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梁启超政治思想转变
梁启超一生三变的启示

梁启超联合十三人 ,写 了长达千言的 “ 上南海先生 书 ” 略谓 : 国事 败坏至 此 , , “ 非庶 政公开 , 改造共 和
政体, 不能挽救危局 。 今上贤明, 国共悉 , 举 将来革命 成功之 日, 民心爱戴 , 倘 亦可举为总统 。吾师春 秋 已 高, 大可息影林泉 , 自娱晚景 , 启超等 自当继往 开来, 以报师恩 。”( 自由: 康 门十 三太保与革命党 ” 冯 “ , 第 2 页 ) 促老师康有为退出政坛 , 9 不要再干 预晚辈
集, 2 第 9页 ) 梁启超在 日本与孙 中 山往还密 切,渐有赞成 革
命之意,认为到 “ 思想不 自由,民智更无进步之望 矣 ”(《 致康有 为书》10 9 2年 5月 ) ,并计 划放弃保
皇路线 , 撮合孙 、 康两党合作 。这 自然 引起 以保皇维 新为 己任 的康有 为及 其党人 之不屑 。因为康 党主 张 自上而下 的渐进 式改 良,与孙 中 山推翻满 清彻底共
过 是平庸 之辈。同时, 他认为中美国情有异 , 各方面
差 异太大 ;中国的家族 主义劣根性太重 ,且 自私少 知, 这样 的国民不够 资格实行 充分民主 , 对他们只 能 是 强有力 的集权统治与压制式管理 。 故而, 他提 出中 国人应该 忘掉卢梭与华盛顿 ,应 该牢记古老而严厉 的法家传 统。他甚至警 告:毁掉 中国将不是蒙昧主 义 ,而是进步主义 ,如果 以不 受限制 的代价购买 自 由, 也许 7 0年之后还享受不到 自由的幸福 。其依据 是俄 国在专制统 治下 同样完成近代社 会改革 ,并显 示 出相 当效率 。而且 , 从社会思潮上 , 当时流行的社 会达尔文主义也是支持 国家集权 的。西方知识界看 到法 国为 1 8  ̄19 79 7 3年的大革命付 出严重 代价 , 八 十年后才得些许 回报 , 因此对 民主怀有莫名恐慌 。 这
梁启超的政治改革与思想贡献

梁启超的政治改革与思想贡献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一,他的政治改革和思想贡献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思想、政治改革以及贡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致力于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人物。
一、梁启超的思想梁启超的思想核心是“国家至上”,意指国家应该是一切利益和活动的最高标准,而具体实现则需要通过政治改革来达成。
他主张要以“国家利益”为准绳来考虑国家事务,以“公民福利”为目的来制定治理方案。
在文化上,梁启超提出了“中西合璧”的观点,认为中国应当摈弃盲目排斥西学的做法,而是应该兼收并蓄,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文化面貌。
二、梁启超的政治改革梁启超在政治改革方面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
他在1901年提交了《新政论》一书,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政治改革建议,如设立宪政机构、实行选举制度、加强民权保障等。
这些建议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同时也为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梁启超也非常注重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建设,在1905年创办《民声日报》、《大公报》,以及1909年创办的《新潮杂志》等报刊杂志中,不断发表政治理论和维护民权、宣扬民主的文章,为中国的民主进程带来了广泛的影响。
三、梁启超的思想贡献除了政治改革之外,梁启超在其他领域也做出了许多的思想贡献。
他在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其成为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
梁启超主张“以史为鉴”,认为历史是对现实的教育,是未来的指南,因此他在历史学方面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贡献。
他批判了中国传统史学,主张“史实: 最高价值”,即坚持唯物史观,通过实证方法来研究历史。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中国历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学奠定了基础。
此外,梁启超对于中国文学、文艺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认为,文学应该是为了人类服务的,应该着眼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真正地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
中国政治思想史

l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决定社会秩序的法律由贤明的知识分子制定。
l 不要议会的直接民权,防止议员受贿,谋私
l 人民享有资产阶级国家通常具备的民主权利。
评价:这些主张反映了广大农民渴望土地的要求,由一定合理性。但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是要从封建土地所有制下解放农村劳动力,使其转向大工业生产。因此,资产阶级不会把土地均分给农民。章太炎的土地纲领是历代农民均田思想的继续,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抗议。
? 民生主义的宗旨不是“夺富者之财以济贫”即不是要否定现有的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孙中山已在宣传解释的问题。因此,民生主义缺乏彻底反封建的内容,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章太炎的政治思想
身世:名炳麟,一名绛,字枚叔,号太炎。《章氏丛书》
一、民族主义
n 反满思想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与天争胜”成为维新派救亡图存的理论根据,激励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侵略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
二、自由民主思想
u 严复政治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和强调自由。提出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身贵自由,国贵民主”等著名思想主张。自由就是人权,严复把保护个人自由看作是资产阶级的最高原则。
二、提倡科学
陈独秀首先用自然科学为武器反对迷信,狠狠打击鬼神论,还反对偶像崇拜,主张崇拜真理。反对盲从号召青年对自身与社会做出理性的审视和决断。
三、提倡文学革命
陈独秀在向封建专制主义和愚昧迷信思想猛烈进攻的同时也向当时的旧文风发起了攻击,并形成“文学革命”为内容的新文学运动:言之有物,白话文。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一) 民族主义---三民主义首要问题,是实现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重要前提。
梁启超“开民智”新闻思想的演变轨迹

眼看世界”的新型国民,从而振奋民气,维
儒,乃鼓其舌。中国受辱数十年,坐此焉
马礼逊、米怜等外国传教士先后进入中国
新救国。
耳。”② 于是 1896 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
办报传教,宣扬西方先进的科技与开明民
《中外纪闻》是梁启超新闻生涯的开
一期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提
主的社会观念,康有为、梁启超等先进知
2015 年第 10 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17
NEWS WORLD
媒 介 纵 横
认为报馆是独立于政府权力的第四种势
早期的“开风气”、
“教愚民”以为封建王朝
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梁启超认为报纸
力;是传播文明的三利器(学校、报纸、演
“教愚民”转变为戊戌变法后的
是梁启超此时“开民智”新闻思想的主要
践。
“拥西学”
、
“倡民权”
。
内容。
“ 开风气”主要是指革除因循守旧、
一、
“ 开风气”、
“ 教愚民”——戊戌变
法前梁启超“开民智”
新闻思想探析
另外,梁启超认为清王朝之所以国力
不思进取的旧风气,开启爱国救亡、维新
衰弱是因为上下言路不通而导致统治者
提出了报馆的两大功能。
“ 某以为报馆有
新闻思想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其政治
“广学识”、
“开风气”、
“教愚民”,使民众能
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
思想的转变。
够认同维新变法,革除弊政,改良与巩固
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文中
戊戌变法前,梁启超受康有为维新变
现有政权,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在国难危
梁启超宪政思想研究

梁启超宪政思想研究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之一。
他的宪政思想对于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转型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包括两个核心要素:宪政与国家统一。
他认为,宪政是实现国家民主化、法治化的有效途径,是保障人民权益和实现社会进步的基石。
他主张要建立宪政制度,使政府的权力受到限制和制衡,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强调宪政要与国家统一相结合,认为只有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宪政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他主张通过宪政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以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他主张借鉴西方的宪政制度,但同时也强调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寻求中国式的宪政道路。
他认为中国的宪政应该以民主为基础,但不应完全模仿西方的政治体制,而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宪政制度。
他主张尊重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和社会秩序,同时也重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他提出了“民主宪政与家族制度相结合”的政治理念,认为这是一种既能保障人民权益又能维护社会稳定的制度安排。
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为中国近现代政治体制的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他的主张和努力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开辟了道路。
他提出的宪政思想具有普遍意义,对于世界各国的政治改革和宪政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之,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思想体现了对于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的追求,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和宪政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经验。
护国运动时期梁启超政治思想转变之原因略析

护 国运 动 时 期 梁 启 超 政 治 思 想 转 变之 原 因略 析
华业庆 邱 光 洪
昭通 6 70 5 00) (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 ,云南
摘 要 :风 云变幻的近代 中国历 史 ,充满 着进 步与保 守、民主 与专制、前进与倒退的剧烈斗 争 ,作 为活跃于近代 中国历 史前 沿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的重要代 表 梁启超 ,对时代的急剧 变化反映特别 强烈 , 他作 为改 良派 的主要代 表人物在 护 国运动 时期 ,由改 良思想转 变为主张暴力革命 ,并在这一运动 中担任 重要 角 色,其政 治思想的转 变值得研 究。笔者就 时局 的变化 、梁启超 自身思想的演 变、知识分子 的救世
、
Hale Waihona Puke 护国战争前的 中国时局 2 0世纪初 是 中国发生剧烈 变革且社会从传统 向现代转 型的时代 , 旧的伦理观念被先 进之士怀疑 抛弃 ,政 治变革成为人们关 注的 “ 公共事务 ” ,无 论是温 和的改 良派还是激进 的革命派 , 都不 约而同
第一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而为 梁启 超在政 治思 想上经历 了由戊戌 变 法时 的
讨。
一
发起组织 “ 筹安会 ” 帝制 的丑剧从后 台推向前 台 , , 公开为皇帝登 台鸣锣开道 。 梁启超起草 《 异哉所谓 国体问题者 ) 斥袁世 凯称帝 , 煸 对袁世凯彻底绝望 ,
开始拉开护 国运动 的序幕 , 梁启超 的政治思想又开
始倾 向革命 。 二 、梁启超政治 思想转 变原 因
先 由袁世凯 的政治顾 问美 国人古德诺在 《 亚细亚 日 报 》发表 《 共和与君 主论 》 称 中国人 民民智未开 , , 不能实行共和制 ,只宜实行 君主制。 1 日,杨度 4 纠合 孙毓筠 、严复 、李燮和 、胡瑛 、刘师培等六人
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形成与演变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也是中华民主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
他的思想观点、政治理念和社会主义观点对于中国近代的思想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的形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的形成受到了三个方面的影响:家庭、学校和社会。
首先,梁启超的家庭是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他的父亲梁秉钧是一位著名的进步官员和教育家,将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告诉了儿子梁启超,为其日后的政治思想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梁启超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和思想观点。
最后,他的家人也有很多政治参与者,这也促进了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形成。
其次,梁启超在学校读书时,接受了新教育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爱国、积极进取,并且有一种民主思想和国际主义的观念。
同时,他还通过阅读有关政治和哲学的著作,并且组织了政治、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交流和研讨会,这都有助于他逐渐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政治思想。
最后,梁启超在社会上的参与和切身感受,也让他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他曾经亲眼目睹了中国被列强侵占的状况,更是在义和团运动中作为爱国青年奋力一搏,积极参与了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然后逐渐认为,只有通过推进现代化、科学技术、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创新,才能让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二、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的演变随着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的逐渐成熟和完善,他的思想观点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为开明、进步、社会主义的思想。
一开始,梁启超的政治思想比较单纯,认为只要有民主和改良就能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但是,在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探索的过程中,他逐渐明白了推进文化复兴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他提出了“中西结合”的理念,也就是中西文化要互相借鉴、促进、发扬,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在此基础上,梁启超进一步深化了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探索。
他认为社会主义是推进民族独立和人民福祉的重要途径,也是让中国处于强盛的位置的必经之路。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龙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摘要: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运动的领袖,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在对梁启超的译介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的研究中,研究者多以其文学翻译作品为对象进行展开,并从翻译学的角度对其功利性提出了批判。
本文旨在从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出发揭示其译介活动中存在“功利性”与“经世思想”的必然性,并试图在清末这一本土语境中对梁启超的译介活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起到的积极意义进行一个再评价。
关键词:梁启超;福泽谕吉;译介活动;功利性1 序言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运动的领袖,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导、以日本维新为蓝图的变法运动在慈禧太后的干涉下以失败告终,亡命日本的梁启超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为据点,译介、吸收了大量海外作品。
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看,梁启超的译介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漏译、误译。
也正因如此,“梁启超式输入”一直处于众矢之的。
①翻译学的角度给我们研究梁启超的译介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学术视角的同时,也造成了思想史视角的缺失:梁启超虽译介了众多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中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身份依然是启蒙思想家,我们无法脱离梁启超的启蒙思想家这一身份来把握和评价其译介活动。
本文拟在参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着手探讨梁启超译介活动中带有“功利性”和“经世思想”的必然性,同时站在清末这一本土语境的视角揭示梁启超的译介活动在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中起到的积极意义。
2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成为了清末思想语境中的主流方向。
而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分子首先直面的难关,则是语言上的障碍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层面创设了京师同文馆(1862)、上海广方言馆(1863)、广州同文馆(1863)等专门学校,致力于翻译人才的培养。
不仅如此,知识分子层面也开始意识到翻译的重要性,大力提倡翻译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梁启超政治思想转变一、概述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状况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的启蒙学者,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变法救亡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权思想,虽然他的思想受到时代的局限,但其中的合理因素依然闪烁智慧之光。
梁启超的学问是无时不为他的政治目的的实现服务的。
就像他自己所说:“吾二十年来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
……然与国中政治关系,殆未尝一日断。
”又诚如任公自道:“惟好攘臂扼腕以谈政治,政治谈以外,并非无言论,然匣剑帷灯,意有所在,凡归政治而已。
”1从1898年的戊戌维新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再到民国初年,梁启超任公终其一生总是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用自己的笔针砭时弊,讨伐民贼,以一介书生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政坛上奋力拼搏,结果戊戌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了;辛亥革命后,他寄希望于袁世凯来建立政党政治,结果却迎来了一个大独裁者;他联合蔡锷等将袁世凯推翻后,又梦想段祺瑞来再造共和,并自愿出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结果段和袁几乎如出一辙,不但共和变成了泡影,而且军阀混战,政治失序,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严酷的现实使梁启超深切地感到,所谓民国,只是一个假招牌,“至于政治社会的内容,连骨带肉都是前清那个旧躯壳”。
纵观梁启超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悲剧人物,从维新变法时期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人物,到20世纪初期的保守派,甚至成为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政客。
二、梁启超政治思想的转变过程(一)维新变法时期的思想状况1.师从康有为1890年,梁启超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有为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梁启超说,康有为发起了“甄别经典著作”的运动。
他说康考察了由汉代至清代的众多典籍——这些典籍的真实性久已受到怀疑,得出了许多极有意义的结论。
康的《新学伪经考》一书指出,刘歆的著作是为王莽篡位(新王朝公元8—23年)服务的伪书。
这个结论在哲学领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康关于“孔夫子是改良者”的著作和《大同书》,唤起了更大的兴奋感。
梁启超评论说:“若以新学伪经考比飓风,则此二书者,其火山喷发也,其大地震也。
”2用这两部对梁启超早期政治思想影响最大的著作,康成功的清除了中国批判传统中的杂质,从而促进了从西方引入改良精神的活动,也使梁启超成为康的忠实追随者。
2.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梁启超之前,早有许多中国人开眼看这个世界了。
他们翻译了许多各国政治思想方面的著作,对这些文化蓝本的接触,使得梁启超不自觉地对中国政治的现实发出感叹。
过去的事实让他认识到中国拥有百倍于西方的士兵,西方的商业却削弱了中国。
“中国军队的瓦解中,我们只看到一条通向衰弱的道路”3。
当然梁启超丝毫不希望中国处于孤立状态。
相反,他不断地责备中国人没有善待那些最初来到中国既不要求土地也不想毁灭中国的西方人。
梁启超说,那些西方人只要求通商,而通商会使中国得到百倍于那些西方人的益处。
遗憾的是中国退进了“枯井”,并对外国事物闭上了眼睛。
作为已经爬出自己“枯井”的民族,日本无疑是中国改良者的美好理想。
梁启超以崇拜日本的文化发展来调和中日政治对立的事实,是中国西方化的又一个标志。
这种态度是早期官方的西方化论者不可能容忍的。
直到种族中心主义被打垮时,一个民族才能明智的跳出小圈子来看世界。
因为生活方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
直到一种文化被剥夺了固执的圣灵,这种文化的建设者中才会有人出来从反面检验它;并且仅仅到了那时候,这种文化才会在大量的选择吸收多种文化中完善起来。
对于旧有的理论他是坚信的,因为它是中国思维方式,历史趋向的必然产物,它用沿袭下来的术语使中国的教条失去效用,必须一起作用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如果一种至今被认为是永恒的文化要素(例如经典教规)逐渐被视为暂时的,那也就为变更各种文化要素开了绿灯。
梁启超要求变革,这种变革要由已侵入中国的西方的食物和整个现代西方为榜样。
对外国的崇拜逐渐滋长了对本民族的怀疑情绪,梁启超逐成为一个西方化者,并抛弃了中国的正统思想。
但由于几十年来西方的不断侵略中国,梁启超在感情上并未与西方融为一体;许多世纪来,中国教科书宣传的民族主义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也使梁启超武装起来。
3.梁启超的一些政治活动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
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
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任总撰述。
梁启超撰写了六十多篇文章,这些文章立论新颖,感情充沛,文笔华美,流畅自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一时《时务报》风靡了全中国,数月之间,销行到万多份。
梁氏自己说:“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又说:“《时务报》实为中国革新之萌蘖。
”就连当时反对维新的胡思敬,也在《戊戌履霜录》中惊呼:“当《时务报》盛行,启超名重一时,士大夫爱其言语笔札之妙,争礼下之。
上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
”由此可见梁启超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的强烈的震动。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京报》发布的通缉康梁的命令里这样写道“举人梁启超与康有为狼狈为奸,所著文字,语多狅谬,著一并严拿惩办。
”4可见在当时人的眼中梁启超俨然成为康有为的左膀右臂。
这份《京报》的转载没有清楚地说明反动者怎样详细评价梁启超,他仅被判为杀头,康有为则是刀刮。
大多数字面解释说:“举人梁启超完全依赖于康有为。
”5完全依赖是“狼狈”——一种骑在狼背上的短腿动物,它不是一个英雄的形象。
这种比喻似乎是不确切的。
梁启超是说了许多他老师的话;但就在十九世纪人们也能够他们后来分歧的胚胎。
康有为终结了经典传统,梁启超也终结了它,但下一步却步入了黑暗。
但是以后的事实却证明,梁启超在这时并未真正认同康有为的政治观点。
在改良派得到光绪帝支持后,梁只不过是得到了译书局总监这样一个显然不重要的职位。
无论怎么解释,重要的事实是,在那个多事的夏天,当年轻的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的改革方案开始所谓的“新政”的时候,梁启超并没有扮演人们所期待的那种重要角色。
然而有趣的是在这几个月里,梁似乎已经预见到他们的活动将毫无结果。
他认识到所有的权力是在慈禧手中,他感到失望,一心想离开北京。
当改革运动在9月份悲剧性的政变中最后告终的时候,梁到日本使馆避难,并通过日本官员的帮助,逃亡到日本。
后来康有为和改良派的其他一些成员也前往日本。
(二)流亡日本走向激进“1898年10月1日,一封邮自上海的急件向日本政府报告说,中国改良党领袖之一梁启超仍然在逃。
”6邮件要求日本政府配合中国政府抓捕政治犯。
1.受日本思想界的影响在日本,梁启超避开了在故国专制政体下的种种限制,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
他虽然背井离乡,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变法的决心。
通过百日维新前后结识的一些日本人士介绍,梁启超赴日后广泛交友,希望得到日本政府对中国变法的支持,出于不同目的,日本许多政界、知识界和民间的精英人士也都愿意和他频繁来往。
同时梁启超千方百计从国内获取情报,了解变法失败后的国内局势,并与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洋华侨取得联系,试图获得更多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的帮助。
与此同时,梁启超也没有停止追逐知识的脚步,尽可能利用身边一切有利条件学习西学知识,加之有条件大量阅读日文书籍及日本人翻译的近代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家有关政治、经济、历史、社会及思想方面的著作,更多也更为直接地吸收新的思想养料。
其政治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一切,使梁启超“思想为之一变”7,政治上由温和变得相对激进。
正如他自己所说:“自东居以来,广收日本书而读之。
若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脑质为之改易,思想言论,与前者若出两人。
”8梁启超在日本接受自由主义思想,日本自由主义特别是中江兆民所推介的卢思想的特色或多或少地对他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中江兆民译作的指引下,梁启深入研究了卢梭的自由思想,在这种思想驱使下,梁启超大谈兴民权,他说:“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
”9与流亡日本前一味地解释君权、梦想依靠皇帝变法救国相比,梁启超此时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他开始把目光转向普通民众,舍弃君权而言民权,表明此时的梁启超已经初步建立了近代民权观,进而向近代国家观迈进。
与此同时,梁启超开始深刻、彻底地批判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指出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只有朝廷而无国家,提倡“破坏主义”,主张对封建制进行彻底的破坏,建立民主共和制。
梁启超赞同“摧倒数千年之旧物,行急激之手段”,并比喻“譬之筑室于瓦砾之地,将欲命匠,必先荷锸;譬之进药于痞疳之夫,将欲施补,必先重泻”。
10梁启超认为历史上朝代更替,盛衰兴亡,都是由“破坏主义”而建立起政权。
而人都有恋旧的特征,这种恋旧恰恰成为阻碍历史进步的根源之一。
中国欲振兴,也必须走“破坏”之路。
此时的梁启超,已经完全抛弃了戊戌变法时期“尊皇”、维护专制主义的观念,站到了专制主义的对立面,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受中江兆民译作中卢梭自由思想启迪的结果。
2.在日本期间的政治活动梁启超在日本一面学习刚接触到的新思想,一面还不忘做政治宣传工作,以便拉拢当时在日本的大量留学生。
梁几乎从一开始流亡便恢复了他的一些政治活动。
在横滨他创办了一份杂志,这便是有名的《清议报》。
紧接着他还创办了其他的报纸杂志,正是由于这些活动梁成为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宣传政治救过的主要代言人。
通过这些杂志的论坛,梁发表时事评论,撰写论证文章以抨击慈禧太后和她在北京的统治,还通过介绍来自西方的新思想,承担起民众启蒙的责任。
梁虽然尚在流亡,但从未放弃通过政治活动实现改革的愿望。
他的这些活动被当时正在日本的孙中山极其革命党人密切关注,他们认为梁启超如果加入革命党必将使革命事业大有可为。
而且在梁所宣传的那些思想主张里,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梁与康德思想之间已经很自然地划出一道鸿沟。
大家都在期待着能有这样的机会,而且机会就要来临了。
一旦与海外华人社团取得联系,康梁自然便考虑为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而从数百万海外华人中挖掘人力和财力资源的可能性。
1899年初夏,康有为由于清政府的压力,被日本政府逼迫离开日本后,趁机在加拿大组织了一个保皇会,作为改良派正式的政治组织。
梁自然成为保皇会的一个重要成员。
几乎与此同时,梁与康派的十几位好友在保皇派内部结成结拜兄弟,逐渐巩固了梁在康派里的政治地位。
3.走向激进,倾向革命在从事政治活动中,梁不久便遇到了改良与革命这样一个痛苦的政治选择,这也是当时许多其他学生共同面临的一个两难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