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听琴》课后练习题解析

合集下载

《蔡邕听琴》课后练习题解析

《蔡邕听琴》课后练习题解析

《蔡邕听琴》课后练习题解析吴人有烧桐以爨者①,邕②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③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

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

”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⑥。

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

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⑦矣。

”(《后汉书蔡邕传》)注释:①吴人有烧桐爨(cun)者:吴地有人用桐木蒸饭。

②邕(yōng):即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且精通经史、音律、天文,是蔡文姬之父。

③裁:制作。

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⑤将命者:侍从。

⑥怃然:惘然的样子。

⑦足以当之:足以称为杀心了。

文言知识:说“向”。

练习:1、解释:①名②屏③潜④却⑤耸然⑥莞然2、翻译:①比往而酒已酣焉②邕素为乡邦所宗③邕具以告④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3、理解:从“蔡邕听琴”的角度看,这则故事要说明“向”是个多义词。

一、指“面对”、“朝向”。

上文“方向鸣蝉”中的“向”即指“朝向”。

二、指“接近”、“临近”。

李商隐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向晚”即临近晚上。

又,杜甫诗:“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昏黑”即临近昏暗。

三、作为时间副词,表过去,但其含义要随文而定。

上文“蔡君向来”及“我向鼓弦”中两个“向”,均应理解为“刚才”;《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中的“向”,应理解为“早先”;《捕蛇者说》中“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中的“向”,应理解为“从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可以说是一首爱情诗。

着重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换了几个词语而已,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二)学法引导诗歌重在体会,可以通过朗读的方法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关雎》的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淑女,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蒹葭》则可采用读准一个诗节推及其他的方法进行朗读,然后采用提问、质疑、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

(三)审美鉴赏含蓄生动的起兴美起兴,是《关雎》一诗反复运用的艺术手法。

比如,诗的一开头就用“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来起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听到雎鸠鸟清新流转的歌唱而春心荡漾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切。

又如以荇菜既得而“采之”“毛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

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重点难点突破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精品文档】听琴阅读答案-word范文 (9页)

【精品文档】听琴阅读答案-word范文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听琴阅读答案篇一:蔡邕听琴选段阅读蔡邕听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①,邕②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③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初,邕在陈留④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

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

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

”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⑥。

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

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⑦矣。

”(《后汉书·蔡邕传》)注释:①吴人有烧桐爨(cuàn)者:吴地有人用桐木蒸饭。

②邕(yōng):即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且精通经史、音律、天文,是蔡文姬之父。

③裁:制作。

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⑤将命者:侍从。

⑥怃然:惘然的样子。

⑦足以当之:足以称为杀心了。

文言知识:说“向”。

练习:1.解释:①名②屏③潜④却⑤耸然⑥莞然2.翻译:①比往而酒已酣焉②邕素为乡邦所宗③邕具以告④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3.理解:从“蔡邕听琴”的角度看,这则故事要说明“向”是个多义词。

一、指“面对”、“朝向”。

上文“方向鸣蝉”中的“向”即指“朝向”。

二、指“接近”、“临近”。

李商隐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向晚”即临近晚上。

又,杜甫诗:“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昏黑”即临近昏暗。

三、作为时间副词,表过去,但其含义要随文而定。

上文“蔡君向来”及“我向鼓弦”中两个“向”,均应理解为“刚才”;《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中的“向”,应理解为“早先”;《捕蛇者说》中“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中的“向”,应理解为“从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1 《古代诗歌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1 《古代诗歌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1 《古代诗歌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

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参考答案: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

前两句是说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诗人却无缘相见。

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后两句天地之“悠悠”与人之“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

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

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

二、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

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望岳》:结尾两句写诗人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会当”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

诗句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登飞来峰》:结尾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

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的。

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曾被用来借代奸邪小人。

联系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坚决斗争等行为,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三、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

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必修下全册古文理解性默写题及解析

部编版必修下全册古文理解性默写题及解析

部编版必修下全册古文理解性默写题及解

前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部编版必修下》全册古文理解性默写题及解析。

以下为题目及解析内容,供参考研究之用。

第一篇
题目:
1. 《离骚》是谁的作品?这篇作品以什么身份写的?请写出全
社课《离骚》的作者和身份。

解析:
《离骚》是屈原的作品。

这篇作品是屈原作为一个流放者写的。

全社课《离骚》的作者是屈原,他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第二篇
题目:
2. 《蒲津赋》是谁的作品?请写出全社课《蒲津赋》的作者。

解析:
《蒲津赋》是司马相如的作品。

全社课《蒲津赋》的作者是司马相如,他是西汉末年的文学家。

第三篇
题目:
3. 《竹石》的作者是谁?这篇作品主要表达了什么?
解析:
《竹石》是陶渊明的作品。

这篇作品主要表达了陶渊明心境中的淡泊和自然之美。

第四篇
题目:
4. 请写出《庄子·养生主》所表达的主要思想。

解析:
《庄子·养生主》主要表达了庄子对于人的生活态度和养生之道的思考,强调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平静。

第五篇
题目:
5. 《青玉案·元夕》的作者是谁?这篇作品主要描写了什么场景?
解析:
《青玉案·元夕》的作者是辛弃疾。

这篇作品主要描写了元夕夜晚的喜庆氛围和华丽的灯火景象。

结束语
以上是《部编版必修下》全册古文理解性默写题及简要解析。

希望对大家的研究有所帮助。

2020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音乐有关的练习附答案

2020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音乐有关的练习附答案

2020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音乐有关的练习附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9分)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

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李贺《将进酒》:“皓齿歌,细腰舞。

”)一样,选词造语十分贴切。

B.次句写到弹筝。

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是说弹者独处,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

它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

C.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外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接下去却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时刻。

D.“别有深情一万重”,是因为上句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声停”,它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弹者从里面能获得这种感受。

2.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它化用了《琵琶行》中的哪几句诗?(6分)答: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9分)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中记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

B.“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侧面描写蜀僧弹琴。

“挥手”是弹琴的动作;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C.“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的畅快、愉悦。

同时运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

D.“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蔡邕听琴阅读答案

蔡邕听琴阅读答案

蔡邕听琴阅读答案吴人有烧桐以者①,邕②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③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初,邕在陈留④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

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

将命者…告主人曰:“君向来,至门而去。

”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⑥。

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

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⑦矣。

”(选自《后汉书·邕传》)【注释】①吴人有烧桐(cuàn)者:吴地有人用桐木蒸饭。

②邕(yōng):即邕,东汉著名家、书法家,且精通经史、音律、天文,是文姬之父。

③裁:制作。

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⑤将命者:侍从。

⑥怃然:惘然的样子。

⑦足以当之:足以称为杀心了。

【文言知识】说“向”。

“向”是个多义词。

一、指“面对”、“朝向”。

上文“方向鸣蝉”中的“向”即指“朝向”。

二、指“接近”、“临近”。

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向晚”即临近晚上。

又,诗:“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昏黑”即临近昏暗。

三、作为时间副词,表过去,但其含义要随文而定。

上文“君向来”及“我向鼓弦”中两个“向”,均应理解为“刚才”;《》中“寻向所志”中的`“向”,应理解为“早先”;《捕蛇者说》中“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中的“向”,应理解为“从前”。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名②屏③潜④却⑤耸然⑥莞然2.译:①比往而酒已酣焉②邕素为乡邦所宗③邕具以告④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3.理解:从“邕听琴”的角度看,这则要说明【参考答案】1.①命名②屏风后③暗暗地④退⑤惊动的样子⑥微笑的样子2.①等到(他)去时对方已喝得酒酣耳热了;②邕一向为乡里人所推崇;③邕一一把全部情况告诉对方;④这难道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3.邕精通音律,善于辨识琴声。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含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含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含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经》中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句诗中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2)在我国肆虐时,日本向我国捐赠了抗疫物资,在防护服包装箱上题写了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结合《无衣》全诗,分析日本捐赠方题写这一诗句想表达的意思。

(3)《关雎》与《无衣》都使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夭《诗经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天,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

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内容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诗经》中常用“比”的手法,结合诗句,赏析本诗中“比”的手法。

3.古诗鉴赏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龃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龊: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请结合具体字词品析本句所蕴含的情思。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从炼字角度,赏析首联中“辅”和“望”的妙处。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会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看法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邕听琴》课后练习题解析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①,邕②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③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初,邕在陈留④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

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

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

”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⑥。

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

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⑦矣。

”(《后汉书·蔡邕传》)
注释:
①吴人有烧桐爨(cuàn)者:吴地有人用桐木蒸饭。

②邕(yōng):即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且精通经史、音律、天文,是蔡文姬之父。

③裁:制作。

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⑤将命者:侍从。

⑥怃然:惘然的样子。

⑦足以当之:足以称为杀心了。

文言知识:说“向”。

练习:
1.解释:
①名②屏③潜
④却⑤耸然⑥莞然
2.翻译:
①比往而酒已酣焉
②邕素为乡邦所宗
③邕具以告
④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3.理解:
从“蔡邕听琴”的角度看,这则故事要说明
“向”是个多义词。

一、指“面对”、“朝向”。

上文“方向鸣蝉”中的“向”即指“朝向”。

二、指“接近”、“临近”。

李商隐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向晚”即临近晚上。

又,杜甫诗:“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昏黑”即临近昏暗。

三、作为时间副词,表过去,但其含义要随文而定。

上文“蔡君向来”及“我向鼓弦”中两个“向”,均应理解为“刚才”;《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中的“向”,应理解为“早先”;《捕蛇者说》中“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中的“向”,应理解为“从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