜养鸭子财富故事:走进朝阳乡秦家店村,只见成群的鸭子正在水中嬉戏。

该村回乡创业的胡立山高兴地说:“我这批养了6000多只,去年还卖了两批,一只鸭子赚5元,轻轻松松就净赚5万多元!春节期间,鸭子供不应求,南充、广安、岳池的鸭贩子天天要货,把我的成鸭一扫而光,今年我计划养到4万只鸭子。

”胡立山,今年36岁;他在外打工期间管过财务,当过经理,还常利用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养殖企业和种植企业里打散工,一边干活,一边向别人虚心学习种植养殖技术。

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他所务工的企业不景气了,2008年8月底回到了家。

胡立山说:“当时我们心里反而踏实了,回家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在朝阳乡政府的帮助下,他投资20万元,租地56亩,搞起了养鸭场和种植场。

“我这大棚是享受岳池县委、县政府的优惠政策修建的。

”胡立山说,“这还不算,县农业局、畜牧局还定期为我们做技术指导呢!”“我这一大片就是种的40多亩油菜,是在朝阳乡政府的联系下与成都一家公司签的订单,保底价是每斤2.5元,按亩产400斤计算,油菜收入一年就可突破3万元。

”胡立山得意地告诉记者。

推开一扇大棚门,绿油油的海椒秧有10多厘米高;红彤彤的西红柿挂在支架上,长势喜人,大棚里春意盎然。

现在,长期在他那打工的农民就有十多个,农民在家门口就可挣到钱。

关于青年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故事

关于青年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故事
在向平东的老家,也有村民与他合作。宜都市松木坪镇杨树坪村村民王长玉介绍,村里100多农户中,目前有30多家与向平东合作养黑猪,他家已经养了15头黑猪。
记者在向平东拍摄的黑猪放养视频中看到,签约农户将猪驱赶至山坡上,将玉米、红薯、菜叶等撒在地上,黑猪立刻围成一团,互相拱着抢食。向平东介绍,每天,农户们都会拍下一段当日放养情况的视频发给他,虽然身在武汉,但他时刻掌握着黑猪的成长状况。
父亲听到儿子的想法后急了:“好不容易培养个研究生,做点体面工作不行?你瞎折腾个什么呢!”向平东耐心解释:“研究生养猪不是什么丑事,我要养和别人不一样的猪——用粗粮蔬菜喂养的黑猪。”
向平东来到宜昌秭归大山里,与人合伙养起了黑猪。
红薯菜叶古法养猪
向平东养猪的方式是与农户合作,养殖基地将猪仔养到两个月大时,交给农户养殖,七八个月后,再将猪回收到基地。别人的猪用饲料喂,4个月就能出?栏;他的猪是圈养加放养,吃的全是玉米、红薯、菜叶等,10个半月才能长到200斤,达到出栏标准。“我给我的黑猪定义是‘古法养猪,自然之道’。就是遵?循千百年来农民自然养猪之道,养绿色、健康的猪。”向平东说。
放弃都市白领工作回农村?创业之初大学生挫折连连
出生于1989年的翁杰是个地道的农家男孩,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我没有其他优势,唯一的优点就是能吃苦。”这是翁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翁杰的出生地是缙云县新建镇丹址村,这是缙云县西部的一个小山村,务农收入低,村民多外出谋生。乡亲们为生计四处奔波的情形,暗暗在翁杰心中种下了“为村民们做点什么”的种子。2012年6月,当时的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向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线路运输专业的翁杰伸出了橄榄枝。面对一份专业对口的高薪白领工作,翁杰心中纠结万分。回农村:四年的专业知识相当于白读;留在大城市:房子、车子重压下,最初的梦想何去何从?综合权衡下,翁杰还是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回到农村创业。

大学生返乡农村成功创业故事

大学生返乡农村成功创业故事
亢希坤:当时天天有人来这里拉这个青年鸟,一天要走一二十万只,就琢磨着他天天来拉大的,小的肯定好卖,就想着去孵鹌鹑。
孵化鹌鹑要比养鹌鹑投资大、技术要求也高,为了赶上这发财快车,亢希坤把全部家底拿出来建起了自己的孵化室。
亢希坤:结果呢,出了一批不成,出了一批不成,7、8批都不成功,当时的损失大概要有2万多。
亢希坤:疾病该怎么防治,规模多大,我都认真的进行现场指导,淇县养殖户都成功了。
随后的几个月里,亢希坤往返于淇县和武陟之间,帮助淇县人养鹌鹑,并且把村里没有销路的鹌鹑苗拉到那里销售,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亢希坤:因为数量相"-3大,一只鸟虽说赚不了多少钱,但是他们一家一家都是万把只,这大概有两三月,把我那个外债还清了。这算是我第二次起步。并且,这正没出路的东西咱把它卖出去了,当时村里边人对咱评价相当不错。
爱拼才会赢,凭着一股子冲劲儿,亢希坤赢得了市场,打过交道的客户都成了回头客。但分散的养殖户鹌鹑蛋往哪里销,生产期过后该淘汰的鹌鹑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不解决,自己的生意还是做不大。这时候,亢希坤就想着把发展起来的养殖户和自己建立的销售网络进行资源整合,从供应种苗,供应饲料,组织防疫,到回收鹌鹑蛋,再到组织青年鸟和淘汰鸟外销,他在养殖户和市场之间搞起了一条龙服务。
“济源市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2013年8月15日筹建,它联合全市村官及农村创业项目产品,利用网络营销为平台,为全市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产品展示、创业策划、网络宣传及销售,并提供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讲座,在挖掘、整理、包装之后,面向全国推介。联盟以集团公司化运营模式运营,已辐射带动了16个镇办900余名农民朋友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
这人,真的是来借东风、筹资金的中小企业主,只不过,相对于那些从基层做起、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他还有个身份,就是大学生村官。有创业者的激情,又有大学生的质朴,才使得他显得“与众不同”。

返乡创业捐资助学人物故事

返乡创业捐资助学人物故事

返乡创业捐资助学人物故事以下是 6 条返乡创业捐资助学人物故事:故事一:老张啊,那可是我们村里的传奇人物!他以前在外闯荡多年,积累了不少财富和经验。

有一天他突然就回到家乡了。

别人都好奇地问他:“老张,你咋回来了?”他笑着说:“咱这家乡多好啊,我要回来干一番大事业!”老张说干就干,办起了养殖场。

这养殖场办得那叫一个红火啊,不仅让自己赚了钱,还带动了村里好多人就业。

而且啊,老张还特别关心村里孩子们的教育,每年都拿出不少钱来捐资助学。

有一次我问他:“老张,你自己挣钱也不容易,咋还这么大方捐钱呢?”他一拍大腿说:“哎呀,咱小时候没读好书,可不能让孩子们也这样啊!我这是为家乡的未来投资啊!”老张,真牛!我觉得他就是我们的榜样,返乡创业带动家乡发展,还心系孩子们的未来,了不起!故事二:李姐,那可是个厉害的人物!她在外面打拼了好多年,终于闯出了点名堂。

突然有一天,她回到了咱们这个小地方。

大家都很惊讶,问她:“李姐,你咋回来啦?”李姐温柔地说:“这里是我的根呀,我想为家乡做点事。

”之后啊,她开了一家手工艺品店,做得有声有色的。

不仅如此,李姐还特别重视教育,定期给学校捐资助学。

记得有一次开家长会,她对家长们说:“孩子们就是咱们的希望啊,咱们不支持他们读书怎么行呢?”真的,李姐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家乡孩子的求学路。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返乡创业也可以很精彩,捐资助学更是大爱的体现!她真的好棒啊!故事三:咱村的小王,以前那也是在大城市混得风生水起的啊!可没想到啊,他竟然选择了回来。

大家都说:“小王,你在城里呆得好好的,回来干啥?”小王嘿嘿一笑说:“这里有我的牵挂啊!”他回来干起了电商,把咱家乡的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

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故事

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故事

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故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活跃起来。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故事1:唐山留学生回乡创业库存5万公斤鲜肉待销留学韩国回乡创业的乐亭县庞各庄乡大学生刘凯,带领乐亭县牧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102户社员搞野猪养殖,几年来效益一直不错。

去年,他们饲养野猪的规模、产量都有所提升,但猪肉销量却不如往年。

眼看快过年了,望着存放在冷库里的5万公斤鲜野猪肉,刘凯很是着急。

1月29日上午,记者在位于庞各庄乡王庄子村的乐亭县牧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看到,占地24亩的9个养殖大棚依次排开,大棚里面,是用钢筋围成的一个个约12平方米的野猪圈,机灵可爱的小乳猪、健康活泼的保育猪、肥头大耳的育肥猪,有的在欢快地吃食,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喝水解渴。

刘凯介绍,这些猪都是长白山原始森林的纯种野猪与中国原生态母猪杂交的二代产品。

2007年,刘凯从韩国忠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

2008年,刘凯与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妻子结婚。

2009年,养猪市场瘦肉精添加严重,刘凯经吉林延边朋友介绍,买来长白山奔跑野猪饲养,家人和朋友吃过野猪肉后,都认为肥肉肥而不腻,瘦肉瘦而不柴。

从此,刘凯便萌生了养殖野猪的想法,他以每头1万元的价格引进108头长白山奔跑野猪,饲料为玉米、大豆、甜玉米芯,生长周期为1年半左右。

该项目作为乐亭县畜牧行业的龙头,也得到了该县相关部门的帮扶和支持。

经唐山市畜牧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验,按照农业部相关规定,其养殖的野猪磺胺类、金霉素、土霉素等12项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

6年来,他们已经投资1600万元,仅去年一年就投入400万元,用于猪舍改造、聘请畜牧专家、青储1000多吨甜玉米芯发酵饲料及猪场日常管理经营。

2014年,刘凯带领102户村民建起乐亭县牧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往年野猪产量在2万公斤左右,销售不成问题,去年野猪养殖规模、产量都有所提升,现有存栏野猪2600头。

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

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

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就业,为了开阔眼界,为了走出去,可是有人却用行动表明自己的目的-读书是为了改变家乡。

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返乡创业的故事李路飞三年创业之旅,从北大校园到山西,从金融到文化,李路飞的创业路程,有着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共赢共享的成功在长治90后李路飞的身上,有着诸多头衔。

三年创业之旅,从北大校园到山西,从金融到文化,李路飞的创业路程,有着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共赢共享的成功,但他认为更重要的是给创业者的鼓励与启迪。

响应号召回乡创业2014年10月,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李路飞和3位北大校友加入双创浪潮——创立一塔湖图资产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专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文化创业服务和战略投资。

在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2015年,李路飞积极响应山西省委、省政府晋商晋才回乡创业的号召,从北京回到家乡,成立了山西一塔湖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先后成功运营九牛寨乳业、长治市左右为你众创空间等多家企业。

其中,客旺鑫来连锁便利店就是左右为你众创空间孵化的38家企业之一。

“如果不是一塔湖图,我的创业计划就是一场梦。

”这是来自客旺鑫来连锁便利店创始人平华鹏发出的心声。

平华鹏一直想创业,却苦于找不到方向。

于是,他找到李路飞为他的项目“把脉问诊”“对症出方”。

仅仅数月时间,平华鹏逐步确定了项目的市场定位、发展方向,并借助一塔湖图的平台融到资金180万元。

2016年7月9日,客旺鑫来旗下1号店在壶关常平凤凰城开业。

“预计一年内可达到100家,直接或间接解决就业300多人。

”“投资的不只是金钱,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一份精神共鸣的支持,一起同舟共济的信心。

”平华鹏的话,道出了众多创客的感受。

也正是因为如此,平华鹏信心满满地期待着自己下一步梦想的实现。

开设创业大讲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李路飞在工作之余还开设了“路飞创业大讲堂”,引导了长治一批创客。

农民工返乡创业事迹

农民工返乡创业事迹

农民工返乡创业事迹老李啊,咱们村里头那个老实巴交的汉子,去年春节一回来,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以前,他总是在外头打工,一年到头就盼着过年能回家看看老婆孩子,还有那年迈的老母亲。

可今年,他带着一股子不一样的劲儿,说是要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来。

村里人一开始啊,都以为老李这是在外面挣了点钱,想回来享享清福呢。

谁成想,他直接找上了村长,说要承包村后的那片荒地,打算种点啥新鲜玩意儿。

大伙儿一听,都愣住了,那片地啊,杂草丛生,雨水少的时候旱得跟啥似的,能种出啥好东西来?可老李呢,一脸坚定,眼里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说是他在外面这些年,学到了不少新东西,知道怎么让这荒地变废为宝。

说干就干,老李先是自掏腰包,请了几个乡亲帮忙清理荒地。

大伙儿看着他那股子认真劲儿,也都来了劲,纷纷加入,一块儿挖沟、施肥、浇水。

那场面,热闹得跟过年似的。

老李还从网上买了些种子,说是新品种,产量高,还耐旱。

村里人没见过这些个稀奇玩意儿,都围着他问东问西,老李呢,也不藏着掖着,乐呵呵地给大家讲解。

时间一晃,几个月过去了。

那片荒地啊,真就变了样。

绿油油的苗子长得老高,看着就让人心里舒坦。

老李还琢磨出了一套科学的种植方法,用上了滴灌技术,节水又高效。

村里人见了,都夸老李有能耐,说他是咱村里的“农业专家”。

到了收获的季节,老李的农作物大丰收,那产量,比大伙儿想象的还要高。

他也没忘了乡亲们,把一部分收成拿出来,按劳分配,让大伙儿都尝到了甜头。

他还联系了城里的商家,搞起了网络销售,把咱村的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

这下子,老李的名字算是彻底在村里传开了,大伙儿都说他是返乡创业的典范。

老李啊,不仅自己富了,还带动了整个村子的经济发展。

他建了个合作社,把村里的闲置劳动力都吸纳进来,一块儿搞种植、搞养殖,还搞起了乡村旅游。

村里头啊,是越来越热闹了,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现在啊,你再看老李,那笑容啊,比春天的花儿还要灿烂。

他说啊,以前总想着往外跑,现在才知道,家乡才是最好的归宿。

返乡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

返乡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

返乡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创业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在世界各国,创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看看那些返乡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返乡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返乡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一:邵阳黄鳝养殖第一人的黄鳝养殖致富经邵阳县:特色养殖梅子院鳝鱼生态养殖在邵阳县塘渡口镇梅子院村有一个天子湖生态水鱼养殖合作社,那里养殖的可不是一般的水产鱼,而是有着水中蛟龙之称的黄鳝,合作社的负责人张红桃,用了两年的时间,成为邵阳县黄鳝特色养殖成功的第一人。

眼前这位正在打电话的男士叫张红桃,他就是生态鳝鱼养殖基地的负责人,当我们来到基地时,他正在和涟源市的一家鲢鱼养殖基地互通电话,这鳝鱼养殖和鲢鱼又有什么关系,通过交谈,张红桃告诉小编,这鲢鱼是用来喂养黄鳝的,这让小编我是大惑不解。

正说着的时候一辆水产运输车驶进了养殖场。

张红桃告诉小编,买的这些鲢鱼全都是用来喂食黄鳝的,为了保鲜,过称之后一筐筐鲢鱼被立马装进了大冰柜。

话说这黄鳝为热带及暖温带鱼类,营底栖生活的鱼类,适应能力强,在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

日间喜在多腐植质淤泥中钻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出穴觅食。

张红桃的养殖场采用的是网箱养殖,这种养殖方式具有投资较小、方便在鱼塘开展黄鳝养殖、规模可大可小、操作管理比较简便、水温容易控制、养殖成活率高等优点。

制作网箱所选用的材料一般为聚乙烯网布,网箱一般制作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底面积以不大于20平方米为宜,张红桃的网箱每个都在6平方米,箱体深度为?1.2-1.5米。

网箱上缘四周翻卷同时缝入小指粗的尼龙绳和留出绳头便于捆绑到木桩或支架上。

塘水位不深可打桩安放固定式网箱,水位较深的塘安放浮式网箱。

静水池塘设立网箱总面积不超过池塘总面积的30%,有流动水的池塘其网箱面积可达池塘总面积的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乡创业带动致富故事张冬梅:大山深处养泥鳅年入百万若不是回乡看到老家变化不大,她也许不会选择农村创业。

她说,或许一家人还继续留在外地,一家四口还继续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创业期间,为了流转土地,她独自一人上成都,下重庆,奔赴云南昭通,辗转贵州毕节,行程数千公里,签下了19份土地流转合同。

目前,她养殖的泥鳅已经销售了60多万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可达120万余元。

122亩的泥鳅养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经营。

她就是在南溪区仙临镇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冬梅。

回乡创业张冬梅今年29岁,是南溪区仙临镇合众村七组人,早年家贫,4岁那年,父母迫于生计举家外迁,成为打工一族。

特别是她大学的时光,一家四口长期三地分居。

渴望能一家团聚的她,却因为现实而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张冬梅上大学后一直都在做兼职。

手机促销、发传单、餐馆服务员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挣到钱的兼职,张冬梅都愿意去尝试。

从大二开始,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她再也没有问过家里要一分钱。

张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为家里省6000多元。

2021年,张冬梅从山东经济学院毕业后,在当地做了一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资几千元。

2021年,她又到重庆做财务管理,与此同时,她的父母正辗转新疆、青海等地工作。

一直想创业的张冬梅开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转折出现在2021年,张冬梅一家回乡省亲。

难得团聚的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回到合众村时,看到家乡的样貌和20多年前没有太大的区别,张冬梅的心里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她把这个事情和父亲一提,两人一拍即合,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

“爸爸懂得泥鳅的养殖,我们这里山清水秀,还比较适合养殖。

”张冬梅说,泥鳅的养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鱼出水需要3—5个月,2000—3000斤/亩,每亩的收益在2.4—3.6万元之间,一年可以收两次,收入在4.8万元到7.2万元之间。

市场前景也比较看好,说干就干,父女两人当即决定回原单位办理离职手续,回乡创业。

百亩基地2021年下半年,张冬梅和父亲张修定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父女共同出资80万元开始创业路程。

当时,父女遇到的一个难题便是土地流转,由于当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较多,再加上对土地流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资金、技术到位,而场地未落实的尴尬境地。

就在这时,张冬梅接到几个电话,告知她可到对方所在地进行泥鳅养殖,可流转300—500亩土地,每年每亩的单价只需要80元,租赁时间由张冬梅定。

甚至还有免费出场地,让张冬梅一家技术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对“诱惑”,张冬梅并未动摇回乡创业的决心。

既然有村民不愿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对方谈合作。

当年,张冬梅开始搜集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只身一人前往成都、重庆、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等地,说服他们签订土地流转合作协议。

她一个个地找,一遍遍地查,历时26天,行程数千公里,终于签下了19份土地租赁意向协议,共租赁土地122亩,每亩585元。

土地问题解决了,张冬梅便和父亲开始着手养殖场的修建,从平场到挖坑等基础活路,张冬梅都亲力亲为。

养殖场办起后,父女进行了分工,张修定负责技术管理,张冬梅负责养殖场运营。

“如果按照新疆当地给我们的土地租金计算,我们可以节约100多万元的成本。

”说起为何坚持留在家乡创业,张冬梅说,他父亲当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来是想“羔羊跪乳”来报答乡亲的恩情,二来是想通过养殖带动家乡人民致富。

年入百万由于张修定掌握着一套熟练的泥鳅育苗、出苗、养殖技术,加上张冬梅一直在努力学习经营,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办起后,生意还不错。

截止目前,她家销售水花、存苗、成鱼的营业额已有60万元。

目前,该合作社主要从事泥鳅苗孵化、商品泥鳅养殖工作。

在技术上,张冬梅一家还突破了传统“静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将泥鳅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

“目前,我们自助研发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术正在申报发明专利。

”张冬梅说,这个技术的创新,使泥鳅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们生产水花的能力在1000万尾/次、寸苗100万尾/次,成鱼年出水6—8万吨,年收入可达到120万元左右。

”张冬梅说,按照目前养殖场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万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资,一年的纯利润在90万元左右。

如此一来,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21年就开始挣纯利。

张冬梅算了一笔账,稻田和泥鳅种养配套,一亩可以产成鱼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计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万元。

目前,已有20多户农户已经和她达成了意向性合作协议,准备进行泥鳅饲养。

另外,张冬梅还准备新流转200亩土地,配套种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农家乐等,准备发展观光农业和体验农庄,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海归回国种田从卖大米做起加拿大海归回国种田刚刚过去的十一国庆长假,31岁的加拿大海归谭静远依旧忙个不停,虽说是长假,但因为创业,地里新种的一季稻米即将收割,她要忙着对接、推广,把最新鲜的粮食送到预订的客人手中。

因为长期在户外待着,谭静远的皮肤晒成了健康的小麦色,鼻子上有最时髦的鼻钉,手上涂着鲜亮的甲油。

她生在成都,15岁那年随母亲到加拿大留学,一路从本科到硕士,毕业后回国工作。

去年,她加入广州的社会企业天地人禾消费合作社。

“我留学时的加拿大,不像现在有那么多中国移民,如果你在街上听到有人讲普通话,会惊讶地回头。

亲朋好友也会告诉你,未来要关心的是如何更好地留在加拿大生活。

”她笑称自己的职业路径“有些奇葩”,“不像家里其他同龄人选择金融等商科专业,在加国就业或是回国当白领”,她选择在中国南方的乡村做农人。

谭静远说,自己想“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为世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去年她刚刚加入的天地人禾,是一家致力于生态保护和土地永续耕作的初创企业。

她和团队在广州附近的清远市连山县向阳村,承包了100亩地,与当地18位村民签订协议,用稻鸭共生的传统方式种植。

他们负责将产出的有机作物推销出去,保证并提高村民的收入,同时邀请消费者家庭走进稻田,体验插秧和收割等农活,让农民与消费者共受益。

在公益圈人眼中,天地人禾是名副其实的社会企业——谭静远和她的团队用商业的手段解决食品安全、农村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让城里人和农村人共同参与到乡村社区建设中来。

作为社会企业,天地人禾的资金一部分来自商业收入,一部分来自公益资助。

商业收入用于日常生产运营,公益资助则投入公益项目,例如乡村建设。

她说自己目前的状态“挺不错,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做起来非常专注,生活上也能很好地平衡,空闲时间还能做喜欢的事情,对绘画、健身、阅读都有接触”。

“如果跟身边人比,我身上最明显的一点可能是没有太多的焦虑情绪,偶尔工作上会有一点,但属于正常,我会尽量处理好。

”谭静远告诉《青年参考》记者。

乡村支教经历改变人生轨迹谭静远来自“高知家庭”,爷爷毕业于同济大学,外公毕业于清华大学,父母都从事物理研究工作。

她15岁到了加拿大,后来在多伦多大学念分子生物专业。

“说出来可能有些抽象,但从高中起我就抱有一个理想,未来要做些对社会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做那些别人不愿意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科研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已过而立之年,但看上去还像20岁刚出头样子的姑娘对《青年参考》记者说。

在加拿大搞科研,为何要跑回中国乡村“务农”?这一戏剧性的转折得回溯到她在大学时的回国下乡经历。

2021年大三的暑假,谭静远申请到江西景德镇下面的一个农村实习,开展推广阅读和捐书的活动。

从加拿大辗转到中国农村,他们一路的热情被当地村干部的一番话浇灭了,“你们来回一万多的路费,可能比过来推广读书的价值要大”。

读研期间,谭静远又申请去了一次江西的抚州,再次选择当支教志愿者。

前后两次下乡,让谭静远了解到了祖国农村的现状。

“孩子们能看的书只有课本,有图书室就算奢侈,医疗条件很落后,很多大点儿的孩子甚至没听过加拿大。

还有一位五年级的小女孩,因为家庭环境,不得不辍学跟姐姐去广州打工……”2021年硕士毕业后,经过一番慎重考虑,她放弃钻研多年的分子生物学,回到祖国从事公益事业。

她先加入北京“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项目,负责产品研发,2021年又随团队迁到广州,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天地人禾的创始人刘尚文。

“其实在加拿大读书时,我就很关注弱势群体,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当时看到电视上播的非洲或是东南亚百姓生活的场景,就萌生了以后要在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的想法。

”谭静远说,“现在的生活状态满足了我那时的愿望。

”从2021年到2021年,10年间谭静远走访了不下30个中国乡村学校。

加入天地人禾团队后,她主要负责品牌策略、产品开发和食农教育等内容。

今年,她成为天地人禾的CEO,统领团队业务。

想要达成的目标并非卖大米这么简单在跟土地接触、跟农民打交道的一年多里,谭静远每每感觉“自己就属于那里”。

现在,她隔一段时间就到向阳村插秧、割苗,同老乡们唠嗑,她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未来同中国乡村绑在一起。

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让这位加拿大海归姑娘感受到了自己所做事业的意义。

“当时我们马上要启动下一轮的种植计划,很多村民跑来说他们愿意加入我们的组织,想跟我们签订协议,那个时候我觉得很满足,一直努力的事情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谭静远说。

在小谭眼中,他们的团队虽然推广的是稻米,但想要达成的目标并非卖米这么简单。

“我们的长期使命是推广对农村环境有正面影响的农产品生产与生活消费模式,从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农民权益及健康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她说,下一步,团队还将建立一个生态社区,同时成立中国第一个面向4~14岁孩子的食农教育体系。

“这个项目现在已展开,我们希望小朋友来乡村体验多样的文化,观察田间地头的萤火虫、青蛙、猫头鹰等各种动物昆虫以及植物景观,增加农耕知识,同时培养环保意识。

”谭静远告诉《青年参考》记者。

“归结为一点,我们想做些乡村建设的工作。

”在她看来,中国乡村有很大的魅力,只是现在处于一种衰落状态——村子里的人往外走,很少有人去建设它,学校也撤了,没有青年文化,失去了生机和朝气。

但它有很大的潜力,农村是几千年来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人世世代代在其中生存,发展出了很多宝贵的农耕智慧。

“究竟在新的世代下,乡村能跟外部社会有怎样一种好的对接,以恢复新的活力?通过改良农作物的品质,还是发展观光旅游?这些都是很大的课题,我们在做其中一种尝试。

”小谭说,“最近公司招募新员工,我还意外收到一封邮件,对方说自己是向阳村的村民,想跟我们一起建设他的家乡……这是新近收获的一份感动,团队的努力被认可,真的很难得。

”理想诞生自内疚去年,谭静远的朋友偶然间问起她,为何会对中国乡村的发展那么关注,她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是因为内疚。

“一切的原点,是我第一次到乡村支教时,碰到的那位改变我世界观的五年级女孩,我在那个年龄段时已经跟父母在加拿大生活了,有机会得到很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包括后来的自学设计、旅行、上大学以及做科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