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思考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心得体会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心得体会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我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紧密。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类逐渐意识到,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思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通过实践和阅读相关文献,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要珍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会导致资源枯竭甚至环境灾难。
因此,我们要学会节约资源,在生活中尽量减少浪费。
比如,用完水龙头要及时关闭,避免水资源的浪费;购买电器和家具时要考虑节能环保的标准;在外就餐时,尽量点菜合理,避免食物浪费。
此外,我们还可以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
其次,要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界有一定的规律和秩序,我们应该尊重这些规律,不可随意破坏。
比如,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合理利用土地,避免过度耕种和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免破坏土壤生态系统。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保留自然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同时,我们还要尊重动植物的生存权,保护生物多样性。
不捕捉稀有野生动物,不破坏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繁殖地,维护生态平衡。
再次,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组织参与环保活动。
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不能只抱怨环境恶化,而是要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比如,我们可以主动参加垃圾分类活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在公共场所,要爱护环境设施,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参加植树造林和保护野生动物的志愿者活动等。
通过这些实际行动,我们可以传递环保意识,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此外,还要坚持绿色消费,选择环保产品。
绿色消费是指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选择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选择用环保材料制成的产品,如纯棉服装、环保家具等;购买食品时,尽量选择有机食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和支持那些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和品牌,让它们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思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思考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对自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需要进行生态伦理思考,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一、尊重自然的价值自然拥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和珍视自然。
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不应该妄自尊大,以为只有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才是唯一的目标。
相反,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就像人类一样拥有权利与尊严。
二、保护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复杂且脆弱的网络,人类需要保护、恢复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我们应该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例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
只有保护好生态系统,才能让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
三、倡导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行动的统一体。
我们应该建设生态文明,鼓励绿色发展、低碳生活和可持续消费。
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企业要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而每个人也要提升环保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四、推动生态教育生态教育是培养人们生态伦理思维和行为的重要途径。
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生态教育的普及,让每个人都了解自然和生态系统的关系,学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此外,家庭也要重视生态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五、加强国际合作保护环境和推进生态伦理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跨国环境问题,例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同时,应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和援助,帮助他们改善环境和生态状况。
结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责任。
只有通过尊重自然的价值、保护生态系统、倡导生态文明、推动生态教育和加强国际合作,我们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确保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到美好的自然环境。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与自然观后心得(5篇)

人与自然观后心得《人与自然》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与大自然的对话与融合,引发了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反思。
这部电影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深刻地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电影中的主人公山姆是一个在城市生活中感到困扰与迷茫的年轻人。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来到了一个名为“自然之门”的地方,开始了一段穿越自然界的旅程。
这个地方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仅让他重新认识了自然的美丽与力量,更使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与方向。
在山姆与自然界的对话中,我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与和谐。
电影中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观与无穷魅力,同时也展现了自然界对人类的友善与恩赐。
山姆在自然之门的旅程中与树木、花草、河流等各种自然元素进行对话与交流,他们不是彼此的主宰,而是平等对待、相互分享。
这种平等与和谐的关系让我想起了古老的东方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整体,互相依存、相互促进。
电影还通过展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掠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是自然的主宰,可以牟取利益和享受自然资源,却忽视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电影中,山姆曾经目睹了森林砍伐、河流污染等破坏自然的行为,他深感人类对自然的掠夺行为是对自己生存环境的伤害,最终导致自己处境艰难。
这正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共同发展。
电影所传递的关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今,我们正面临着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自然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环境质量与生存条件,更威胁到人类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像山姆一样,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念,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观看《人与自然》,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类的幸福与快乐并不仅仅来自于物质上的满足,而更源于与自然的联系与和谐。
城市的喧嚣与忙碌,使我们忽视了自己与自然界的联系,忘记了自然对我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
读后感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读后感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的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不断地思考和反思,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存在的根本。
正是因为有了自然的存在,人类才有了生存的资本。
然而,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珍惜。
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污染破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人类对自然的剥夺与破坏,最终也伤害了自己。
在现代社会中,保护自然环境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并且采取行动来保护自然。
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转变对自然的认知,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理念。
首先,我们需要重塑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学会与之和谐相处。
了解自然的规律,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自然的变化。
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护那些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使整个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稳定和健康的状态。
其次,我们应该转变发展观念,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是互为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
只有实现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才能保护好我们的自然环境,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这需要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采取环保措施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共赢的局面。
最后,我们还需要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
只有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政府、社会组织和媒体等各方面应该共同努力,通过普及环保知识,开展宣传活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任务。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敷衍了事。
论语中的孔子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思考

论语中的孔子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思考论语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作为一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关注孔子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研究心得,并探讨孔子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深刻见解。
首先,孔子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小人隐,君子隐。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自然界有其规律和秩序,人类应当遵循这种规律和秩序。
他认为,如果人类能够顺应自然的道德规范,就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这种观点反映了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其次,孔子提出了“天命”观念,强调了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的力量和规律。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孔子认为,人类应当顺应天命,遵循自己的本性,修身养性,以达到道德的境界。
他认为,自然界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的,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的规律,并通过修行来与自然达成和谐。
这种观点体现了孔子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敬畏和顺应的态度。
此外,孔子强调了人类应当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
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人类应当与那些诚实、宽容、博学的人为友,以获得益处。
相反,与那些虚伪、刚愎、善于奉承的人为友,将会带来损失。
这种观点可以引申为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
孔子认为,人类应当善待自然,保护环境,以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孔子强调了人类应当尊重生命的观念。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君子应当以道义为准则行事,而小人则追求个人的利益。
这种观点可以引申为对于生命的尊重。
孔子认为,人类应当尊重生命,不仅包括人类的生命,也包括动植物的生命。
思想汇报篇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思考

思想汇报篇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思考人与自然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关系,自古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类。
在这个信息爆炸、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带出一些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一、人与自然的互相影响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双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自然对人类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提供着空气、水源、食物等生存所需的资源。
自然的恶劣环境,如自然灾害,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
同时,人类通过改造自然,也对自然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如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开发建设导致的生态破坏等,都是人类对自然的改变。
二、人类是否处于自然的主宰地位人类长期以来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宰者,拥有改变自然的权力。
然而,在人们不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遭受着自然的反击。
频发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让人们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处于自然的主宰地位。
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只是地球上众多物种之一,不能无视自然的力量和规律。
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环境,而不是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
三、人类的责任与担当作为地球上的一员,人类有着责任与担当。
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并主动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
我们应该学会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源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护和研究自然的奥秘,努力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这不仅是个体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并积极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
企业应该注重环境保护,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
个人应该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减少浪费,降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与消耗也越来越大,这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对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讨论与思考。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了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以一种尊重和平衡的态度来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
自然给予了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提供了空气、水、食物等生活必需品。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的行为对自然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过度开发、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如果我们忽视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不尊重自然,只注重短期的利益,最终只会导致我们自己的灭亡。
其次,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我们应该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并且尊重自然的规律。
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规划、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等手段,有效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消耗。
此外,我们也应该尊重自然的生态系统,不破坏自然的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只有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地球成为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再次,我们应该培养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自然拥有着巨大的力量和智慧,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自然的力量,并学会尊重和谦虚地面对自然。
同时,自然也是我们心灵的慰藉和资源。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自然的美丽和价值。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然,欣赏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感受其给予我们的力量和智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与育人意义。
最后,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保护自然的行动中。
保护环境不仅是政府和组织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小事做起,养成环保的习惯,减少塑料袋的使用,节约用水用电,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等活动。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环境保护的信息,积极传播环保知识,推动更多人参与环保行动。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心得体会7篇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心得体会7篇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心得体会篇1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人类现在的科技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但人却忘记了,人与生态文明相互共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虽然以前大家还不是很注重生态环境,但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的化工厂,商业房。
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工厂肆无忌惮地乱排放有毒气体,污水。
很多开发者乱开发绿色土地、乱砍树木,大量的建造房子。
以至于现在环境受到了很大污染。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买得起汽车了。
很多上班的人都开汽车,家离上班的地方近的,不愿意跑,要开汽车。
离得远的不愿坐公车嫌太挤,更不愿骑车,太累也都要开汽车。
大家可知道汽车一天要排放多少尾气啊。
在我父母小时候,我爸爸经常去河里挑水喝,现在都不敢喝了,水被污染了。
就拿在我家附近的池塘来说,刚开始时水是很清澈的,但没过多久水就开始变浑浊,因为所有住在附近的人都会把垃圾倒在河岸边,垃圾就会掉进河里。
但很多人不以为然,都觉的这么点垃圾无所谓。
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做的话,世界都变成垃圾场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如老年人注重保护环境。
有一次我出去,看见有一位老奶奶,她头发花白,脸上都是皱纹,老奶奶弯着腰拉着垃圾车,时不时还要停下捡垃圾。
过路的人都会捂住鼻子躲开,有人买了东西,包装袋随手乱扔。
有的准备把垃圾进垃圾桶,但看都不看一下,垃圾没有扔进去就不管了。
老奶奶拉着车子到中间去捡垃圾,这时刚好从岔路口有一辆汽车开过来一个急刹车,差点撞到老奶奶。
司机不说对不起就算了还破口大骂:“你是怎么走路的?眼睛瞎了吗?”随手把香烟头和一些垃圾从车子里扔出来,就开走了。
社会是大家的,环境也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光靠一个人是不够的。
只有一个人捡垃圾,其他人都在制造垃圾,这样也是一团糟。
我们的母亲地球,曾经有多少前辈为为他装饰,而我们却在折磨着她,让她逐渐衰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身边的每一件不文明的事情都化为乌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心得体会篇2“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们珍惜、节约资源时喊的一个口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思考
马克思说:“人只有提供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这里所谓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就是人化自然。
由此可见,自然界与人类是一个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人类只有在这个统一的整体中,才能表现出自我的生命存在价值,进而促进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因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将成为人类永恒的时代课题。
对目前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思考是极为必须和必要的。
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无力改造自然,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屈服于自然,成为自然的附庸。
人只能在一个非常狭小的区域内,用最原始的“茹毛饮血”式的生产活动维持生存,对自然的破坏力很小;相反却在很大程度上受着自然条件的制约,对于自然灾害的爆发,恶性疾病的传播,预防和抵抗能力都相当弱。
因而人只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与之相互依存,保持了一种“原始和谐”。
然而这种和谐是建立在低下的生产力基础上的,并非真正的协调,更不利于人的发展。
进入农业社会以来,随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得到提高,人类开始在更多领域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开始了对自然界的早期开发。
由于当时人口的增长,人类对粮食需求量增大,“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破坏了大片林木,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一方面使地力严重受损,另一方面这种“靠天吃饭”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也使得人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自然灾害发生与否往往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因而这种早期开发使人类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更受到自然的严重制约。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人类进入工业时代。
工业革命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生产力两次巨大的飞跃,甚至“比人类已往任何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的促进了人类需求的增长,先进的生产方式不但提高了人类的生活物质水平,更激发了人类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开始了对自然的疯狂掠夺。
一时间,大量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全人类的公害,严重妨碍着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
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仿佛昭示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巨大胜利,“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
界都要对我们进行报复”。
的确,“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这种和谐只有建立在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促进人类的发展。
人与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矛盾对立统一体。
存在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关系,而且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首先,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具体体现在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场所,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前提就是能够生活,提高自身生活质量,所以必须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存发展环境。
例如,美国的著名的草坪文化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这优美的环境成为人们生活空间的延续;每年评选的“世界最适宜居住的城市”称号就是对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大嘉奖,这些不但能满足人类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而且能使人们获得实践活动最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再如北欧岛国冰岛充分利用自身地热资源,石油等能源进口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提前几十年就已达到了国际标准,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干净的国家之一,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部使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的国家。
如此以来,不仅节约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本,而且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其次,时至近代,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中往往过分注重斗争性的一面,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总是以“人定胜天”的思想盲目自居。
当人类与自然关系不和谐时,自然让人类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追求眼前利益,却忽视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导致了空气污染严重、世界水资源危机、森林惨遭毁坏、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臭氧层变薄、全球气候变暖等世界性环境问题。
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类平均寿命,催生了世界2500多万生态难民,使贫困问题进一步加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严重危胁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
2003年和2004年相继在全球爆发的“非典”和“禽流感”,正是因为人们肆意捕杀野生动物,使动物身上的某些病毒在人类间肆意传播,危害到人类的生命安全。
所有这些,都是自然给予人类肆意破坏生态平衡的惩罚。
因此,为了保证人类生存发展,就必须尽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实,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古已有之。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荀子强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在自然规律基础上发挥人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当前,我们应当在立足于这些理论借鉴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在新的实践条件和实践要求下,创新理论,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
新理念,推动人地关系的新发展。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怎样才能真正具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呢?
首先,要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全面提高人的自身素质。
要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态度。
历史发展一再告诫人类,只有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人的发展。
要倡导一种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
这一点体现了人对自然支配能力强化的另一个侧面,即人类能够自觉地对自身干预自然的负效应加以控制,并努力营造更加适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其次,要在社会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一要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代表放缓、停滞生产力发展。
恰恰相反,这正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人与自然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共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抓住以人为本的核心,保证人类起码的生存发展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加强人与自然的谐相处,让人们在和谐的自然环境中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三要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人类必须不断提高生产实践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有效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形成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双向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深入到群众心中,贯穿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欲想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将其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社会生活创建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地进行资源节约、能源开发、科技创新、环保宣传、环保实践等活动,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惟有如此,才能形成真正的社会合力,为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祖国的青年,我们大学生更应该牢固树立和谐价值观念,脚踏实地地为维护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合理改善和拓展生存空间而不懈努力。
相信在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人类“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望,一定能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变成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