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资料word资料13页
中国音乐史通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通史复习资料1、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的可考历史,依据是1986~1987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计18支,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被测定的骨笛年代距今7920(+-150)年。
河姆渡骨哨比舞阳骨笛晚了1000年。
2、考古学家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的一只距今5000余年、有舞蹈图像的彩陶盆。
3、音乐教育形成于周朝,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
4、孔子曾以《诗经》作为音乐教材向他的弟子传授,《诗经》共350首,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诗经》的精华。
5、西周时期使用的乐器已有70种。
周代乐器曾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
这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乐器科学分类法。
“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6、《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论说属于我国最早的“他律论”,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则属于情感美学。
7、“乐府”一词的含义,后来扩大为三种: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其三是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
8、汉代,北方兴起了一种称作“相和歌”的歌曲形式。
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
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
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
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
9、历代燕乐中,像隋唐燕乐那样建立起多部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和二部伎(坐部伎和立部伎)的宏大体制及其取得的高度成就,是绝无仅有的。
10、大曲的结构较为复杂,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中序(入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和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11、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

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
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
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郑(今山东郊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 8788寸),得差数为0. 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
即0. 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中国音乐史 重点背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市民音乐蓬勃发展史宋元音乐的重要特征。
一,名词解释瓦舍: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中心,瓦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
书会:指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
社会:是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
唱赚:曲子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鼓,拍板和笛为主要伴奏乐器而清唱套曲的一种表演形式分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
减字:以多音配一字,将某些字拍拖长。
偷声:增加字数,分割少数音,用以配合多数的字,使每字的音相对缩短。
摊破:在原曲牌基础上增加乐句。
杂剧:原是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戏曲统称最初称杂耍,渐渐杂耍作为专门一种有动作,歌唱,化妆的表演故事情节的舞台作品。
诸宫调:因其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常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由很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不同的曲牌则使用不同的宫调。
梅兰芳:1在乐器伴奏中加入了丝竹乐器,在新戏中采用了新配乐手法。
2服装的改革3开创了梅派京剧艺术。
黄自:合唱作品:《抗敌歌》《旗正飘飘》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艺术歌曲《玫瑰三愿》《花非花》《思乡》《春思曲》等。
娴熟的作曲技法,严谨的艺术构造,清雅的乐韵和明显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是黄自音乐的风格特征,黄自又是30年代对专业音乐教学做出了显著音乐成绩的音乐教育家。
板腔体:是以一首乐曲为基础运用各种节拍形式(即板式)将种种乐曲进行不同的变奏发展,板式音乐的基本格式是七字句和十字句,板式可以灵活的运用原板(2/4)慢板(4/4)流水(1/4,6/2)散板,导板,摇板等多种节拍形式。
京韵大鼓:是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与子弟书相结合,并不断吸收京剧,梆子腔等声腔发展而成,曲调流畅明亮,跌宕起伏有致,强调字正腔圆。
二,简答A宋杂剧繁荣的原因:1政治经济繁荣2瓦舍勾栏为它提供很好的条件3川流不息的是对它的支持4宋代民族与阶级矛盾的尖锐为杂剧提供丰富的体裁内容5说唱和曲艺的发展也为它提供有利条件。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乐府:乐府本是秦汉时掌管音乐的机关,因配有乐队,故名。
汉武帝时扩充其功能,它除了将文人诗辞和民间歌谣配乐演唱外,还承担采集民歌的任务。
魏晋以后乐府日渐衰落。
南北朝时乐府演变成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乐府最明显、最优秀的产物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2、相和歌:相和歌是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是两汉乐府在“街陌谣讴”基础上吸收了“楚声”和“新声”而形成的一种有丝竹、歌唱及舞蹈之艺术表演形式。
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等地。
其曲式结构短小精悍,音调流畅优美,且舞曲居多,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形式。
3、八音:周代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4、律:律是指特定乐音的高低标准,它规定了乐音的绝对高度。
律是由原始的自然法则产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律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标准音,以利于乐器的制造和使用。
5、十二律: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
自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6、四声:传统音韵学关于声调的分类法。
即把汉字声调分为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上(降调)、去(升调)入(包括全入和半入)四类。
7、谱:乐谱是记录音乐的方法。
中国传统记谱法主要有工尺谱、减字谱和声诗谱三种。
8、琴曲:琴曲是指用琴来演奏的曲子,亦称“琴曲”。
琴曲的范围很广,有独奏曲,也有合奏曲;有文人创作的琴曲,也有整理和加工民间音乐的琴曲。
9、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词的调子叫曲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等。
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平仄及用韵等规定。
10、曲牌:曲牌是元曲中一首诗(或一韵)小令所用的腔调(或说曲牌名称)。
同一曲牌的曲子可以由不同人演唱,但同一曲牌的平仄格律是固定的。
11、唱赚:唱赚是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体裁,也称“鼓板赚”、“鼓段”、“赚”。
由同一词牌的歌曲连缀而成,属于套曲体裁。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纲要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纲要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名词解释:1、乐舞〔体裁的概念〕:远古及周初,诗歌,舞蹈,音乐三者结合在一起时,一般称乐,亦称乐舞。
先乐舞以六代之乐最为著名,分别为黄帝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和周初的"大武"。
乐舞是上古时期的主体音乐形态。
2、"乐记":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拟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是先时期儒家音乐思想的光芒总结。
关于作者有争议,a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尼子。
b汉儒。
西汉时期河间献王德。
汉向、歆父子校先古籍所得。
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西汉。
一、乐舞与乐器1、1973年余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埙,无音孔,距今近7000年。
2、舜时,由夔编制的一个乐舞,其表现形态是"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其中"石〞为"磬〞。
3、"吕氏春秋·古乐篇":"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谿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
〞其中"麋革置缶〞即为"鼓〞。
4、"吕氏春秋"所述的"天氏之乐"包含八首歌曲。
〔是由三人手执牛尾,踏着脚步歌舞,容包括祭祀图腾祖先、天地万物、祝愿天气正常、草木茂盛、五谷丰收等〕5、舜时的代表性乐舞"大韶",采用原始编管乐器排箫作伴奏。
孔子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说是"尽美〞、"尽善〞的艺术。
又名"萧韶""九韶""韶"。
6、夏、商两代的代表性乐舞"大夏"和"大濩",都是歌颂当代统治者的,"大夏"是歌颂夏禹治水有功,"大濩"是反映商汤伐桀除暴的。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成相:一种劳动歌曲的名称,被认为中国说唱音乐的始祖。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音乐家:韩娥、秦青、陈莲、高渐离、俞伯牙、钟子期乱:中国古代乐曲的高潮部分。
三分损益法:是一种生律的方法,是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他的三分之一得二分之一称三分损一,如加上他的三分之一就得三分之四称三分益一,这种取律的方法称三分损益法,用这种方法取律所形成的律制称三分损益律。
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即1*3的4次方=9*9=81)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
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即81*3/4=108),为徵。
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即108*2/3=72),适足,以是生商。
有三分,而复于其所(即72*4/3=96),以是成羽。
有三分去其乘(即96*2/3=64),适足,以是成角!十二律:是古代的定音方法。
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为上生,去其一分为下生。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为上,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林C114.90.114.90.90.114.90.114.90.114.90蕤B旋宫转调:《礼记。
礼运》记载: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也就是说可以在十二律中任意选取一律作宫音,其他各音级与律位相对应,就形成了十二种不同调高的音阶,即以一个音阶以某律为宫就称为某宫。
就有了八十四调!孔子:1尽善尽美,2崇雅贬郑3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荀子:第一音乐中所呈现出的音响必须中,和而不淫,第二,抨击墨子非乐的思想,第三主张贵礼乐而贱邪音!孟子:1认为音乐的本质是用来表现人得喜乐之情的,2与民同乐3恶郑声,恐其乱乐也。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一、六代乐舞:歌颂帝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云门大卷》《大咸》《韶》《大夏》《大濩》《武》乐舞特点: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为现整,常有很少歌词加入感叹词,节奏突出但旋律性不强,是氏族成员集体创作。
音乐尚无阶段性,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传授物质生产知识。
组织生产活动,主要的音乐形式有乐舞和原始歌曲,诗,歌融合的乐舞形式居主要地位二、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县,可奏出完整的七音音阶。
夏:禅让制→王位世袭制残存的诗歌:三易:夏《连山》商《归藏》周《周易》“巫”出现的意义:它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艺术家和领导者表明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音乐组织的利用那个、国家设领导人负责音乐活动的历史由此开始。
雅乐——指郊庙祭祀、朝会典礼时演奏的音乐。
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
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乐队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
八音分类方法: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
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群。
编钟15革,编磬32革,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琴12件,鼓4件,麓2件,排箫2件,笙2件。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1、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2、用实物驳倒“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
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是按振动体长度计算的。
中国音乐史考试复习资料

1.荀子成相篇:他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歌曲成相篇,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共56段,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2.成相:体裁形式的名字在周代劳动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的雏形。
3.戏曲:周代优梦模仿孙叔敖,是戏曲表演的萌芽。
4.八音分类:周代以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钟,石磬,土埙,革鼓,丝瑟,木,匏笙,竹箫。
5.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用于演奏的有64枚,另一种为鎛钟,它的发现弥补了我国古代乐律记载方面的不足,也反映了我国音乐文化在战国初期高度发展的水平。
6.三分损益法:是一种生律的方法,计算五声音阶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确立,因数学方法计算各音弦长的比例的科学理论,最早记载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7.儒家:孔子 a.他确立了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尽善尽美,他极其推崇韶乐,认为他尽善尽美,评价大武时认为它尽美未尽善,音乐情绪无论是欢乐还是悲哀的,都要有节制,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颂雅贬郑,他认为郑声淫,郑声之乱雅,认为淫声是乱国的;c.强调音乐的会功能,推崇礼乐治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d.诗歌可以让人兴观群怨;荀子乐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轮,标志着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成熟。
孟子: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主张倡乐。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非乐;a.音乐对于万民来说没有任何利处,b.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墨子认为王公大人要欣赏音乐必须制造乐器,请乐师,还要花时间去欣赏,既浪费劳力又浪费时间。
他以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思想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
道家:老子;老子追求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倡无知无欲,五音令人耳聋,最理想的音乐是无声的,这种无声之乐恰恰是有声音乐的本源。
庄子:提倡人籁,天籁与地籁;A.批判儒家的礼乐思想,礼乐思想只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统治工具的手段,所以应该摒弃。
B.推崇自然之乐。
C.倡导适性之乐。
认为音乐应该顺应自然,适合人的本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计18支,距今约8000年历史,骨笛比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只有两三个按孔的骨哨先进,距今约7000年,音乐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国外关于音乐起源的学说:a达尔文(英)异性求爱说b克罗威斯特模仿自然说c瓦勒谢克(奥)布赫(西德)劳动起源说d卢梭(法)史宾塞(英)语言抑扬说e修顿普佛(德)信号说f孔百流(法)巫术起源说我国的记载1.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2.为表达感情和娱乐3.产生过程曾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鸣声,4.起源于劳动生产。
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氏部落的乐舞。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氏部落的乐舞。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至极》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至极》第二章周代音乐1、雅乐:周代恭听音乐的一种,后历代沿袭使用。
雅乐分大雅和小雅。
大雅是大典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军相见礼中。
小雅接近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
小雅用于诸侯的大射、典礼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
2、颂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
也是大典的乐歌,内容接近大雅,用乐场合为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军相见礼中。
3、周代的小舞:小舞为周代规模较小的舞蹈,其中有羽舞(手持野鸡毛而舞);皇舞(持鸟毛而舞);茆(mao)舞(执牦牛尾而舞);干舞(执盾牌而舞);另外还有长袖舞等。
4、四夷之乐:乃是周代宫廷音乐重要类型。
周代的统治地区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四夷则指秦、楚、吴、越、巴、蜀以及北方地区,上述地区的音乐被收集在宫廷进行表演,其多称为四夷之乐,并设鞮(di)鞻(lou)氏掌管。
四夷之乐多用于祭祀、宴乐、以炫耀其政教远被。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选集,编辑时间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
在西汉时期被统治者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据记载,《诗经》共收编了诗歌311首,编排是按照乐曲的不同被分为“风”、“雅”、“颂”三类。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祀鬼神的乐歌基础上,为宫廷举行大规模的祀典而创作,并取古代乐歌之名,这部作品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大多是恋歌。
不仅有歌有舞,其中还有故事叙述,可以说是一套完整的大型歌舞曲。
它共有11首作品组成。
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论体系,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只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
若根据传说,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
三分损益法是齐桓公的相——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地圆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这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的意思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即从三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上三分之一),就是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出一个新的律管来。
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了十二律。
“三分损益法”理论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律”的理论,比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律制”要早上一个世纪左右。
十二律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rui二声)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八音——是指周代的乐器分类。
以制作材料为准,分金、石、土、革、丝、木、匏(pao)、竹八类。
金类:钟、镈(bo二声)、铃、铙(nao)等石类:磬(qing四声)土类:埙(xun一声)、缶(fou三声)等革类:鼓等丝类:琴、瑟、筝、筑等木类:柷(zhu四声)敔(yu)匏类:笙、竽等竹类:籥(yue四声)、篪(chi)、箫、笛等曾侯乙墓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敦“曾侯乙墓”中出土由65枚钟组成的编钟,每一钟的隧部与鼓部都可发出相距三度的音。
其分三层悬挂在矩形钟架上,显示了我国奴隶社会音乐的发达和乐器制度技术方面的成就。
此外,“曾侯乙墓”还出土有笙、篪、排箫、建鼓、编磬等乐器,这些乐器构成一个大型的“钟鼓乐队”。
曾侯乙,是楚国下属的曾国一个名叫“乙”的侯。
生年不详,约死于楚惠王55年(公元前433年)古琴是中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弹弦乐器,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以及影响深远而为世人所珍视著名琴人:钟仪、师旷、师曹、伯牙、瓠(hu一声)巴、雍门周等经典琴曲;除上述提到伯牙的《高山》《流水》及孔子弦歌三百的《诗经》之外,著名的琴曲还有《雉朝飞》、《阳春》、《白雪》等。
第四章先秦的音乐美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由此引起了关于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美学、哲学的大讨论中,音乐美学思想也获得了极大发展。
尤其以孔子的儒家学派和老子的道家学派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构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心理。
一、儒家的音乐思想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他赋予礼乐以新的内核——仁,由此构成新的礼乐文化精神。
他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
强调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
他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他认为礼给人以约束,用以分贵贱等级,乐可调和上下关系,两者配合,能充分发挥礼乐作用。
他从乐教实践的角度,将艺术活动同培养合乎其社会理想的人结合起来,他说:“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承认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首次提出了“尽善尽美”的审美评价标准。
他认为音乐可以反应人们的痛苦和欢乐。
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出中庸的伦理规范。
对于“郑卫之音”持反对态度。
他说:“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提出“方郑声”的主张。
他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提出学习的六门功课:“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第二位。
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蒙自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他虽未建立系统的理论,但他提出“君与民同乐”,强调人民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
(三)荀子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儒家另一代表,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于《乐论》。
他不持守旧的礼乐制度,主张用“以古持今”、“以时修顺”的原则改造旧的礼乐。
他认为,音乐可以配合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音乐可以感化人心。
他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荀子维护儒家“倡乐”的主张,对墨子的“非乐”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批评。
但荀子仍把人分为两等,认为上等人可以受礼乐教育,“众百姓则必然以法数制之”。
另外其音乐思想有崇雅贬俗的倾向。
儒家音乐思想后来在《乐记》中有比较系统的阐述。
墨家音乐思想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名翟,约公元前468—前376),他是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学派。
墨子的观点从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出发,反对统治者的奢侈生活,认为是用音乐会家中人民的痛苦和灾难,浪费物力和人力,还使国家面临衰亡的危险。
这些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忽视音乐对社会和人类有教育、认知、审美的功能,未免过于片面。
道家音乐思想,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是一位原始的唯物主义者。
它的主要思想载于他的《道德经》(即《老子》)一书中。
他提出: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等观点,其中既有很多辩证法的因素,又有消极、神秘的因素。
他主张大音希声,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大音希声”的原初含义是对有声之“五音”的否定,最完美最完善的“道”之“大音”是无声的,需要借助我们内心的体验和领悟才能把握。
庄子著有《庄子》一书,他主张清静无为。
他没有绝对的否定音乐,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人籁三类,崇尚天籁所具有的“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的音乐。
他发对包括音乐在内的部分科学文化艺术,认为会搅乱“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理想生活。
道家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对音乐采取排斥的态度。
第三章两汉三国的音乐乐府的建立汉统一中国之后的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在位),西汉帝国进入了全盛时期。
“汉承秦制”,于公元前112年设立了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音乐机构——“乐府”。
岳父的领导人是李延年,并由司马相如等文学家相配合,工作人员约八百多人,其大多是各地的民间艺人。
李延年(—约公元前90年)汉武帝时造诣很高的音乐家,中山人(今河北定县一带),父母、兄弟、姐妹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
代表作《北方佳人》。
其“性知音,善歌舞”。
因受武帝器重,被封为乐府协律都尉。
李延年把乐府搜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并编配新曲,广为流传,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可以说,李延年对汉代音乐风格的形成及我国后来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和歌的概念两种含义:1、这一名称概括了汉代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乐府古题要解》说这是“汉世街陌讴谣之词”。
2、“相和歌”是对当时一种歌曲演唱形式的称谓。
它最早为无伴奏的“徒歌,后又发展为“但歌”(即一种有伴唱而无伴奏的演唱形式),一直发展到由各种管弦乐器伴奏的“相和歌”。
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一种竹制的节拍乐器)、琴、瑟、琵琶、筝、筑等。
相和大曲概念:“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之为“汉大曲”,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经过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对其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音色形式。
其特点是: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游乐器伴奏的歌舞,并且纯粹乐器演奏部分的综合性歌舞大曲形式,这是相和歌发展的最高形式。
相和大曲就目前所见到的资料可以看出,结构一般是:“艳”、“解”、“趋”、“乱”四部分组成。
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
秦汉时已有,汉代有称“角抵戏”。
包括找鼎、寻橦、吞刀、吐火等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的乐舞,装扮动物的“玉龙蔓延”及带有简单故事的“东海黄公”等。
南北朝后称“散乐”。
唐和北宋时百戏十分流行。
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每朝节日,举行歌舞百戏盛会。
元代以后,百戏有所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后百戏这词逐渐少用。
鼓吹乐汉代以来,在我国传统音乐中,有一类以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为主的演奏形式和乐种——“鼓吹乐”。
这是以打击乐器和管乐器排箫、横笛、笳、角等分奏的音乐,有时也伴有歌唱。
鼓吹乐被宫廷采用后,便用于军队,仪仗和宫廷的宴乐之中。
由于乐队编制和运用的场合不同,所以使用的乐器和对其称呼也不同。
主要有以下几种:(1)黄门鼓吹:由天子近侍掌握,主要列于殿廷,备食举乐,用以宴飨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