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立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_5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关系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旨在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将探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 统一性原理:自然辩证法强调宇宙的统一性,认为万物和自然界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系统。
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或单独影响其他事物的。
2. 共生性原理:自然辩证法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关系。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而人类的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3. 变化性原理:自然辩证法强调宇宙和自然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无论是生命的诞生、生长与死亡,还是自然界的季节循环和气候变化等,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4. 对立统一原理:自然辩证法认为,对立面的事物或概念存在于一起,并且通过相互作用达到平衡和发展。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存在着对立面,如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之间的矛盾。
二、自然辩证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1. 价值观的转变:自然辩证法使人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逐渐转变为生态中心主义观念,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 资源利用的合理化:自然辩证法强调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意味着在使用自然资源时要考虑到环境的可持续性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需求,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过度破坏。
3.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然辩证法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提醒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成为人类发展的一项基本任务,促进了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
4. 人类行为的规范化:自然辩证法使人们认识到他们的行为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人们逐渐意识到需要约束自己行为的范围,避免对自然界的伤害。
这导致了对环境伦理和道德规范的关注和强化。
5. 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在中国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倡导。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自然辩证法与人类和谐发展

自然辩证法与人类和谐发展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强调了宇宙的动态平衡和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辩证法与人类的和谐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理论基础。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永恒变动性、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
首先,自然辩证法认为宇宙是一个永恒变动的系统,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其次,自然辩证法把对立统一作为宇宙发生发展的根本原理,认为矛盾和冲突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最后,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现的,即旧事物通过被新事物取代而得到否定,而新事物又会进一步被更新的事物所否定。
二、自然辩证法与人类的关系自然辩证法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认为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人类的发展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能盲目追求物质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
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三、自然辩证法指导人类和谐发展的实践自然辩证法为人类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首先,自然辩证法强调系统思维,要从整体角度看待问题,关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
其次,自然辩证法提倡人与自然的统一观念,主张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倡导循环利用、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
再次,自然辩证法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倡社会公平正义、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互助,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
四、自然辩证法的局限性与应对策略自然辩证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难以解决复杂问题、缺乏具体操作指导等。
为了弥补自然辩证法的不足,我们可以结合现实情况,采取综合方法和系统化思维,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模式。
结论自然辩证法是人类认识宇宙和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理论,它为我们认识宇宙的规律、实现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理论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辩证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辩证法大家可曾记得小时候的蓝天白云,绿草如茵,没有汽车尾气,没有柏油路的日子? 我记忆中的深处有一幅属于我的画。
秋天我坐在一棵老树宽大的胸膛下荡秋千,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片黄叶飘落,映着山前的红枫,显得格外妖娆。
小时候,我还不珍惜,总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抱怨大自然:“唉,今天又下雨,不能去。
”但现在想起来十分后悔,大自然无私的给予我们吃穿用住,我们还要抱怨,这岂不是荒谬之极?近几年,天变成铅灰色的,雾霾像一座无法逃脱的城堡,令人窒息。
整个城市都被填埋在那滚滚的汽车尾气以及“嘀嘀叭叭”的噪音里。
建筑纵横交错,街道狭窄纷杂,市中心孤零零的几棵梧桐树矗立在这钢筋水泥的建筑群里。
重经济而轻环境,可笑!三峡大坝的建成,我也不太赞同,长江,这自古以来都奔腾不息的大江被我们截断,它该怎么想呢?像中华鲟,银鱼,鲥鱼等这些洄游鱼该怎么办呢?猛撞坝墙直至死亡?当然不行。
它还使大量的文物古迹长眠于水下。
不可否认大坝也是有很大作用的,提升防洪能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供应了长江中下游的用电。
我们能不能想出更加折中的方法既能保护我们的大自然,又有利于社会呢?多年前,苏轼在写下“山色空蒙雨亦雷”这诗句时就是下雨天才有的景色,现在连平时日子都存有了——存有了雾霾。
正像柴静所书的《穹顶之下》,她使我们看到了与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的事:雾霾。
她说道每个人都浅镶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抵挡的,我必抵挡。
她调查说道“山色空蒙雨亦雷”的杭州每年存有多天的雾霾!一日,我去西湖边的中国美术学院看敦煌展,过了黑暗的万松岭隧道,我突然闻到久违的竹林的味道,那清香真是无与伦比的美妙,我忽然觉得自己寻到什么,寻到了远方的记忆。
儿时抬头可以看见蓝蓝的天,雪白的的云,低头可以看见泥泞的土地,翠绿的野草,河水是碧绿的,清澈见底,可以看见小鱼,小虾在河里自由自在的生活。
秋天没准还能看到大雁南飞呢!远方的记忆,令人神往的记忆,期望在没多久的将来能够天天看见。
如何通过唯物辩证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通过唯物辩证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而唯物辩证法为我们理解这一关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人与自然之间同样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
我们依赖自然环境提供的资源来生存和发展,比如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矿产等。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会对自然产生影响。
我们砍伐森林、开垦荒地、排放污染物,这些行为都在改变着自然的面貌和生态平衡。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矛盾也无处不在。
一方面,人类有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需求,这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更多的资源和空间;另一方面,自然界有着自身的规律和平衡,过度的索取必然会导致自然的反抗,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这种矛盾推动着人类不断去思考如何在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在人类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一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如随手丢弃垃圾、过度使用一次性用品等,如果长期积累,就可能产生质变,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而相反,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点滴小事做起,积极采取环保行动,如节约水电、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经过长期的积累,也会对改善自然环境产生质的飞跃。
同时,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在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例如,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环境;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生态保护。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努力,要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定会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从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经历着不断否定和发展的过程。
在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较为有限,往往采取征服和掠夺的方式对待自然。
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摘要: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观的演进可以大致分为“天定胜天”、“人定胜天”、“人天和谐”三种形态。
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为出发点,用自然辩证正反两方面具体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对立方面与统一方面。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观、对立、统一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现在,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观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受到了关注。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观的演进可以大致分为一下三个阶段:(一)“天定胜人”: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观。
远古时期,人类是自然界中的弱者。
人类不仅对自然界的奥秘无法理解,而且也无法抗拒强大的自然力。
其生活必需品直接地依赖于自然界,生存与生命时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这个阶段人类对自然产生了敬畏和崇拜感。
原始社会基本没有科学技术,但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把最常见的自然物稍加改变使之成为捕猎食物、建筑巢穴的工具和手段。
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人类学会了使用火。
火的使用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初级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人终于超出其他动物,开始有目的地改造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的斗争。
然而,原始科学技术毕竟还处于萌芽状态,远不足以武装人类与强大的自然相抗衡。
在热带地区,生存方式以采集为主。
在寒冷地区,由于植被稀少,生存主要依靠狩猎和捕鱼。
从人对自然的关系来看,自然界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主导方面,而人只是处于一个顺从、被动的方面,人类依然保持着对自然母体的直接依附,靠自然界的恩赐而生活。
由此,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和谐。
(二)“人定胜天”:近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观。
在由“天定胜人”到“人定胜天”的观念的转变过程中, 基督教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先机的身体;”其次,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才使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认;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强,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采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于人性的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人类的创造活动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最后,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恩格斯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指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还有近几年来自然灾害不断,都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表现,我们不能肆意的蹂躏自然,只有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人类才能更好更持久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并揭示自然规律中的辩证规律,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指导人们正确对待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文从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如何应对当前的生态环境挑战。
一、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变化的整体。
自然辩证法强调辩证思维方式对于认识和理解自然的重要性,强调人类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人地关系”的理论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它强调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为前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基本问题。
传统观念中,人类被看作是自然的统治者和征服者,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
自然辩证法则强调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目前,我们面临着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结果。
三、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
首先,我们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转变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珍惜自然,从人类社会活动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其次,我们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绿色发展模式的实施,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能源的消耗。
同时,推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最后,我们要加强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为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四、应对当前的生态环境挑战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全球社会的共同努力。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思考这个问题。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出发,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自然辩证法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辩证运动和发展的,是宇宙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它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在这种对立统一中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是基于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无法割裂于自然而存在。
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必需品,如食物、水源、能源等,同时人类的生活活动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
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道德原则,保护好自然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类的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也会反作用于人类自身。
例如,过度的工业化和环境破坏导致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人类需要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保护好自然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再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使得我们能够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并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与此同时,自然也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资源,使得人类能够在自然中生存和发展。
人类需要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也需要保护好自然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最后,人类需要树立起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意识。
我们不能把自然视为一个简单的资源库,而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我们需要树立起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可持续的方式来实现生产和生活的发展。
同时,我们需要关注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提高自己的环境意识,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依赖走向对立,从改变环境到破坏环境,从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也抑制了人类的发展。
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自然的价值,理解自然,改变我们的发展观,逐步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相处前言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
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
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
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
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
自然辩证法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自然辩证法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探讨了自然界存在的各种矛盾,并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认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而解决矛盾是通过矛盾的斗争,最终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
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自然辩证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自然辩证法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并探讨如何通过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促进这种和谐。
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和矛盾斗争。
矛盾普遍性指的是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即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因素。
矛盾特殊性则指的是每个事物的矛盾具有其特殊性,不同的矛盾需要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矛盾斗争是指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斗争,通过这种斗争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第二部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不断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退化。
同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这些矛盾使得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紧张和不和谐。
第三部分:自然辩证法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自然辩证法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首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矛盾,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将其简单地归结为一个对立。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矛盾特殊性,针对不同的社会与自然环境矛盾,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比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节约能源、循环利用等方式来解决矛盾。
最后,我们需要通过矛盾斗争来推动社会与环境的发展和变化,通过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来实现和谐共生。
第四部分:自然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等措施来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届学士学位论文从对立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学院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年月日从对立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摘要回顾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在新时期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更科学理性的看待人类所面临的困境。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发展问题,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中,产生了不同的人类文明。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这是一个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这一演变过程既是辩证法发展逻辑的必然,也是现实的要求。
同时,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
人类所追求的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没有对立的和谐,而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基础上的共生共荣共进的和谐。
这种和谐需要通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实现,是以人为本的和谐。
关键词人与自然;对立;和谐;辩证法;以人为本From Confrontation to Harmon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nd Nature of DialecticsWANG Xi-fuAbstract Reviewing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ill help us re-examin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the new era and make us treat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mankind more scientifically and more rationally. The esse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problem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constant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had a different human civilization. Along with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s also experienced a long evolution, this is a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ure - the negative - Negation of Negation. This evolutionary process is the inevitable logic of dialectics development, but also practical requirem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lso is human assiduous, there is a profound origins of theory. This kind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ursued by human is not antagonistic to harmony, but the symbiosis and common prosperity on the basis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is kind of harmony which is anthropocentric needs human society's development and person's comprehensive free development to realize.Keywords Man and Nature;Dialectics;Harmony;Confrontation;Anthropocentrism目录引言 (1)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程 (1)(一)肯定自然的阶段 (1)(二)否定自然的阶段 (2)(三)对自然的否定之否定阶段 (5)二、和谐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 (9)(一)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理论渊源 (10)(二)和谐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统一 (14)(三)和谐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本”向度 (16)结语 (19)参考文献 (21)致谢 (22)引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其实质是人类的发展问题。
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中人类不断进化和发展,产生了不同的人类文明。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这是一个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这一演变过程既是辩证法发展逻辑的必然,也是现实的要求。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程(一)肯定自然的阶段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原始时期,这一时期,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对自然的肯定性一面占据了支配地位,即承认自己是自然的产物,甚至把自己当成奴仆屈从自然,以肯定自然的方式肯定自己的存在。
在这一阶段尽管人类已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殊存在,也在使自然人化以适应人的生存和发展,但此时的人类主要依靠血肉之躯同自然环境抗争,其对自然的否定性力量是极其有限的,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脆弱的,“‘天意’支配着人意,人只能以低等的姿态逆来顺受,而人对自然的影响则微乎其微。
人们只能与自然保持着最大的‘天人合一’的同一性才能生存。
”①这一阶段,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缺乏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手段,以采集、狩猎为生,对自然的开发和支配能力极其有限,依赖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生活资料生存,被动的适应自然,把自然作为主宰,等待自然的恩赐。
人的精神生产能力和物质生产能力同样低下,对自然顶礼膜拜,原始的图腾崇拜就是个明证,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
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
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
”②在这里,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都成了超自然神灵的体现。
进入农业社会之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对自然力的利用大大加强,开始使用各种金属工具,大大加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同时,在对自我的认识上,①刘远传.社会本体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99.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672.开始把自己同其它万物区分开来,提升了自己在万物中的地位,认为“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①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都比较落后,人类没有也不可能创造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对自然的肯定性一面仍然是占据支配地位的,“农业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顺天’和‘靠天保佑’的文明,仍摆脱不了‘自然关系占上风’,‘人受自然的支配并是自然的奴隶’的受支配、受制约的处境。
”②总之,在肯定自然阶段,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都处于极低的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发展理论,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破坏没有超过自然的自我更新和修复能力,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以自然为中心”的低层次的和谐状态,人类屈从于自然。
但正如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反抗一样,人类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大自然的反抗,尽管这多半是徒劳的。
这种反抗源于人类所独有的自觉能动性,人类总是力图改造自然使自然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种人化自然的行为始终没有停止过。
一旦人类的力量足够强大,就会冲破这种屈从关系,从而进入到对自然的超越和否定阶段。
(二)否定自然的阶段人类文明发展到近代,人文主义唤醒了人类的主体意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拥有了移山倒海的力量,这时的人类已不再是被动和渺小的,而是无比豪迈地喊出了“人定胜天”的口号,正如比尔·麦克基本在《自然的终结》一书中所说的,“我们再也不能认为我们自己是被巨大的力量抛来抛去的物种,现在,我们就是那些巨大的力量。
飓风、雷暴和大雷雨已经不再是上帝的行动而是我们的行动。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逆转,人类进入到对自然的否定阶段。
特别是传统发展观的兴起,在它的指导下,人类力图彻底摆脱自然的束缚,使自然臣服,以此来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类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征服和驾驭自然的神,对自然进行了肆意掠夺,资源被毫无节制的消耗,大自然成了人们排放废弃物的垃圾箱,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化。
实践证明,无论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还是①杨萍.中国历史读本·尚书[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42.②刘远传.社会本体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99.③[美]比尔·迈克基本.自然的终结[M].孙晓春,马树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2.社会综合发展观都不能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相反却越走越远。
1.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1)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的兴起及其内涵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又称工业文明的发展观,是指仅仅追求经济增长的一种发展观。
这种发展观盛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人类仍然处于否定自然的阶段。
这一发展观是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兴起的,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具备了毁灭性的力量,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此外,这一时期,伴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空前高涨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一大批亚非拉国家获得了独立,这些国家为了振兴本国经济,消除贫困,重新确立本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纷纷开始探索本国的发展道路。
而战后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力的现实问题。
发展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焦点,于是单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在50—60年代盛行全球。
在这一发展观的指导下,人类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对自然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但是这种发展观却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使人类的发展陷入了极大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