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9年级上册语文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练习及答案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4分)2.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画线词语的含义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所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作业_【补充习题】

第五单元探索求知之路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家谱.()诓.骗()诬蔑..()搽.()宰.相()脊.梁()麻醉.()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tǎng若() xuán虚() miǎo茫() cuī残()3.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诬蔑:(2)诓骗:(3)怀古伤今:(4)前仆后继:(5):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6):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7):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4.文学常识填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文。
这类文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或间接批驳(、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5.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中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作者是以什么为批驳的突破口的?又是怎样进行批驳的?(3)“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参考答案1.pǔ kuāng wū miè chá zǎi jǐ zuì2.倘玄渺摧3.(1)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2)说谎话骗人。
(3)怀念古代,哀叹现在。
表示对现状不满的怀旧思绪。
(4)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5)玄虚(6)渺茫(7)自欺欺人4.驳论驳论点驳论据5.(1)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的观点:中国从古以来就有自信力。
(2)作者以对方的论据为突破口进行批驳。
作者在第1段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先确认对方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并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奠定了基础。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一句明确揭示了对方的论证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
文章直接批驳敌论,先指出:①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和“物”,并非自信;②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③求神拜佛是“自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读写写注音、多音字形近字、词语解释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读写写注音、多音字形近字、词语解释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7课】一、生字词注音:课后读读写写:搽.chá玄.虚xuán渺.茫miǎo麻醉.zuì摧.残cuī诓.骗kuāng怀.古伤今huái 埋.头苦干mái舍.身求法shě前仆.后继pū自欺欺.人qī不足为据.jù补充:求神拜佛.fó地大物博.bó诬蔑.miè家谱.pǔ二、多音字、形近字注音:多音字:省:反省.xǐng省.略shěng笼:笼.子lóng 笼.罩lǒng仆:仆.人pú前仆.后继pū佛:求神拜佛.fó仿佛.fú形近字:轻蔑.miè竹篾.miè.miǎo.fú前仆.后继pū前赴.后继fù摧.残cuī催.促cuī璀.璨cuǐ三、重点词语解释:【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搽】用粉末、油类等涂(在脸上或手上)。
【诓骗】说谎话骗人。
诓,哄骗。
【渺茫】因离得太远而模糊不清,也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料。
【麻醉】用药物、针刺或其他方法使全身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或产生镇痛作用,以便进行外科手术或其他治疗。
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摧残】使人或物受到严重的损害。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
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前仆后继】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
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不能作为依据。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作业_【教材习题】

思考探究
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人,想以一小部分中国反动派来混淆 广大的中国人民,以掩盖自己卖国求荣的嘴脸。作者巧妙地通过对对 方论据的分析,指出中国人现在失掉的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
思考探究
三 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首先,交代时代背景,表明自己为何而写。其次,先确认对方论据的 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并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 错误做铺垫。
教材习题及答案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思考探究
一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与同学讨论。 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 作者主张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思考探究
二 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反驳错 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读课文第 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思考探究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 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群众革命力量。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 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 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所作所为。他们虽然“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 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但他们“有确信,不自欺”,是有自信 力的中国人。
积累拓展
2.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 的品行?课外查找资料,搜集相关的人物事迹,与同学交流。
“埋头苦干的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为了搜集史料遍走各 地,在牢狱之中仍不忘撰写著作,最终写出了旷世史书;明朝著名药物 学家李时珍,遍尝各种草药,很多次服药中毒,险些丧生,终于著成《本 草纲目》。
部编版教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题答案

也不是“自信”。这些批驳证明,不久前失掉的是“他信 力”,现在发展着的是“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 也就是说,对方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 误的,所以说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仿写:我们从古以来,就有热爱和平的人,有一身正气 的人,有为民图利的人,有舍身为国的人……即使岁月流 逝,也掩不住他们明珠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精神。
2.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 物具有这样的品行?课外查找资料,搜集相关的人物事迹, 与同学交流。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 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 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奋起反抗反动统治的革 命者和坚持抗战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如陈涉、李自成、 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 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 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 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
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 参考答案:“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 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 论证过程。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 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三、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交代时代背景,表明自己为何而写。(2)先摆 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 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2“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 表达效果?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解答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习题精选11、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3、“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5、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6.“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_____ ___7.选文第1节中的“笼罩了一切”和“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矛盾吗?如何理解这样的写法?________8.选文第二段和第三段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它们共同证明了什么观点?________9.理解下列句子或短语中加粗部分的含义。
①这就是中国的脊梁________②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________③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________④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________⑤要自己去看地底下________10.文章③~⑤段,作者层层剥茧,直接批驳论敌的论点和论据,并分析推导论敌的论证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即:失掉的是(),发展着的是()。
这两句话,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格,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11.阅读第⑨段,分析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文中画线的“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分别指的是什么?(1)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12.文中加黑的字是文章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检察机关删去的,试着说说被删去的原因和重新发表又加以恢复的作用。
13.本文的语言即有辛辣嘲讽,又有热烈的赞颂,能否找出文章中一两个例子加以剖析。
14.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具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部编版九上语文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上语文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与同学讨论。
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
参考答案: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
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
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点拨:解答此题,应先把握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批驳的方式通常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参考答案:第3—5段作者先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由对方论据只能推导出中国人丧失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不能推导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它们不能证明论点,因而批驳的是对方的论证过程。
三、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2.“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参考答案:1. ①交代时代和社会背景,表明自己为何而写。
②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2. 作者运用“仿拟”修辞格,由“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一词,既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讽刺意味。
3.“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呼应的是上文中提到的“公开的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些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等的谬论。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呼应的是上文提到的那些“埋头苦干”的四类人以及“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题(含答案)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当堂达标题(一)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省.悟(xǐnɡ)脊.梁(jí)玄.虚(xuán)B.慨.叹(kǎi)渺.茫(miǎo)诓.骗(kuānɡ)C.拜佛.(fó)脂.粉(zhī)麻醉.(zhuì)D.抹.杀(mǒ)倘.若(tānɡ)宰.相(zǎi)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A.依赖光耀地大物搏自欺欺人B.催残诬蔑怀古伤今舍身求法C.搽粉茏罩前仆后继埋头苦干D.筋骨祈祷不足为据为民请命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但不幸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B.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诓骗:说谎话骗人。
)C.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接触困苦。
)D.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为据:不能够作为依据。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是一篇杂文,作者鲁迅。
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
B.《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运用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批驳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论证缜密。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语言尖锐犀利,巧妙地运用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说服力,富有战斗性。
二、内容理解1.文中对方的错误论据是什么?对方错误的论点是什么?2.课文第一段加点的词语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试着说一说被删去的原因及其重新发表加以复用的作用。
3.第一自然段列举了一系列的事实,有何作用?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1)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9年级上册语文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与同学讨论。
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
参考答案: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
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
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点拨:
解答此题,应先把握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批驳的方式通常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参考答案:
第3—5段作者先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由对方论据只能推导出中国人丧失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不能推导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它们不能证明论点,因而批驳的是对方的论证过程。
三、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2.“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参考答案:
1. ①交代时代和社会背景,表明自己为何而写。
②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2. 作者运用“仿拟”修辞格,由“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一词,既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讽刺意味。
3.“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呼应的是上文中提到的“公开的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些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等的谬论。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呼应的是上文提到的那些“埋头苦干”的四类人以及“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群众革命力量。
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所作所为。
他们虽然“总在被摧残,被捕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但他们“有确信,不自欺”,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四、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模仿这个语段的句式,用排比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2.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课外查找资料,搜集相关的人物事迹,与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
1. “脊梁”指脊柱,比喻支撑事物的中坚力量。
这里把那些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比作中国的脊梁,说明他们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生动形象。
同时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仿写:我们从古以来,就有热爱和平的人,有一身正气的人,有为民图利的人,有舍身为国的人……即使岁月流逝,也掩不住他们明珠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精神。
2. “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发明家,如李时珍、祖冲之、司马迁等;“拼命硬干的人”指反抗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人民英雄和爱国英雄,如陈胜、吴广、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
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等;“为民请命的人”指关心人民疾苦、为民众利益奔走呼吁的政治家、文学家,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等;“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改革家和为革命献身的革命家,如商鞅、谭嗣同等。
五、请以“逆境是否有利于人成长”为论题,组织一次小型辩论会,学习如何确立自己的观点和反驳对方的观点。
点拨:
自己的观点要明确,反驳对方观点时可从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三个方面入手。
参考答案:[示例]
正方:逆境有利于人成长。
逆境不但可以锻炼、提高人应对各种难题、挫折的能力,而且可以磨炼人的心志,使人更加坚强理性。
反方:逆境不利于人成长。
它在一定程度上会消磨人的斗志,使人失去自信,甚至可能使人丧失对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