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端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近现代音乐是指自20世纪初至今的中国音乐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迅猛的变革和不断的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主要流派的演变以及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这也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碰撞与融合,成为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基础。

在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谭盾、冼星海、聂耳等。

他们通过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创作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主要流派的演变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个音乐流派。

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的流派及其演变:1. 中国交响乐: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的中国交响乐作品多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但随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格。

例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就是中国交响乐中广为人知的代表作之一。

2. 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近现代音乐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各个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呈现出多样丰富的民族风情。

著名的民族音乐家郭兰英就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3. 中国摇滚乐:中国摇滚乐的发展起步较晚,大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中国摇滚乐歌曲多讲述了年轻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代表性乐队如罗大佑的“飞云乐团”和唐朝乐队,他们的音乐作品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

三、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不仅仅是音乐的变革,更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影响:1. 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使得中国音乐家与西方音乐家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

通过与西方音乐家的合作,中国音乐家学习了西方音乐的先进技术与理论,拓宽了音乐的发展视野。

《中国近现代音乐》课件

《中国近现代音乐》课件
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词
传统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传承与创新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VS
详细描述
传统音乐在形式、旋律、节奏等方面具有 独特的艺术特点,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 传承过程中,应注重保留传统音乐的原汁 原味,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使传 统音乐焕发新的活力。
中国传统音乐在吸收西方音乐文化的 基础上,逐渐向近现代音乐转型。
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萌芽期(1840-1919)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开始吸收 西方音乐文化,出现了一批新 音乐作品,如《春江花月夜》 等。
发展期(1920-1949)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在吸收西 方音乐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 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 ,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和 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等。
近现代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
01
02
03
与舞蹈的结合
近现代音乐与舞蹈相互融 合,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 富、立体的艺术体验。
与戏剧的结合
音乐在戏剧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能够增强戏剧的 表现力和感染力。
与文学的结合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能够让 文学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提高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 和思想深度。
05
现代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词
现代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迅速,其传承与创新 对于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现代音乐在创作手法、音乐元素、表现形式 等方面具有更加多样化的特点,能够满足不 同听众的需求。在传承过程中,应注重借鉴 国际先进的音乐理念和技术,同时结合中国 音乐的特色进行创新,推动中国现代音乐的 国际化发展。
04
近现代音乐的影响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音乐

中国近现代音乐
日本侵华后,1935年回国,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 脍炙人口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 《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 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黄河大合唱》 演出后,轰动了整个延安。
在黄河两岸, 游击兵团, 野战兵团, 星罗棋布, 散布在敌人后面;
在万山丛中, 在青纱帐里, 展开了英勇血战! 啊,黄河! 你记载着我们民族的年
咳哟!划哟-…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 上前!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 上前! 咳哟!咳哟! 哈哈哈哈…… 我们看见了河岸, 我们登上了河岸, 心啊安一安, 气啊喘一喘. 回头来, 再和那黄河怒涛 决一死战!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咳!划哟……
《黄河船夫曲》采 用了劳动号子的体 裁形式,展现了乌 云满天,惊涛拍岸, 船夫与暴风雨奋力 拼搏的生动形象。 表现了华夏子孙吃 苦耐劳和一定能到 达胜利彼岸的优秀 品质
热情颂歌,充满了博大、
劈成南北两面. 豪放的情怀。
黄河! 我们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这里, 我们要在你的面前,
献一首长诗, 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黄河之水天上来, 排山倒海, 汹涌澎湃, 奔腾叫啸, 使人肝胆破裂!
它是中国的大动脉, 在它的周身, 奔流着民族的热血.
红日高照, !划哟…… 乌云啊,遮满天! 波涛啊,高如山! 冷风啊,扑上脸! 浪花啊,打进船! 咳哟!划哟…… 伙伴啊,睁开眼! 舵手啊,把住腕! 当心啊,别偷懒! 拼命啊,莫胆寒!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行船好比上火线, 团结一心冲上前!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音乐时期:古代中国音乐起源于远古时代,最早是由简单的原始音乐逐渐发展而来。

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在古乐和民歌上,其形式以古琴、筝、锣鼓等乐器为主,具有浓厚的宗教和礼仪性质。

2. 唐宋时期:中国古代音乐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的音乐多重视曲调和韵律,流行的音乐形式有舞蹈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

同时,音乐理论也逐渐形成,如乐律、音律和音韵等。

3. 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中国音乐开始融合了西方音乐的影响。

由于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音乐开始引入了西洋乐器,同时音乐形式也有所改变,如宫廷音乐中出现了西洋乐队和合唱等形式。

4. 近代音乐时期:20世纪初,西方音乐在中国迅速传入并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

当时,许多年轻音乐家开始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并结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创造出了大量的新作品。

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中国音乐家,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5. 当代音乐时期:20世纪后期至今,中国音乐经历了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冲击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音乐与世界各地的音乐风格相互渗透和融合。

同时,中国
音乐也开始探索自身的特色和独特性,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总结起来,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古代音乐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近代音乐时期以及当代音乐时期。

这些时期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不断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传统。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学课件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学课件
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作曲家
由著名作曲家陈钢和何占豪创 作,完成于1959年。
内容与形式
以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 爱情故事为题材,运用小提琴
演绎出凄美的旋律。
影响力
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被改 编成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广
为流传。
《茉莉花》
总结词
这首歌曲是中国传统民歌的代表之作 ,具有清新、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文 化内涵。
近现代音乐的传承和未来发展
传承方式
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 学校教育、社会传承和家族传承等, 这些方式有助于保持音乐的传统和延 续。
未来发展
未来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需要不断 创新和突破,吸收新的元素和技术, 同时保持音乐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音乐需求。
05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
丁善德
总结词
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者
详细描述
丁善德是中国近现代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作品以民族音乐素材为基础,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具 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感。他的音乐创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交响乐、室内乐、合唱等,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思聪
总结词
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开拓者
详细描述
起源与历史
起源于明清时期,经过多个版本的演 变,最终以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形 式广为流传。
内容与形式
以茉莉花为象征,通过柔和的旋律和 细腻的歌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和追求。
影响力
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是代表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符号之 一。
04
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影响和传承
近现代音乐对传统音乐的创新和发展
近现代音乐在国内外的影响和传播

中国近现代音乐

中国近现代音乐

总结
音乐的现代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音乐也逐 步走向现代化。许多音乐家开始 借鉴西方现代音乐的技术和形式 ,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 创作出了许多具有现代感的作品 。例如,《黄河协奏曲》、《山 林之歌》等作品,都在传统音乐 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 ,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现代风貌
总结
音乐的教育与普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 中国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外来音乐的影响,形成了 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
音乐的民族性
在当代中国,音乐的民族性得到 了进一步的强调。音乐家们更加 注重挖掘和表现中国音乐的独特 魅力,创作出了许多具有鲜明民 族特色的作品。例如,《梁祝》 、《二泉映月》等作品,都展现 了中国音乐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 力
PART 1
传统音乐的转型
传统音乐的转型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传统 音乐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传 统音乐逐渐与世界接轨,开始
向现代化转型
一些音乐家开始借鉴西方音乐 的形式和技巧,将传统音乐与 西方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许
多具有现代感的作品
PART 2
音乐教育的兴起
01
在20世纪初,随 着新文化运动和 五四运动的兴起 ,音乐教育逐渐 受到重视
PART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 近现代音乐呈现出多元 化的发展趋势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 不同风格的的音乐相互 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 的音乐景观
同时,随着国际交流的 增加,中国近现代音乐 也受到了世界各地音乐 的深刻影响,展现出多 元化的特点
PART 6
总结
210524/4/8

学堂乐歌之所以成为现代中国开端的历史原因

学堂乐歌之所以成为现代中国开端的历史原因

学堂乐歌之所以成为现代中国音乐开端的历史原因二十世纪初,在维新变法思潮影响下,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也逐步完善,学堂乐歌作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新风尚应运而生。

它是不同于传统音乐的新生事物,处于音乐变革中的摸索阶段,尽管具有尝试性和不成熟的特点,但是,由于它是一个多世纪来新音乐发生发展的源头,因此,许多学者对学堂乐歌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进行了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从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内容与艺术形式以及意义和影响诸方面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学堂乐歌之所以开创中国现代音乐的历史原因。

产生背景学堂乐歌的历史从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开始的。

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清官务实派,为抵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发起了一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西方化运动——洋务运动。

为培养人才,他们开办了新式学堂,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背景下,使得一部分封建阶级的知识分子觉悟到必须效仿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才能达到挽救中国的目的。

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变法运动代表了这一趋向。

他们提出“维新变法”通过奏折、杂志和报纸宣传自己的主张,积极提倡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在全国各地开办新式学校。

在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请办学堂的奏折中就介绍了德国的学制,并要求清政府“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

梁启超认为“学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发展过程2O世纪初,清廷鉴于“庚子事变”后的政治形势,转而被迫接受过去“维新派”一再提出的部分改革主张,以挽救其迅速走向崩溃的危势,于1901年宣布要实行所谓“新政”,允诺实施“废科举.兴学堂”等改良措施;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就将“音乐”列为必设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以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为主;1904年请政府对乐歌课的开设给予认可,在这个前提下,以乐歌为主的所谓新制音乐教育才从群众自发的行动逐步走向得到国家支持的一种新的体制的正式确立。

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相对较为复杂,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和文化影响。

以下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主要发展阶段:
1.民间艺术歌曲(古代):中国的艺术歌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的不同地区,有各种不同的民间歌曲形式,包括山歌、儿歌、田园歌曲等。

这些歌曲常常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2.近现代艺术歌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开始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特别是欧洲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

一些中国作曲家开始创作受西方音乐启发的艺术歌曲。

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艺术歌曲的现代化起步。

3.上海歌曲和流行音乐(20世纪20年代-40年代):上海歌曲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种流行音乐形式,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和西方音乐。

这个时期的歌曲广受欢迎,代表了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4.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音乐受到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社会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通常强调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价值观。

这个时期诞生了许多政治和革命歌曲,以及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歌曲。

5.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80年代至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音乐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艺术歌曲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音乐的影响,包括流行、摇滚、爵士、民谣等。

中国现代艺术歌曲具有多样性,吸纳了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元素。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演变。

从传统的民间歌曲到现代的流行音乐,中国的艺术歌曲一
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中国音乐界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端
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岁月里,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东方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

自先秦到明清,可谓代代有高峰,蔚为奇观。

近代,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突然面临许多新问题。

二十世纪初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了一种歌唱文化——学堂乐歌。

本文从学堂乐歌的兴起发展、内容形式和对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方面的阐述,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学堂乐歌。

关键词:近现代音乐;学堂乐歌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2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这首《送别》不仅至今是许多人爱唱的歌曲,更是二十世纪初最负盛名的学堂乐歌。

所谓学堂乐歌是二十世纪初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随着新式学
堂的建立而兴起了一种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当时被称为乐歌或歌唱课)或者是为学堂歌唱而编制的歌曲。

它的产生有赖于学堂的普遍设立并受西方宗教音乐的影响,乐歌作品宣扬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思想,以救国图存为主要内容,以选取填词为创作形式,并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音乐家、教育家,传播了近代音乐知识,揭开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历史。

在重视建设社会精神文
明的今天,为了搞好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了解一下学堂乐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也许不是没有益处的。

一、学堂乐歌的兴起发展
(一)西方音乐的早期传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大批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随着教会势力的恶性膨胀,教会音乐也被相当系统地传播到中国来,当时出版的圣咏乐谱达数千余种。

这些圣咏采用中西乐理对照以便中国人接受,还有部分以中国传统曲调填配圣诗歌词,为了传教和进行教会音乐活动的需要,教会在其创办的一些学校中开设了传授西洋音乐的课程。

有的还有学习钢琴、风琴等乐器。

客观上传播了一些西洋音乐知识,并造就了一些掌握西洋音乐知识及演奏技能的人才。

(二)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
学堂乐歌是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中诞生的。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进行了全面的政治经济改革,广泛学习接受了西方的教育体制,由此增强了国力。

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极力鼓吹“变法维新”。

主张效法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大力倡导开办新式学校,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科,发展音乐教育。

康有为于1898年5月向光绪帝上书说在德国:“举国之民,七岁以上必入(学校)之,教以文史、算数、舆地、物理、歌乐,八年而卒业”;他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

”变法失败后
逃亡到日本的梁启超,于1902年在日本创办了《新民丛报》,在《饮冰室诗话》一书中,对学堂乐歌作了相当详尽的论述。

他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


在梁启超和其他一些人的倡导下,清政府迫于形势不得不允许许多新式学堂逐渐开设乐歌课。

在当时,建立新式学堂和开设乐歌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唤起民众(主要指青少年学生,也包括新军士兵)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三)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沈心工(1870-1947)又名庆鸿,他是国内学校唱歌教材的最早编辑者。

从南洋公学于1901年创设附属小学时起,他就受聘为教师,并从1911年开始担任该校校长。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留学会馆创办“音乐讲习会”。

1903年,编出了他的第一首乐歌《体操—兵操》(后亦以《男儿第一志气高》之名流传),后成为一首在中国学校中广泛流传的乐歌。

1903年自日本回国后,就在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开设乐歌课,同时,还兼任务本女塾,南洋中学、龙门师范等学校的乐歌课老师。

这一时期,沈心工陆续撰出版了《学校唱歌集》一至三集(1904-1907),辛亥革命以后,又出版了《重编学校唱歌集》一至六集(1912)、《民国唱歌集》一至四集(1913)。

在1936年,他又将自己编写的大部分乐歌编辑成《心工唱歌集》传世。

在兴盛一时的学堂乐歌浪潮中,还有一个闪光的名字:弘一法师
——李叔同(1880-1942),1905年至1910年间留学日本。

到日本后,入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主修绘画,兼习钢琴和作曲理论。

这期间,他与曾孝谷在日本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参加《茶花女轶事》、《黑奴吁天录》的演出。

1906年,李叔同在东京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1910年李叔同从日本回国后,在天津、上海、杭州等地任教音乐美术课,为我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艺术人才。

如音乐教育家刘质平、吴梦非,著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等均出自他的门下。

1918年,他受消极出世思想的影响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当了和尚,号“弘一”。

二、学堂乐歌的特点
(一)学堂乐歌的内容
乐歌的大多数作者,都是受到资产阶级改良派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这就决定了“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这样:
反映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思想,以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的。

如《中国男儿》、《何日醒》、《十八省地理历史歌》、《祖国歌》、《扬子江》,以及民国成立后出现的《革命军》、《光复纪念》等。

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如《勉女权》、《女子体操》、《缠足苦》等。

鼓吹学习新文化,丰富科学知识的:如《格致》、《地球》、《辟占验》、《电报》等。

结合学校生活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的
教育的,如《勉学》、《春游》、《送别》。

(二)学堂乐歌的曲调
这些歌曲的编写,多数采用日本学校歌曲的曲调,这主要是由留日学人传人国内的。

如《中国男儿》用日本学校歌曲《宿舍里的旧吊桶》的曲调;《扬子江》用日本歌曲《铁道歌》的曲调;《何日醒》用日本歌曲《樱井诀别》的曲调等等。

有些曲调还被反复填以不同歌词,这类歌曲大多是进行曲风格的歌曲和军歌。

还有不少乐歌采用了当时日本流传的欧美的曲调,如《女子体操》的曲调来自日本的《云霞》,而《云霞》的曲调则来自德国民歌《小鸟来了》;《送别》采用日本填词歌曲《旅愁》的曲调,原曲调是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此外,也有一些乐歌是直接采用欧美的歌调。

以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调来进行填配的歌曲相当少,如李叔同作词的《祖国歌》的曲调来自民间乐曲《老六板》;沈心工作词的《缠足苦》的旋律来自民间小调《孟姜女》;沈心工作词的《采茶歌》的曲调来自安徽民歌《凤阳调》等。

当时也有作者开始自作曲调,如沈心工的《革命必先革人心》、《采莲曲》、《军人的枪弹》;杨度作词、沈心工作曲的《黄河》;沈心工作词、朱云望作曲的《美哉中华》;李叔同作词作曲的《春游》(三部合唱)《早秋》等。

三、学堂乐歌对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学堂乐歌是一种举足轻重的文化遗产。

许多乐歌都有情文
并茂、琅琅成涌的歌词和清新俊轶、历久难忘的曲调,至今还为当年爱唱乐歌的老人所怀念。

(二)学堂乐歌介绍了欧洲和日本的各种歌曲体裁。

如儿童歌曲、舞蹈游戏歌曲、摇篮曲、进行曲、独唱、齐唱和简单的二声部、三声部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也在演唱乐歌时出现。

学堂乐歌把群众歌咏的方式引进到中国人民的音乐生活,又使很多新的音调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成为我国音乐的构成因素,为“五四”运动以群众歌曲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学堂乐歌促进了西洋音乐的传入。

西方的音乐文化知识、乐理知识、五线谱、简谱、作曲技法、声乐和器乐的演唱演奏法、音乐教学法等均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

这不仅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也对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随着乐歌活动的开展,我国有了正式出版的学校音乐课教材。

许多爱国、励志和培养高尚情操的乐歌,使一代代青少年受到深刻的教育,令人终生难忘。

丰子恺在《艺术趣味》一书中谈到幼时老师教唱《勉学歌》时,感动的惊心跳胆,觉得脚底下这块土地果真要沉下去似的。

纵观上述学堂乐歌的兴起发展、内容形式,都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学堂乐歌之所以能为近代国人所接受,是和当时救国的呐喊以及歌词本身所具有的新的思想内容息息相关的。

学堂乐歌的创作,处于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段,它是许
多学者努力探索的结果,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音乐家、教育家开始建立起中国自己的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不失为一次具有启蒙作用的音乐教育运动。

参考文献:
[1]陈聆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陈聆群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05.
[2]陈聆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陈聆群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06-107.
[3]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2: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