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指导
2018年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及解题技巧

2018年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及解题技巧【一】高考历史2018万能解题技巧背景,条件,内容等。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18届高三历史主观题解题技巧

?其次:通过“二读三找法”审读材料正文 ? 读懂材料信息,也就是读懂南材料直接反映出来的历 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或经过分析可以提炼出 来的信息。
①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 ①隐形信息:长时间
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 社会稳定是清代人口
②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 膨胀的重要原因。
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 ②取消人头税,促使
用了轮作旱、高产作物不 ③高产作物推广。
“答题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答题提示 语”是指应怎样回答, “时空限定语'' 是指 要回答问题的时间、地域范围,“答题限定语” 是指要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
将这四项审清了,答题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 很多同学都是由于限定词或答题语等一时没审清 而白白丢分,因此审设问时,一定要将这几项答 题要素用笔标注一下,以便引起注意并加深理解, 切不可马马虎虎,更不能掉以轻心。
近年来高考 41题型的特点: (2)围绕“主题”中外关联 ——横向归纳比较: 试题命制往往围绕“主题”选取中外关联的材料, 横 向归纳比较论证问题。 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第 40题,以“近代人口迁移” 为主题,从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到“中国海 外移民历史悠久,多次出现移民潮”, 中外关联考查学生 的综合能力。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第 40题则围绕“社会救济”这一 主题, 中外关联进行考查。 2017年高考全国卷 I第41题以“民族主义''为主题, 要求比较法国大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的民族主义, 中外关 联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2017年全国卷Ⅲ第 40题以“收复台湾''为主题,要 求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的历史背景和目的,简析郑成功 收复台湾促进了国家统一, 中外关联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27 内容、措施类的主观题答题方法

专题27 历史内容、措施类的主观题答题方法【题型特点】历史内容、措施类的主观题,其实就是史实型的试题。
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辨别以及材料与课本相联系的能力。
三大类别:⑴人物活动型:一般具有三个特性:时代性;阶级性;类别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⑵政策措施型:措施是针对具体问题应采取的具体办法,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归纳。
⑶思想观点型:历史人物或团体、组织、派别的主张。
思想观点既要强调历史行为的手段和目的,但更主要的是要指明肯定(赞成、主张)或否定(批判、反对)什么。
设问形式: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的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那些应对的措施,等等。
【答题模板】历史内容、措施类的主观题答题模板‚四明‛:⑴明确答题方向:审清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设问呈现:限制性(如有哪些政治内容或措施)和宽泛性(如内容或措施有哪些)。
⑵明悉回归教材:做主观题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教材。
应该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教材所学的相关知识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答。
⑶明通答题模式:历史内容(或措施)=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格局+……)+政治(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教育+文学艺术…)+……。
⑷明晓答案规范:答案要点化(根据设问分成要点组织答案,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语言精专化(组织答案要尽量做到语言精炼,简单明了;运用历史术语,有专业化)、书写‚三化‛(段落化、序号化、标题化)。
【高考示例】【示例1】必修1-(2016年江苏高考,23, 13分)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主观题解题指导——原因、背景类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主观题解题指导——原因、背景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主观题专项指导与训练【考情分析】行为动词概括(9 次)、指出(7 次)、说明(6 次)、阐述(2 次)、简述(1 次)、评述(1 次)、简析(2 次)、评析(1 次)、分析(2 次)中心词原因(5 次)、背景(3 次)、特点(5 次)、态度(1 次)、趋势(1 次)、异同(1 次)、发展(题眼)(2 次)、变化(2 次)、影响(1 次)、作用(1 次)、目的、(1 次)评价(1 次)下面我们按照“题眼”对全国卷主观题进行专项指导,以期服务于2018届高考。
【题型指导】一、原因、背景类解题技巧一.什么是原因型试题?原因型试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
二.原因、背景类试题的题型特征: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有哪些等。
三.原因、背景类试题的解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一般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
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
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
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文物、图片、图表材料题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文物、图片、图表材料题题目特征记心中,遇到问题才不懵:题目以文物(题目只能提供图片)、图片、图表为素材,要求从这些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与文字材料相比,文物、图片、图表材料形象生动,能充分调动考生的形象思维,并能增强试卷的活力。
因此,这些材料在近几年高考命题中运用较多。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文物(图片)、图片、图表,是特殊的历史材料,只要完成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步骤,剩下的作答与其他类型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因此,我们对这类题首先要消除神秘感,然后,掌握从这些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就可以了。
(1)文物材料的处理方法:从历史文物中获取信息的主要种途径有:一、文物图片直接显示的信息,对此我们只需要抓住其外形和文物上附着的文字、图案即可。
二、命题者对文物图片所做的文字注释或说明。
这种文字注释,一般是由于解题需要命题者才加上去的,因此这些信息有效率极高,必须高度重视。
三、虽然题目给出的是文字图片,但我们解题时需要把它当成文物实物,充分想象能从这一实物中获取的信息。
如一块出土的纸的残片,如是真的实物,可通过摸感受其光滑程度,还可以通过一定手段知道它的制做材料。
例1:文物是重要的历史历史资料。
人们从先秦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
材料一毛公鼎是中国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庙祭器。
它的内壁铸有铭文,铭文 32行、498 字,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
全文可分五段:1、追述周代文武二王开国时政治清平的盛况,对比作鼎时时局不靖;2、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3、给予毛公以宣示王命的专权;4、告诫鼓励毛公以善从政;5、赏赐毛公车、兵、命服。
毛公为表示感谢和称颂周天子的美德,作鼎以为纪念。
材料二据《国语》记叙,春秋未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在国内战争中失败后逃往齐国,其子孙成为齐国农民,“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2018年高考历史41题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

2018年高考历史41题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一】2018年高考历史41题答技巧1、重在创新,年年“变脸”(改革的“试验田”)不论“包装”怎么变,考察的核心没有变,都注重对史论结合能力的考察。
从2012至2015年,41题始终要求我们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要求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提出修改意见并加以说明,或者找出一种或多种变化趋势进行解读说明。
2、命制多与史学前沿动态相联系(引入史学最新研究成果)3、基本是开放性试题(一题多解,答案多元化)分类型掌握突破1.找变化趋势,并分析说明(解读)类题这类题目一般要求从所提供的材料、表格或图片中选取一种或两种变化趋势,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阐释或解读。
2. 例:(2015·全国ⅱ卷)(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2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题关键点(类型模版):1.第一步必须找出并选取一种变化趋势(4分)a.材料中可能有多种变化趋势,尽量选取那些宏观(主要)的变化趋势进行解读。
b.确定变化趋势时,一定要“深谋远虑”,结合自己的史实掌握情况确定,确保分析时有充分论据,有话可说。
c.注意格式:变化是从(由)……到……,一定要体现出动态的变化过程(不能只答变化的结果)。
2.第二步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明确时空限制,筛选符合时空要求的史料,注意史论结合。
3.注意识别同类型题的不同变式,做到举一反三。
【二】高考历史41题类题型特点 1.一是突出考察了考生的价值观,具体来看就是史观的理解运用,如15年全国卷1第41题主要要从唯物史观来分析这个公式,而16年全国卷1的第41题主要是从文明史观来解析运用,都不是简单记一记概念就能行的,而是要真正理解,并且能与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行。
2.二是突出考察学科思维能力,主要是史论结合以及建立这个思维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能力。
高中历史 主观题讲解——背景原因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
制观念。(10分)
指导语:东西方法律传统虽然不同,但都要在治国安邦、处理 社会冲突等方面发挥作用,注意从这些角度概括二者的法制观 念。
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司法;当法律与人伦冲 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法制关乎社会稳定、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 守法;守法是正义行为;
全国 中国矿业政策 Ⅱ卷 制度自信
“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说 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 简析其意义。”
全国 早期殖民和台湾统 “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简析台湾的收复
Ⅲ卷 一民族认同
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历史主观题25分题型突破
近3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
年份 卷别
试题内容(素材)
2019 全国 现代中、美、苏、日钢铁业发
年
Ⅰ卷 展情况
道路自信
全国 中国海关税率的变化制度自信
Ⅱ卷
全国 罗马帝国与汉朝的国家治理模 Ⅲ卷 式
民族认同
2018 全国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
年
Ⅰ卷 制度自信
全国 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Ⅱ卷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 上海和曼彻斯特的城市化对比 Ⅲ卷 制度自信
(二)设问内容看分三类题型:背景原因类 特点变化类 影响作用类
二、材料题解题基本技巧
通过阅读来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 条件。对材料一般要进行两次阅读:第一遍粗读,大体 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人物、背景及历史事件。第 二遍细读,要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把材料中与答题点有 关的信息进行重点标记,去除与答案无关的信息,并对 有效信息进行处理,去粗取精。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 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省略号)划分层次, 转折性的词语,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 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
2018年全国3卷历史41题试题分析和备考策略(共13张PPT)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中中 中下
下下
(圣 (仁 (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愚
人) 人) 人)
人)
尧、 舜周 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恒 公吕 不韦 荆轲
秦始 皇李
斯 陈胜
宋襄 公
夏桀
商纣
看法3:汉代班固评价人物等级的标准反映其渴望仁 政,反对暴政的思想。 说明:班固把实施仁政、提倡仁政的人物都给予了 很高的地位,把夏桀、商纣实行暴政的人物给予了 下等的地位,体现了其渴望仁政,反对暴政的思想。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 人) 尧、 舜周 文王 孔子
中中 (仁 人)
孟子 屈原 荀子
中下 (智 人)
子贡 范蠡 廉颇
中上
老子 商鞅 韩非
中中
齐恒 公吕 不韦 荆轲
中下
秦始 皇李 斯 陈胜
下上
宋襄 公
下中 夏桀
下下 (愚 人)
商纣
看法2:班固评价人物等级体现了汉代的治国思想。 说明:班固把儒家学说主要人物孔子、孟子等人称为圣人、仁 人、智人,给予他们上等人的地位,切合了汉武帝以来独尊儒 术的治国思想。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处于中上地位,说明道家无 为而治的思想对汉代影响深远。把商鞅、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 物放在较高地位,体现了汉代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
三、高考备考策略
1、启示
①本题用表格的形式设置材料,需要考生最 大限度的获取表格中有效信息,充分调动和 运用所学知识,对学生能力要求极高。 ②解答本题时所需知识较多,不局限于教材 知识,涉及初中所学历史知识和日常积累的 历史知识,知识面要求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指导第一认知篇认识主观题(材料+问题)第一步:扫描材料:斩首:政治类:专制制度、民主制度、革命与改革、民主与法制、对外关系、国际格局……经济类: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生活与习俗……文化类:主流思想传承与交流、科技发展、艺术流派……国别类:中国、英国、美国、苏联、日本、德国、法国……热点类:经济危机、大国崛起、海洋之梦、十八届三中全会、国际事件……周年类:太平天国、甲午战争、国民大革命、三大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乡土类:武夷山茶、闽商、土楼、朱熹、李贽、林则徐、严复、厦门、福州……顾身:务必抓住反复出现多次的词语;表格的标头、行头、列头;图片内的清晰字迹;括号内的注解找尾:文章的出处;出现的年代时间;涉及的事件人物第二步:抓住问题的提示语、限定词、答项语:提示语:提示组织答案的依据:主要有五大类:初级类:根据材料延伸类:结合所学知识组合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跨材料对比类: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综合主题归纳探究类:以上材料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总结主题;谈谈感想;有何启示……;得出……认识。
限定词限定时空、主体:如“这一时期”、“该地区”、“该国”、“这一思想”“这项制度、这部法案限定考查能力层次:(低级向高级)指出、说明、概括、分析、归纳、比较答项语:答题的中心词,试卷上必须体现该词,分显性答项语和隐性答项语。
显性答项语试卷要求中很明显,有:原因、背景、条件、内容、表现、措施、影响、意义、特点、认识、不足、弊端等隐性答项语试卷中没有,需要总结得出。
如为什么(原因),怎样做(措施)、怎样的(表现)答案类型可以按答案的来源分类源于材料:指从指定材料中指摘、概括、归纳的答案。
源于课本:指出自课本的原话、某种观点、认识或看法等(原因类、背景类、)。
源于自己语言组织:多指根据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答案。
第二方法篇组织答案的三大步骤(一审、二切、三整合)第一,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考试要求”即“题目要求”,应首先审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这样能在阅读材料时有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第二,切割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心(主题);再对材料进行分层,在卷面上对相关信息进行圈划和批注。
注意要求里面的“最大限度”。
注意:“和”、“并且”、“此外”、“但是”等逻辑关联词。
“;”“。
”“……”等符号,它们是切割材料的主要依据。
第三、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根据材料各层次概括提炼语句;分析材料各层次哪些信息是考察对象的“特征描述”;哪些是考察对象的“原因表述”;哪些是考察对象的“结果表述”:哪些是考察对象的“影响(意义)表述”解题技巧三步法一读 *读设问一是粗读问题后看材料:大致了解所需回答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
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这样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二是精读题目要求:在读完材料后做答前。
这遍审题要注意五个方面:1提示语: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核心词(答项语):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
3时空主体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4能力要求限定词:列举、概括、分析、说明、比较等。
5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特别提示】“根据材料回答”:概括归纳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根据材料获取什么历史信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炼信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影响等层次递进);“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认识或启示”:根据材料,逐一分析,史论结合,生成新结论,谈评价、经验教训,切记不能没有根据的随意空谈;“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依据材料所涉及的现象,结合课本总结出本质。
*读材料引言(题引):体现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的引言材料。
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明确爷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因此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正文:在阅读向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信息。
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分号、句号获取有效信息。
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
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分号和句号的个数往往意味着材料要点的层次和个数。
出处: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
二找*找材料间的联系:一般每一材料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
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
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
“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
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
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在找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三答答案要“五化”:要点化、条理化、专业化。
要点化: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
详略得当,一看分数多少,二要点到为止,不纠缠、不啰嗦条理化:分析原因、条件或影响时要从根本一直接;内因—外因;客观—主观;积极—消极;政治、经济、文化和事件当事各方等方面,辩证思考,全面分析。
先后顺序清晰,层次分明。
专业化:避免“大白话”,用历史学科语言作答,做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
【特别提示】根据题目的“答项语”形成答题思路:原因(背景):主观一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影响(评价):积极—消极;直接—深远等;作用: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由……到……;趋势:越来越……等。
答题基本思路:先材料后所学知识;先材料表层信息后概括性语言;先史实后结论,史论结合等。
切记答案除明确要求之外,一般不要照抄原文(可瘦身、可增肥、可变脸)。
如果出现材料和课本不一致的情况,还是要以材料为准。
书写要“五化”:段落化、序号化、规范化。
段落化: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
每一大问要分解设问,列表规划,列成几个小问题,防止漏问。
(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漏答现象,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洁。
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快速阅卷)。
序号化: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答案一目了然,便于阅卷老师迅速阅卷和判分)。
规范化:书写要正规,网上阅卷的方式,书写潦草更不容易得分,要保持卷面整洁。
(用正楷)。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汇编高考主观题的常见能力层次:指出:指摘材料中的内容加以变相复述(增肥、瘦身、换脸)分析:“一变多”将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
比较:按一定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辨别高下、异同概括:“多变一”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
归纳:将众多、零散、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多方面、多层次,同类梳理总结结论:总结每个材料的结论,或抓住材料的主题,谈谈其中道理或启示一指摘类:分段分层、挑出主干二分析背景、条件、原因类:分析“因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客观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梯度: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分析条件:更侧重于有利的因素分析“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文学+教育……背景中的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分析原因: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客观原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分析过程时间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顶峰→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空间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人物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
分析特征:阶段特征、领域特征、事物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政治=政治制度变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关系+军事+民族关系;经济=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农、工、商、交通、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来表述。
历史领域特征=纵向比较(时间)+横向比较(空间)。
历史事物特征=背景特征+性质特征+人物特征+目的+过程特点+结果特征+影响特征等。
*分析经济特征型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技术水平高低、规模大小、发展速度快慢、产业结构怎样、布局怎样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最好要出现表示状态的adj和表示程度的adv),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性质的分析:领导阶级+任务+主力+手段+结果……分析结果静态:成功、失败、既有成功、又有失败一面。
动态:推动了……、阻碍了……三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两个“为什么”: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判断成败及原因: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分析影响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全面分析:一分为二,积极(推动了)+消极(局限性)(阻碍了),但要要分清主次。
时空影响:对本国+别国影响,对当时+后世影响。
转化分析: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转化到对亚非拉的影响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