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近现代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精品PPT课件

(二)民国初期
——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音乐启蒙的继续
历史线索。
学堂改为学校。音乐列为中小学和师范 学校必修课。
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主张,对新音 乐和艺术教育活动的促进作用。
乐歌书刊大量印行。新音乐活动蓬勃开 展。出现了许多新式音乐社团。
(三)20年代新音乐的初步发展
历史线索。 1919北京大学创立音乐研究会。 赵元任的歌曲创作。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 刘天华的二胡音乐。 萧友梅、赵元任等人的欧洲乐器音乐创作。 20年代工农兵歌曲创作。 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设立。 王光祈的音乐理论研究。
育。学校音乐教育成为近代中国音乐史的重要 内容,它影响到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
声乐歌曲
一、群众歌曲 二、独唱歌曲 三、合唱歌曲 四、电影、戏剧歌曲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的最早演奏乐器只是琵琶,后来,又被移植为古筝曲。但现在能 听到的,大都是民乐合奏的,乐器如下: 琵琶,古筝,中阮,萧,花盆鼓,二胡,中胡,大提琴,木鱼,碰铃,笙... (根据版本不同,使用乐器会有所变化) 关于民族乐团: 弦乐组: 板胡、高胡、二胡、中胡、大胡、低胡、革胡、民族大提琴、低音提琴。 管乐组: 笛子,笙,唢呐,管子。 弹拨乐组: 扬琴、箜篌、古筝、柳琴、琵琶、中阮、大阮、三弦。 打击乐组: 民族定音鼓、花盆鼓、小堂鼓、大锣、小锣,云锣、响板...
时。《律吕正义续编》的印行。 2、太平天国采用基督教音乐从事反清活
动。 3、清廷新式军队的军乐队。 4、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歌词、音乐创作方 式等方面与传统歌曲的不同。
歌词文、白语言形式兼采,旋律写作主 要是“旧曲填词”,主要以外国歌曲音 乐作为乐歌旋律,也有少量自创曲调者。 乐歌内容主要反应的国人救亡图存及资 产阶级革命思想要求。乐歌的对象主要 是学生。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PPT课件

历史线索。 “九一八”事变后,影响中国最大的历史
事件就是抗日,在音乐方面,是围绕抗 日宣传的歌咏活动。 影响深远。 多种风格、形式的杰作迭出。
二、不同政权区域的音乐文化
这是民国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又一特点。 国统区的音乐文化。 共产党政权领导的区域音乐文化。
独唱歌曲
独唱歌曲是代表近代歌曲创作艺术水平 的主要部类
代表人物:萧友梅、赵元任、黄自
萧友梅
萧友梅简介:
(1884—1940)1901年去日本学习教育及钢琴,并加入“同盟
会”。1912年赴德学习音乐,并以《中国古代乐器孝》一文获得
博士学位。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和杰出的音乐教育家
。《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是他的代表
作品特点:
音韵流畅、易于上口,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代表作品:
《叫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也是微云》
黄自
黄自简介: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
人,字今吾。黄自是我国著名的近现代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在中国音乐发 展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专业音乐教 育及音乐创作等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影响。他母 亲在黄自幼年时的经常教他唱山歌、背唐诗宋 词。 代表作品: 《旗正飘飘》、《抗敌歌》
三、社会音乐结构的变化
新音乐勃兴,传统音乐地位下降。 从历史看,这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又一次
转折。 这一转折的原因?
传统音乐
近代传统音乐职业化。大量发源于农村的传统 音乐流入城市,并且在城市立足、发展;各种 民间职业、半职业团体的增多、扩大、表演艺 术水平的提高;已有传统音乐的成熟和传统音 乐的新发展;适应传统艺术的市镇接受者—— 市民的需要改革艺术。传统音乐朝着艺术化, 特别是娱乐性、趣味性、通俗性等方面发展; 吸收新文化成分;传统音乐在职业化的过程中 ,为了经济利益与适应市民之需,也受到不少 坏的影响。如广东音乐的一度爵士化。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及主要代表人物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1.富国强兵2.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权.2.定义: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3.目的推广新学,传播新知、教育国民、改革社会《中国音乐改良说》4.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新生等。
代表性的作品有:夏颂莱作词的《何日醒》、石更词辛汉编曲的《中国男儿》3).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如秋瑾的《勉女权》等)4).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如沈心工、李叔同词曲的《春游》等)5).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出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文明婚》5.艺术形式:倚曲填词(一曲多词、一词多曲)6.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代表人物:沈心工(白话词)出版的歌集有:《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1936年,将自己毕生所编写的学堂乐歌进行了精选、修订,出版了一本个人专辑《心工唱歌集》编创作品:《体操-兵操》、《竹马》《春游》创作作品:以杨度的词所谱写的歌曲《黄河》创作特点历史意义:作品体现出年轻人的性格特色,基本上做到了从选材及用语言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以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提高,程度也逐渐提高。
比当时其他出版的唱歌集大大提高了作为学校唱歌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曾志忞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并由中国人组织指挥的乐队。
音乐活动:1.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包括“亚雅音乐会”“上海贫儿院音乐部”2.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3.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乐典教科书》,这是当时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比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
1905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有关发展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论文《音乐教育论》。
中国近现代音乐

总结
音乐的现代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音乐也逐 步走向现代化。许多音乐家开始 借鉴西方现代音乐的技术和形式 ,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 创作出了许多具有现代感的作品 。例如,《黄河协奏曲》、《山 林之歌》等作品,都在传统音乐 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 ,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现代风貌
总结
音乐的教育与普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 中国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外来音乐的影响,形成了 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
音乐的民族性
在当代中国,音乐的民族性得到 了进一步的强调。音乐家们更加 注重挖掘和表现中国音乐的独特 魅力,创作出了许多具有鲜明民 族特色的作品。例如,《梁祝》 、《二泉映月》等作品,都展现 了中国音乐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 力
PART 1
传统音乐的转型
传统音乐的转型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传统 音乐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传 统音乐逐渐与世界接轨,开始
向现代化转型
一些音乐家开始借鉴西方音乐 的形式和技巧,将传统音乐与 西方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许
多具有现代感的作品
PART 2
音乐教育的兴起
01
在20世纪初,随 着新文化运动和 五四运动的兴起 ,音乐教育逐渐 受到重视
PART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 近现代音乐呈现出多元 化的发展趋势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 不同风格的的音乐相互 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 的音乐景观
同时,随着国际交流的 增加,中国近现代音乐 也受到了世界各地音乐 的深刻影响,展现出多 元化的特点
PART 6
总结
210524/4/8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它是一种活着的过去,经过历史不断累积,不断丰富并沿袭至今。
山东大鼓:是北方各种大鼓中较早进度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种之一。
何老凤、郭大妮、黄大妮、王小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武生,杨小楼。
学堂乐歌:是什么: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意义: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
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堂乐歌基本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墙欺凌的爱国精神。
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代表性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等,此类歌曲大多产生于辛亥革命后。
3配合向中小学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所谓的军歌。
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代表作秋瑾作词的《免女权》等。
5鼓吹新文化,倡导出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
6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
7鼓吹忠君,尊孔等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题材,如陈颂平的《尊孔》。
学堂乐歌基本形式:根据日本新式学校唱歌的经验和中国当时的国情,我国"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也是以在学校内集体歌咏、并通过学唱这些歌曲学会西方的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的知识。
但是,对于这些歌曲的编写,当时一般都采取以外国(日本、欧美)现成歌调配以我国自编的歌词给以填配而成的,而以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调来进行填配的歌曲相当少、以我国音乐家自创曲调来编写的更少。
此外,当时这些歌曲大多采取"单音歌唱"(即齐唱曲调)的方式,而极少以多声合唱的方式。
此外,除了李叔同外,一般对伴奏均无特定要求。
沈心工:沈心工1870年2月14日生于上海,名庆鸿,字叔逵。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备考)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黄自答: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
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
1924年赴美,先后在欧柏林大学、耶鲁大学学习音乐,1929年获音乐学学士学位。
同年归国,1930年起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并兼教务主任。
1935年发起创办上海管弦乐团。
1938年病逝于上海。
其贡献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三个方面。
音乐教育方面,他承担的许多音乐理论课程在中国属第一次开设,培养出一批专业作曲人才;音乐创作成果丰硕,体裁、题材广泛,代表作品如歌曲《旗正飘飘》、《玫瑰三愿》、清唱剧《长恨歌》以及器乐作品《怀旧》等,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音乐理论方面则有论著《和声学》、论文《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以及多部音乐教材留世。
2、《玫瑰三愿》答:艺术歌曲。
龙七词,黄自曲,作于1932年,发表于1933年出版的《春思曲》。
作品分两段,第一段以叙事性手法表现玫瑰花平静优雅的神态;第二段展示其人格化的三个愿望,表达了对青春的珍惜、对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
作品音乐形象鲜明,和声语言丰富,形式严谨,笔调冼炼,风格清淡典雅而又富有内在激情,体现出浓郁的古典文化精神。
此曲堪称黄自的代表作品,至今仍为女高音的常演曲目。
3、贺绿汀答:贺绿汀(1903—1999),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湖南邵阳人。
自幼受民间音乐熏陶,1923年考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科学习。
1927年创作《暴动歌》,是我国最早创作的工农群众歌曲。
1931年考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理论作曲与钢琴。
1934年,以《牧童短笛》一曲获得了齐尔品“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作品比赛头奖,开中国风格钢琴曲之先河。
同年开始为进步影片配乐。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文艺界抗日救亡演剧一队,赴前线宣传,创作的《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等抗日题材歌曲广为流传。
1943年抵达延安。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两大部分:从20世纪初到1949(1840年-1919年)为近代部分从1949年到20世纪末(1919年-1949年)为现代部分补充:1949年到至今为当代对近代传统音乐有较大贡献的民间艺人华彦钧又名阿炳擅长演奏二胡、琵琶临终前留下六首乐曲: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杨元亨演奏管子、唢呐《放驴》、《拿天鹅》、《小二番》近代京剧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编演:时装新戏、古装新戏《天女散花》、传统剧目。
创立了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新行当“花衫”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和凝重流畅的演唱风格,形成“梅派”。
在传统乐队的基础上加进了二胡、月琴。
周信芳(老声)麟派程砚秋(旦角)中国戏曲音乐院《荒山泪》《窦娥冤》、《青霜剑》广东广东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就已在广州地区流行,20世纪20年代小型器乐合奏曲,流传到外地而得名“广州音乐”以高胡为主奏乐器,以秦琴和杨琴的组合形式。
严老烈《旱天雷》、何柳堂《饿马摇铃》《赛龙夺锦》吕文成在1926年改革的高胡逐渐成为广东音乐的演奏风格、旋律《平湖秋月》《渔舟唱晚》《步步高》新音乐一般来说“新音乐”是特指自清末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不同于此前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
1.1904年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曾志忞2.五四运动后萧友梅针对“旧乐”借鉴西方音乐而创作的音乐3.30年代黄自的民族文化的新音乐,指要学习西方民族乐派的做法建立中国的民族乐派4.30年代左翼革命音乐指无产阶级音乐新音乐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其中近代部分可分三个历史时期1.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2.20年代的初步发展阶段3.30、40年代以“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为中心的全面提高阶段。
以及40年代处于“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现代部分分为两个阶段1.建国30年是音乐事业全面建设时期2.新时期20年主要指80年代以来的音乐事业发展学堂乐歌的产生、内容、创作手法、意义、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梁启超的百日维新(1898年之后)当时这种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为“学堂乐歌”(产生)1.实现“富国强兵”以抵御外辱、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2.反映妇女解放思想、反对封建迷信3.对少年儿童进行一般的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创作方法)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曲调大部分来源于日本及欧美的流行歌曲,用我国民间曲调填词的乐歌为数不多,用作曲者自作曲调的乐歌则更少。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民族器乐(二)
民族器乐活动历来在民间是有市场的,群众 基础很好。其活动主要集中在宗教活动、民 间民俗活动中。也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历史原 因,民国时期政府并不重视这样的音乐及其 活动,这些音乐家地位及其低下,自生自灭, 无人问及。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丝竹音乐。这个乐种在江 南发展势头最好。
代表人物:华彦钧
30-40年代抗日歌咏活动
历史线索。 “九一八”事变后,影响中国最大的历
史事件就是抗日,在音乐方面,是围绕 抗日宣传的歌咏活动。 影响深远。 多种风格、形式的杰作迭出。
二、不同政权区域的音乐文化
这是民国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又一特点。 国统区的音乐文化。 共产党政权领导的区域音乐文化。
作品特点:
音韵流畅、易于上口,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代表作品:
《叫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也是微云》
黄自
黄自简介: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
人,字今吾。黄自是我国著名的近现代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在中国音乐发展 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专业音乐教育 及音乐创作等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影响。他母亲 在黄自幼年时的经常教他唱山歌、背唐诗宋词。 代表作品: 《旗正飘飘》、《抗敌歌》
1.创作特征与艺术成就
(1)模仿古琴泛音技巧 (2)模拟自然声响 (3)运用小提琴功法 2.对民族器乐的改进和发展 (1)对二胡教学争取地位 (2)改变教学体系 (3)编写《南胡练习曲》47首 (4)对二胡的改制,如弓法、音质等。 (5)改进记谱法。
音乐教育家,四川(今重庆)铜梁人。幼时受其兄影 响爱好音乐。1926年入成都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钢 琴、小提琴和作曲并学唱昆曲。1929年转入上海私立 中华艺术大学。先后在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师范 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音乐 学院任教。 作品特点: 抒情易唱、旋律优美 代表作品: 《飘零的落花》、《中华儿女》、《长城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音乐史(近现代)
1、我国清代戏曲的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
2、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代表性说唱音乐品种:
北方的鼓词——山东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北京琴书、河南坠子等
南方的弹词——苏州弹词(陈调、俞调、马调等)
3、①戏曲音乐的发展:
京剧是以徽剧、汉剧为基础的一种“皮黄戏”。
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清末民初:京剧谭鑫培“谭派戏剧”;“文明戏”推动了“戏曲改良运动”,创立“海派京剧”;梅兰芳的“古装新戏”;五四时期:《新青年》“旧剧改革”争论;京剧周信芳“麟派”、程砚秋“程派”;评剧、越剧和楚剧的崛起。
②民族器乐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百鸟朝凤》(山东鼓吹)
五四时期:由“大同乐会”的柳尧章等人曾将琵琶曲《夕阳萧鼓》改编为著名的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无锡民间艺人华彦钧(又“瞎子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浪淘沙》;广东音乐《旱天雷》等
4、新式军歌:西北军的冯玉祥,《民族立宪歌》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前身;《黄埔校歌》。
5、什么叫“学堂乐歌”?答:自1904年左右开始,在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上教习的歌曲(1903年,张之洞首先将音乐课作为课程在新学堂中施行)。
这些歌曲的曲调太多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歌曲(包括一些艺术歌曲),由一些留学欧日回国的学人填上具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内涵的新词而成。
代表曲目有《何日醒》(夏颂莱编词)《中国男儿》《十八省地理历史歌》《黄河》《扬子江》等。
6、创作和教习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哪些?答:沈心工:爱国歌《黄河》;少儿歌《竹马》《体操-兵操》;青年歌《一泓泉水》、《春游》;李叔同:《祖国歌》,《大中华》,《送别》等其他:曾志泯,高寿田,冯亚雄等
7、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中的意义?答: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欧洲音乐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的开端,也是中国新民族主义文化在音乐领域的萌芽,学堂乐歌为中国“新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开启了源头;为后来我国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了先河;为欧洲音乐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家。
8、歌曲《满江红》(岳飞词)的来历?答:1925年,“五卅运动”中杨萌浏将元代诗人萨都喇作词的《金陵怀古》一曲,填上岳飞的《满江红》词而成,这首歌曲从1920年代下半叶以来,在我国传唱甚广。
9、从20世纪以来的“新民歌”看民歌的传承演变规律。
答:民歌在传承中,其曲调的变化比较缓慢,但歌词总是在满足现实需要的动机作用下随时处于变化之中,如《五更调》《孟姜女》《苏武牧羊》等,以及30-40年代的“红区民歌”和“解放区民歌”等都体现这一规律。
10、我国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答:上海国力音乐专科学校,成立于1927年,这所学校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音乐的开始。
11、“五四”时期中国文化界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主流价值判断是什么?答:(P53-P54)欧洲音乐中心“以西为师”和“西化”;中国音乐“落后”和“不科学”。
12、王光祈对中国音乐学建设的主要贡献。
答:王光祈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在音乐学领域中努力进行探索的理论家。
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史》、《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等。
通过这些论著,他第一次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了欧洲音乐文化和理论,并促使人们重视以科学的方法(比较音乐学)来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
此外,他还第一个提出了世界上存在的三个主要音乐体系(中国、希腊、波司阿拉伯乐系)的理论。
13、萧友梅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贡献。
答:(P58)萧友梅是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创办者和首任校长。
他在专业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教材,教法,音乐创作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培养了大量本土的专业音乐人才,中国的专业音乐作曲也自他而始,改变了中国历史上音乐的“集体创作”和“依曲填词”的创作传统。
14、赵元任的“中国化”音乐发展观与实践。
答:(P62—P69)要点:第一个注意到中国语言与中国音乐之间的特殊关系,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国化”的中国音乐发展道路,对于其“中国化”音乐发展观的实践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如《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词),中国民间歌调的多声处理方面的探索等)。
此外,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大型合唱曲《海韵》的曲作者。
15、刘天华对中国民族乐器发展的贡献。
答:(P75—P80)要点:在五四及以后西化之风甚嚣张上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改进国乐”的主张,明确提出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应该“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神,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批评了音乐的贵族化倾向,提倡音乐为民众服务;通过二胡音乐的创作,表演,研究和教学,身体力行并卓有成效地实践了自己“改进国乐”的主张。
此外,他还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中最早和有意识地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搜索和整理的先驱人物之一。
16、1920年代工农革命歌曲与“学堂乐歌”在音乐风格方面的主要区别?答:前者大量采用了中国民歌中的城市小调进行重新填词而成,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特征,如澎湃用海陆来民歌填词的《田崽骂田公》、《五一劳动节》
等;后者的曲调来源则主要是欧洲和日本的歌曲,故而以西洋和东洋音乐为主。
17、瞿秋白对工农革命歌曲传播和创作的贡献。
答:(P84—P86)要点:《国际歌》传入中国的最早介绍者和译词者(1923年6《新青年季刊》);工农革命歌曲中最早的创作歌曲之一《赤潮曲》的作者(1923年6《新青年季刊》)。
18、1920-30年代红色根据地革命歌曲的主要音乐风格特征。
答:(P88—P93)与工农革命歌曲相似,主要由民歌曲调填词而成,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如《红区干部好作风》就是用江西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曲同填词而成。
其他:《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9、我国第一部清唱剧体裁歌曲的曲目,创作年代,创作者背景和作者。
答:(P106—P108)《长恨歌》1932年—34年,上海“一•二八事变”,黄自(根据清洪昇的《长生殿》)。
20、聂尔对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贡献。
答:(P124—P134)要点:左翼音乐运动的旗手,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音乐家,电影和戏剧音乐的早期重要创作者之一;《国歌》(《义勇军进行曲》,1932)的曲作者(田汉词)、《毕业歌》《大路歌》、《卖报歌》等。
21、其他救亡歌咏运动代表:任光的《渔光曲》(安娥词);麦新《大刀进行曲》
22、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及抗日歌曲
23、冼星海对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贡献。
(重点)答:(P153—P170)要点:抗日救亡音乐的旗手;中国民族新音乐(中国传统+西方风格的音乐)的成功实践者;中国现代合唱套曲的最伟大创作者之一(《黄河大合唱》1939年,中国合唱套曲创作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
24、国统区:山歌社和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对民歌的贡献,《康定情歌》(江定仙编曲)、《在那遥远的地方》(陈田鹤编曲)
24、根据地和解放区音乐:《团结就是力量》(卢肃作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曹火星作曲)、河北民歌改编《解放区的天》(刘西林填词)、《南泥湾》(马可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李劫夫曲)
25、什么叫“秧歌剧”?答:1940年代初,在陕甘宁根据地开展的“新秧歌剧运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歌舞小戏,其特点是:以故事化的歌舞表演为主,人物,情节,化装,表演上都比较简单,一般在露天的广场演出,其音乐多采用陕北民歌曲调和地方戏曲,曲艺音乐填词改编,其内容大多与抗战,生产和反帝反封建相关。
其代表性剧目有《兄弟开荒》、《夫妻识字》、《周子山》等。
26、什么叫“新歌剧”?(定义重点)答:以1945年歌剧《白毛女》的上演为起始标志的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民间音乐风格特征的歌剧体裁,新歌剧产生于西方歌剧与边区秧歌剧相融合的实践基础之上,其音调广泛地采用了中国民歌(如河北民歌《小白菜》改编的“北风吹”段)和戏曲曲艺音乐教材,并吸纳了欧洲歌剧中戏剧化的音乐表现手段(如咏叹调,宣叙调的不同功能应用,人物的主导性音乐主题及其发展,和声、复调、合唱、伴唱、重唱和管弦乐队的应用等)。
新歌剧的代表性歌剧作有《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小二黑结婚》、《柯山红日》《红珊瑚》《洪湖赤卫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