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批评》第12讲
第十章 女性主义批评 《影视批评》教学课件

2020/10/3
7
• 哈斯盖尔把电影史描述为一条曲线,从 “尊重”(默片时期)到“强暴”(60年 代和70年代的好莱坞)。
• 这条曲线的最高点由40年代的坚强的、 独立的女主人公代表,其代表是如凯瑟琳· 赫本这样的明星。
• 哈斯盖尔把自己表现为一个持异议的批 评家,经常和女性主义保持一段距离,忽视 对非白人妇女的思考并暴露了深刻的两性主 义(在她看来,赫本和特莱西是性别互补的 浪漫主义的典范)。
2020/10/3
26
•
• 女性批评中以前不大为人们所触及的以 种族为中心的批评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 视。
• 到目前为止,性别的不同是精神分析中 主体性研究的中心坐标,拉康的女性主义 电影理论在把性别问题和种族的、民族的 、阶级的、国家的或其他的差别结合起来 研究上还很欠缺,无论是在视觉和叙事符 码、或者还是在观众反映的分析上。
2020/10/3
17
•
• 在另一方面,女人则被确定为奇观,或 象墨尔维所描述的“可看性”上。
• 墨尔维观察到,“在一个由性别的不 平衡所构成的世界里,看的快感被分裂成 积极的/男性的和被动的/女性的两个部分” 。
• 墨尔维排除了在叙事电影中女性观众通 过挑衅性地利用指定给观众的男性位置所 可能享有的快感。
2020/10/3
20
• 墨尔维对女性观众在叙事状态中的描绘 暗示了性别的认同和身份的确认是一个过 程。
• 这个观点被特瑞莎·德·劳瑞体斯所采纳 。劳瑞体斯认为,“真正的任务是要在叙 事中让妇女的欲望和妇女作为社会主体的 矛盾激活起来;表现她的运动和终结、她 的形象和凝视,并始终意识到观众在社会 实践中、在真实世界中都是在具体历史条 件下被性别化的,在电影中也是如此”。
影视批评完整版重点

影视批评完整版重点影视批评资料整理(1)、1896年4月24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关于低昂应评论的文章(2)以爱森斯坦为首的苏联蒙太奇学派和以巴赞的本体论为代表的经典电影批评是西方电影学理论的重要阶段。
(3)中国电影史上第一种批评传统是伦理批评模式(上世纪20年代)(4)被称作美国影评第一人的是宝林·凯尔(5)影视批评的文本类型三种:随感型、解读型、研究型(6)麦茨的《想象的能指》是第二电影符号学诞生的标志,也是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代表作(7)1973年美国学者劳拉莫尔的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是女性主义电影研究的经典文献(8)1990中国第一部低成本独立电影是由张元创作的《妈妈》(9)《四百下》电影史上最经典长镜头,导演[法]弗朗西斯.特吕弗(10)、米洛斯·福尔曼1973年执导的政治寓言片《飞越疯人院》(11)、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被称作“电影魔术师”代表作《星球大战》(12)斯提芬斯提尔伯格导演的《大白鲨》开创了暑期档电影,成为第一部突破1亿美元票房的美国电影(13)美国的马丁丶斯科西斯被称为电影社会学家(14)影视批评有哪些基本功能:①意义阐释功能②创作引导功能③审美提升功能④鉴赏总结功能(15)法国心理学家拉康把电影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联系起来起来,对影视分析学产生了巨大影响(16)电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研究主要涉及电影的哪几个方面:①研究影片中人物的无疑是活动和性心理②研究无疑是在电影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作用③研究电影媒介的文化功能(17)、美国导演希区柯克的《精神病人》成为心里惊悚片的鼻祖(18)先锋派电影中最有名的是布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的狗》关注人物的无意识和潜意识(19)瑞典伯格曼的电影《野草莓》描述梦境(20)前苏联导演安德列·塔科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二战期间经典战争片(21)《钢琴课》(导演简·坎皮恩)被称为女性必看的一部电影,关于电影与性。
影视批评第一章

二、电影的特性
要弄清电影标准的特殊性,首先要弄清楚 电影的特性。 早期关于电影特性的分类: 描绘性 文学性。
电影的绘画性,即电影主要依靠特有的镜 像捕捉与叙事艺术如蒙太奇、长镜头等营 造出一个梦幻般的视听空间。是复制、是 再现,突出了电影是一种流动的画面。 电影的文学性, 大而言之指的是电影与小 说、戏剧有较大的相似性,要贯穿作者的 意图,要塑造人物形象,要再现事件的进 程与各种矛盾冲突;小而言之,就是指电 影必须具有故事性。
二、学科的现状
影视批评学学科尚未形成
首先,现代电影遗产至今尚未得到系统的、 客观公允的总结。 其次,十七年电影的特征。 第三,从1976年“文革”结束之后到20世 纪末,中国电影、电视进入了一个多元发 展的格局。(纵向横向)
中国电影主要几代导演及作品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20世纪初到20 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 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 翁为代表。“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 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 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 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 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 之手。
广播影视批评
主讲人 :柳 明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掌握影视批评的角度、标 准、模式及方法,提高自身影视鉴赏能力, 加强艺术修养。
本门课程成绩计算方法
平时成绩(课前展示+考勤):30%
期末考试:70%
引言
“影视批评学”学科的建立
一、影视批评作为一种学科
影视批评角度和方法 ppt课件

ppt课件
19
ppt课件
3
群体性、大众性
影视作品视听兼备,拥有强有力的艺术表 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感染力强,因此是最 受大众欢迎和喜爱的艺术形式。在当代人的物 质文化生活中,影视艺术几乎是不可或缺的组 成部分,有人称其是“拥抱全世界的艺术”。
影视评论因此成为这个时代群众参与性极 强的公众论坛。
ppt课件
4
二、专业影视评论的特点
影视评论以具体影视作品的批评 为主,它是影视理论向创作实践过渡 的桥梁。
ppt课件
5
一方面,可以帮助创作主体掌握受众的审 美心理、艺术追求及其变化,从而为继续 创作提供参考;
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受众更好地欣赏作品, 提高受众审美欣赏水平,更新受众传统观 念和审美意识,形成新的审美需求和艺术 观念,为影视艺术的再创作提出更高的需 求,最终促进影视艺术的发展。
贴近影像本体,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评论。 运用这种方法,要求评论者具有较高的审美欣赏
能力和专业的影视理论知识。
ppt课件
15
其他影视批评方法:
叙事批评的方法 女性批评的方法 意识形态批评的方法 心理学的批评方法 现象学批评的方法 感官文化的批评方法 ……
ppt课件
16
实际上,在影视评论中很少单纯采用一种 方法,往往根据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几种 方法兼收并蓄,或以一种方法运用为主,
ppt课件
6
影视的“论”和“评”均为实践服务。
影视理论和影视史研究,重在阐明各种 影视理论问题。
影视理论和影视批评的交叉部分,在于 都关注当前突出的影视现象,都研究各 种影视现象产生的原因等。
ppt课件
7
三、影视评论对象的独特性
1、具体的影视作品可以作为评论对象
(完整版)影视批评ppt汇总

(完整版)影视批评ppt汇总PPT汇总第2讲:作者论与电影批评1、比尔尼克尔斯主编:《电影研究导论》,第四章关于电影的作者身份2、戴锦华著:《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章:电影作者论与文本细读:《蓝色》3、《连载三:作者研究》陈犀禾第3讲:电影类型:理论与批评1、比尔尼克尔斯:《电影研究导论》,第五章:类型理论与好莱坞电影2、托马斯沙茨:《好莱坞类型电影》,第二章: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3、托马斯沙茨:《好莱坞类型电影》,第三章:约翰福特和西部片的演化第4讲:精神分析电影批评1、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第四章:第一、第二节。
2、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第五章:第一、第二节。
3、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第五章:第三、第四节。
第5讲:女性主义、性别身份与电影批评1、《电影研究导论》,第10章性别与电影:10.1——10.52、《电影研究导论》,第10章性别与电影:10.6——10.93、远婴:《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第6讲:意识形态电影批评1、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第六章:第一节+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2、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第六章:第二节、第三节3、政治与道德机器置换的秘密——谢晋电影分析第7讲:结构主义-叙事学与电影批评1、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2、马军襄、戴锦华两篇文章3、丘静美、司徒健恩的两篇文章第8讲:后殖民主义批评1、后殖民语境与中国当代电影+第三世界批评(张京媛)2、全球性后殖民语境中的张艺谋+经验复合与多元取向3、张艺谋神话与超寓言战略+张艺谋神话—终结及其意义第9讲:明星研究与批评1、《大众电影研究》第四章:明星研究2、《电影研究导论》明星制与好莱坞电影3、裴开瑞:《明星变迁》。
2024最新国开电大《影视批评》形考任务1-4答案(陕西)

形考测试11.电影就像镜子,因为我们会把电影里的人生和自己进行比较。
A.对B.错2.电影具有艺术特质,但不完全等同于艺术的产物,其还会受到技术、市场规律等影响。
A.对B.错3.卡努杜将电影称为“第七艺术”说明他已经认识到电影具有“综合的”的本性。
A.对B.错4.电影通过视觉自留原理产生。
A.对B.错5.电影语言的发展史就是有成就的导演不断探索新的电影语言表达方式的历史。
A.对B.错6.理论家波德里亚认为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不包括()A.影像以符号的形式包围着现实B.影像是现实的反映C.影像掩盖真实的不在场D.影像掩盖和篡改现实7.只有电影()的时候,电影才开始被看成是艺术的。
A.有自己的语言方式B.具有戏剧性C.被社会大众接受D.成为全方位的欣赏8.电影之所以被称为“第七艺术”,主要是因为其出现与()密切相关。
A.社会文明B.科学技术C.意识形态D.人们接受程度9.电视和电影最大的区别是()。
A.制作者B.目标受众C.媒介特征D.传播内容10.卢米埃尔在电影美学上最重要的功劳之一就是其奠定了()A.再现主义美学B.纪实主义美学C.表现主义美学D.戏剧主义美学11.关于电影的诞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艺术形式中,只有电影的诞生时间可以考证。
B.电影的发明者是卢米埃尔兄弟。
C.电影诞生于1885年。
D.以第一部电影放映的日子为准。
12.电影中属于文学性的是()A.舞蹈设计B.对话设计C.故事设计D.人物关系设计13.影视创造我们的生活,也虚拟或扭曲我们的生活A.对B.错14.电影是人类梦想的实现、身体的想象的延伸。
A.对B.错15.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正确应对影视鉴赏这门课程的方法:A.固守陈规的方法B.比较的视野C.文化的维度D.思维的高度16.从技术角度描绘电影史,下面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A.静止照相阶段B.无声电影阶段C.有声电影阶段D.彩色电影阶段17.对于电影的历史描述可以有多种角度。
A.对B.错18.电影是运动的造型艺术,它既参与时间艺术之列,也侧身空间艺术之列。
影视批评

•
传统电异:传统批评把 影视节目看作是“作品”,而现代批评把它们 看作是由符号(sign)以及一定的组合法则 (code)所构成的“文本(text); • 2、在如何看待作品的自律性上存在差异:传 统批评强调艺术作品的自律性,而现代批评则 强调文本(即作品)和其运作法则之间的关系; • 3、在如何看待艺术家上存在差异:传统批评 以艺术家为中心,而现代批评则强调文化产品 生产的语境以及作用和引导那种生产的力量;
2345影视/
影视剧批评
第一章 影视批评的基本特征
影视批评的特征
讨论影视批评特征的逻辑起点——影视 艺术特征、批评的特征
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西方技术、
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视听综合艺术。 • 时间和空间的综合:时间延伸的空间,叙事链 条、因果关系、节奏展开、省略延长以及改变 序列叙事效果不同; • 视觉与听觉的综合:听觉功能越来越强,具有 独立性,本身表达意义。声画可以同步、也可 以不同步、不一定对位。对白、音乐、音响。 • 表现与再现的综合:表现艺术——抽象性、现 实与艺术之间非同构关系;再现艺术——真实 的场景。现场、在场感,缺席的在场,身临其 境。空镜头的运用、写意镜头。
批评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
文化心理结构
认知结构
心理素质结构
动机结构
认知结构的构成
认知结构
知识结构
智力结构
观念方法结构
心理素质结构
• 攻击型心理特征,建设性攻击与创作形成竞争 性自立。 • 心理功能与心理倾向; • 分享型与旁观型观众的特征——朱光潜,批评 者应当是两者完美结合的观众,他对作品应当 能从情感和理智两方面都做出反应。他在情感 上把自己和剧中人物等同起来,多少能和他们 共命运,这就使得他对人物心理获得第一手的 知觉认识,这是理解作品几其人物命运的首要 前提;同时他在理智上又能控制自己,不至于 把自己的判断完全淹没在剧情之中,他能够注 意人物命运之外的作品艺术形式方面的问题。
被北影纳入教材的12个镜头

被北影纳入教材的12个镜头北影是中国电影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中培养了无数著名电影人。
其中,有12个镜头被纳入教材中,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1.《黄土地》中的镜头:这个镜头出现在电影的开头,刻画了大地和人民的艰苦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2.《武则天》中的镜头:这个镜头出现在女主人公武则天被篡位前做皇后的场景中,充分展现了武则天坚毅、果敢的性格。
3.《小兵张嘎》中的镜头:这个镜头出自于第四集“造反派”中,展现了张嘎不屈不挠的反抗军阀统治的精神。
4.《骆驼祥子》中的镜头:这个镜头出现在祥子与香菱之间的互动场景中,充分表现了祥子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
5.《山楂树之恋》中的镜头:这个镜头目睹了女主人公桂花被迫嫁给自己不爱的男人的内心冲突。
6.《活着》中的镜头:这个镜头出现在作为故事结尾的场景中,表现了主人公随着岁月流逝,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强大。
7.《甲午风云》中的镜头:这个镜头出现在海战场面中,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不屈和抵抗外敌的决心。
8.《大闹天宫》中的镜头:这个镜头出现在孙悟空与红孩儿对战的场景中,充分展现了孙悟空神通广大和不服输的性格特征。
9.《芙蓉镇》中的镜头:这个镜头出现在电影结尾,展现了女主人公敢于担当、不甘默默无闻的精神。
10.《红高粱》中的镜头:这个镜头出现在电影的高潮部分,展现了女主人公不与命运妥协、敢于面对的精神特质。
11.《霸王别姬》中的镜头:这个镜头出现在电影结尾,表现了男主人公程蝶衣的孤独和无处可归的境况。
12.《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镜头:这个镜头出现在电影结尾,表现了主人公追寻梦想的过程和最终实现所带来的内心满足。
以上12个镜头,无论是通过艺术手法展现人物性格特征,还是升华主题内涵,都成为了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和敬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意识形态批评与影视
3.意识形态电影批评基本的理论要点
要点2
意识形态批评一种切入的可 能性在于关注任何一个影片 文本和生产这部影片、观看 这部影片的年代的社会、政 治、历史之间的密切关联。
例子1:电影、电视剧中新的中国想象 八十年代—晚清、晚明、南宋 九十年代—康乾盛世、秦汉
——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 年代而不是神话讲述的年 代。
[注释] 阿尔都塞,法国著名哲学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是他在1969年发表的重要论文。这篇论文将意识形态问题纳入到社会物质生产结构当中进行讨论,在很大程 度上绕开了将意识形态当成精神现象或理论(知识)体系的普遍思路。阿尔都塞继承了马克思、列宁和葛兰西 等人对于国家和意识形态所做的理论探讨,最终将主体建构、劳动力的再生产与国家机器等概念有机地联系 在一起,揭示出了主体及主体性被建构的物质基础和体制结构。
二、文化研究与影视
2.文化研究与电影相关部分的特征
文化研究不只关注影片的事实同时关注电影的事实——不仅 关注文本,同时关注影片的生产过程。 文化研究在讨论电影的时候同时关注文化霸权在电影中的呈 现与确立。
以文化研究的方式切入电影的过程——“取味”,“取味” 的形成呈现了社会的建构过程、社会政治经济的改写过程。
a
d
意识形态批评的方法:在看见的东西近旁寻找看不见的东西
一、意识形态批评与影视
2.意识形态批评概述
a
a
意识形态批评与主体建构
意识形态批评是一个关于主体建构的过程,按照阿尔都塞理论看来,意 识形态最重要的功能是建构出社会的主体。
阿尔都塞对社会主体概念的改写: 西方古典理论:主体=特立独行的个人 阿尔都塞:主体=俯首称臣的个人
[注释] 葛兰西1913年加入意大利社会党。葛兰西响应列宁“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 发动都灵工人举行反战武装起义,被选为社会党都灵支部书记。1921年1月21日意大利共产党成立。 1922年5月,葛兰西作为意共代表当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书记。1926年11月被捕。他在法庭 上对法西斯分子义正词严地说:“你们把意大利引向毁灭,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挽救它。”在监狱 中,他以坚强的意志研究革命理论,写下32本《狱中札记》,这是意大利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1937年4月27日,葛兰西在法西斯狱中与世长辞。
一、意识形态批评与影视
3.意识形态电影批评基本的理论要点
要点1
典例:好莱坞的主流电影《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在二十世纪九十年 代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社 会的历史(60-80年代)。 比较《阿甘正传》的小说与电影 时,会发现对意识形态的选择性的讲 述有效的、有力的发生着影响。
(《阿甘正传》片段)
一、意识形态批评与影视
2.意识形态批评概述
a
b
意识形态功能
意识形态的功能之一:它把个体寻唤为主体。 主流电影的功能:不断地复制再生产关于个人独立意志的幻觉,一 方面强化幻觉,一方面召唤主体进入秩序之中。 意识形态是一个表象序列。 意识形态的功能之二:成功的提供一幅完整的关于社会的想象性途径。 意识形态理论给电影批评提供利器,尤其提供了对主流电影批判性 解读的空间。
一、意识形态批评与影视
1.导言——意识形态
a a
c
b
意识形态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是一种揭秘行为,是有效的 社会批判的武器。 意识形态与谎言
意识形态不是谎言,它借助大量真实表述。 意识形态达到了谎言效果却不是撒谎行为。 意识形态的作用:安置人(成功者与被边缘化的人们)。 意识形态包含谎言,但越成功的意识形态谎话越少,是否包含大量谎言 并不是我们指认和衡量一个意识形态的标志。而是发现意识形态让我们 看见了什么、看不见什么。
第十二讲:意识形态批评
一、意识形态批评与影视
1.导言——意识形态
文化研究与电影 意识形态批评与影视 意识形态批评不等于文化研究 以精神分析为节点,重要的理论脉络出现,即意识形态批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
a
明确意识形态概念
(1)对意识形态的误解:在约定俗成的口语化使用中,意识形态被等同于 说教,甚至谎言,但作为理论术语的意识形态并不是这样的概念。 (2)为意识形态正名: 意识形态是某种价值观念的表现系统,它经常成功的成为一种社会常识。 意识形态更多的时候呈现为一个被多数人所认可、被多数人所分享、而 不被反省的一套常识系统。 意识形态不等同于说教,而是其反面形式。 当意识形态有效运行的时候是不可见的,一旦被人们指认出来,这个意 识形态就已然无效。
例子2:第五代导演的三部刺秦电影。
二、文化研究与影视
1.文化研究概述
文化研究开辟了一块与影视研究相平行的又诸多重叠的领域。 文化研究借助着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的实践、理论资源、知识 累积,但同时是一个不同面向的、比电影理论更为积极和有力的 试图介入到变化之中的社会现实的一个领域。 文化研究以大众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
当我们试图用意识形态理论论 点切入到影片文本的时候,我们 不光要关注它说了些什么,如何 说的,同时要关注未曾说出的, 但已然说出的,而且必须说出的。
[注释] 《青年林肯先生》简介:美国林肯总统以解放黑奴的功业留名青史,但约翰·福特导演的这部林肯 传记片却将剧情焦点放在律师时代的年轻林肯身上。他刚在伊利诺州进入社会工作时,对自己的前途并无定 见,曾经在女友的坟前默默祈祷,渴望获得指引。后来决定进入法律界,接手了一些辩护的案子,但没有受 到重视。直至他卷入了朋友的两个儿子被控谋杀的案子中,林肯办案的聪明和勇敢才受到瞩目,从此平步青 云。本片采用严谨的片厂制作方式来突显其舞台化剧力,崭露头角的小生亨利.方达将主人翁的精神和气概 刻划得入木三分,是与《乱世佳人》同年面世的一批好莱坞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