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力的存在》说课稿
《力的存在》说课课件20111125

1、知识目标:能从力的现象概括出力的两种作用 效果,从而确认力的存在;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能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理解力的相互性, 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探索力的作用效果和作用特点, 促进抽象思维能力发展。
3、情感目标:通过对力的存在的学习,加深热爱 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
4
教学重点: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力的作
用的相互性。
教学难点:对力的概念理解。
5
教(学)法:本节课以学讲稿为主要载体,通 过分析生活实例和动手实验,建立对力的理 解
教学准备:课件、
30个两种颜色的气球 一个装满红墨水的玻璃瓶
6
一、类比引入:展示树 枝被风吹弯的图片 1、是什么把树吹弯了? 2、我们能看到风吗? 3、这节课,我们也要 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去研 究看不见的力的存在
教师点拨: 至少要涉及两个物体 标明的动词
10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通过完成气球实验,完成学讲稿并归纳
回答。
教师点拨:以卵击石 游泳、汽车撞柱 拍桌子
11
六、课堂小结(完成学讲稿)
七、课堂演练(学讲稿)
八、随堂小测(5道选择题):2分钟做,2
分钟展示、讨论,1分钟统计情况。
7
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通过压气球、捏水瓶、弯尺等小实验, 完成学讲稿并归纳回答。
教师点拨:微小形变
8
三、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通过完成气球实验,完成学讲稿并归纳
回答。
教师拨:
运动状态
9
四、力的概念
通过分析3个生活实例,学生自己去归纳力
力的存在-公开课说课

公开课说课
根据农村中学学生的特点,我将本课的内容设计得比较基础,但它却很重要。
很明显,本节课有二个重点,力的三要至少和力的示意图,如何落实这个两个重点呢?
1.解决力的三要素时,我是用常规办法,由经典的图片和例子引入并得出力的三要
素,不过在巩固知识点时,设计了几道程序,先分析图片,再分析实物工具,再
自己找生活实例加以说明,逐层深入,目的是让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老师们不难发现,这里其实隐含了初三杠杆中力臂的知识,当然不提及,只体
会)。
2.解决力的示意图时,先搞清它的作用,再练习作图,通过各种情形的作图加以深
化,如水平的,斜角的,斜面的,一个力的,二个力的等等,培养学生逐步解决
问题和认真作图的素养与能力(注意的是,以前要求的是力的图示,现在改成力
的示意图,更加简单,实效性更强。
我们以后受力分析时,画得都是力的示意图。
)我是我本堂课的思路,有不妥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 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点的理解。
2.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实例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第一章:力的概念1.1 引入力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
1.2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并分析力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力的作用效果2.1 引入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可以使物体变形,也可以使物体加速、减速或改变方向。
2.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力的作用效果,并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第三章:力的作用点3.1 引入力的作用点: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作用的起始点。
3.2 讲解力的作用点的判断:力作用的起始点即为力的作用点。
3.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实例中力的作用点,并判断力的作用点。
第四章:力的计算4.1 引入力的计算: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的计算方法。
4.2 讲解力的计算公式: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变形或运动变化的程度。
4.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实例计算力的大小,并判断计算结果。
第五章:力的实际应用5.1 引入力的实际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5.2 讲解力的实际应用:力可以用来启动机器、移动物体等。
5.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实例中力的实际应用,并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最新科学:2.3《力的存在》教案(6)(浙教版七年级下)

第三节力的存在第一课时力的作用效果从这节内容开始学生要接触力,力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存在,学习力的知识要从感受力的存在开始,认识力是今后学好力的其它知识的基础。
一、学情分析1. 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一些浅显的认识,但有的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要使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最好是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判断力的存在的方法——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⑴有的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需要对微小的形变放大。
⑵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
2.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两个有关力存在的具体表现:(l)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子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力既具体又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不要出现力的概念,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去逐步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
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一)演示实验引入教师演示:1.连接一简单电路,闭合开关,电灯发亮。
问:导线中有什么存在?从什么现象你知道了有电?2.出示“树动知风”图片。
问:知道了什么?从什么现象中看到?小结:风和电看得到吗?我们可以怎样来感受?(作用效果)展示“举重运动员图片”你看出了什么?引出“力”(板书)(二)力的存在教师:我们根据电灯发光、电热丝发热就能确认电路中有电流;根据小磁针发生偏转来确认磁场的存在。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基本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要素、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力的概念、基本要素和作用效果。
3. 采用示例法,展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5.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感知力的存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介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基本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展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7.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感知力的存在。
8.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9.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并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基本要素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绘制的力的示意图,评价学生对力的示意图的掌握情况。
3. 采用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感知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力的种类,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2. 介绍力的单位,如牛顿(N)。
力的存在说课稿

力的存在说课稿
第3节《力的存在》说课稿
一、说教学任务
1、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的基础与起点
力、力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词,对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但学生对力不只是不知所以然,连知其然的也不多,学生已有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什幺是力?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反作用力到底是怎幺产生的?这些问题学生很难说清楚的。
对学生来说,他们见到的是:力可以打碎一只玻璃杯,力可以让汽车运动起来,力可以把物体举高……等力的作用的具体事例,并没有形成力的概念。
基于学生对力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将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积极动手实验,在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归纳的过程中,把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概念概括出来。
(2)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核心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力是科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初中科学的基础。
力的现象客观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力的现象,感受到力的作用,享受着力的作用带来的便捷,同时也被力所。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力的存在》PPT说课教学课件

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①使用前先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
②观察弹簧秤的刻度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 多少牛顿?量程是多少? 称量时,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③弹簧秤要正确放置,使弹簧能沿着其轴线 方向自由伸缩。(弹簧秤沿力的方向放置)
④读数时,视线需与指针相平
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1.会认:正确识别弹簧秤
认清弹簧秤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 量程、最小刻度值.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甲物体对乙物体作用一个力时,乙物体反过来 也会对甲物体产生力的作用。我们通常把甲对 乙的作用叫作用力,乙对甲的作用力叫反作用力。
站在滑板上推墙
推
手
墙
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乌贼不断地向后喷水……
乌贼用力将水压出体外, 给水一个向后的力, 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所以压出去的水给乌贼一个向前的力。
人用力划浆,浆对水一个向后的力,由于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浆同时也受到水对它的 向前的力,正是这个力使船向前进。
两车相撞时, 小车对大车有作 用力,大车发生 形变,由于力的 作用是相互的, 大车同时也对小 车有作用力,这 个力使小车也发 生形变。
火箭向下喷燃气, 给燃气一个向下的力, 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跳板对运动员向上的弹力能 使运动员向上运动,这说明 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大小(牛) 约0.001 约1 约700 约3×103 约3×104 ~4×104 约2×105 ~3×105
●你知道怎么测量力的大小吗?
力大小不同,效果会相同吗?
力的大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不同,我们可 以来测量力的大小.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
3. 让学生学会使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如力的示意图和力的箭头表示法。
4. 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来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作用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性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矢量性和物质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教具,如弹簧测力计、力的示意图和力的箭头表示法的图示。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改变形状或改变运动状态。
3.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
相互性指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即如果物体A对物体B施加了一个力,物体B也会对物体A施加一个力。
矢量性指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可以用力的箭头表示法表示。
物质性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需要至少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4. 讲解力的图示表示方法:力的示意图是一种简单的图示方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力的箭头表示法是一种更精确的表示方法,除了表示方向和大小外,还表示力的作用点。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来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绳子使车移动、用手推门等。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力的作用现象,试着用所学的知识解释。
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概念、基本性质和图示表示方法。
对于没有掌握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或讲解。
六、教学拓展:1. 讲解力的分类:按性质分,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等;按效果分,力可以分为拉力、压力、推力、吸引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力的存在》说课稿一、说教学任务1、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的基础与起点力、力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词,对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但学生对力不只是不知所以然,连知其然的也不多,学生已有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什么是力?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反作用力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问题学生很难说清楚的。
对学生来说,他们见到的是:力可以打碎一只玻璃杯,力可以让汽车运动起来,力可以把物体举高……等力的作用的具体事例,并没有形成力的概念。
基于学生对力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将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积极动手实验,在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归纳的过程中,把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概念概括出来。
(2)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教学的核心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力是科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初中科学的基础。
力的现象客观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力的现象,感受到力的作用,享受着力的作用带来的便捷,同时也被力所困扰而无法自由飞翔。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这些结论的得出,需要在一定的观察、实验等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练得到。
用力的作用相互性分析生活、自然中的现象,可以深化对力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能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体验、实验探究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2.通过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感受运用抽象思维建立概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2.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的过程及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自制发射台、气球、打气筒、小车、小磁铁、回形针、细线、弹簧、U形磁铁、塑料尺、乒乓球、空可乐瓶、滑板车、微小形变演示仪、反冲汽车等。
二、说教法科学教学不只是给学生一些知识,更应该给学生一些科学方法和思想:对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进行实验、思考、归纳的习惯,对生活经验的批判及对科学探究的热爱。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动手实验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一系列的实验活动,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力的作用的相互性、领会力的概念、运用力的概念解释现象,让学生对力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并从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设计实验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建立起力的概念,体验探究过程,主动建构知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神舟七号”飞船等的成功发射,已经让学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而感到骄傲,而火箭升空也是基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所以,教学时可以从火箭发射引入新课,并紧接着用充气气球在细线上的运动来模拟火箭升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力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学生从身边的事例“感受力的存在”,通过实验 “体验力的效果”,这样的设计重现了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究来归纳提练,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养成用研究者的眼光来看待自然现象;“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的理解,需要教师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释有关现象的过程中来领会,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述问题的能力和表述的逻辑性。
三、说学法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现学习,具体方法是:①创新实验,引入新课,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②自主探究,感知力的存在;③活动中学习,体验力的效果;④归纳总结,建构力的概念;⑤学以致用,领会力的作用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一、创新实验,引入新课情景:“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及宇航员在太空中高举五星红旗的一组图片。
当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举起,中国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我们中国人的量。
有哪些同学通过电视观看了“神舟七号” 飞船的成功发射、宇航员出舱、胜利返回等过程?如果你观看了这些过程,那份激动、那份自豪,将会永远铭记。
那么,同学们是否想知道火箭是依靠什么力量升空的呢?让我们先来模拟火箭升空。
实验:以充气气球反冲上升实验模拟火箭升空,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在实验中,自制了一个引导装置,即将气球通过滑环串在一根细线上,当充足气的气球的口松开时,气球就能沿细线迅速上升,实验效果就很明显。
(在气球升空的实验中,不是随意将气球放飞,而是用一个引导装置使气球在一条直线上升空,使实验现象更显著。
同时,以实验创新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使火箭升空与使气球上升都需要力的作用,并且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原理是一样的,你相信吗?要知道这个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力的存在”。
二、自主探究,建构概念1.感受“力”的存在情景: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武术运动员表演动作等一组图片。
你也能表现出你的力量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力”的存在。
实验:学生按下面的四个方面内容,分四大组进行实验,做到人人动手,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持续一段时间,以感受“力”的作用。
(1)用两个手指夹住小车,并尽可能抬高手臂;(2)用手提凳子,使凳子离地;(3)双手相对放于胸前,并相互挤压;(4)与同桌同学单手拉起,并呈拔河状。
实验后先让学生说说感觉,并在学生的这种“酸痛的”感觉的基础上,指出人类的祖先就是从推拉提压等作用引起的肌肉酸痛中感受到力的存在。
情景:给出树被风吹弯、钳子夹山核桃等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力的存在。
2.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实验:每两人一组,提供学生器材:弹簧、气球、塑料尺、空可乐瓶、乒乓球等,演示力的存在,并让学生给出让人信服力存在的依据。
学生在动手实验后,会给出“两手挤压气球(乒乓球、空可乐瓶),气球(乒乓球、空可乐)变形”、“拉或压弹簧,弹簧会变形”、“手压塑料尺,塑料尺弯曲“等事例,从而感受力的存在。
我们从物体的形状改变中感受到力的存在,可见,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效果。
各种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吗?(教师手握玻璃杯子)现在老师对玻璃杯有没有力的作用?那这个力有没有使玻璃杯发生形变呢?如果这个力能使玻璃形变?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提出力能否使所有的物体(如玻璃)发生形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不断地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有学生会回答:“如果有足够大的力就可使玻璃瓶形变”、“玻璃不是没有形变,而是大小看不出来而已”等。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微小形变放大,然后让学生回顾温度计的结构特点,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再设计实验去证明。
实验:学生动手演示玻璃的微小形变的实验,如右图。
挤压玻璃瓶,看液柱高度是否会发生改变?并让学生领会实验中的放大思想。
(以温度计中液柱高低变化是玻璃泡中液体微小膨胀的放大的实验思想,引导学生设计玻璃瓶形变放大的实验,再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插有细管的玻璃瓶让学生操作,从而使学生体验到玻璃瓶的微小形变。
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实验设计的能力得以提升,实验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得以理解。
)除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外,还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呢?实验:将学生分成四组,第一组同学将气球拍到第二组同学,第二组同学将气球拍回;第三组同学与第四组同学也对拍,感受一下力还有怎样的作用效果。
让学生给出分析:力还能使物体运动、力还能使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力还能使物体运动方向变化等。
情景:郑洁发球、姚明“盖帽”的一组图片,这组图片说明了什么?可见,力还能使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
我们把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统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因此,力还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情景:出示人推车、人踢球等一组图片。
这两个动作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会概括出人对汽车、人对足球用了力。
人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那么,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吗?情景:出示推土机推土、压路机压路等一组图片,及两只气球互相挤压的实验。
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人对物体能施加力的作用,物体对物体也会施加力的作用;那么到底如何理解力呢?你能给力下个初步的定义吗?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上面的事例,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两个物体产生力的作用一定要相互接触吗?通过实例说明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两个物体只有发生相互作用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那么不接触的物体间可否产生力的作用?你能否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让学生设计实验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学生通过磁体在相隔一定距离就能吸引铁,或将两块磁铁分别放在两辆小车上,当两辆小车靠近而不接触,小车将相互吸引或相互推斥等实验说明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特别是有学生设计出如右图所示的实验,生动而有力地说明:力的产生不以物体是否接触为条件。
情景:两辆相碰的汽车的图片,一辆行驶的汽车撞上了停在路边的汽车,这两辆汽车有没有发生力的作用呢?从两辆汽车的两败俱伤,引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深化力的概念。
实验:选择一个学生上台演示。
让这个学生站在玩滑板车,用手推墙……实验后要求该学生分析所发生的现象:你对墙的力是向哪个方向的?当你用力推墙时,你却是离墙而去,是谁给了你沿这个方向前进的力?学生分析:用手推墙时,给墙一个推力,墙就反过来给手一个力,正是这个力使人和滑板车离墙而去。
实验:进一步感受力的作用的相互性:(1)用一只气球去压另一只气球,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2)提起自己的凳子,有没有感受到凳子对手的拉力?这个力向哪个方向?由此概括出力的作用的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力的产生必定同时存在一个反作用力,力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的。
现在我们能明白两辆汽车的两败俱伤,明明是这辆车去撞击那辆车,却是两辆车都损失惨重,千万要注意安全。
4.领会“力”的概念小磁体回形针 细线当用浆划船时,船就前进,那么,是谁给船前进的力?学生分析:人用力划浆,浆对水一个向后的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指出这是关键句),浆同时也受到水对它的向前的力,正是这个力使船向前进。
接着让学生分析:鱼前进的力从哪里来的?再让学生分析:乌贼前进的力从哪里来的?学生可能会认为乌贼也跟鱼一样是利用鳍来游泳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出情景:在海洋生物中,乌贼的游泳速度最快,与一般鱼靠鳍游泳不同,它是靠肚皮上的漏斗管喷水而飞速前进的,它可以使乌贼从深海中跃起,跳出水面高达7米到10米,象炮弹一样能在空中飞行50米左右。
乌贼在海水中游泳的速度通常可以达到每秒15米以上,最大时速可以达到150千米。
你能分析一下它的飞行原理吗?这时,有学生会认为是乌贼向后喷水,给外面水一个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外面水也给乌贼一个向前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