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师称谓
盘点古代对老师的称谓 教授始于宋代

盘点古代对老师的称谓教授始于宋代来源:北京晚报2013年9月13日【评论0条】字号:T|T“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古代师生称谓知识点总结

古代师生称谓知识点总结古代师生称谓是关于教师和学生在古代社会中的称谓规范和礼仪规定。
古代师生称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古代至今一直延续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在古代师生称谓中,教师可称为师父、老师、先生、师傅等,学生可称为弟子、学生、徒弟等。
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传统价值观念,也反映了师德师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古代师生称谓知识点的总结,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师生礼仪规范和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精神。
一、古代教师的称谓古代教师的称谓包括师父、老师、先生、师傅等。
这些称谓都表达了人们对教师的尊重和敬意,体现了古代社会中尊师重教的传统价值观。
1. 师父“师父”一词源自佛教用语,最初是对佛祖的尊称,后来才用于尊称教师。
在古代社会中,很多手艺人、医生都是自学成才,通过拜师学艺,所以他们对自己的教师称之为“师父”。
同时,“师父”也常用于尊称高深的学问或技艺的人。
师父是对技艺的继承者,也是对文化传统的守护者,所以在古代社会中,“师父”是一种被尊崇的称呼。
2. 老师“老师”是一种民间较为普遍的称谓,用来尊称教育工作者和有一定学识的人。
在古代社会中,“老师”是对年长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它既具有对长辈的尊敬之意,也具有对知识分子的敬重之情。
3. 先生“先生”是文官、士大夫的尊称,用于对有一定学问、品德高尚的人的尊称。
在古代社会中,“先生”是对有学问和品德的人的尊称,它不仅体现了对知识分子的尊敬,也表达了人们对高尚品德的仰慕。
4. 师傅“师傅”一词源于佛教用语,代表佛教导师的尊称,后来才用于尊称技艺高超的人。
在古代社会中,“师傅”是对技艺高超的技工及各种行业中的资深从业者的尊称,它兼具对技能的尊重和对传统工艺的珍惜。
二、古代学生的称谓古代学生的称谓包括弟子、学生、徒弟等。
这些称谓体现了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敬意,同时也彰显了古代社会中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
1. 弟子“弟子”一词源自佛教用语,最初是佛教门下弟子的称呼,后来才用于对学生的尊称。
教师的称谓、所谓和意谓

品德塑造
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行和人 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 界观。
创新能力培养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培养他们的创 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传承
教师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通过教育 教学活动将文化遗产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公平促进
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教育公 平和社会公正,减少社会阶层差距。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教师应当以自 己的行为践行权利和义务。
05
教师职业的发展与未来
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
古代的教师
在古代,教师通常是由父母、亲 戚或社区成员担任,他们传授给
孩子们生活技能和知识。
近代的教师
随着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教 师逐渐成为专业化的职业,需要 经过专业培训和认证才能从事教
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推进
未来教师职业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专业素养和能力 的提升,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进修,以适应教育 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教师职业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教师职业面临的挑战包括提高教学效 果、应对学生多样化需求、应对教育 改革和发展的压力等。
机遇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教师职业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同时,教育技术的不断创新也为教 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工具和手段。
02
教师的所谓
教师的工作内容
制定教学计划
根据课程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
教学质量。
组织课堂教学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 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批改作业和评价学生
及时批改学生作业,给予学生 全面、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 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古代学官学校称谓

【晚学、晚学生、后学、后进】学子们在前辈、 老师面前表现谦虚谨慎的自称。 【门下晚生】:清代时门生对老师的老师、父 亲的老师或老师的父亲称为“太老师”,而 自称为“门下晚生”以示恭敬。 【年兄】原是那些科举考试同榜登科的人相互 之间的称呼,后来逐渐成了同学之间的尊称。
四、 中国古代生员的名称
•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 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 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 “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 的典型。 •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 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 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 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 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 6、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 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 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 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 生、国子生。 • 7、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 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 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 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三、中国古代学生的别称
【学子】:春秋时代,学生就被称为“学子”, 《诗经· 郑风·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郑玄注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弟子】【门人】【门生】【门下】门,意为师门。 弟子与门人、门生有别。 宋· 欧阳修《后汉孔宙碑 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 门生。”后世也指亲授业的学生。 1、《论语· 雍也》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 2、《礼记· 擅弓下》:“子思哭于庙,门人至。”
教师雅称集锦

教师雅称集锦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追求孝道的伦理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孝道不仅仅是指行为,而是一种态度。
这种态度表明,人们对上一代的尊敬与礼仪是基于尊重的。
孝顺还表明了人们对自己的教育者的心态,以及对于年长者的尊重和谦虚。
教育者,尤其是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尊重和尊敬的教师,被称为“师”。
而教师在中国文化中,又有许多特殊的称谓。
以下是一些最常被使用的教师雅称:1.:“您”是一个很普遍的尊称,可以用于向教师称呼,表示对教师的尊重。
2.师:“导师”是一个很普遍的称谓,用来称呼年长的教师,表示尊敬和尊重。
3.师:“大师”是一个表示尊敬的称谓,通常用于指一个天赋卓越的老师,或是一个被认可的、有着指导能力的老师。
4.师:“老师”是一个表示尊重的称谓,通常用于称呼中国教师,表明对其身份的尊重与尊敬。
5.父:“教父”是一个表示爱戴和尊敬的称谓,表达对长辈教育方式的尊重,以及对于老师的深深感激。
此外,一些其他更加贴切的称谓也是可以使用的,比如“教宗”、“老领袖”、“恩师”等。
在不同的地方,也有各种不同的教师称谓,但是最重要的是,无论如何,都要尊重教师,并用行为表示出来。
教师在中国一直是一个备受尊敬的职业,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
他们不仅仅负责传授知识,还赋予学生们健康的人格、美好的生活态度。
教师们用公正无私的品行,秉持教条的传统,激励学生不懈的探索知识,感恩知识,拒绝自我,把学习融入到生活当中去,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活出自己的真正样子。
中国一直将教育作为建设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力量。
教师所做的事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唤醒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
因此,教师一直被称作是中国社会的“道源”,是文明的支柱。
教师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于教师的尊敬,从古至今都是不变的。
当孩子们从教师那里学到知识,获得社会经验时,他们会感谢老师,感谢他们赋予孩子们宝贵的培养。
教师可以把一种文化传承给下一代,他们用智慧、用沉默、用实践、用帮助永远足以让学生们记住一生。
盘点: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

盘点: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盘点: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师:历朝对教师的约称。
《易经》第七卦“师卦”写到:“师:贞,丈人,吉无咎。
”经文释义:“师者授知、解惑,榜样,众多。
师者仰仗于人也,为师之道,以无过错,无缺陷为上。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别称。
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问进士策》有:“自秦之焚书,六经尽矣,至汉而出,皆其残脱颠倒,或传之老师昏耄之说,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间。
”《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崔棁》有:“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
”金朝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并一直沿用至今。
师父、师傅:这是对教师的尊称。
《白虎通·封公侯》:“人有三尊,君、父、师。
”学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尊称为“师父”,最早由“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而来。
后来虽然师徒之间并不一定有那样的约束了,但是“师父”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
”清朝和邦额《夜谭随录·棘闱志异》:“吾虽少长於汝,然而师傅也,汝弟子也。
以弟子而上凌师傅,读书何为?”师资:先秦尔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也;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也。
”后以“师资”指教师。
唐朝杨士勋在《谷梁传·僖公三十二年》一文中注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资也。
”《陈书·周弘正传》:“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礼,横经请益,有师资之敬焉。
老师的十大称谓

3.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 4.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 理的称谓 “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对教师 “园丁”原本是指从事园艺的 科学、准确、高度的评价, 工人,后被比喻成教师。人们 教师不仅要把科学文化知识 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 传授给学生,而且以“为人 花朵、小树等,而培育这些幼 师表”的行为将自己的品德、 人格、情操、责任感、爱心 苗、花朵、小树的老师就像辛 和献身精神传承和影响给每 勤的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 一个学生,塑造学生好的思 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 想道德和培养学生好的行为 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们枝 习惯。“教书育人”、“为 繁叶茂,姹紫嫣红,茁壮成长。 人师表”是老师的崇高义务 因此,把老师称作园丁是最质 和职责,只有真正做到这些 朴、最形象、最富有田园诗意 才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比喻。 的称谓。
我国历来有师生“亲如父子” 的传统美德,老师爱学生就像 爱自己的孩子,就像孺子牛一 样辛勤地耕耘,为把孺子培养 成才心甘情愿地作出奉献、鞠 躬尽瘁,不图回报。“孺子牛” 精神表现为“深怀爱心,默默 耕耘、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无私奉献”,“吃的是草,挤 出来的是牛奶”。因此把老师 称作“儒子牛”是最具中国特 色的褒奖。
7.蜡烛——最温馨动人的称谓
8.孺子牛——最具中国特色的 喻称
人们歌颂蜡烛,是因为 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 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直至 将自己燃尽。说起蜡烛这种 品质,人们就联想到敬爱的 老师,老师把自己的知识传 授给学生,用智慧和品格之 光给学生照亮前进的航程, 这种为“他人照亮道路,让 他人看见光明,燃尽自己耀 人间”的无私奉献精神不正 是对人民教师的最生动的比 喻吗?
9.春雨——最生动形象的默称 人们把老师比作“春雨”, 把学生比作“春苗”,春苗 需要春雨去浇灌。我们的老 师就如那绵绵的春雨,用播 洒的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用丰富知识去开启学生的智 慧,用优秀的人格去潜移默 化培育学生的品德,用无私 的奉献精神去熏陶学生的心 灵。广大教师甘化春雨润蓓 蕾的高尚情操,为“春雨” 的称谓增添了无限光彩。
教师称谓变化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称教师为“师”,春秋时的《尚书》出现了“师”的记载,“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这里的“师”,即为今天的教师。
“君”和“师”的责任都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的,从这句朴素的话中可以看出,人们将“师”与“君”相提并论,可见当时教师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韩愈《师说》所写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已经成为千古名句。
这之后,教师的称谓就多了起来。
但不管怎样称呼,教师的称谓都与教师职业的职责与崇高紧密联系着。
“夫子”作为教师的称谓与孔子密切相关。
“夫子”起先为孔子门徒对他的尊称,后来发展成为对教师的尊称,由此可见孔子开创了教师崇高地位的新局面。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化,因此,传授儒家文化的教师就享有了足够高的地位,于是教师又被誉称为“世儒”、“师儒”。
王充在《论衡》写道:“著作者为文儒,说经者为世儒”。
可见,与“儒”有关的工作,都是崇高和受人尊敬的。
“老夫子”、“老师”、“师父”、“师长”、“师尊”、“尊师”、“先师”等作为教师的称谓,同样体现了“师”的尊贵。
如“师父”,将“师”与“父”联系起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这些称谓,无不折射出教师的长者地位,而古代对长者的敬重是今天所无法比拟的。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唐代之前,教师的称谓重在“师”字,以“师”者的身份体现教师的崇高地位,而这之后,与教师称为有关的,慢慢体现在“教”、“授”、“学”上了。
老师的叫法始于宋代,是地方小学老师的称谓,太学老师称之为学政。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
对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称“讲师”、“助教”为国子监教师的称呼,协助国子博士传授儒学经学。
这里突出了教师的传授,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教习”、“教谕”、“学博”、“学正”、“学录”、“监学” 等都是唐代以后的称谓,这些称谓强调了教与学,将教师的身份、职业特征逐步显示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教师称谓
古代对教师的称谓颇多,看看究竟都有哪些?
师,教师的统称。
《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师长,官师(百官或官吏之长)和长者。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
”后用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傅,教师的通称,如对东宫太子的老师称为太子师傅。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今常用为学徒对传授技艺的业师的尊称,也用作对有生产技能的工人的尊称。
师父,对教师的尊称,含教师如父之意。
南唐尉迟《中朝故事》:“某乍到京国,未获参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
”
师资,先秦时代对教师的尊称。
《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今指能胜任教师职务的人才。
宗师,称受人尊重、奉为师表的人,掌管宗室(帝王的宗族)子弟的训导工作。
《后汉书·朱浮传》:“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
”
经师,汉代以经学教授学生的学官,后来指传授经学的教师。
《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
”
老师,原意指年老而资深的学者。
宋、元时称地方小学教师为老师。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现为对教员的尊称或泛称有某种特长、值得学习的人。
女师,古代教育妇女的女教师。
《诗·周南·葛覃》中的“言告师氏”,毛传:“师,女师也。
古者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
讲师,古代尊称讲解经籍的教师为讲师。
今为高等学校中高于助教、低于副教授的教师职称。
博士,称教师为博士始于战国,秦、汉相承。
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此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
唐置国子、四门等博士,明、清时也有国子博士。
《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
”今指学位的最高级别;也指取得这一学位的人。
夫子,古代称大夫(官职)为夫子。
孔子曾为鲁大夫,故其弟子也称孔子为夫子。
后来用夫子尊称教师。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先生,对教师的尊称,《礼记》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孟子·告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
”韩愈《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
”
教授,学官名,宋代始为教师的称谓。
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州、县学均置教授,用经术行义教导诸生,并掌学校课试等事。
今作为高等学校教师最高一级的职称。
助教,始于晋,协助博士授学生经学。
后来国学中均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等。
现为高等院校教师的初级职称。
学官,汉代尊称太学教师为学官,又称教官,主持学校教育工作。
《史记·儒林传序》:“公孙弘为学官。
”
学长,对主持学习事务的教师的敬称,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乃命耆(张耆)为学长,张景宗观察为副学长。
”后来,“学长”也用作对比自己年长或比自己年级高的同学的尊称;也用于尊称一般同学。
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教师。
其职务是协助博士教学,并做训导工作。
元代路、州、县学及书院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生员。
祭酒,原来指祭祀或宴会时,由年高望重者举酒祭神,为一种荣誉。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首席称博士仆射,东汉改为博士祭酒,于是祭酒就成为官学中教师的称谓。
西晋改为国子祭酒,主管国子学或太学。
隋以后称国子监酒,为国子监的主管者。
监学,清末中学以上学堂设监学官,称教师为监学或学监,负责考察学生出入、功课勤惰和起居生活等工作。
司业,官名,兼教公卿大夫等贵族子弟,故后世用作教师称谓。
隋朝始设国子监司业,帮助祭酒教授生徒。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这里的司业就是明代国子监中的教师称谓。
函丈,《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
”郑玄注:“谓讲问之客也。
函,犹容也,讲问宜相对。
容丈,足以指画也。
”书函中常用作对师长的敬称,犹言讲席。
黄宗羲《与陈乾初论学书》:“自丙午奉教函丈以来,不相闻问,盖十有一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