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总汇表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史的复习纲要

中国音乐史的复习纲要

中国⾳乐史的复习纲要中国⾳乐史复习纲要第⼀章远古夏商时期名词解释:1、乐舞(体裁的概念):远古及周初,诗歌,舞蹈,⾳乐三者结合在⼀起时,⼀般称乐,亦称乐舞。

先秦乐舞以六代之乐最为著名,分别为黄帝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夏》,商时的《⼤濩》和周初的《⼤武》。

乐舞是上古时期的主体⾳乐形态。

2、《乐记》:我国最早的⼀部具有⽐较完整体系的⾳乐理论著作,是先秦时期儒家⾳乐思想的光辉总结。

关于作者有争议:a战国时期孔⼦的再传弟⼦公孙尼⼦。

b汉儒。

西汉时期河间献王刘德。

汉刘向、刘歆⽗⼦校先秦古籍所得。

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西汉。

⼀、乐舞与乐器1、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化遗址出⼟的陶埙,⽆⾳孔,距今近7000年。

2、舜时,由夔编制的⼀个乐舞,其表现形态是“击⽯拊⽯,百兽率舞”。

其中“⽯”为“磬”。

3、《吕⽒春秋·古乐篇》:“帝尧⽴,乃命质为乐,质乃效⼭林谿⾕之⾳以(作)歌,乃以麋⾰置⽸⽽⿎之。

”其中“麋⾰置⽸”即为“⿎”。

4、《吕⽒春秋》所述的《葛天⽒之乐》包含⼋⾸歌曲。

(是由三⼈⼿执⽜尾,踏着脚步歌舞,内容包括祭祀图腾祖先、天地万物、祝愿天⽓正常、草⽊茂盛、五⾕丰收等)5、舜时的代表性乐舞《⼤韶》,采⽤原始编管乐器排箫作伴奏。

孔⼦曾给予很⾼的评价,说是“尽美”、“尽善”的艺术。

⼜名《萧韶》《九韶》《韶》。

6、夏、商两代的代表性乐舞《⼤夏》和《⼤濩》,都是歌颂当代统治者的,《⼤夏》是歌颂夏禹治⽔有功,《⼤濩》是反映商汤伐桀除暴的。

⼆、乐律1、⽬前出⼟的殷代编钟、编磬等⼤都以三枚为⼀组,有561,361等这类不同三⾳列。

2、五声⾳阶的形成:a.可能形成于8000年前,依据为河南舞阳县贾湖⽂化遗址出⼟的⾻笛,能吹六、七声⾳阶。

(1986年5⽉、1987年6⽉两次出⼟)b.最晚形成于晚商,⼤约3000年前,依据为河南辉县出⼟的可⼤体奏出五声⾳阶曲调的五孔陶埙。

第⼆章周秦时期名词解释:1、六代之乐:雅乐的最⾼典范,简称“六乐”。

中国音乐史笔记

中国音乐史笔记

中国音乐史笔记一、远古→先秦黄→炎→尧→舜→禹→夏→商→周{东周:春秋,战国}→西周→秦;1.乐器已知现存最早的三件乐器:1)骨笛(河南舞阳贾湖)2)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龢:一种多管编排乐器,是小笙的前身。

●缶:一种陶制打击乐器,最初用于盛装饮料的工具,西周的著名乐器。

●鼗:古代鼓的一种,类似今天的拨浪鼓,一至四面不等,主要用于祭祀和庙宇。

●柷,敔:一对木制打击乐器,用于宫廷雅乐,是乐曲起止之用。

●曾侯乙编钟:战国初期,曾国侯爵乙的墓出土的编钟,在湖北绥县发现的一套65枚的完整编钟,青铜制造。

特点:有64枚编钟可击出三度的两个音程,有一枚仅一个音。

整个音域有5个八度,中心音区12个半音齐全。

是已知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律较准的一套编钟。

●琴,瑟:春秋战国时期,两者搭配演奏,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记在《诗经》中。

瑟为散音乐器,没有固定音色,已失传。

●筑:击弦乐器,已失传。

●秦筝:流传在秦国的筝,是一个以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

●建鼓: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种鼓。

●镈、铎、钲:金属打击乐器。

2.乐舞1)原始乐舞:在《吕氏春秋》记载的《朱襄氏之乐》《阳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2)古歌:①东汉《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是狩猎歌;②《吕氏春秋》中的《八阕》,最早的民歌,包括《载民》(写人类)、《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力》、《依地绕》、《总禽兽之极》。

3)六代乐舞:始于黄帝时期,是颂扬先秦不同时期各创业帝王的文功武德。

西周时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的宴飨活动,是雅乐的先河。

①皇帝时期的《云门大卷》----祭天神的;②唐尧时期的《大咸》或《咸池》----祭地神的;③虞舜时期的《韶》或《韶乐》----最为著名,用排箫伴奏,用来祭四望----日、月、星、海;④夏禹时期的《大夏》----祭祀山川;⑤商汤时期的《大濩》----祭先妣→女娲;⑥周武王时期的《大武》---祭先祖。

3.音乐家1)夔:古代最早的音乐家,舜时的乐官,是氏族社会乐舞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具有高超的音乐演奏技能。

最全中国音乐史

最全中国音乐史

一.古代音乐(一)远古1、20世纪80年代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9000年可考历史。

2、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节奏3、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

4、《弹歌》反映原始狩猎生活。

《八阕》反映原始农牧生活。

5、《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6、《咸池》尧时期崇天(水鱼图腾)乐舞。

浪漫主义气息。

7、《九韶》(《箫韶》):舜。

原始社会最高水平。

伴奏乐器:排箫。

共九段。

歌、舞、乐三位一体。

孔子“尽美以,尽善也”。

尽善尽美的由。

8、远古时期的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9、《大夏》夏朝。

乐舞。

大禹治水。

《大濩》商朝。

商汤伐纣。

(二)周秦时期1.(1)礼乐制度:周代周公制定的等级制度。

(2)礼乐机构:春官(史上第一个)2.(1)乐舞: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尧《咸池》、舜《箫韶》、夏《大夏》、商《大濩》、西周《大武》)小舞、散舞、四夷之乐、宗教性乐舞(《傩舞》秋季驱除瘟疫)(2)乐歌:雅乐(大雅、小雅)、颂乐(大典)、南音(长江中下游一代民歌)、郑卫之音(黄河流域郑卫宋齐民歌)、九歌(祭典,大型歌舞曲)、成相(劳动)。

3. (1)乐器:八音(按照制造材料性质划分)标志我国古代器乐艺术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2)编钟:战国时期达到历史性高峰。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编钟。

4. 乐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法(弦长为计算基础)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

春秋时期。

产生宫商角徵羽。

(三)三国两汉1.汉代乐府: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

大规模、大范围采集民间歌谣。

代表人物:李延年(汉代协律都尉)根据西域音乐创作“新声二十八解”。

最早汲取西域音乐精华。

2.相和歌:汉北方歌曲形式。

特点:一唱众和,器乐伴奏。

发展的最高形式:汉魏“相和大曲”,(歌舞套曲)三段式歌舞曲。

结构:艳、曲、解、趋、乱。

3.乐器:吹管,弹弦(《广陵散》琴唱结合)4.音乐思想:(1)《乐记》:我国最早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

其中八篇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史知识点总结

音乐史知识点总结

音乐史知识点总结总结★民间乐器○民间器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有独奏与合奏两种表演形式。

○骨笛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乐器,已经可以演奏七声音阶。

○民间乐器曲的标题有标名和标意两类。

○笛有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

○胡琴是二胡、京胡、板胡、梆胡、坠胡、粤胡的统称。

○周代出现的“八音”(民间乐器)分类法,即金、石、土、木、革、丝、匏、竹。

一直沿用到清代。

清末开始民间乐器被分为吹、拉、弹、打四类。

近几十年来,我国民间乐器按照德国乐器学者萨克斯等人提出的现代乐器分类法被分为体鸣乐器、气鸣乐器、膜鸣乐器、弦鸣器乐四类。

○明清时期民间合奏主要有:鼓吹、丝竹、弦索、清锣鼓等形式。

○我国民族管弦乐器四大类别: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

○民族拉弦乐器有:高胡、中胡、低胡、革胡。

○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

他提出了礼乐的音乐思想和“尽善尽美”的审美评价标准。

“物动心感”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观点。

墨家:创始人墨翟。

他提出了“非乐”的主张。

反对一切享乐也包括反对音乐,反对儒家学派思想。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老庄学派)反对当时统治阶级盛行的“侈乐”风气,反对儒家学派思想。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

反对儒家音乐思想,但没有对音乐提出法家主张。

总结:儒家思想全面客观,但失之庸俗,容易被统治者利用。

墨家思想具有民主色彩,但过于狭隘,不利于音乐发展,道家思想较内在,富于思辨性,但过于清高,不易于人们接受。

★昆曲:○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浣纱记》曲作者魏良辅,词作者梁辰鱼,这是戏曲史上第一部昆曲剧本,用改革后的昆山腔创作,对昆山腔的传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后,昆曲成为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全国性声腔剧种。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中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 1.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京房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

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

前面五孔依次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郯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减去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得差数为,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

即÷12=,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何承天的这种“新律”,不但完全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能得黄钟本律的问题,而且还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己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乐律史上一大贡献。

6.蔡元定“十八律”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建阳人,南宋律学刮虱理学家。

中国音乐史笔记 精制整合版

中国音乐史笔记 精制整合版

第一章 远古及夏商的音乐1、劳动起源说—[奥]瓦勒谢克 [德]布赫尔“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站在这种观点基础上的学者则认为,“音乐起源于劳动”。

2、模仿说—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英国教育家克维斯特认为,人类从自然的音响中得到了灵感,继而模仿这些音响创作了音乐。

3、异性求爱说——[英生物学家达尔文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在观察鸟类时他看见雄性向雌性求爱时往往发出悦耳的声音,由此联想到人类音乐的起源,即认为其起源为男性向女性求爱时表达的美妙歌声。

4、巫术说——[英]爱德华 泰勒 法国音乐家孔百流,我国学者王国维起源于巫术。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巫,祝也。

女能事无形,也舞降神。

”5、游戏说——[德]席勒6、信号说——[德]斯顿普夫7、太一说——[中]《吕氏春秋 仲夏记》有载 8、潜意识说—— [瑞士]荣格9、情感表达说——[中]《诗序》 [法]卢梭法国思想家卢梭,英哲学家斯宾塞认为人在兴奋激动时所产生的抑扬语调即为歌曲。

诗、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内容包括:狩猎:一首远古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表现原始人们用竹做弓,发射石弹狩猎的内容。

与自然斗争——部落战争——宗教——《咸池》——尧帝《韶》(箫韶、九歌、九辩)——舜帝《大濩》《桑林》——商代乐舞,歌颂商汤伐桀 《大武》周代乐舞,歌颂武王伐纣,是一部武舞,埙,角,籥,龢,言 贾湖骨笛: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20余支骨笛,用猛禽的翅膀骨制成,其中一支骨笛可测音,有七个音孔,吹出完整七声,碳十四测定,距今8000年,比河姆渡骨笛时间早,但比后者复杂完善。

打击乐器:鼓,磬,钟第二章 周代的音乐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6个据说 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代表性乐舞,是颂扬先秦不同 时期创业首领或帝王的文治武功,用途主要是为了祭祀天 地山川祖宗,特点是规模宏大诗歌舞一体,声调平缓,表 现一种庄严和中庸的情绪,具有严肃静穆之感。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总汇表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总汇表
乐器
官笛、胡琴、三弦、双韵、渤海琴、葫芦琴
火不思、云熬、笙
汪桂芬、汪笑侬、刘泓声等
二弦、四胡、京胡、板胡、马头琴、艾捷克唢呐出现
乐律
蔡元定十八律,
朱载堉:十二平均律、异径管律、清康熙《律吕正义》
理论
陈旸《乐书》王灼《碧鸡漫志》沈括《梦溪笔谈》、姜夔俗字谱17首、律吕谱10首、减自谱1首、张炎《词源》
阮籍、嵇康、
歌唱:许和子、张红红
笛:李谟,觱篥:尉迟青、羯鼓:李龟年,琵琶:贺怀智,箜篌:张野狐,作曲:李龟年、白明达、段善本、李可及等105-107
辽---清
内容
辽(916—1125)—金(1125—1234)
1271—1368
1368—1644
1644—1840
宋代(960—1127)—南宋、西夏
聂耳《毕业歌》《新编九一八小调》《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歌女》(非方整、多变句式、突出短句,巧用休止)黄自《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花非花》《卜算子》《思春曲》《长恨歌》夏之秋《思乡曲》麦新《大刀进行曲》刘雪俺《长城谣》《红豆词》《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青主《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江文也《台湾山地同胞歌》冼星海《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曲》《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马思聪《民主大合唱》《祖国大合唱》张曙《洪波曲》《日落西山》、任光《渔光曲》吕骥《自由神》《保卫马德里》贺绿汀《游击队歌》、《嘉陵江上》《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费克《茶馆小调》
排箫、笛、羌笛、笳、角、箜篌、筝、阮咸、琴
乐律
绝对音高:#c\#f\#a
十二律(六律、六同)、七声音阶
《管子》五声、《吕氏春秋》十二律、三分损益法、曾侯乙种中心音域十二律具全,采用三分损益律和纯律结合的复合律制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

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

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

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郯(今山东郯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8788寸),得差数为0.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

即0.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何承天的这种“新律”,不但完全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能得黄钟本律的问题,而且还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己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乐律史上一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清
晚清---30,40 年代
传统^音乐西安鼓乐:大型套曲“法鼓段”、
“八鼓段”两种;
:“六、尺、上、五”四调
山西八大套
冀中管乐
河北吹歌
《弦索十二套》(《弦索备考》
1814)
京剧的发展:谭鑫培
(1846—1914 )刘鸣
声、汪笑侬(1858—
1918)
地方小戏:二人转、二人
台;梆子、粤剧、川剧
京剧:四旦一梅、程、尚、
荀,四生一余、言、咼、马/麒
派:周信芳,梅派:梅兰芳。

“富连成班”叶春善、萧长华,
“南通伶工学社” 欧阳予倩
广东音乐:二弦、提琴、二
弦、月琴、横箫“五架头”。


老烈、何柳堂、吕文成。

江南丝竹:二胡、二弦琵
琶、、扬琴、笛、箫、板、鼓
《老三六》、《慢三六》《中花
六》《慢六》《行街》等
评剧:成兆才,30年代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板胡,越剧:
“绍兴(女子)文戏”袁雪芬、傅全香改革生腔、板式、伴奏调整
(中西乐器)/楚剧:花鼓类戏中共李龙之汉口“血花世界”演出田汉
《杀宫》
河南坠子“三弦书”乔清秀(乔派)董桂芝(董派)/四川
清音
声乐学堂乐歌:1903年前后一批流日
学生接触到西方音乐,受资本主义
文化影响,开始酝酿开乐歌课;1、
1912年民国建立后正式在中小学
开音乐课,人们称此为“乐歌”
2、乐歌创编沈心工《学校唱歌集》
(最早教材)《心工修歌集》《女
子体操》、《黄河》石更词、辛汉
曲《何日醒》;李叔同(1880 —
1942)《送别》《春游》《西湖》
《清凉歌集》1906在日本
《音乐小杂志》、
曾志忞。

学堂乐歌意义:
1、出现早期音乐教育家
(师资基础)2、展示了音
乐的社会功能及在学校教
育中的地位3、西欧音乐
理论介绍到国内4、“集
体唱歌”的形式为“五
四” 后群众歌曲积累了经

萧友梅《冋》《卿云歌》《五
四纪念爱国歌》、赵元任《劳动
歌》《尽力中华》《西洋镜歌》
《卖布谣》《叫我如何不想她》
《老天爷》《也是微云》
《海韵》(曲调与字调、声
韵、语调、语气)、
聂耳《毕业歌》《新编九一八小调》《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
工人》《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歌女》(非方整、多变句式、突出短
句,巧用休止)黄自《抗敌歌》《旗正飘飘》
《玫瑰三愿》《花非花》《卜算子》《思春曲》《长恨歌》夏之秋
《思乡曲》麦新《大刀进行曲》刘雪俺《长城谣》《红豆
词》《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青主《大江东去》《我住长江
头》江文也《台湾山地同胞歌》冼星海《救国军歌》
《到敌人后方曲》《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马思聪《民主大合唱》
《祖国大合唱》张曙《洪波曲》《日落西山》、任光
《渔光曲》吕骥《自由神》《保卫马德里》贺绿汀《游击队歌》、
《嘉陵江上》《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费克《茶馆小调》
延安:马可《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里》劫夫《歌唱二小放牛郎》
卢肃《团结就是力量》践耳《打得好》刘炽《翻身道情》郑律成《八
路军军歌》《延安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