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_文化资本_观念的本源_早期发展与现状
文化资本与消费方式——布迪厄的理论

消费形式的差异,使消费主体归属不同的社会等级。但消费主体通过自主的实践、策略,可以实现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转换,可以抬升文化习性,培养品位。对于一个十指戴满戒指,手指中还有未洗净指垢的暴发户,上层社会并不欢迎他的加盟。但暴发户可以通过给后代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将经济资本的一部分转化成文化资本,从而抬升其文化习性。同样,一个富商购买了一幅绘画,那么这幅绘画作品就成了他的物质财富。尽管他没有将其文化价值内化,但这不妨碍他的客观化的文化资本的积累,这种购买实际上是经济资本向文化资本的转换。一旦富商具有了艺术欣赏能力,那么他可以进一步从象征性的意义上消费、享受、占有这种绘画作品。在获得象征性财富和消费财富派生的“文化资本”的过程中,“文化资本”也成为社会集团之间谋求竞争的策略。每一日常生活言行都是区隔的,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意无意地凸显夏季,标新立异。品位、嗜好、生活风格成为场域中的“区隔符号”。8通过行为主体在消费方式中表现的品位、嗜好、生活风格,我们就可以判定他的身份,人们由此构成不同集团。一方面该集团塑造自己的感受,但同时又容易忘记自己是在某种框架中行动,否认自己被强迫的一面。人们营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但同时又充当了该文化的载体,主、客两方面同时在一个行为主体身上得以体现。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研究基于教育系统的视角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研究基于教育系统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并着重从教育系统的视角进行分析。
布迪厄是一位法国社会学家,他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于理解社会不平等和文化传承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核心观点,然后重点分析该理论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和影响,最后探讨该理论对于现代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启示。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强调文化资本在社会不平等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通过教育、家庭和社会化过程传递的非物质财富,包括知识、技能、习惯和价值观等。
这种文化资本在社会中存在着不平等的分布,优势阶层通过文化资本的传递来维持其社会地位,而弱势阶层则因为缺乏文化资本而难以改变其命运。
在教育系统中,布迪厄的理论揭示了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和社会不平等再生产中的关键作用。
学校教育不仅传递知识和技能,还传递着社会的价值观和规范。
通过教育系统的选拔和分层机制,优势阶层的文化资本得以传承和扩大,而弱势阶层则面临着文化剥夺和社会边缘化的风险。
本文将从教育系统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和影响。
我们将探讨学校教育如何成为文化资本传递的重要场所,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来打破文化不平等的再生产机制。
本文还将反思现代教育体系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公正方面的挑战和机遇,以期为未来教育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核心观点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主要围绕“文化资本”“习性”和“场域”三个核心概念展开,深入剖析了教育系统如何成为文化再生产的场所。
他认为,文化资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和社会环境获得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总和,这些资本在个体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习性则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它决定了个体如何理解和应对世界。
而场域则是指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和网络,这些关系和网络对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产生着深远影响。
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经济学意义

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经济学意义●朱伟珏摘要:本文着重考察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与经济学的关系。
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各不同学科与学术流派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已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
布迪厄正是社会学领域内一位积极的实践者。
他的文化资本理论超越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二元对立,将社会行为放入物质•经济层面与精神•文化层面的统一之中加以把握。
另一方面,文化资本理论也对经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尽管布迪厄本人从未将文化资本视为纯粹的经济现象,也未曾对文化资本的经济价值进行过系统的思考。
但其理论仍然为各种新资本理论,如社会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尤其是文化资本理论(文化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总之,将文化资本理论运用于经济学领域是一件有益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因为它不仅可以为经济学家们研究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提供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而且也能从与迄今为止任何经济学理论不同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经济增长问题,并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 )关键词:布迪厄、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经济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各个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已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主要趋势。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就是社会学领域内一位积极的实践者。
他的文化资本理论超越了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二元对立,将社会行为放入物质•经济层面与精神•文化层面的统一之中加以把握。
“文化经济”理念贯穿于其全部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他不仅经常使用一些经济学术语或概念——市场和再生产等等——来描述文化现象,而且奠定其社会学理论基础的“资本”和“场域”等重要概念也都借鉴和扩展了经济学概念。
( )而另一方面,布迪厄文化社会学对经济学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近年来,随着文化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文化的经济价值再度引起了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社会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此外,环境问题的凸现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课题也使得经济学家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_资本_的一种非经济学解读_布迪厄_文化资本_概念

“资本”的一种非经济学解读———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朱伟珏 摘 要:“文化资本”是布迪厄从象征支配角度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进行非经济学解读之后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
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一样,也可以投资于各种市场并获取相应的回报。
由于“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主要是以一种“继承”方式进行的,所以它同样凝结着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并体现着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关键词:布迪厄;文化资本;再生产;象征支配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5833(2005)0620117207作者简介:朱伟珏,同济大学文法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系副教授 (上海 200092)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与以往任何一种社会学思想不同,布迪厄的文化理论借用了大量经济学术语和概念。
也就是说,他的理论主要是通过利用经济学隐喻来揭示现实社会中各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的。
布迪厄将其理论称为总体性实践经济学。
他认为传统经济学与总体性实践经济学至少存在以下两大区别:第一,传统经济学通常习惯于将能够直接转化为金钱的商品交换视为经济行为,而将其余部分视为非经济行为。
而总体性实践经济学则将象征活动(文化活动、社会活动等)这一非经济行为同样视为一种利益交换行为。
第二,传统经济学企图掩盖象征活动的利益倾向,而实践经济学则认为象征活动也同样属于一种交换形式,只不过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换而已①。
总体性实践经济学正是将那些被传统经济学所忽略的、非经济的实践形式(主要是文化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这无疑是一种非经济学的解读方式。
用布迪厄自己的话说,总体性实践经济学与经济学正统观念之间的共同之处仅在于一些用词之上②。
尽管如此,总体性实践经济学仍然将把握各种形式的资本、即把握社会物理学的能量作为其首要课题。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将经济学概念成功地运用于文化研究的典型例子。
它是布迪厄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进行非经济学解读之后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2006年11月08日05:01 大河网-河南日报皮埃尔·布迪厄,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
布迪厄著述达340余种,涉及人类、社会学、教育、历史、政治、哲学、美学、文学、语言学等领域,其影响遍及世界,特别是欧美知识界。
2000年,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他国际人类学最高荣誉赫胥黎奖章。
“文化资本”(capitalculture)是布迪厄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概念进行扩展后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
布迪厄将资本具体划分成三大形态: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
文化资本是一种表现行动者文化上有利或不利因素的资本形态。
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而且转换过程是以教育资质的形式制度化的。
布迪厄认为当代社会,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所有领域,并取代政治和经济等传统因素跃居社会生活的首位。
也就是说,现代政治已无法仅凭政治手段解决问题,而现代经济也无法只依靠自身的力量而活跃。
假如没有文化的大规模介入,那么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是缺乏活力的。
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包括三种基本形态:身体形态、客观形态、制度形态。
文化资本的第一大形态是身体形态。
身体形态文化资本通常指通过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精神与身体一部分的知识、教养、技能、品位及感性等文化产物。
身体形态文化资本的积累不仅十分漫长,极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它最终也只能体现于特定的个体身上。
它“是无法通过馈赠、买卖和交换的方式进行当下传承的”。
文化资本的第二大形态是客观形态,即物化状态。
具体地说,就是书籍、绘画、古董、道具、工具及机械等物质性文化财富。
显然,这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文化资本,是可以直接传递的。
不过,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并不是一种与身体化过程毫不相关的完全“物化”资本。
人们通常以为只要有足够的金钱就可以立刻得到它们。
但事实上,任何事物要想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发挥固有作用的话,那么它必然或多或少地具备一些身体化形态文化资本的特征。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分析其在社会学、文化研究和教育平等领域的深远影响。
布迪厄作为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文化资本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不平等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首先将对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最后探讨该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并行的资本形式,它体现在个人的教育程度、文化素养、技能以及审美趣味等方面。
文化资本不仅是个人社会地位和经济成就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来源。
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资本具有继承性,即它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从一代传递到另一代,从而形成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差距。
通过对文化资本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不平等现象,揭示出隐藏在文化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
文化资本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教育平等和文化传承的新视角,促使我们反思当前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方式,以实现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发展。
本文将分为几个部分对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将介绍文化资本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我们将分析文化资本在不同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包括教育、文化产业和社会分层等;我们将探讨文化资本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以及如何借鉴该理论来促进社会公平和文化发展。
二、文化资本理论概述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资本理论是一个多维度、深入人心的社会学分析框架,旨在理解和解释社会不平等和文化差异。
该理论主张,文化资本是一种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并列的重要资本形式,它在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轨迹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文化资本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通过教育、文化实践和社会化过程获得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物质的(如书籍、艺术品),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知识、技能、语言、习惯、态度和价值观)。
这种资本在个人层面上表现为个人的教育程度、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而在社会层面上则体现为一个群体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
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现代化因素日益增长,传统文化在与全球化文化的交锋中日益被边缘化。
本文试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内涵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资本,并从文化资本再生产和文化资本转换的角度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标签: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再生产;文化资本转换;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一、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解读布迪厄在《资本的形式》一文中,通过对资本范畴的进一步研究,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文化资本的基本概念,提出了自己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在个体的实践行动、场域关系、家庭背景等社会关系中研究文化资本,力求在具体性和差异性中透视文化资本,并将其划分为三种状态:具体的状态、客观的状态和体制的状态。
具体化的文化资本要储存于身体之中,所以它“力求收获的工作是针对自身(自我进步)的一种工作,这种努力预先就假定了必须要有个人性的投入”,①也就是说,个体化文化资本的获得以内在化为前提,必须由习得者亲力亲为,不能替代或传承。
一旦获得,它就成为人内在素质的一部分。
文化产品是文化资本的客体化形式,包含着一定的文化价值,是文化观念和文化能力的物化,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象征性。
②文化产品的物质性,指其可以传递和转让;而文化商品又是储存于个人身体之中的具体文化资本的外化,传递活转让具有有限性。
体制化的文化资本是经过某种制度确认的文化资本,往往是以学术资格的形式出现的,“学术资格和文化能力的证书起了很大的作用,这种证书赋予其拥有者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的、经久不变的、有合法保障的价值”。
③二、文化资本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资本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非常丰富,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语言、社会风俗、礼仪、节庆、表演艺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等,这些传统文化是可以和“文化资本”的概念相契合的。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例如戏剧、武术、技艺绝活等等这些正是布迪厄所说具体化的文化资本。
布迪厄理论的背景 模块及特点研究

2、社会空间:社会空间是布迪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由社会 关系所构成的网络。在这个空间里,不同的社会群体相互竞争、合作,以获取更 多的资本和权力。
3、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是布迪厄理论的核心之一,它指的是附着于文化产 品或实践中的社会价值。文化资本对于社会成员的地位和权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可以代际传递,也可以在教育系统中获得认可。
感谢观看
其次,布迪厄的文化消费理论提醒我们要注意到文化消费的主观性。在文化 消费中,消费者的主观体验和表达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消费者的个体差异和 主观体验,了解他们是如何根据自己的喜好、价值观和生活经验来选择和解读文 化产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为市场提供更 好的产品和服务。
首先,布迪厄的理论提醒我们社会行动者的主动性。在传统社会学中,行动 者往往被视为社会的被动承受者,而布迪厄的理论则强调了行动者的主观性和创 造性。他认为,行动者不仅仅是被社会结构所决定的,更是在积极地构建和重塑 社会结构。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和研究行动者的动机、意图和行为逻辑。
其次,布迪厄的理论使我们更加社会实践的多样性。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 规则和逻辑,这使得社会实践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同时,每个行动者都有着不同 的惯习和资本,这也使得他们的社会实践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 不同社会实践之间的差异,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多元化。
最后,布迪厄的文化消费理论也提醒我们要注意到文化消费的创造性。在文 化消费中,消费者不仅仅是消费者,而且是创造者。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 和创造力来创造新的文化产品,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和表达自己的身份。因此, 我们需要消费者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通过消费来创造新的文化产品和 服务。
总之,布迪厄的文化消费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文化消费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指 导。它提醒我们要注意到文化消费的社会性和主观性,同时也注意到消费者的创 造力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为市场 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迪厄“文化资本”观念的本源、早期发展与现状3〔英〕D.罗宾斯 李中泽摘译 中图分类号 C91 3本文摘译自《英国社会学杂志》2005年第1期(pp.13~30),作者德里克·罗宾斯(Derek R obbins )系英国东伦敦大学社会科学、传媒与文化研究院教授,著有《皮埃尔·布迪厄的工作》(The Work o f Pierre Bourdieu ,1991)和《布迪厄与文化》(Bourdieu and Culture ,2000)等著作。
一、布迪厄文化观念发展的文化语境若想探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观念,还需从他早年的生活谈起。
他在后来对于个人成长经历的表述说明,他是在不同的环境里长大的。
在《反思社会学导引》(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一书的某些段落中,布迪厄曾回顾说:他就像福楼拜(Flaubert )一样,由于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入寄宿学校,因此有能力客观地思考个人的经历(布迪厄、华康德,1992:205)。
在《语言与符号权力》(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一书里,布迪厄同样谈到了自己在孩提时代所体会到的贝阿恩(B éarn )家乡方言与学校正规法语之间的语言差异(布迪厄,1991:68~69)。
是否这些与他日后的立论有关?换句话说,是否有一种经验式的差异造成了二元的概念化?或者说,是否这种概念化被用于解释他的经验?这些疑问均尚难断定。
但是,事实表明,布迪厄的思维总是带有二元性的特征,一方面是人们所称的自然的、家庭特有的、内部的或者说传统的文化;另一方面是非自然的、习得的、构成的或者公众的文化。
这种二元性得到体制性的强化。
这是介于区域的、地方的或者土生土长文化和大都市、中心省或者殖民主义文化之间的二元性。
如果从更加概括和富有哲理的角度来说,那是“生活世界”(life-w orld )和“系统世界”(system -w orld )之间的二元性,也正是布迪厄寻求将其转化为辩证法的东西。
布迪厄的社会生活和智力发展轨迹的特点广为人知。
作为法国西南部比利牛斯山脉地区波城(Pau )一所高中里大学预科班的高才生,布迪厄在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cole Normale Sup érieure )之前,便转入了位于巴黎塞纳河左岸的一个有声望的预科班(classes pr éparatoires )。
他逐渐习得的文化加强了习得文化与自然文化的实际分离。
在巴黎高师,哲学训练是常规课程。
但是,根据布迪厄1987年在《杂谈》(Choses Dites )上发表的“哲学实习”所言,他既受到法国传统上的历史学家、科学哲学家的极大影响,也受到现象学、本体论和存在主义理论的影响。
他承认阅读过萨特的著述,但自己并非存在主义者;他也阅读了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著作。
内在的事实表明,布迪厄受到梅洛-庞蒂著作的极大影响。
虽然布迪厄仅仅提到他阅读过胡塞尔的早期著作,但事实表明,他也十分熟悉胡塞尔遗作中的一些主要文本———例如《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The Crisis o f the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胡塞尔,1970)和《经验与判断》(Experience andJudgment ,胡塞尔,1973)。
同时,布迪厄感兴趣的是科学哲学、新康德认识论以及批评客观主义科学的现象学课题。
布迪厄还感兴趣于卡西勒(Cassirer )的符号形式哲学,因为那是康德学说的一部分。
这表明,布迪厄着眼于在社会构成的形式或者解释性话语中,而不是在超验或先验的范畴里施展才能。
看起来,他更加受到现象学方式而不是先验现象学观点的影响。
他看起来是接受了胡塞尔早期的方法,但事实上胡塞尔后期试图63整合历史和社会偶然性的做法引起他更多的共鸣。
这一切都表明,布迪厄的哲学导向是功能性和工具论的。
他对于思辨哲学不感兴趣,那些哲学读本提供给他一种语言,使他能够客观地谈论个人经历的二元性。
布迪厄的研究形式强化了理智与初级经验的分离,而他的研究内容则为他提供了一种哲学话语,使他得以陈述这种二元经验。
论及布迪厄早期研究时所应关注的另一点是:他理智地塑造了一种传统,即不关注文化分析。
这与包含文化历史(Kulturgeschichte)或者人文科学(G eisteswissenschaft)的德国传统不相吻合。
简而言之,布迪厄感兴趣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碰撞,而不是各种文化本身。
他曾描述说:他研究阿尔及利亚的原本目的,是要从经验角度出发,探索哲学的状态,特别是要成就一种“情感生活的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affective life,布迪厄,1987: 16;1990:6~7)。
布迪厄总是被歌德“选择性亲和力”(elective affinity)观点的含义所打动,这也使他更加明确地为其身后出版物选定了书名:《阿尔及利亚印象:选择性亲和力》(Images d’Algérie:Une affinitéélective,布迪厄,2003)。
该书汇集了布迪厄自己早期研究阿尔及利亚的照片及其与弗朗斯·舒尔特海斯(Franz Schultheis)的访谈录。
布迪厄刻意了解生物性在影响人们文化品位方面的决定程度,个人所继承的自然文化又如何左右他们对于非自然文化产品或象征物的选择。
布迪厄对客观文化感兴趣,其目的在于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这种文化去进行文化适应活动的。
使用“了解”一词别有含义,因为从方法论而言,布迪厄的研究一直是在追求理解而不是在追求解释之中进行的。
我想,布迪厄会赞同利奥塔在其首部著述《现象学》(La phénoménologie)中的说法———“在人文科学里进行实在的解释,就是要提供可理解性”(利奥塔1991[1954]:76)。
二、文化分析方法的直接本源布迪厄在阿尔及利亚的工作是探索性的。
他意识到,法国的殖民主义干预已经迫使那里的乡下人和游牧部落的人们调整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为的是适应阿尔及尔的生活。
他想调查这种强制式的文化适应过程。
他的第一本著述《阿尔及利亚社会学》(Sociologie de l’Algérie,布迪厄,1958)就是试图描述其社会原状。
布迪厄提供了有关4个部落不同的社会组织情况的记述。
书中的描述是他随后与阿尔及尔人进行访谈的主线。
这些人都来自上述部落,而他们为了适应现代的都市生活,都改变了个人的行为方式。
为了避免导向性的因果式解释,布迪厄努力构建一种框架,使得此前和之后的个人行为现象可以得到对比。
他利用社会科学去解释部落组织,例如,他运用韦伯对于新教的分析,论述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摩押部落(M oabite tribe)所发挥的作用。
他还首次获得了与统计工作者合作的经验,《阿尔及利亚的劳作与劳作者》(Travail et travailleur s en Algérie,布迪厄,1963)一书包含了大量统计数据和高质量的人种学信息,其中还包括他撰写的导读,以此勾勒出统计数据和案例分析在描述社会现象时所发挥的互补作用。
他在探索描述社会现象的方法,而且从并置的现象中推断出某些对于文化适应过程的解释。
换言之,他是在一种框架中检验不同种类社会科学解释的有效性,在此框架内,他极为感兴趣的是所见的非因果性并置现象。
《阿尔及利亚社会学》一书所列的书目文献说明,布迪厄在为阿尔及利亚的研究工作做准备时,曾阅读过20世纪40~50年代一些美国文化适应理论家的著述。
很明显,他引述过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Melville Herskovits)和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的观点。
布迪厄还特别引用过赫斯科维茨《文化适应:文化接触研究》(Acculturation:The Study o f Culture Contact,赫斯科维茨,1938)一书的某些观点。
这是一部重要的著作,与此前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分会(the Sub2C 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S ocial Science Research C ouncil)发表的“文化适应概要”(Outline on Acculturation)一文相呼应。
该分会当时正在寻找界定文化适应的定义,以便规范研究方法,因为涉及黑人和美国印第安人的种族关系方面的研究具有政治敏感性。
赫斯科维茨一直是该分会的成员之一,但是,他选择了独立而细致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他的著作就文化适应、同化和传统提供了有用的分类,有力地强调了采取历史方法的必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甄别文化接触的结果所带来的变化。
该书还强调,文化适应分析需要对于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分析,而不是客观化的“文化”,因为人是文化的携带者。
73这些被强调的观点可能吸引了布迪厄的注意。
三、布迪厄对文化适应性分析的独特改造我不想详述赫斯科维茨的观点,但是,就赋予社会科学的地位和功能而言,布迪厄与赫斯科维茨之间在认识上的差异程度,或者在与社会科学哲学的关系方面,对于我论述布迪厄“文化资本”观点的起源、发展与现状是至关重要的。
赫斯科维茨可被视为原始结构主义者(proto-structuralist),他运用经验主义、推导的方式去演绎文化接触的普遍规律。
这是科学的功能,若想成功,科学家就必须退出战斗(hors de combat)———在观念上和制度上保持客观、独立。
虽然布迪厄在阿尔及利亚实地考察时并未充分表明自己的立场,然而,他在其第一部专著里明确指出,他在阿尔及利亚服兵役期间所见和所经历的“文明冲突”(clash of civilizations)成为他日后从事研究的激励因素。
不同于赫斯科维茨的是,布迪厄并不热衷于从所观察的事物中推出科学真理,但这并非意味着他的分析有偏袒性。
布迪厄努力创造一种功能性的客观化,其在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
《阿尔及利亚社会学》是对传统社会组织的客观描述,它作为一条主线引导当地研究人员的研究实践。
这些人员组成了助手团队,对于“现代”阿尔及利亚社会进行着两个接续性的经验式分析。
因此,该书旨在发挥内在功能,帮助阿尔及利亚人将自己的文化势能引入建设后殖民地的、独立的国家的进程之中。
该书还旨在发挥跨文化功能。
布迪厄的《阿尔及利亚社会学》于1958年作为《我知道什么》(Que Sais-je)系列丛书之一出版。
该系列丛书是由法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开本的导读式文本。
就在同一年,加谬(Camus)以《阿尔及利亚编年史》(Chroniques algériennes,加谬,1958)为书名,重新发表了他早期有关卡比利亚人(K abylia)经历贫困和苦难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