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独家庭现状调查
[调查报告,现状,家庭]失独家庭生存现状及法律保障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现状,家庭]失独家庭生存现状及法律保障的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69c6ab0783e0912a3162a8c.png)
失独家庭生存现状及法律保障的调查报告摘要:失独家庭,这一词从陌生到熟悉,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他们养老困难、深受疾病折磨、精神状态令人堪忧。
为了让失独者不再孤独,应从法律保障方面在精神上给予失独者更大的抚慰,物质上解决失独者的实际经济困难。
关键词:失独家庭;生存状况;法律保障一、失独家庭概述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愿意收养子女,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的家庭。
失独家庭成员的年龄大都年过半百,经历了老来丧子之痛,错了了生育年龄,已无法再生育。
2014年,人口调研统计,中国的失独家庭已经达到了一千万之多。
笔者于2014年8月,在山东省X县围绕失独群体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和医疗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调研,本文拟在翔实的数据分析基础上,从满足失独群体需要出发,对现有的扶助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二、山东省X县失独家庭的生存现状根据对150户失独家庭调研,此县失独家庭有以下特点:学历偏低,年龄较大,婚姻状况令人堪忧,大多独居,远离亲人。
没有孙辈共享天伦。
城镇户籍的失独家庭远大于农村的失独家庭。
在失独家庭中,虽然有着各种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但相似的痛苦经历,让他们在不同方面呈现出一致性。
1.经济状况一般。
根据笔者调研,在关于失独群体的救助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
陕西和河南也在进一步提高对失独家庭的经济补助,保障失独家庭的基本生活。
全国各地也陆续对失独家庭的政策作出相应调整。
这些政策实践的背后,均有个假设,那就是失独家庭的经济情况都不好,他们亟需物质帮扶。
但是相比吸毒、残疾和单身母亲等特殊家庭,失独家庭的经济状况要好很多。
调查中近三成失独家庭依赖自己或者配偶的退休金生活,近四成依靠个人劳动维持生计,四分之一的失独家庭仰仗社会保障金,还有近百分之五失独家庭依赖亲属友朋的资助。
其中六成的失独家庭收入能基本满足日常需求,但仍有三成多的失独家庭在基本需求满足方面存是在一定的困难。
总体看来,失独家庭的体经济状况一般,在目前物价水平下,除日常开销,扔有一些极困难的家庭经济状况令人堪忧。
失独群体心理状况调查报告与思考

失独群体心理状况调查报告与思考1. 调查背景和目的近年来,我国失独群体逐渐增多,他们在生活中常常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失独群体的心理状况,为未来提供相应支持和帮助。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0份。
3. 调查结果:失落与孤独感调查结果显示,失独群体普遍存在失落感和孤独感。
由于家庭成员的减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4. 调查结果:情感困扰与抑郁失独群体中的一部分人经常感到情感困扰,思念已故的亲人带来的伤痛不时涌上心头,导致他们产生抑郁情绪。
5. 调查结果:社交障碍与自我封闭一些失独群体在社交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他们害怕面对外界的目光和评判,因此选择与人保持距离,过度封闭自己。
6. 失独群体的心理需求针对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失独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心理需求。
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缓解情感困扰和陪伴孤独感。
7. 社会对失独群体的责任失独群体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有责任为其提供帮助和关怀。
政府、社区组织、公益机构等应积极出面,建立相关支持体系和服务机制。
8. 引导失独群体积极面对生活除了社会的支持,失独群体自身也需要学会积极面对生活。
通过参与社交活动、心理咨询等方式,逐渐走出心理困境,重新融入社会。
9. 推动家庭观念的转变家庭是失独群体的重要依托,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家庭观念的转变,让兄弟姐妹之间相互扶持,减轻父母的独子独女压力。
10. 结语:心理健康关乎每个人失独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全社会都需要关注的议题。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关爱失独群体,共同为他们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总结:失独群体的心理状况调查显示,他们普遍存在失落感、孤独感、情感困扰等心理问题。
社会应加大关怀和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社交活动等服务,帮助他们重建生活信心。
同时,个人也应关注失独群体,积极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生活,并推动家庭观念的转变。
失独家调研报告

失独家调研报告标题:失独家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通过对失独群体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旨在探讨失独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调研结果表明,失独现象在我国逐渐增多,主要原因包括人口流动、经济压力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等。
为了解决失独问题,需要加强社会支持网络建设,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一、介绍失独问题失独指的是在儿童时期失去父母或亲生父母一方的情况。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独现象在我国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给失独群体带来了困扰和痛苦。
二、失独现状分析1. 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由于工作、生活压力等原因,许多农村家庭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乡,或者将孩子送到城市工作的亲戚家抚养。
这种人口流动导致失独问题的频繁发生。
2. 经济压力在现代社会,经济问题往往成为导致失独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不少家庭因为经济困难无法承担抚养儿童的费用,被迫将孩子寄养或者送给国家收养机构。
另一方面,一些家庭为了多赚钱,不得不长期离家工作,导致儿童失去了父母的陪伴。
3. 家庭结构变化家庭结构变化也是导致失独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家庭因为离婚、丧偶等原因破裂,导致儿童失去父母的抚养。
此外,由于二孩政策的放开,一些家庭只能放弃一个孩子,使其失去兄弟姐妹的陪伴。
三、失独问题带来的影响1.心理影响失独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等心理问题。
2.教育问题由于缺乏家庭的关怀,失独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可能面临学习困难、自信心不足等问题。
3.社会适应问题失独儿童长期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缺乏社会交往经验,难以适应社会环境。
四、解决失独问题的对策1.加强社会支持网络建设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方面,为失独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2.注重心理疏导加强对失独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克服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
3.加强教育保障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确保失独儿童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心理问题的研究

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心理问题的研究失独家庭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家庭只有一个子女,其他子女因早逝、疾病或其他原因无法生存。
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心理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因为这些家庭面临着独特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其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一些适当的干预和支持措施。
失独家庭的现状失独家庭的数量在世界各地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数以百万计的家庭面临着失独的困扰,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加。
在中国,由于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失独家庭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几百万的失独家庭,而且这一数字还在增长中。
这些家庭中,许多父母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失去了独生子女意味着家庭的血脉将会中断,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打击。
失独家庭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其中包括:1. 心理创伤:失独家庭的父母通常会面临严重的心理创伤,他们常常无法摆脱这种伤痛,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
2. 焦虑与抑郁:失独家庭的父母往往会陷入焦虑与抑郁之中,他们对未来感到不安,无法释怀过去的痛苦。
3. 社交问题:失独家庭的父母由于心理创伤的影响,往往会出现社交问题,他们难以积极融入社会和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4. 生活质量下降:失独家庭的父母由于心理问题的困扰,生活质量往往会下降,他们无法享受人生的乐趣。
解决失独家庭的心理问题针对失独家庭的心理问题,社会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1. 心理咨询:对于失独家庭父母的心理问题,可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理解和排解心理创伤,减轻焦虑和抑郁。
2. 社会支持:社会应该加强对失独家庭的支持,包括经济上的援助和情感上的支持,让他们感到被社会关爱和关注。
3. 心理疏导:为失独家庭的父母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帮助他们找回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积极面对未来。
4. 家庭教育:对失独家庭的父母进行家庭教育,帮助他们重新认识家庭,培养积极的家庭情感,重建对生活的信心。
失独家庭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来解决。
失独家庭情况调查报告.doc

失独家庭情况调查报告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
失独者年龄大都在50开外,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
如何破解失独家庭的养老困境?在多界别提案中,政协委员向政府提出多项建议,农工党中央建议政府统计失独家庭,并定期发布数据。
民进中央和农工党中央均建议成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
针对失独群体问题的存在以及其严重性,建议在国家、政府层面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正视失独问题的存在,全中国要有一个权威的统计数字,并定期发布,便于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更多关于失独家庭的调查报告内容,请看下文。
一、我市失独家庭的现状1、基本情况。
截至20**年3月,我市只有一个子女的育龄妇女数为628345人,其中小孩年龄在14周岁以下的育龄妇女数为437619人;现已确认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2184人,其中独生子女死亡的扶助对象1436人(因为我市目前还没有做过失独家庭情况的统计工作,所以这个数字仅指女方年满49周岁领取独生子女死亡特殊补贴的家庭成员数)。
以走访调研的**县为例,49周岁以下的独生子女家庭达74286户,占家庭总户数的15.5%,其中独生子女意外死亡**1人(女方年满49周岁),占独生子女家庭户数的1.76。
目前出现的这群失独者大多出生在上世纪50-60年代,恰逢我国80年代独生子女政策严格执行的年代。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失独家庭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2、经济状况。
丧子之痛让他们生活无望,也失去了创造生活的积极性。
他们中大部分生活贫苦,有极个别甚至居无定所,借住在村里的公房(如仓库)或亲戚闲置的旧房。
农村失独家庭的生活来源主要依赖于117-**5元/月的农村低保、235元/月的生育特别扶助金和家庭普遍较为微薄的劳动所得。
城镇失独家庭的生活来源主要依赖于270-350元/月的城镇低保金、235元/月的生育特别扶助金和个人劳动所得。
相对而言,农村失独家庭的经济更拮据,面临的生存挑战更严峻,对经济帮扶的需求更大。
失独家庭的现状和对策分析报告

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遭意外亡故或严重伤残的家庭。
当前我国对于失独家庭并没有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调查,但是在一些相关数据统计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实际情况。
失独家庭作为我国社会家庭组成的形式之一,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失独家庭增长率逐年递增,且由于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独生子女家庭较多且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的双重刺激,使得我国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面临失独风险,养老成为失独家庭的关键问题。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政府度失独家庭在养老制度设置和社会关怀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因此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去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善。
当前我国失独家庭的数量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且失独子女的死亡率也在不断上升的状态中,因此对失独家庭制定养老政策就显得十分迫切。
一、目前“失独”家庭的现状(一)“失独”家庭群体生活贫困。
在调查中可以看出,海拉尔区失独家庭以老年人为主,平均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由于年龄限制导致他们基本都没有什么稳定的工作,且身体状况较差,大部分老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身体疾病,由于没有子女进行赡养只能靠政府的救济和最低保障来生活,因此生活十分贫苦。
部分老人在?历失去子女的打击之后一蹶不振,身心受到严重的创伤导致疾病进一步恶化,长期卧病在床,医药费都成为了无法解决的问题。
并且还有一些老人有年岁更高的父母仍然健在需要赡养,也进一步加重了经济负担。
(二)缺乏精神慰藉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老年人在经历了大半生的操劳之后,原本应该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却要经历难以承受的丧子之痛,这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和身体都会带来严重的打击,在这种摧残下,大部分老人会丧失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及信息,心理出现严重的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疏导,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心理救助机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群体的心理救助更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老人的心理承受的痛苦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排解,最终积劳成疾,使老人生活在极度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
蚌埠失独家庭调研报告

蚌埠失独家庭调研报告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蚌埠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失独家庭。
这些家庭面临着严重的心理、经济和社会问题,亟需社会关注和支持。
为了解蚌埠失独家庭的现状和需求,本次调研对失独家庭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和调查。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和问卷调查进行数据的收集。
我们共访谈了10个失独家庭,并发放了100份问卷,收回了90份有效问卷。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相关政策和社会资源的研究。
调研结果失独家庭的现状根据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蚌埠失独家庭的现状如下:1. 多为老年夫妻:失独家庭大部分是年龄较大的夫妻,他们由于独生子女的离世不仅面临着心理上的巨大压力,还需承担照顾老人的责任。
2. 心理压力较大:失独家庭普遍存在着长时间的心理压力,失去了亲人的他们感到孤独、无助甚至绝望,需要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帮助。
3. 经济负担加重:独生子女离世之后,失独家庭的经济负担变得更加沉重,他们需要支付丧葬费、医疗费以及消耗性的心理治疗费用。
4. 社会支持缺乏:现有的社会支持体系不能满足失独家庭的需求,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关怀与扶持力度。
失独家庭的需求根据调研结果,蚌埠失独家庭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疏导和辅导:失独家庭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和辅导,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重建生活信心。
2. 经济援助:由于独生子女的离世,失独家庭的经济压力增大,他们需要得到一定的经济援助和帮助,减轻经济负担。
3. 社会关怀:失独家庭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和关爱,例如由政府牵头组织的慰问活动、志愿者的陪伴等。
4. 法律保障:失独家庭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失独家庭的保障力度,加强对他们的法律维权支持和保护。
政策建议基于对蚌埠失独家庭调研的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建立心理疏导和辅导机制: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心理支持和辅导服务,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师和心理咨询师,帮助失独家庭重建自信和生活信心。
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心理问题的研究

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心理问题的研究失独家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家庭中只有一个独生子女,这对于中国的传统家庭来说是一种罕见的情况。
随着社会变迁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失独家庭的数量逐渐增多,导致了该群体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心理困扰。
本文将对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相关人群提供帮助和支持。
一、失独家庭的现状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独生子女往往被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被视为家庭的希望和未来。
一旦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遭遇不幸,对家庭的冲击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失独家庭的数量约为5000万户,这一庞大的数字表明了失独家庭在中国社会中的存在和扩散。
失独家庭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压力大:失独家庭通常只有一对夫妇,他们需要承担照顾年迈父母的责任,同时还要应对失去独生子女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2. 社会关系复杂:由于中国传统观念中对于家庭的重视和依赖,失独家庭在社会交往中常常面临着种种尴尬和困扰,比如与邻居、亲戚朋友的交往难题等。
3. 心理健康问题:失独家庭的成员常常陷入抑郁、焦虑等心理困扰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二、失独家庭的心理问题失独家庭成员通常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损害,还会波及到家庭的其他成员,甚至整个社会。
在对失独家庭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之后,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抑郁情绪:失独家庭的成员往往会由于失去独生子女而陷入抑郁情绪中,这种情绪长期存在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
2. 孤独感:失独家庭的成员会感到孤独和无助,因为他们失去了对自己最重要的亲人,很难找到可以倾诉和得到支持的人。
3. 自责和内疚:失独家庭的父母常常会因为自己没有保护好孩子而感到内疚和自责,这种情绪会极大地消耗他们的精力和意志。
4. 社会不适应:失独家庭的成员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会遭遇到各种不适应和困扰,这会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失独家庭现状调查
鼓励提倡生育是毛泽东时代的政策,当初马寅初首创计划生育,被打成反革命。
提出计划生育阶段(1953~1961年)。
1973年,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划生育,1979年以来,鉴于人口问题的日益严重和紧迫,党和政府采取了进一步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方针和政策。
“失独家庭”为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
失独者年龄大都在50开外,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
: 他们大多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赶上80年代独生子女政策严格执行的年代,人到中年却遭遇独子夭折,又因政策、身体等原因无法生育二胎。
于是,生病和养老,成为他们多数人心头一块沉得卸不掉的石头。
2013年人口学家预计,中国失独家庭未来将达到一千万,目前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1.9亿,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
卫生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
至少有200万老年人因无子女而面临巨大的养老、医疗、心理等方面的困难。
而据一些人口学家推算,我国失独家庭未来将达1000万.由“失独”群体引发的“养老风险”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报告认为,“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养老保障给付标准过低、社区关怀力量不够、各类制度设计尚待进一步完善等。
除了丧失爱子的孤苦外,如今他们更担心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现实难题。
尽快建立救助体系:如何构建起针对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体系,从情感和物质等多层面确保这些失独家庭无晚年之忧,是一道摆在政府和全社会面前沉甸甸的课题。
尽快建立和出台合理的国家照顾机制,让大龄失独家庭有一个从日常生活到养老保险完善可靠的保障,同时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给付标准,降低“失独家庭”生存风险。
有关专家还从政策层面给出建议,包括建立失独者援助平台,将失独老人纳入慈善救助对象,由慈善机构联合社区服务和养老协会,共同探索建立“慈善助老”的服务模式和项目运行机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间出资设立失独群体特别养老院,降低入住门槛,实行失独家庭集中养老和居家养老相结合的多种养老方式;开展心理救助,
1、鼓励失独家庭再生育或领养。
对于有再生育意愿和能力的失独家庭,计生部门要及时告知相关政策,提供各种优质服务。
对有领养意愿的失独家庭,民政部门要优先提供收养机会,并提供相关便捷服务。
2、适度提高失独家庭的特别扶助金标准。
考虑到经济发展、物价上涨等因素,建议特别扶助金标准可由现行的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300—400元,并实行全市统一标准。
3、高度重视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
建议出台相关规定,对失独老人要求入住养老机构的,各类养老机构特别是公办养老机构要给予优先入住。
对选择居家养老的失独老人,民政部门要确保他们优先进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评估范围,并通过发放家政服务券形式,提供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
4、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心理疏导工作。
以社区为平台,组织或引导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关心关爱失独家庭,加强心理疏导服务。
组建心理辅导队伍,尽可能满足失独老人的心理和情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