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蒲鲁东主义
从《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意义

观 和形 而上学 , 阐明了辩证思维 的方法 , 进一 步发展 了
历史唯物主义。
在 《 困的哲学》 , 贫 中 蒲鲁 东不 了解社 会 主义发展
的客观规律 .他假定有一种神秘 的观念或 理性支配着
历 史 的发 展 ,他 认 为 社 会 历 史 是 一 个 确 立 上 帝 观 念 的 漫长 过 程 ,普 遍 理 性 ”就 是 上 帝 ,支 配着 社 会 发 展 规 “
生产对 交换 、 配和消费 的决 定作用。 阐释 了生产力 分 并 与生产关系 、 劳动价值等重要理论。
蒲 鲁 东 把 交 换 看 成 是 人 的 先 天 不 变 的 本 性, 认 为 他 人 的 天 生 的 各 种 需 要 是 通 过 交 换 达 到 各 自需 要 的 满
第 二 、 哲 学 方 面 , 克 思 批 判 了蒲 鲁 东 的 唯 心 史 在 马
社 会 主 义 进 行 了批 判 , 两部 著 作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的 形 成 具 有 决 定 性 的 意 义 。 这
【 键词 】 关 马克思 ; 哲 学的 贫困> < ;蒲鲁东 ; 共产 党宣言> 《
【 中圈分类号 】 1 B7
【 文献标识 码】 A
来 ,人 不 过 是 观 念 或 永 恒 理 性 为 了 自身 的发 展 而 使 用
而上学 者。他用辩证法分析资本 主义社会 , 为资本主 认 义也有好 的方面和坏 的方面 ,在不触动资本 主义生 产
的工具 , 社会发展 的动力都应归 结于理性 和范畴 , 而不
是 现 实 的 生 产力 和人 民 的 劳动 智 慧 ,社 会 本 身 是 按 照
相等 , 用商品中所包含 的劳动量来衡量 的商品价值 把“
哲学的贫困解读

哲学的贫困解读
《哲学的贫困》是卡尔·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主要从经济学和哲学两个方面对蒲鲁东的唯心主义经济学进行了批判。
首先,在经济学方面,马克思指出蒲鲁东的经济学观点忽略了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这一本质因素。
他认为,蒲鲁东试图通过分析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但是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因为等价交换原则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而不是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原则。
因此,蒲鲁东的经济学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忽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其次,在哲学方面,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的唯心主义哲学。
他认为,蒲鲁东的哲学观点忽略了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
蒲鲁东试图通过抽象的概念和范畴来解释世界,但是这种解释是片面的,因为它忽略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和实践。
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是由物质世界和人类实践活动所构成的。
因此,蒲鲁东的哲学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忽略了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
最后,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揭露了蒲鲁东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非科学性和小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性。
他认为,蒲鲁东的经济学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忽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
质。
同时,他的哲学观点也是唯心主义的,忽略了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
因此,他的批判是片面的和不科学的。
此外,蒲鲁东所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反革命的,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规律,也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
青年黑格尔派,蒲鲁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青年黑格尔派,蒲鲁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青年黑格尔派也称黑格尔左派,是德国的一个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思想代表。
青年黑格尔派相信理性是连续不断的展开过程,并把他们的任何看作是它的传达者。
他们主张,哲学体系化没有在黑格尔那里终结,反思的精神在它的连续发展中超越任何固定的思想体系,包括黑格尔本人的体系。
他们对黑格尔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他们能克服或扬弃黑格尔,发展超越黑格匀的黑格尔主义。
青年黑格尔学派在政治上和宗教观点上是激进的,并把他们的兴趣集中于黑格尔思想的人本主义和历史方面。
青年黑格尔派坚持辩证法的否定原则,青年黑格尔派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但把历史归结为观念史、思想史,青年黑格尔派由主观唯心论回复倾向,他们强调的不是绝对的客观的精神,而是人类的自我意识,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观有无神论倾向。
蒲鲁东主义是以法国无政府主义者皮〃约〃蒲鲁东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蒲鲁东主义认为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有弊病,都不合乎理性,以“个人占有”为基础的“互助制”社会是最好的社会模式;主张建立以无息贷款为基础的“人民银行”作为改造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互助制”社会的根本途径;宣扬阶级调和与和平革命,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任何国家和政府,反对一切权威。
蒲鲁东主义的核心,是幻想通过和平改良的办法,建立小手工业生产制,实现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同时,还主张建立一种契约制度代替政府。
他认为,凡是一切都处于相互契约关系中的地方,根本不需要警察执行一切监督、保护的职务,人们也不再需要国家和政府干预他们的事务。
他从对自然法权观念的分析入手,指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生而平等的原则,实际上只是一种抽象的法权设定,因为它恰恰是以“财富和等级上的不平等为前提”的。
蒲鲁东揭露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自相矛盾。
他对“所有权的来源是劳动”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
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马克思《致帕 瓦 安年科夫》

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读书笔记此封信马克思写于1846年12月28日,此时马克思28岁。
在此之前,马克思完成了《1844年的经济哲学稿》,1845-1846年间,马克思正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这封信是马克思回复帕·瓦·安年科夫(俄国作家)他对蒲鲁东《哲学的贫困》一书的看法。
蒲鲁东是法国人,他的《哲学的贫困》发表于1846年,书虽名“哲学”,内容却是经济学范畴。
马克思“花了两天的时间把这本书浏览了一遍”,在回信中他指出了蒲鲁东观点、论述的错误,并给出了自己在经济学上的观点。
回信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马克思对《哲学的贫困》(以下称该书)给出了总体评价;第二部分针对该书的整体框架进行了评述;第三部分对书中对具体经济学现象的论述进行了分析批驳。
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首先直言“这是一本很坏的书”。
马克思认为,蒲鲁东不了解“关系中的现代社会制度”,因此只得借上帝、无人身的理性来解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同时,蒲鲁东混淆了“思想和事物”,他没有关注历史的实在进程,却大谈他头脑中各观念的进化及历史。
第二部分主要对该书整体框架进行了分析评述。
马克思评价该书的框架是“经济范畴在他的头脑中的排列次序”:该书一开头论述价值,接着论述一系列经济进化的开始——分工。
马克思认为,蒲鲁东对分工的谈论,不过是“在他之前说过的东西的归纳,并且是很表面,很不完备的归纳”。
并且在对分工得论述中,蒲鲁东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分工实践,比如世界市场,殖民地等等。
因此蒲鲁东得出的关于分工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蒲鲁东接着谈第二个进化——“机器”,他提出机器是一般分工的结果,并将机器与分工、竞争、信贷等经济范畴并列起来。
马克思认为这种关于机器的观点“再可笑不过”,“极其荒谬”,因为机器并不属于经济范畴,自然也就不能与分工、竞争等并列。
蒲鲁东在结束机器的论述之后,分章节论述了竞争、垄断、税收或警察、贸易平衡、信贷和所有制。
对蒲鲁东的批判给马克思带来了什么?——《哲学的贫困》的思想史地位辨析

从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的角 度 批 判 蒲鲁 东 的能 力 。
本 文 系教 育 部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重 大 课 题 攻 关 项 目“ 当代 资 本 主义 的理 论 与 实践 研 究 ”0 J D 0 2 的 阶 段 性 成 果 (9Z 00 )
无 法 清 晰 地 建 构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的 具 体 历 史 理 论 , 在 批 判 蒲 鲁 东 时 沿 用 了在 批 判 费 尔 巴 哈 等 人 他
时 已形 成 的 阐述 思 路 , 而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影 响 了 他 对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关 系之 深 层 内容 的 理 解 。 从
年 以抽 象 人性 为 基 点 的 理 论 思 考 , 《 意 志 意识 形 到 德
态 》 中 以生 产 力 和交 往 形 式 的 矛 盾 运 动 为 基 点 的历
史 阐释 ,其 间 的 学 术 跨 度 是 很 大 的 。 正 因 为 如 此 ,
14 年 的 马克 思 在 学 术 思 路 上 实 际 上 已经无 法 容 忍 86
理 论 局 限 的话 , 么 , 时 的 马 克 思 已经 完 全 具 备 了 那 此
14 84年 到 14 86年 , 鲁 东 始终 把他 的理 论 思 考建 立 蒲
在 抽 象 法 权 或 者 说 抽 象 的社 会 性 的基 础 上 ,其 学 术 路径 没 有 发 生 多 大 变 化 。而 马 克 思 则不 同 ,从 14 84
克 思 有 着 明 显 的 不 同 , 是 完 全 站 在 抽 象 法权 的 基 础 上 来 进 行 理 论 运 思 的 。 蒲 鲁 东根 本 瞧 不起 他
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分歧研究

Advances in Philosophy 哲学进展, 2023, 12(9), 1811-1816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pp https:///10.12677/acpp.2023.129301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分歧研究龚 会,宣林君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收稿日期:2023年8月7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28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8日摘要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运用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和历史观,从经济领域与哲学领域对蒲鲁东进行双重批判,从而找到贫困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
并且,马克思通过批判蒲鲁东忽视矛盾的对立统一,批判蒲鲁东的新发现“构成价值理论”的不合理性,批判蒲鲁东生产关系的形而上学,从而完成了对《贫困的哲学》的回答。
对蒲鲁东的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正是因为有对蒲鲁东关于社会主义思想和基于唯心主义视角的深刻批判,才有之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贫困的哲学》,《哲学的贫困》,辩证法,政治经济学批判,唯物史观Research on Thought Differences between Marx and ProudhonHui Gong, Linjun XuanCollege of Marxism,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Received: Aug. 7th , 2023; accepted: Aug. 28th , 2023; published: Sep. 8th , 2023AbstractIn The Poverty of Philosophy , Marx used the materialist dialectics and historical view to criticize Proudhon from the economic field and the philosophical field, so as to find the real source of po-verty. Moreover, Marx completed the answer to The Philosophy of Poverty by criticizing Proudhon for ignoring the unity of opposites of contradictions, criticizing the irrationality of Proudhon's new discovery of "constitutive value theory" and criticizing Proudhon's metaphysics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Criticisms of Proudhon is important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thought, it is be-cause of Proudhon about socialism and profound criticis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dealism is龚会,宣林君after the basic theor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socialism.KeywordsThe Philosophy of Poverty, The Poverty of Philosophy, Dialectic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Historical Materialism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诸多人物的影响,蒲鲁东就是对马克思早期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之一,《哲学的贫困》就是马克思为了回答蒲鲁东关于“哲学为什么贫困”的论战性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对蒲鲁东正义公平思想的批判

它们产生于人类思 维对社会关 系 的抽象 ,而这种社
会 关 系又 根 源于 物 质 生 产 。物 质 生 产 与 社 会 关 系 随 着 生产 力 的发 展 变 化 而 发 展 变 化 ,所 以这 些 观 念 和
们应 当深入理解马克 思恩格斯 公平正义思想 的本 真
面 貌 ,以推进 我 国和 谐 社 会 建 设 的进 程 。 马 克思 恩
有历史性 ,而且具 有地域性 。蒲鲁 东将正义等人类 思维抽象 出来 的范 畴独立化 、实体化 ,使之成 为历 史发展的永恒原 则 ,这就 颠倒 了二者之 间的关 系, 扭 曲了正 义 的涵 义 。
其 次 ,既然 没 有 永 恒 不 变 的 正 义 ,那 么 将 社 会 发 展 看作 对 正 义 的 趋 向和 回归 ,就 是 完 全 误 解 了社
说 :衡量一种商品的贵贱 , “ 除了为取得这种商品而作
出的劳动的牺牲 以外 ,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 的标准。
任何东西原来都是用劳动购买 的; 没有 它 , 就没有一
样具有价值 的东西能够生产 出来。……投入商品 的 劳动量的或多或少 , 是其价值变动的唯一成 因。 ( 李 ”《 嘉图著作和通信集》 卷第31 蒲鲁东从李嘉 图的 第4 7 页) 观点出发 , 认为工人的劳动产 品只属于作为唯一生产 者 的工 人 , 因此 应该 在 工人 之 间平 均 分 配 。马 克思 和 恩格斯指出, 这样做脱离 了现实 的经济 运行规 律, 仅 仅是一种诉诸道义和正义感 的做法。恩格斯说 : 按 “ 照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规律 , 产品 的绝大部分不是属于 生产这些产 品的工人 。如果我们说 : 是不公 平的 , 这 不 应该 这样 , 么这 句 话 同经济 学 没有 什 么 直接 的关 那 系 。我们不过是说 , 这些经济事实 同我们 的道德感有
读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

读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摘要: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的科学表述。
马克思通过七个说明,批判了蒲鲁东的改良主义思想和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即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指导方法问题,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再一次运用于政治经济学本身的科学建构之中。
蒲鲁东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现实世界是从观念世界中产生出来的,经济范畴是人类理性逻辑的表现,而马克思则第一次科学地论述了经济范畴的客观性和历史性,实现了以历史唯物主义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特别是社会唯物主义)的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蒲鲁东形而上学;历史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2《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于1847年撰写并发表的,是为了批判蒲鲁东的《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
该论作以论战的形势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有决定意义的论点作了科学的表述。
在本书中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的形而上学的政治经济学和阻碍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工人间传播的蒲鲁东观点。
本文则为读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第二章之《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一点感想。
在该部分马克思批判蒲鲁东的改良主义思想和形而上学的方法,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剖析了所谓“人类理性”发现完备的真理的谬论,指出“只有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革命”。
为了批判蒲鲁东假黑格尔主义的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即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指导方法问题,马克思做了七个说明。
这一章的开始,马克思就明确提出要说明“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马克思反讽地说,“刚才迫使我们讲英国话,使我们差不多变成了英国人。
现在场面变了。
蒲鲁东先生把我们转移到我们亲爱的祖国,使我们不由得又变成了德国人。
”从英国人变到德国人,就是从政治经济学家变成哲学家。
同时,马克思在此第一次直接论说了李嘉图与黑格尔的关系:“如果说有一个英国人把人变成了帽子,那么,有一个德国人就把帽子变成了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与蒲鲁东主义
作者:杨洪源《光明日报》(2016年05月11日14版)
对马克思的学说进行评价需要有参照系,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不应囿于自身领域内思考问题,而应在比较的视野中作出相应的评判。
在与马克思发生过直接关系的思想家及其派别中,蒲鲁东主义和马克思之间的思想差异及纠葛尤为错综复杂。
认真梳理这段思想史,对于理解马克思所实现思想变革来说,既有思想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蒲鲁东主义的思想原貌及其实质
以往研究中关于蒲鲁东及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较为简单,只是给它贴上“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改良主义”“互助论”和“无政府主义”等“标签”,忽视了其本身的整体性、独特性与复杂性。
认真梳理蒲鲁东和蒲鲁东主义者的相关论著,不难发现他们有着远大的理论抱负,即整合与超越当时的思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从根本上解决全部的社会问题。
就其思想内容而言,蒲鲁东主义可被划分为系列辩证法、社会经济学和社会革命理论这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其中,系列辩证法既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又是社会存在的原则,能够实现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化。
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是一个从分工到人口的经济矛盾体系,只要实现了价值的构成,就能够解决全部的经济矛盾及作为其现实表现的社会贫困。
解决贫困问题是社会革命的真正使命,只有把包括分工、机器、竞争和所有权在内的全部经济力量组织起来,才能实现社会产品的直接平等交换和构成价值(综合价值),才能完成劳动和财产方面的革命,推动整个社会的政治革命的完成。
只有资产阶级,而不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才是真正的革命者,后两者根本不具有政治能力,社会革命从根本上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和解。
社会革命完成后的理想社会形式是超越私有制和共有制的“自由”或无政府状态。
蒲鲁东主义的产生,是与18~19世纪的法国国情相适应的,它是当时的资本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和私有制批判思潮,同占主导地位的落后小农生产方式之间矛盾的产物。
这种进步理论同落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使得蒲鲁东和蒲鲁东主义者一方面提出要捍卫法国大革命后获得土地的农民、小的所有者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却徘徊于有产者和无产者、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中间,既迷恋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财富并将其视为改变社会经济组合形式的基础,又极大地同情底层民众因绝对贫困而遭受的巨大苦难。
从这个角度来说,马克思对蒲鲁东主义的定性即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是极为准确的。
这种定性不全是批判,还有小部分的肯定:作为法国小资产阶级的解释者,蒲鲁东和蒲鲁东主义者做过一些“真正的功绩”,“因为小资产阶级将是一切正在酝酿着的社会革命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与蒲鲁东主义的思想交锋与论战
在由“副本批判”转向“原本批判”的初期,出于在关注物质利益问题、批判政治经济学和以实现人的自由为目标等方面的一致性,马克思对蒲鲁东主义给予了褒扬。
马克思把蒲鲁东对作为政治经济学基础的私有财产的首次有决定意义的考察,称作一种能够引起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并使之有可能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的巨大进步。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认识到蒲鲁东主义的局限性,比如,没有正确认清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关系,只是在异化范围内克服异化;系列辩证法不过是对黑格尔观念论方法的直接套用,用思维的过程代替各个单独的思想。
在此后的思想进程中,马克思论证出作为“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的共产主义的必要性,积极投身于社会革命实践。
而蒲鲁东和蒲鲁东主义者则醉心于经济范畴的重合组合,以“用文火烧掉私财”来代替暴力革命。
再加之蒲鲁东主义在德国的传播甚广,引发了德国工人阶级的思想混乱,马克思开始全面批判蒲鲁东主义。
马克思敏锐地觉察到,蒲鲁东主义的立论要点在于通过描述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所处的经济矛盾体系,来阐明构成价值理论的合理性与实践性,为实现全部社会产品的直接平等交换
提供理论依据。
只要推翻了构成价值理论和经济矛盾的体系,蒲鲁东主义关于工人运动与暴力革命无效性的论断便不攻自破,其造成的不利影响也会随之消除。
在批判蒲鲁东主义的同时,马克思实现了对自己思想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与整合,从而标志着其新世界观的首次公开问世。
囿于传播渠道受限和出版商的因素等,马克思对蒲鲁东主义的首次全面批判尽管立即产生了实际效果,但并未彻底清除蒲鲁东主义对工人运动的不利影响。
相反,蒲鲁东主义在19世纪50~70年代的影响力遍及欧洲主要国家,“除了蒲鲁东的著作以外,罗曼语地区的工人就没有过任何别的精神食粮”。
马克思在其思想锤炼的过程中,从政治经济学及其哲学方法、社会主义学说的维度对蒲鲁东主义进行了持续二十年的全面清算。
随着《资本论》第1卷于1867年问世,马克思的学说被工人阶级普遍接受并获得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
相形之下,蒲鲁东主义则日渐式微,在日耳曼地区的工人中间,蒲鲁东的著作已被遗忘并由马克思学派的著作所代替。
马克思批判蒲鲁东主义的思想启示和当代意义
观照社会和历史的方式决定着马克思和蒲鲁东主义者对现代市民社会的理解程度。
唯物史观透视资产阶级社会的深度是蒲鲁东主义的系列辩证法所不可比拟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相应地要强于蒲鲁东主义的相关学说。
缘何马克思在首次全面批判蒲鲁东主义时,没有彻底清除其影响力?究其根源,与当时他们各自的宣传策略和工人阶级的理论水平直接相关。
19世纪50~60年代,尽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日益加剧,但极度贫困的处境使得迅速改善生活状况在工人阶级那里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导致这种贫困状况的因素则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接受教育程度的低下,使得工人阶级在当时无法理解私有制和劳动的对立、其所属阶级的革命性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合理性。
这就造成了蒲鲁东主义所宣扬的“财产就是盗窃”“消灭所有权”之类的简单直观的口号,要比广袤深邃的理论更易于被工人阶级接受。
马克思对上述境况有着清楚的认识,但他仍坚持以将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统一到正确道路为首要任务。
马克思认为,如果一味迎合工人阶级迫切改变物质生活条件的需求,以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社会地位的平等为许诺,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团结一大批工人从事社会主义运动。
而这绝非长久之计,长此以往反而会削弱工人阶级革命的彻底性,工人运动在缺乏科学共产主义的指导下终将失败。
实践证实了马克思的判断,对真理的追求与探索使马克思最终彻底战胜蒲鲁东主义。
这充分表明,深邃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只有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与时间的锤炼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时至今日,蒲鲁东主义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与马克思所说的满足共产主义的前提,即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尚未达成有着直接的关联。
小资产阶级仍旧存在并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如何引导他们消除阶级偏见而走上正确的社会变革道路,是消除蒲鲁东主义影响力的着力点。
一些看似现时代所独创的“时髦”理论,比如在劳资冲突问题上主张阶级调和、在经济制度问题上主张保留小私有制与实行平均分配、在社会组织原则问题上主张无政府状态、在政权问题上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等,它们在精神实质和思维方式、世界观与方法论方面,是同蒲鲁东主义一脉相承的。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借鉴马克思在与蒲鲁东主义进行论战时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策略手段,从而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上述主张。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