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知识
音乐史知识点总汇表

杂剧北宋艳段、正杂剧、散段南戏民歌曲牌风流王焕贺怜怜
元杂剧金院本小冀州调、中州调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乔吉甫窦娥冤汉宫秋等
五声音阶流利婉转
四大声腔:昆山腔魏良辅水磨腔、梁辰鱼浣纱记、桃花扇、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汤显祖四梦紫钗、还魂牡丹亭、南轲、邯郸强调文采、用意深远、不局格律
梆子腔秦腔:陕西、山西、甘肃老戏;后发展为众多地方剧种陕西、山西、河南梆子..板腔体—基本曲调按角色分板式变化;高亢、激越;活泼流利;花音、苦音梆子、拉弦
辽---清
内容
辽916—1125—金1125—1234
1271—1368
1368—1644
1644—1840
宋代960—1127—南宋、西夏
元
明
清
乐种
舞蹈
宋代乐舞:在唐代基础上发展起来..大曲音乐以“摘遍”为主含曲破、缠令、缠达和单曲等类型
秧歌花鼓:汉族地区风俗歌舞—分过街、大场、小场其中打花鼓
采茶:南方各省..与采茶有关..表演:一男几女持采茶农具..二胡、笛子、唢呐..木卡姆:每套四部分木卡姆、穷乃额玛、达斯坦、麦西莱普..囊玛;锅庄、跳月、白沙细乐、赛乃姆
云门咸池
韶九成
大夏
大濩
巫乐
舞雩巫风:恒舞于宫;酣歌于室
礼乐六代乐舞颂乐、雅乐、房中乐、乡乐、四夷之乐
乐悬、八佾
六代之乐
小午帗、羽、旄、干、人
四夷之乐
宗教乐舞
“礼崩乐坏”、
“郑卫之音”:
民间音乐发展:宋玉对楚王问
曾侯乙钟鼓之乐:
相和歌
民歌风、楚声徒歌—但歌—相和歌
相和大曲
艳—曲—乱或趋:“解”器乐插段
延安:贺绿汀森吉德玛马可陕北组曲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古代部分: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
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
《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
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二,周秦时期的音乐: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音乐教育: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
“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
乐德:“中、和、祗、庸、孝、友”;乐语:“兴、道、讽、诵、言、语”;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
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
《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
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
中国音乐史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各个音乐领域的综合发展时期姓名:杜燕(3班)学号:12008244160社会概况公元前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使魏晋时期以来国家战乱、动荡不安以及大面积分裂的局面得以结束。
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人民的生产生活、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进入到空前阶段,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稳定。
特别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期间,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宫廷燕乐隋唐时期,燕乐成为宫庭宴享中各种乐舞的总称。
燕乐是来源于各民族的音乐,是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结合体。
燕乐包含了汉魏以来的清商乐、外来的音乐等等,经过了隋朝七部乐至唐朝坐、立部乐的发展阶段。
燕乐是由隋朝七部乐的(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发展而来的,隋炀帝时增加了康国和疏勒两部,到这里被称为“九部乐”。
•那么唐代的“九部伎”是根据隋朝原有七部伎的基础上,将里面的文康伎和天竺伎更改为“扶南伎”。
至此,唐代“九部伎”为:燕乐、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扶南伎。
•这十部乐大都是属于歌颂统治者的丰功伟绩的,所以在气势上比较宏大,表演性很强。
唐朝时期将这十部乐用在宫廷之中作为赞颂统治者本身的大型艺术表演形式,足以证明当时对外来音乐的重视程度。
•由于当时与少数民族音乐之间的交流和渗透长达几个世纪,使得汉族和少数民族音乐相结合所形成的音乐风格和类型产生了细微的变化:创作出了一些具有大量少数民族音乐特点于一身的新型音乐作品,原来具备的鲜有的少数民族特色已不再明显。
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在音乐文化上的交流和渗透是空前的。
随之,进入到唐朝坐、立部的发展阶段。
法曲法曲是歌舞大曲中的一部分,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法曲又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至隋称为法曲。
主要特点是在它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优雅,因此也称为清雅大曲。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一、六代乐舞:歌颂帝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云门大卷》《大咸》《韶》《大夏》《大濩》《武》乐舞特点: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为现整,常有很少歌词加入感叹词,节奏突出但旋律性不强,是氏族成员集体创作。
音乐尚无阶段性,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传授物质生产知识。
组织生产活动,主要的音乐形式有乐舞和原始歌曲,诗,歌融合的乐舞形式居主要地位二、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县,可奏出完整的七音音阶。
夏:禅让制→王位世袭制残存的诗歌:三易:夏《连山》商《归藏》周《周易》“巫”出现的意义:它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艺术家和领导者表明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音乐组织的利用那个、国家设领导人负责音乐活动的历史由此开始。
雅乐——指郊庙祭祀、朝会典礼时演奏的音乐。
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
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乐队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
八音分类方法: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
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群。
编钟15革,编磬32革,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琴12件,鼓4件,麓2件,排箫2件,笙2件。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1、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2、用实物驳倒“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
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是按振动体长度计算的。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名词解释: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吕氏春秋▪古乐》有记载,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信仰。
2.朱襄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中记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皆散,果实不成。
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这记载远古朱襄氏部落以音乐来求雨的事情。
3.韶乐:舜帝时的一部宗教性乐舞。
韶乐集身于诗、乐、曲、舞为一体,韶乐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
4.贾湖骨笛:198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了20余支骨笛,是用猛禽的翅膀骨制成,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吹奏乐器。
贾湖骨笛的出土,是我国音乐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音乐文化有九千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证。
从已发掘的实物看,其形制固定,制作十分规范,实质较好,表现力极强,多数音域可达两个八度以上。
5.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6.八音:在周代出现八音的名称,是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个类别。
这种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7.郑卫之音:是我国周代郑国和卫国一带的民间歌舞。
原是商民族聚居的地区。
是保留了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可以说,它是商族音乐的遗声。
8.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管子·地员篇》中有详细记载。
9.百戏: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
它包括角觝、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
常有歌手、鼓、钟、罄等为之伴奏。
中国古代音乐史知识梳理

1.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产生2.表达感情和娱乐而产生3.为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的鸣声产生4.直接起源于劳动生产过程远古骨笛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一侧钻孔制成的吹奏乐器,属于直吹乐器。
目前发现最早的是1986-1987年于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其中有八、七、六、五孔笛,共计18支。
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孔笛,用简单的指法就可吹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其音阶结构至少为六声音阶,可能为七声音阶。
它们距今已经有9000年,是我国音乐具有9000年的依据舞蹈纹彩陶盆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距今约5000余年,盆内有三组舞者,每组五人,装饰有头饰、尾饰,可能是装扮鸟兽,他们手挽手列队跳舞,舞姿优美,富于节奏感和情感。
这是我国乐舞具有悠长历史的确证,八阕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云门》(黄帝时期)《咸池》(尧)《韶》(舜)《韶》是古乐舞中最著名的一首。
这是一部宗教性乐舞。
它共有九次变化,歌也有九段,伴奏用若干管编排起来,既“萧”(排萧),据说高潮时有扮演的凤凰出现。
孔子评价它“尽善”“尽美”。
“尽善”“尽美”是古人最早提出的评价艺术作品的准则。
夏、商大夏(夏)大(商)商代虎纹大石磬1950年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商代虎纹大石磬,制作工艺水平极高,音色柔美,发音略高于#C1西周、春秋、战国春官这是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而设置的我国第一个礼乐机构。
大司乐这是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特点是:机构庞大、分工明细、各司其职。
它的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其教育对象是国子、世子、学士,教学内容为“乐德”、“乐语”、“乐舞”。
大司乐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最高统治。
除教育职能外,大司乐还有另外两个职能:严格的行政管理与音乐表演职能《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产生于春秋末年,分风、雅、颂,共305篇。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1.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将中国音乐文明推到了八九千年前。
可以吹奏完整的六声或七声音阶,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音高观念和音阶规律的认识。
2.原始乐舞:音乐的早期形态是歌唱、舞蹈、奏乐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形态,是野蛮时代人类所共有的文化现象,持续了很久。
3.原始乐舞主要分类:弹歌:反映远古时期狩猎的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云门》:黄帝时崇拜云图的乐舞;《咸池》:尧时崇拜水鱼图腾,祈求五谷丰收;《箫韶》:舜时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多段体乐舞,内容丰富,优美抒情,孔子给予“尽善尽美”的评价。
4.原始社会乐器的分类:敲击乐器:鼓、陶钟、石磬。
吹管乐器:骨笛、骨哨、陶埙(商代后五个孔)。
5.甲骨文:商朝纳入信史时代,甲骨文的记录内容广泛,反映了商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还有乐舞和乐器的记载。
6.侈乐:夏商时期的音乐规模巨大,史称“侈乐”。
是一种新音乐,使用了超出人们习惯听觉范围的、扩大了音域的乐器,扩展了表现力。
7.商代巫乐:商代的祭祀活动频繁。
在祭祀中,娱神的歌舞是重要的仪典之一。
特征:酣歌狂舞,漫无节制。
华丽多姿,热闹非凡。
不仅娱神,也娱人。
8.商代淫乐:内容荒诞污秽,形式华丽,漫无节制,是一种供奴隶主贵族尽情享乐的没落阶级的音乐。
9.雅乐体系:周代在礼乐制度上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
雅乐是一种有一定程式规范的乐舞形式,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符合阶级统治的审美理想,起到维护奴隶制社会秩序的作用。
雅乐强调教育意义,配合道德方面的宣导,以和平中正为原则,以庄重肃穆为标准,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及其子弟受到伦理教育的感化,造成一种庄严肃穆,安静和谐的气氛,以影响身历其境者。
雅乐的最高典范:“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会的六部乐舞:《云门大卷》-黄帝-祭天神《大咸》-尧-祭地神《九韶》-舜-祭四望《大夏》-禹-祭山川《大濩》-商-祭先仳《大武》-周-祭先祖10.乐官制度:周朝有乐官“采诗”制度,乐官还担任诵诗讽谏的职能。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汇总大一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汇总大一中国音乐史是一门学科,它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和情景,包括乐器、音乐形式、音律和音乐家等。
作为大一学生,了解中国音乐史的基本知识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音乐的发展和特点。
下面将对中国音乐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汇总和讨论。
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最早的音乐形式可以追溯到巫术和宗教仪式。
这些音乐表现形式主要通过大鼓、铜钟和编钟等乐器传达神秘的氛围和情感。
通过考古学发现的文物,我们可以推测这些古老文明已经具备了咏史和咏唱的能力。
古代的中国音乐可以分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个主要方面。
宫廷音乐是皇帝和贵族阶层的专属乐曲,它注重规范和庄重。
《雅乐》是宫廷音乐的代表,它秉承了古代乐律的规则,重视乐器和合奏的平衡。
而民间音乐则更加直接和自由,它代表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绪。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音乐在宋、明、清等朝代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变革。
在宋朝,宫廷音乐达到了一个高峰,新的乐器和演奏技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重视音乐的审美和技巧,许多经典音乐作品也在这个时期诞生。
到了明代,中国的音乐出现了更大的变化。
明朝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时期,音乐界也不例外。
民间音乐和戏曲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民间乐器如琵琶、胡琴和笛子等开始广泛流行。
明代的音乐注重音律和曲调的变化,同时也融入了戏曲的表演要素。
清朝是中国音乐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清朝统治下,音乐受到了更多的官方干预和规范。
宫廷音乐的曲调和演奏方式都经过了大幅度的改变,与此同时,传统的宫廷乐团逐渐形成。
清朝后期,西方音乐和调式的影响也开始渗透到中国音乐领域。
20世纪初,中国音乐经历了一场革命。
早期的音乐改革者像胡思敬和聂耳一样,通过创作新的音乐作品和改革传统的音乐形式,使中国音乐更加现代化和国际化。
同时,传统宫廷音乐和戏曲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总结而言,中国音乐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领域,到目前为止仍然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通过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音乐史部分知识
1.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歌思想内容的时代特征:a 反应农民的痛苦生活。
如:河北张家口的民歌《种大烟》山西河曲《提起哥哥走西口》。
b 反映在官僚买办的剥削下,工人的苦难生活和迫切要求解放的愿望。
c 热情歌颂了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
d 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了不少反映少数民族反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压迫的民歌。
2.学堂乐歌的产生于发展:清末民初,新式学堂所开设的唱歌课及课上所教唱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3.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a 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
b 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
c 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4学堂乐歌的主要目的:为了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5.学堂乐歌的基本特点:a 继承了中国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其内容为反封建的和反殖民地。
b 在音乐上采用了拿来主义的手法,直接引用了西洋或东洋的音乐曲调,并以单声部的齐唱形式出现。
c 延续了中国传统艺术依曲填词的方式来进行创作。
d 其作品也体现了当时学堂乐歌的作者所不同的审美情趣。
6.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a 学堂乐歌是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有力的冲击。
b 学堂乐歌全方位地为中国引入了西方近代音乐文化。
c 学堂乐歌奠定了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基础。
7.学堂乐歌时期代表性音乐家,李叔同代表作:《早秋》、《留别》、《春游》。
8.戏曲音乐的发展。
关于戏曲改革:支持方:潘月僬、胡适。
反对方:张厚载、宋春航。
a 粤剧的发展:早期粤剧受梆子和皮黄的影响,清末明初流入城市并大量吸收广东民间音调,改用地方方言唱法由:子嗓:改为:平嗓:并增加了伴奏乐器。
b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
9.京剧角色有:老生、小生、武生、旦角、老旦、净角、丑角、琴师、鼓师。
10.中国新型民族器乐社团的建立和作用:无锡的“天韵社”,上海的“大同乐社”,这些社团属于传统乐器爱好者的业余组织。
11.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自幼随其父华清和学习琵琶各种民间音乐,流传下来的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等。
12.早期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a 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
b 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
c 上海同立音乐院。
13.王光祁:成都温江人,1934年以《中国古典歌剧》一丈获得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这是中国在欧洲获音乐博士学位的第一人,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完全以音乐学研究为主要目标的音乐家。
14.黎锦晖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神仙姐姐》、《小小画家》、《最后的胜利》。
儿童歌剧表演曲:《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贝》、《寒夜曲》、《老虎叫门》。
通俗歌曲:《桃花江》、《毛毛雨》、《特别快车》、《花生米》。
15.肖友梅:弦乐四重奏《小夜曲》,钢琴曲《哀掉引》、《新霐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问》、《五四纪念爱国歌》。
16.赵元任:《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收有132首作品,为歌曲,歌曲大部分收入《新诗歌集》、《儿童歌曲集》、《民众教育歌曲》,《老天爷》是最后作品。
17.刘天华: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
18.根据地的革命音乐;活动方式:a 在部队中建立各种革命文艺团体。
b 成立:“高尔基戏剧学校”。
c 创作革命民歌和工农红军歌曲,这些作品的创作主要是利用各地群众所熟悉的民歌来填词改编,反映革命根据地人民获得自由幸福的新生活和反映当时根据地军民革命斗争生活。
如《八月桂花遍地开》、《红军纪律歌》。
d 编演简单歌舞话报剧和歌舞剧。
19.群众文化生活和新音乐活动开始走向初步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城市群众性歌咏活动的展开。
2、学校儿童歌舞演出及城市歌舞,电影音乐的发展。
a 黎锦晖20年代所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在中小学中颇爱欢迎,20年代末转入成人歌舞音乐及爱情歌舞的音乐创作。
b 其他一批音乐家,电影演员如陈歌辛、黎锦光、李香兰等人也积极投入到通俗性与商业性电影音乐的创作中。
3、市民群众自娱性的民族器乐演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他们自发组成各种民乐社团。
20.著名的音乐教育机构有:上海国立音专、燕京大学音乐系、私立广东音乐院、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
21.青主:中国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原名廖尚果,广东惠阳县府城人。
撰有《乐话》和《音乐通俗》等中国近代较早的音乐美学专著,作品多为抒情独唱曲,主要有《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
22.黄自:混声合唱:《抗敌歌》、《旗正飘》、《送毕业同学》。
齐唱:《九一八》、《热血歌》、《新中国的主人》。
童声合唱:《西风的话》、《养蚕》、《牛》、《卡农歌》。
女声合唱:《摇篮曲》、《本事》。
男声合唱:《军歌》、《目莲救母》、《破车瘦老的马》。
钢琴:《二部创意曲两首》。
管弦乐:《都市风光幻想曲》、《怀旧》。
男高:《思乡》、《天伦歌》。
女高:《玫瑰三愿》、《燕语》、《春临思曲》。
男低:《花非花》、《踏雪寻梅》、《赋登楼》。
清唱剧:《长恨歌》、第一乐章《仙乐风飘处处闻》、第二乐章《七月七月长生殿》、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第六乐章《婉转峨眉马前死》、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
23.聂耳:原名聂守信。
创作,群众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前进歌》、《大路歌》、《开路先锋》。
儿童歌曲《卖报歌》。
改编民间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翠湖春晓》。
抒情歌曲《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材女》、《梅娘曲》、《飞花歌》。
张曙代表作:《农夫苦》、《救灾歌》、《车夫歌》、《保卫国土》、《日落西山》、《丈夫当兵去》。
24.任光:电影音乐—《渔光曲》、《月光光》。
群众歌曲:《王老五》、《打回老家去》。
歌剧—《洪波曲》。
民族管弦乐合奏—《彩云追月》
25.其他的音乐工作者及其作品有:张慎—《救七进行曲》。
阎述诗—《五月的鲜花》。
张寒晖—《松花江上》
26.贺渌汀器乐作品:钢琴《牧童短笛》、《摇篮曲》。
管弦乐《晚会》、《吉森德玛》。
电影歌曲:《秋水伊人》、《天涯歌女》、《四季歌》。
群众歌曲:《游击队歌》、《嘉陵江上》。
合唱《垦春泥》。
歌舞剧《绿海水》。
秧歌剧《烧炭英雄张德胜》。
27.冼星海:群众歌曲:《救国军歌》、《路是我们开》、《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
上》、《只怕不抵抗》。
抒情歌曲:《夜半歌声》。
合唱:《生产大合唱》、《二月里来》、《黄河大合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水谣》、《黄河对口唱》、《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器乐曲:《民族解放交响曲》、《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