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近代音乐史汇编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近代史

中国音乐近代史

中国音乐近代史“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特征:1、戏曲不断走向职业化的发展。

2、中国新音乐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建设和发展。

3、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题材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4、群众进步音乐运动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

京韵大鼓的形成和发展:流行与河北河间地区的木板大鼓与平津一带的清音子弟书合流而形成了所谓的“怯大鼓”,开始流传到平津一带,后来又结合北京方言的特点,并吸收了京剧等戏曲艺术在唱腔和表演方面的经验,增加了三弦、四胡等乐器作为伴奏,逐渐形成了京韵大鼓,白云鹏和刘宝全做出的贡献最为突出。

谭鑫培:他号称“文武俱精,昆乱不挡”,善得采众长,改革创新,其所创的老生新腔悠扬婉转,韵味清醇,世称“谭派”,曾风云全国,当时有“无腔不学谭”之势,对后世的京剧各老生唱腔流派具有深远的影响。

西洋音乐文化传入的途径:1、基督教音乐的加入基督传教士编印赞美诗集,如富善的《颂主歌》2新式军乐的建立与发展。

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特点:1、学堂乐歌继承了中国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其内涵为反封建和反殖民的。

2、学堂乐歌在音乐上采用了“拿来主义”的手法,直接引用了西洋和东洋的音乐曲调,并以单声部的齐唱形式出现。

3、学堂乐歌延续了中国传统艺术“依曲填词”的方式来进行创作。

4、同样其作品也体现了当时学堂乐歌的作者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韵味。

内容:1、通过不同的角度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包括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3、还有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的。

形式:基本上是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产生的历史意义:1、学堂乐歌是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有力冲击。

2、学堂乐歌全方位的为中国引入了西方近代音乐文化。

3、学堂乐歌奠定了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包括体制、人才、教材)的基础。

自己总结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自己总结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1、山东大鼓是北方各种大姑中较早进入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种之一。

(何老凤、郭大妮)2、京韵大哥是原流行于河北的木板大鼓与平津的清音子弟书合流而成的“怯大鼓”,再加上北京的方言,又吸收了京剧等戏曲艺术的表演、唱腔和器乐伴奏等,形成了京韵大鼓(白云鹏、刘宝全)3、京剧是乾隆后期以徽剧、汉剧作为基础的一种“皮黄戏”4、西洋音乐于唐代传入中国。

5、冯玉祥的三大军歌:《射击军纪歌》《战斗动作歌》《利用地物歌》6、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春游》《缠足苦》《竹马》《体操——兵操》7、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学堂乐歌——《男儿第一志气高》8、《黄河》沈心工是我国最早的由我国作曲家写的学堂乐歌。

9、李叔同第一个留学国外的音乐人,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还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春柳社”10、《送别》奥德威曲李叔同词11、京剧名角: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周信芳程砚秋余叔岩12、《春江花月夜》由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

13、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二泉映月》14、1912年时民国政府教育部确立了音乐课,小学音乐课称为“唱歌课”中学称为“乐歌”15、萧友梅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管弦乐队(17人)中国历史第一个音乐家的铜像也是萧友梅。

1927年在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1929年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他编写的《卿云歌》被确认为我国的第一个国歌。

16、赵元任代表作《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织布》《劳动歌》《卖布谣》《老天爷》等17、黎锦辉中国流行音乐之父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后改名为——“明珠歌舞剧社”,还创办了当时影响最大的儿童文化周刊《小朋友》,创作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

18、刘天华创作了第一首二胡进行曲《光明行》代表作还有《病中吟》又名《安适》是第一首二胡独奏曲,《月夜》《空山鸟语》《良宵》又名《除夜小唱》。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它是一种活着的过去,经过历史不断累积,不断丰富并沿袭至今。

山东大鼓:是北方各种大鼓中较早进度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种之一。

何老凤、郭大妮、黄大妮、王小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武生,杨小楼。

学堂乐歌:是什么: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意义: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

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堂乐歌基本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墙欺凌的爱国精神。

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代表性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等,此类歌曲大多产生于辛亥革命后。

3配合向中小学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所谓的军歌。

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代表作秋瑾作词的《免女权》等。

5鼓吹新文化,倡导出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

6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

7鼓吹忠君,尊孔等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题材,如陈颂平的《尊孔》。

学堂乐歌基本形式:根据日本新式学校唱歌的经验和中国当时的国情,我国"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也是以在学校内集体歌咏、并通过学唱这些歌曲学会西方的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的知识。

但是,对于这些歌曲的编写,当时一般都采取以外国(日本、欧美)现成歌调配以我国自编的歌词给以填配而成的,而以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调来进行填配的歌曲相当少、以我国音乐家自创曲调来编写的更少。

此外,当时这些歌曲大多采取"单音歌唱"(即齐唱曲调)的方式,而极少以多声合唱的方式。

此外,除了李叔同外,一般对伴奏均无特定要求。

沈心工:沈心工1870年2月14日生于上海,名庆鸿,字叔逵。

中国近代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代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代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是1898年—1919年约20年间,中国新式学校音乐课中所教唱的歌曲。

它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之通俗、典雅的新型歌曲。

“学堂乐歌”本应称“乐歌”,因它产生在学堂,故都称“学堂乐歌”。

虽其后冲出学堂走向社会,但称谓仍未改变。

2、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一带,是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的演奏形式,与明清时的“十番锣鼓”有着紧密联系。

“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等。

在农村多演奏大套乐曲,常加多面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练朴实;在城市以文人演奏居多,演奏手法即兴、协调讲究韵味,旋律多加花,故风格优雅华丽。

现在泛指的“江南丝竹”即属此类。

3、广东音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由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发展成独立演奏的器乐曲。

早期乐曲音符较疏、节奏也少变化。

后经过演奏家们的改编创作,使旋律流畅、轻快,出现多种装饰音型,富有较强的娱乐性。

曲调来源除粤曲外,还吸收古代词曲及其他乐曲。

前期伴奏乐器以二弦为主,后期以高胡为主。

4、秧歌剧:是在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基础上,综合吸收当地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音乐与表演形式而创作。

秧歌剧以过场音乐、齐唱、对口唱及合唱等形式来表现剧情,其语言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乐队以民族乐器为主,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西洋乐器。

5、毛主席诗词歌曲:是50、60年代前后艺术歌曲的典型代表作品,他是1958年毛泽东诗词公开发表后,作曲家们纷纷为其谱曲而产生的。

毛泽东诗词容量大、内涵深,作曲家们以极其认真严肃的态度,以真挚热烈的情感,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表现,所以这些歌曲品位较高。

因创作的时间集中,数量多,且又多数歌曲较有影响,它同“文革”时期创作的同类歌曲已初步形成一个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问答题:一、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答:1、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

2、传播西方音乐,对新音乐的形式、普及、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民族器乐(二)
民族器乐活动历来在民间是有市场的,群众 基础很好。其活动主要集中在宗教活动、民 间民俗活动中。也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历史原 因,民国时期政府并不重视这样的音乐及其 活动,这些音乐家地位及其低下,自生自灭, 无人问及。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丝竹音乐。这个乐种在江 南发展势头最好。
代表人物:华彦钧
30-40年代抗日歌咏活动
历史线索。 “九一八”事变后,影响中国最大的历
史事件就是抗日,在音乐方面,是围绕 抗日宣传的歌咏活动。 影响深远。 多种风格、形式的杰作迭出。
二、不同政权区域的音乐文化
这是民国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又一特点。 国统区的音乐文化。 共产党政权领导的区域音乐文化。
作品特点:
音韵流畅、易于上口,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代表作品:
《叫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也是微云》
黄自
黄自简介: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
人,字今吾。黄自是我国著名的近现代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在中国音乐发展 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专业音乐教育 及音乐创作等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影响。他母亲 在黄自幼年时的经常教他唱山歌、背唐诗宋词。 代表作品: 《旗正飘飘》、《抗敌歌》
1.创作特征与艺术成就
(1)模仿古琴泛音技巧 (2)模拟自然声响 (3)运用小提琴功法 2.对民族器乐的改进和发展 (1)对二胡教学争取地位 (2)改变教学体系 (3)编写《南胡练习曲》47首 (4)对二胡的改制,如弓法、音质等。 (5)改进记谱法。
音乐教育家,四川(今重庆)铜梁人。幼时受其兄影 响爱好音乐。1926年入成都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钢 琴、小提琴和作曲并学唱昆曲。1929年转入上海私立 中华艺术大学。先后在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师范 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音乐 学院任教。 作品特点: 抒情易唱、旋律优美 代表作品: 《飘零的落花》、《中华儿女》、《长城谣》等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

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政治变化,对音乐影响深刻,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1898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至1919年“五四”前。

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

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

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

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发展呈现不同色彩。

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戏曲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

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

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风格的“梅派”。

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

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

发扬“海派”改革创新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

近代音乐史

近代音乐史

近代音乐史第一篇:近代音乐史沈心工:P404(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共创作了《黄河》、《采莲曲》、《体操—兵操》(《男儿第一志气高》)、《竹马》、《铁匠》、《小小船》、《革命军》等100余首乐歌,编辑有多部乐歌集:《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等。

李叔同:(1880—194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

第一个创作多声部歌曲《春游》;第一个创办话剧社“春柳社”;中国话剧史上饰演茶花女的第一人;第一个创办音乐杂志“音乐杂志”;第一个推广五线谱;其作品还有《送别》《祖国歌》《忆儿时》《西湖》等等。

曾志忞:翻译介绍西方音乐理论:《乐理大意》《音乐全书》《和声略意》《乐典教科书》青主:P449(1893~1959)P449 音乐理论家,我国近现代研究音乐美学的第一人。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红满枝》、《赤日炎炎似火烧》出版了《清歌集》、《音境》两本艺术歌曲集,发表了《乐话》、《音乐通论》等音乐论著,1929年到上海国立音专任教授。

王光祈:P454作为我国第一代音乐学家,在中国音乐史学以及比较音乐学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第一个把西方音乐与中国音音乐做比较;第一个使用外文介绍中国音乐;其代表作:《论中国古典歌剧》《音乐在中国的意义》;写了一本《中国音乐史》著作。

萧友梅:P319(1884~1940)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

我国近代最早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被称为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之父。

创作有《五四纪念爱国歌》《卿云歌》《问》《南飞之雁语》等,编写有《和声学》、《普通乐学》等教材,对我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突出成就。

把依曲填词的创作水平提升到专业创作的水平;具有典型的德国古典音乐风格。

《问》易韦斋作词,萧友梅谱曲的一首学校歌曲,表达了知识分子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的忧郁和感慨之情。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内容摘要
同时,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和作品涌现出来,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书还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各种音乐流派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例如,中国民族乐派、新潮音乐、 摇滚乐等。这些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交流和融合,也体现了中国音 乐家们在创新和探索中的不断追求。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是一部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的著作。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 展历程,展示了中国音乐在历史变革中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这本书对于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历 史和现状,以及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从古至今的音乐发展历程,包括古代音乐文化的特 点、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和代表作品等。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读者可以 对中国古代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目录分析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国从近代到现代的音乐发展 历程。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的音乐风格、代表人物和作品,以及音乐与 社会文化的关系等。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读者可以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 有全面的了解。
精彩摘录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音乐家开始尝试将西方音乐元素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 中,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又有 西方音乐的现代感。”
精彩摘录
“在抗日战争时期,音乐成为了抗日宣传的重要武器。许多抗日歌曲成为了 经典之作,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
精彩摘录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精彩摘录
这些摘录只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的一部分精彩内容,这本书还有很多 值得一读的内容。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历程和 成就,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融合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

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政治变化,对音乐影响深刻,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1898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至1919年“五四”前。

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

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

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

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发展呈现不同色彩。

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戏曲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

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

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风格的“梅派”。

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

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

发扬“海派”改革创新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

还出现了富连成班(1904年,叶春善筹组,在北京)、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930年成立于北京)、昆曲传习所(1920年,穆藕初创办,在苏州)锡剧、沪剧、扬剧、淮剧、楚剧、黄梅戏以及评剧、越剧等地方小戏迅速发展提高。

评剧由河北“对口莲花落”于东北“蹦蹦”合流而成。

农民剧作家成兆才创作了近百个剧目,《杨三姐告状》轰动一时。

著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做了很多改革创造,白将评剧带到上海,扩大了影响,一跃成为全国性大剧种。

越剧,二十世纪初由浙江嵊sheng县多种民间音乐发展而成,初为男演员组成的“的—班”,进入上海后,吸收其它艺术表演经验,改革原有形式,改称“绍兴文戏”,后女班盛行,又称“女子文戏”。

女班“四季春班”影响最大,有袁雪芬、傅全香等。

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改编演出《祥林嫂》,反响强烈。

说唱以老曲种不断成熟、新曲种不断产生为发展特征。

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已有刘、张、白三个流派,三十年代白凤鸣创立苍凉悲壮的“少白派”,骆玉笙创立抒情宽厚的“骆派”。

山东大鼓进入城市后,吸收吸取、小曲唱腔,有了新的面貌。

三十年代为“四大玉”昌盛时期,谢大玉在京津沪演唱多年,录制不少唱片,扩大了山东大鼓的影响。

河南坠子民国初年传入北京,继而传到津沪等地,遍及全国。

形成乔清秀的“乔派”、董桂枝的“董派”。

苏州评弹清末进入上海,随着广播、唱片的传播普及,进入了鼎盛时期。

形成多种流派风格纷呈的繁荣局面。

夏荷生的“夏调”、祁连芳的“祁调”、蒋月泉的“蒋调”、杨振雄的“杨调”、朱雪琴的“琴调”、徐丽仙的“丽调”等。

四川清音原来流行于农村乡镇,三十年代进入成都、重庆等大城市,李月秋在创腔、演唱方面有很大影响。

器乐主要体现在民间社团、地方乐种、艺人的创作和演奏等方面,另外,合奏比独奏发展更快。

当时出名的民间社团有天韵社(1911年)、大同乐会(1920年上海郑觐文发起)、今虞琴社(1934年)等。

他们经常研习、演奏,也整理改编传统乐曲,做出突出贡献。

大同乐会柳尧章以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其中出现了吴畹卿、沈肇洲、汪煜庭(以上均为琵琶)、周少梅(二胡)、杨宗稷(古琴)等著名演奏家发展较大的地方乐种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弦管、汉乐、北方吹歌等,通过各自乐社活动进行发展,进入城市后通过各种媒介扩大影响,积极传授技术培养人才,编印曲谱,改革乐器,保存发展了传统乐种。

江南丝竹民国初年,在江苏、浙江的中小城市盛行,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发展格局。

用琵琶、二胡、扬琴、三弦、笛、笙、箫以及鼓、板、木鱼、铃等,曲目有八大名曲《欢乐歌》、《行街》、《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云庆》、《四合如意》。

广东音乐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清末民初广东的戏曲乐队、街头艺人、农村“八音会”等常常演奏戏曲过场音乐和民间小曲。

早期琵琶主奏,辅以筝、箫、三弦、椰胡;之后出现“五架头”硬弓组合,二弦、提琴(似板胡的中音乐器)、三弦、月琴、横箫;吕文成将二胡改为钢弦,定弦提高四度,琴筒夹在两腿之间,扩大把位,获独特音响效果,1926年首次使用高胡,获极大成功,广东音乐风格、特点有了很大变化,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此后出现“三件头”软弓组合,高胡主奏,秦琴、扬琴。

吕文成创作改编近二百首乐曲《平湖秋月》、《步步高》等。

名家还有严老烈《旱天雷》、《连环扣》,丘鹤俦《娱乐升平》、《狮子滚球》,何柳堂《饿马摇铃》、《赛龙夺锦》,以及何大傻、尹自重、易剑泉等。

为民族器乐发展做出贡献的还有一些民间艺人华彦钧(阿炳),江苏无锡人,精通二胡、琵琶,留给后人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堪称精品。

杨元亨,河北人,擅管子、唢呐,有《小二番》、《放驴》等。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由清末康梁“变法维新”上书开办新式学堂开始,他们鼓吹乐歌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强调乐歌课的重要性,庚子事变后,清廷1904年颁布学堂章程中认可开设乐歌课,当时称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为学堂乐歌。

直至1923年改称“音乐课”,逐渐不用“乐歌”一词。

内容大多反映要求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也有对少儿进行一般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在当时具先进意义。

基本是填词歌曲,曲调大多来自日本欧美流行歌曲,用民间曲调不多,创作曲调的更少。

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当时青少年深刻影响,还给中国音乐带来一种新的集体歌唱形式,为后来群众歌咏运动打下基础;使西方音乐形式包括乐理、记谱、唱歌、乐器等得到初步传播,促使中国音乐界思考如何建立新的中国音乐文化;还造就一批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传播现代音乐文化的音乐家。

沈心工上海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音乐教育,编写大量学堂乐歌。

《体操-兵操》(男儿第一志气高)、《革命军》、《竹马》,自己作曲的《黄河》。

针对儿童心理特点,词意浅而不俗,词曲结合好,容易上口。

李叔同天津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绘画、音乐,编辑出版我国最早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回国后从事教育,1918年出家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一生在美术、音乐、书法、篆刻、戏剧、诗词等方面颇有建树,影响很大。

编写乐歌大多是咏物写景的抒情作品,《送别》《西湖》《忆儿时》等,自己作曲的《春游》,文辞优美,富有意境韵味,词曲结合流畅自然。

曾志愍min上海人,致力开展普及音乐的活动,创办上海贫儿院音乐部;编写学堂乐歌,《练兵》、《扬子江》等;编写出版音乐著述《乐理大意》、《歌唱及教授法》、《乐典教科书》、《音乐全书》、《和声略意》等。

专业音乐教育新型音乐社团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年成立,会长蔡元培,导师肖友梅等,出版期刊《音乐杂志》。

1922年改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

中华美育会,1919年,吴梦非、丰子恺等发起,在上海成立。

成员大多为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曾出版会刊《美育》。

国乐改进社,1927年,刘天华等发起,在北京成立。

出版不定期刊物《音乐杂志》,对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创作有一定贡献。

早期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年)、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1926年)。

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1927年成立于上海,蔡元培倡导支持,肖友梅牵头组建,蔡任院长,肖任教务主任,标志中国专业音乐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29年奉命改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肖友梅。

这些学校都接受蔡元培“美育”主张,通过艺术培养高尚情操自由个性,达到改善人生改善社会之功效。

以传授西洋音乐为主,参照欧美教育体制,也设国乐课程。

专业音乐创作萧友梅,广东中山人,早年留学日本、德国,回国立志创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组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国立音乐院,罗致高水平教师黄自、青主、应尚能、周淑安等,采纳西洋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又结合国内实际,设立本科、师范等以及作曲、键盘、器乐、声乐、国乐等专业,编写教材,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宗师”。

他创作许多各种体裁的作品,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合唱《春江花月夜》,大提琴《秋思》等。

管弦乐《新霓裳羽衣舞》是根据白居易诗意揣度唐代大曲模式风格创作的大型器乐曲,在曲调、和声上力图突出民族风格。

1920年《卿云歌》,是辛亥后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

赵元任,江苏武进人,早年留学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音乐家。

1915年创作钢琴曲《和平进行曲》,是目前所见发表最早的中国钢琴曲。

还创作了很多歌曲《卖布谣》、《劳动歌》、《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西洋镜歌》、《老天爷》及合唱《海韵》。

多选用“五四”时胡适、刘半农、徐志摩等新诗,有强烈反封建的民主爱国精神,作为语言学家他很注意声调、音韵的特点,吸收民间音乐语言,优美流畅,口语化,具鲜明独特民族风格。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1927年成立我国第一个以民乐改革为宗旨的“国乐改进社”。

他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三首琵琶独奏曲以及练习曲、合奏曲等。

他的二胡音乐,不仅保持二胡特色,而且在演奏技术、创作思维上借鉴西洋乐器和西方音乐手法,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带来新的风格和时代气息。

他的创作都是个人内心感受的抒发,编写练习曲参考了钢琴、小提琴的教学经验,改变过去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培养许多名家,形成我国第一个独具风格的二胡学派。

还对二胡进行了改进,记谱法、定弦法提出自己观点。

推广二胡音乐,多次在音乐会上演奏,录制唱片。

在他多方努力下,二胡以高超演奏技巧、丰富艺术表现力成为现代民族乐器重要的独奏乐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