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

合集下载

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考试复习题库

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考试复习题库

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考试复习题库一、选择题每题2 分共 6 道题、12 分1、意识是ABCA、人脑的机能 B 、人脑的属性 C 、物质的反映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ABA、通过实践认识世界 B 、通过实践改造世界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ABCDA、互相联结 B 、互相依存 C 、互相渗透 D 、互相贯通斗争性是指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分离。

4、矛盾的普遍性是指AB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所不在B、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无时不有5、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表现有ABCA、物质运动形式及其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

B、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C、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6、实践的基本特点有ABCA、客观实在性 B 、自觉能动性 C 、社会历史性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AB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8、真理的基本属性有ABA、绝对性 B 、相对性9、以下哪些是社会存在的范畴ABCA、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 C 、人口因素10、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ABCA、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B、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C、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与人们的精神生活过程的关系问题11、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表现在ABC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的变革与更替12、以下哪些属于意识形态ABCDEFA、政治思想B、法律思想C、道德 D 、艺术 E 、宗教 F 、哲学1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体现在ABC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14、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坚信人民群众能自己解放自己 B 、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 、虚心向群众学习15、党的群众路线是指ABCDA、一切相信群众 B 、一切依靠群众 C 、从群众中来 D 、到群众中去16、商品使用价值是ABCA、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B、它为商品的自然物体本身所具有是商品的自然属性C、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17、商品价值是ABCDA、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或抽象劳动B、是商品的社会属性C、商品的价值体现着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是价值的本质D、二因素之一(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18、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包括ABCA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C、商品交换根据价值对等的原则实行等价交换。

矛盾统一原理的思政元素

矛盾统一原理的思政元素

矛盾统一原理的思政元素矛盾统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基本原理之一,它指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而矛盾的斗争又是通过矛盾的统一解决的。

这一原理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和教育价值。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矛盾统一原理的思政元素。

一、矛盾统一原理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又能够改变和掌握自然。

人与自然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人类对自然的需求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之间的矛盾。

人类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矛盾统一原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是矛盾的发展和解决的过程。

社会存在着各种矛盾,如经济矛盾、阶级矛盾、人民群众利益与个别人利益之间的矛盾等。

这些矛盾的存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社会可以不断发展和进步。

三、矛盾统一原理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个人发展也是矛盾统一的过程。

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矛盾,如个人的内在需求与外部条件之间的矛盾,个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

通过不断解决矛盾,个人可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四、矛盾统一原理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国家的发展也是矛盾统一的过程。

国家发展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等。

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国家可以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矛盾统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它贯穿于思政教育的各个领域。

在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等方面,矛盾统一原理都具有重要的思政元素。

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矛盾统一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各种矛盾,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运用矛盾同一性斗和争性对事物发展作用的原理正确理解和处理人类社会的矛盾与和谐的关系-精选文档

运用矛盾同一性斗和争性对事物发展作用的原理正确理解和处理人类社会的矛盾与和谐的关系-精选文档

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③Copyright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 2019-2019 Aspose Pty Ltd.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 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 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 Evaluation only. 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矛盾双方各自 ed 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Ltd. 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矛盾双方不仅 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 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 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不正视矛盾,不正确而有效地 解决矛盾,必然要导致不和谐。 正确处理社会各种矛盾,是构建 Evaluation only.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我国现阶段一个显著特征,即黄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Ltd. 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凸 显,是现阶段形容我国社会矛盾 状态的术语。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 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 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 Evaluation only. 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Ltd. 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 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 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 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 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关的哲学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关的哲学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关的哲学原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哲学意蕴,体现了矛盾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等一系列严谨的哲学思维。

矛盾思维是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维,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首先,人与自然是对立性的存在。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受制于自然。

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创造力,它不仅创造了地球上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命物种和整个生态系统。

人是具有意识和思维的能动存在物,在改造客观对象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使自然成为自己的对立物,并且伴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控制征服自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是引发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

其次,人与自然是统一性的存在。

脱离了人的自然是抽象的自然,脱离了自然的人是抽象的人。

人与自然不仅是对立性的存在,更是统一性的存在。

一方面,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场所,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丰富多彩也离不开人的存在。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实践使自然实现了“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的转变,原始的自然深深打上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成为带有深刻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存在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

系统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一体性存在。

“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谐统一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元素的变化发展,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念。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自然这个整体性的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各种和谐关系的基础。

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自然各种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哲学意蕴,体现了矛盾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等一系列严谨的哲学思维。

矛盾思维矛盾思维是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维,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首先,人与自然是对立性的存在。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受制于自然。

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创造力,它不仅创造了地球上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命物种和整个生态系统。

人是具有意识和思维的能动存在物,在改造客观对象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使自然成为自己的对立物,并且伴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控制征服自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是引发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

其次,人与自然是统一性的存在。

脱离了人的自然是抽象的自然,脱离了自然的人是抽象的人。

人与自然不仅是对立性的存在,更是统一性的存在。

一方面,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场所,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丰富多彩也离不开人的存在。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实践使自然实现了“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的转变,原始的自然深深打上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成为带有深刻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存在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

系统思维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一体性存在。

“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谐统一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元素的变化发展,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念。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自然这个整体性的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各种和谐关系的基础。

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自然各种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当代的重要实践。

这一理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同时“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无机的身体”。

这表明,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关系,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味着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稳定。

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变化的。

在人类历史上,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的扩张和逐利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

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总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当代的重要实践。

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和而不同”—和谐社会中的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和而不同”—和谐社会中的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和而不同”—和谐社会中的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和”就是和谐,所谓和谐,指的就是矛盾体系中的诸方面、诸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彼此共生的稳定状态,它是矛盾同一性在人类社会中的最高表现形态。

而和谐在现实社会中的根本原因是基本矛盾各方面之间的相互匹配、相互适应乃。

走向并达到和谐社会状态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社会冲突和矛盾斗争只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和环节。

现实社会和谐作为社会发展运动中的一种状态和过程,决不是对社会差别、矛盾和社会冲突的人为否定和消除,单一的、完全同质化的社会无所谓和谐,也不可能存在。

社会和谐是以承认社会内部的差别、矛盾和冲突为前提的,和谐社会状态的确立具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即使社会发展在整体上处于和谐状态时也不能排除某些部分和环节的不和谐。

绝对和谐与绝对对抗一样都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现实社会中的和谐就是矛盾中“同一性”的方面,对某个观点,两个人的意见都不能被消除,都可以满足观点的要求,都是正确的;而“不同”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可以形成对立,正反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两者是相互联结的。

①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

同一是斗争中的同一,是对立面的同一,没有对立就无所谓同一。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是同一之中的斗争。

如果对立面之间不具有同一性,没有斗争的“场面”、“范围”,就不可能相互对立、相互斗争。

不具有同一性,矛盾着的双方就不能互相转化,因而也就没有发展。

③只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才构成矛盾。

辩证法要求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割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结,就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只承认同一性,在绝对的同一中思维,或只承认对立,在绝对的对立中思维,都违背了客观世界的矛盾性。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无视矛盾的存在,而是要让矛盾双方各要素之间通过互相渗透达到转化条件,并促使其向着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方向转化。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

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从统一走向对立,由此造成了生态危机。

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自然的价值,理解自然,改变我们的发展观,逐步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Abstract: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f the thought of using the principle of the identity and struggle of interconnec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human and nature from the unity to the opposition, this causes the ecological crisis. Therefo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we must face up to the value of nature, understanding nature, change our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improve the benefit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bett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environment for human and nature.Keyword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 B028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正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

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从统一走向对立,由此造成了生态危机。

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自然的价值,理解自然,改变我们的发展观,逐步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马克思曾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指出了环境通常是由人来改变的一面,而且强调了人的革命实践的特征:即人改变环境和环境改变人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

那么,应该如何实现这二者的一致呢?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难、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与其他自然存在物所不同的是,人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

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人类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受到自然界的本质——自然规律——的设定,也就是说人化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化。

步入现代文明进程中,由于人类自身熟悉的发展和制造工具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树立的是单纯肯定人的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启蒙运动尤其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将自然世界看作供人任意改造、利用的资源或工具。

自然世界从一个活的有机体变成为死一般的物质世界,人由此也就从自然宇宙世界中分裂出来,成为与自然世界对立的存在。

笛卡尔首开先河,将人与自然区分为两个各自独立且平行存在、互不以来的实体。

斯宾诺莎反对这种对立说,但他主张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个实体,那就是上帝,而心灵和物质仅是上帝这一实体的两个属性。

这之后,康德、黑格尔等人试图努力改变这种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局面,但他们却把人看作是自然价值的显现根源。

人类的理性之光渐渐揭开了自然的神秘面纱,用马克思-韦伯的话说就是“世界祛魅”的过程。

在工具——目的的理性主义的导向下,步入现代化的今天,人类面临的是“现代性的危机”。

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正是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一致性发生了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和异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异化,以及社会的不和谐。

因为人们为了占有由人与自然关系生化出来的财富,造成了人与人的分裂和人对人的剥削与压迫。

这使人处于一个无情冷漠异己的物质世界,造成社会关系的物化,使人的精神在巨大异己的物质世界中处于无家可归的渺小无助、无根流放的异化状态,丧失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就是人类面临
的精神意义失落的危机。

另一方面是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支配下,人类奉行的是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结果是人类对自然界资源进行了近乎竭泽而渔式的掠夺性、粗放性的开发和超负荷的索取,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人类排入环境的废物大大超过了环境的承受努力,由此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生态环境发生着某种联系,因此我们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方面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

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

在工业文明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只要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

在这种旧的价值观支配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提倡无节制的消费和肆意开发自然资源。

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发达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表征,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

自然不是被当作与人亲和、协调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征服、统治的对象。

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

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

非凡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

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必须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

构建和谐的生态精神文化。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

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熟悉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

①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指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环境的自觉而清醒的感悟和熟悉。

是人对所处于环境和自身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能动反应。

人与自然和谐,要求人抛弃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要求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随时从环境的角度,从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思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②能够直接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莫过于教育。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具体要加强绿色文明宣传教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倡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加强绿色生态标志的推广和治理,倡导绿色消费;要推进绿色城镇建设,发展绿色交通;要通过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生态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