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课件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庄子》二则 PPT课件【精美版】

《庄子》二则 PPT课件【精美版】

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1. 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方注释,口头翻译, 圈画出不能准确把握的词句。
2. 提出疑难,全班答疑解惑。 3. 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并分类归纳
整理,做成资料卡片。
通假字: 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 古今异义:
①怒而飞 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今义:愤怒。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水运动。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品读课文
1. 品读语句 (1)请同学们选读文中描写鹏的语句,品味其
表达效果。
修辞:“其翼若垂天之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手法,将鹏的翅膀比作云,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鹏的 形体之大。
写作手法:“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运用丰富的 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大鹏振翅拍水,盘旋飞至 九万里高空的形象,极力渲染大鹏南飞之磅礴气势。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朗读指导:“是”指前文“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朗读这 句时要读出感慨的语气,融入作者神奇的 想象。
2. 想象形象
请同学们慢读慢品,想象大鹏的形象,并把 你想到的形象说给同桌听。参照示例,用“这是 一只……的鹏鸟,它……”的句式赏析鹏的形象。
[示例]这是一只体形硕大的鹏鸟,它的背 脊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展开的翅膀就像天空的云。
板书设计 北冥有鱼
鲲鹏外形 大鹏活动
想象奇特 意境开阔
新课导入
第2课时
庄子对鱼似乎情有独钟,昨天刚带着我们见 识了北冥的鲲鹏,今天又要领着我们去桥上看鲦 鱼。我们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除 了理解语言文字外,还要理解他们在辩论的过程 中展现的思想认识。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濠梁( háo ) 鲦鱼(tiáo) 循其本(xún )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 课件 (共32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 课件 (共32张PPT)

庄 子
前369
前286
作者简介
庄子一生穷愁潦倒,他不是没有机会做官、过荣华富 贵的生活,而是不愿做官。庄子才能闻名遐迩,楚王 听说后,就派了两名使臣带着重金去聘请他当宰相, 却被庄子以“宁愿在污浊的泥水之中游戏自乐,也不 愿为当权者所束缚”为理由拒绝了。庄子厌恶虚伪的 封建制度,对当时的社会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庄子 后来当了隐士,以表明自己愤世嫉俗,蔑视名利、痛 恨权贵的心志。
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 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 千里,变成鸟后,鸟的北部不知有几 千里,表现大鹏硕大无比的形象。
内容探究
大鹏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然的大池,代表“启明之方”。是大鹏心目中的理想境 地,表达大鹏追求光明的理想。
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 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 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鲲 大鱼的名字 怒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垂天之云 悬挂在天空的云
天池 天然形成的水池
志 记载
文意疏通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 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 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

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不敬佩
我不敬佩,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 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 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

第21课《庄子二则》课件(共5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1课《庄子二则》课件(共5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李白用诗的语言,
上李邕
描述了《庄子》中的 大鹏形象。他借助这
李白
一形象,表达了一飞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冲天、一鸣惊人的高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远志向,以及不被世 俗认同的伤感,并希 望得到像李邕这样的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名士的赏识与引荐。
一词多义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大风) 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 (气息)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用)
通假字
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
其正色邪
“邪”同“耶”,表示疑问语气。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
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这首《上李邕》,是他 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结合注释,并 查阅工具书,说说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诗文朗读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节奏划分 给下列句子正确划分节奏。
其 翼/若 垂 天 之 云 海 运/则 将 徙 于/南 冥 抟 扶 摇 而 上 者/九 万 里 去/以 六 月 息 者 也 生 物 之 以 息/相 吹 也 其 远/而 无 所 至 极 邪 其 视 下 也 , 亦 若 是/则 已 矣
桐树下谈谈学问,或往田野上散步。一个历史上最 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朗读检测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天然形 成的水池。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

《庄子二则》PPT-完美版课件

《庄子二则》PPT-完美版课件

完全,肯定(是这样)。
追溯话题本原。循,追溯。
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
知疑问吾代知词,之哪而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已。经”。
助词,用于句末,表停顿, 以引出下文。
我非子,固不知矣;鱼也之乐全惠子曰:“
33
整体感知
译: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 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 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 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其几千里也;化而为北冥有鱼,名鲲。之大不知/
9
整体感知
北海。庄子想象中的北海,应
北冥有鱼
该在北方的不毛之地。同“溟
”,海。
大鱼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
传说中的大鸟名。
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
天动之翅膀云。。
悬挂在天空的云。
合作探究
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为什么?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鸟
10
整体感知
译: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身躯庞大,不知道 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字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 长到几千里;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译: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身躯庞大不知道
11
整体感知
海水运动。古代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
庄子运用大鹏凭借风的力量飞向南 巧借寓言,富有哲理。❼
27
写作特色
❷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庄子描绘了大鹏展翅而飞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天空, 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 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庄子二则》课件知识讲解

《庄子二则》课件知识讲解

• “倏、忽、浑沌”命名,即生动形象又充满幽默 与讽刺,同时也反映了庄子想象的奇诡。

• 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有为的所谓成就, 就是无为的死亡了
• 3、“倏”和“忽”为什么要给混沌凿开“七窍” ?结果如何?
• 他们想报答混沌对他们的友善。(谋报混沌之德 )
• 结果是好心办了坏事。混沌死了。
• 1、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 结果。
• 原因:倏忽报德 • 经过:日凿一孔 • 结果:浑沌死
• 2、回答下列问题,体会故事中“倏、忽、浑沌” 命名的意义。

文中“倏、忽”意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
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
• 混沌,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前的自然 状态,代表无为。
• 4、《浑沌之死》蕴含了什么道理?
• (1)做事快而不加思索,对客观事物不不去 作认真分析,调查研究,单凭主观热情,盲 目好动,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即不按规律办 事,就会好心办坏事。
• (2)告诫人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尽 量减少和避免决策上的失误。
• (3)做事虽出于好心,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 规律,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相反结果。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快要死的时候,他的弟子们准备厚葬自 己的老师。庄子知道后用幽默的口气说:“我死 了以后,大地就是我的棺木,日月就是我的连璧, 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 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丰厚么!你们还能再增加 点什么呢?”学生们哭笑不得他说:“老师呀! 要那样的话,我们还不是怕乌鸦老鹰把老师吃了 么?”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乌鸦老鹰吃 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么?你们把 我从乌鸦老鹰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为什么那么偏 心眼呢?

庄子二则优秀课件ppt课件

庄子二则优秀课件ppt课件
5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庄子成语】 4. 肝胆楚越——《庄子·德充符》 庄子说,如果以“同”的眼光来看世界,那么整个天地万物都 是一体的;如果以“异”的眼光来看世界,那么肝和胆就像楚 国和越国一样疏远。 世界到底如何,完全取决于不同的心态和观看方式。“我见青 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8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走近作品
《庄子》一书,通行本有内篇七章: 《逍遥游》第一, 《齐物论》第二, 《养生主》第三, 《人间世》第四, 《德充符》第五 《大宗师》第六, 《应帝王》第七。 这七篇,思想深透,风格飘逸,而且十分 连贯。
5.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翻译】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 上去甘甜如酒。真朋友不言利。
6.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翻译】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 不过一瞬间罢了。成语“白驹过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 费。
字词积累
kūn

háo
濠梁
tuán

tiáo
鲦鱼
12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文意疏通 大鱼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课件(共27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课件(共27张PPT)
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
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乐”是理所当然的事。


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
(副词,固然。)
(副词,本来。)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到。)
(介词,在。)
一词多义

是鱼之乐也我知之濠上也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鱼之乐”这件事。)
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文言句式
3.在这场辩论中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其机智灵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4.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性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持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
比较阅读Βιβλιοθήκη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二则-课件

《庄子》二则-课件

(点拨:C.停止A.叫做/做 B.在/从 D.每天/天)
5.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B ) A.七日而.浑沌死 B.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方虚骄而.恃气 D.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点拨:B项是连词,表因果,A、C、D三项都是连词,表修饰)
6.下列句子与其他几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A.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B.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C.未也,犹应响影 D.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点拨:A项属于状语后置句,B、C、D三项都属于判断句)
7.用原文填空。 (1) __待__之__甚__善___写出了浑沌对待倏、忽的态度。 (2)倏、忽给浑沌开凿七窍的本意是___谋__报__浑__沌__之__德______,结果是 ______七__日__而__浑__沌__死_____。 (3)人有七窍的作用是_以__视__、__听__、__食__、__息____。 8.在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中,有不少出自《庄子》,如“螳臂当车”“ 望洋兴叹”等。请再写出两三个成语。 示例:沉鱼落雁、不系之舟、相濡以沫、朝三暮四、游刃有余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唯独浑 沌没有七窍,(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 (2)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即使别的鸡鸣叫,它已经毫无反应了。 11.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倏忽”这个词语现在是什么意思?庄子用这两个字作为神的名字, 用意是什么? “倏忽”是转眼之间的意思,庄子用这两个字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 二神做事不加思考。 (2)成语“呆若木鸡”源于庄子的寓言,这个成语庄子的寓意是什么? 现在的意思有变化吗? 寓意: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现在意思:呆 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浑沌之死》蕴含了什么道理?
• (1)做事快而不加思索,对客观事物不不去 作认真分析,调查研究,单凭主观热情,盲 目好动,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即不按规律办 事,就会好心办坏事。
• (2)告诫人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尽 量减少和避免决策上的失误。
• (3)做事虽出于好心,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 规律,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相反结果。
螳臂当车
• 螳螂奋举腿臂以阻 挡车轮。比喻自不 量力,招致失败。
呆 若 木 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 1、、注意字音 • 纪渻(shěng )子 恃( shì)气 • 无敢应( yìng )者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介词,替,给
停止,这里解释为训练完毕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
日吃(食物)、呼吸(空气)
代指七窍
名词作状 语,每天
• 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3、把下列意义相同的“之”归成两 类。
南海之帝 待之甚善 浑沌之地 浑沌之德 尝试凿之
助词:南海之帝 浑沌之地 浑沌之德
代词:尝试凿之 待之甚善
5、熟读课文,直至背诵。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 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 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 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 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 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 日而混沌死。
• “倏、忽、浑沌”命名,即生动形象又充满幽默 与讽刺,同时也反映了庄子想象的奇诡。

• 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有为的所谓成就, 就是无为的死亡了
• 3、“倏”和“忽”为什么要给混沌凿开“七窍” ?结果如何?
• 他们想报答混沌对他们的友善。(谋报混沌之德 )
• 结果是好心办了坏事。混沌死了。
1.给下列字注音
沌 dùn 窍 qiào
倏 shū 凿 záo
浑沌(hùn dùn)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
助词,的 叫做
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
一起
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
代词,他们
商量 助词,的 恩情
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用来看(外界)、听(声音)、
• 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 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当车、 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 2、同学们,在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中,如 “东施效颦”“螳臂当车”等,你能复述故 事的内容吗?
东施效颦
• 《庄子·天运》中故事, 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 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 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 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 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 施。用“东施效颦” 比喻盲目模仿别人,结 果适得其反 。
1、纪渻子驯的斗鸡经历了哪几个阶 段?(从课文中找出原句)
《庄子二则》课件
庄子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 想 2、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 深长的道理。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简 短,股市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 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庄子故事
1.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 大夫前来请他:“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 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 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 “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 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 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 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 “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 “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哩。”
• 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 未也,犹应响影 • 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 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 《呆若木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发展——斗鸡的
变化过程。 •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
• 1、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 结果。
• 原因:倏忽报德 • 经过:日凿一孔 • 结果:浑沌死
• 2、回答下列问题,体会故事中“倏、忽、浑沌” 命名的意义。

文中“倏、忽”意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
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
• 混沌,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前的自然 状态,代表无为。
课堂小结
• 《浑沌之死》体现的“无为之治”的思想 对当时诸侯争霸的社会现实来说,有积极 意义,但如果扩大其范围,在生活中一切 都讲“无为”,就有点消极了。
• 联系社会实际考虑,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 环境,我们要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 状态,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六、拓展延伸
• 1、除了从课文中学到的成语外,你还知道 《庄子》中的成语吗?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快要死的时候,他的弟子们准备厚葬自 己的老师。庄子知道后用幽默的口气说:“我死 了以后,大地就是我的棺木,日月就是我的连璧, 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 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丰厚么!你们还能再增加 点什么呢?”学生们哭笑不得他说:“老师呀! 要那样的话,我们还不是怕乌鸦老鹰把老师吃了 么?”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乌鸦老鹰吃 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么?你们把 我从乌鸦老鹰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为什么那么偏 心眼呢?
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围绕课文,合作探究
•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1、纪渻子驯的斗鸡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课文 中找出原句)
• 2、纪渻子通过对斗鸡的观察训练,认为“几矣”, 文中反映出“几矣”原因的句子应是哪句?
• 3、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主要得益于 什么?
• 4、文中的“德全”你如何理解? • 5、你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凭着,依靠
“未也,犹应响影。”十日又问,曰:“未也,
动词犹,做疾出视反应而盛响影气,,。声指响 别”, 的十这 鸡日里 走指 近又鸡 来问的啼,叫曰:“几矣。怒鸡目而虽视
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
没有反应
精神
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动词,应战 转身逃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