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六美“感悟

合集下载

漫谈小学语文的教学心得6篇

漫谈小学语文的教学心得6篇

漫谈小学语文的教学心得6篇篇1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在日常的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心得。

在此,我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漫谈小学语文教学的体会与感悟,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的明确首先,教学理念是教学工作的灵魂。

我始终坚信,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文化修养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在教学内容方面,我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关注现代社会的需求。

通过选取富有时代感的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教学方法上,我坚持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故事性强的课文,我采用讲述与表演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于描写优美的课文,我引导学生欣赏、感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实践。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比赛、写作比赛、课外阅读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同时,我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例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努力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教学成效与评价的关注我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

通过定期的检测和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同时,我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以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

五、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同时,我与同行交流分享,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惠阳秋长白石学校杨翠青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教学中发掘教材中的美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手段。

语文教学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对于“美”的教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重视课堂提升审美能力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

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美感愉悦中乐学,最为关键的,离开了审美化,语文课堂教学就会索然无味,枯燥了。

1、剖析形象,审美鉴赏小学语文大多作品是艺术经典,它用语言来刻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具体的生活场景,它所呈现的形象是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

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鲜活起来,把课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语言,使学生与作品中人物产生共鸣,强化艺术感受。

要使学生加深对形象的鉴赏。

(1)联系的角度。

教师和学生解读文本时,若孤立理解人物形象,那只能是片面的。

必须全面地,联系地理解人物形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更有利于学生感悟人物性格。

课堂教学时要从联系的角度,对课文写作的相关背景进行相应的介绍,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理解形象。

(2)突出重点。

文学作品多以塑造典型人物,最逼真、最能打动人。

教学时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重点突破。

在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图片、音像等情景、激情朗读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注重细节。

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教学,都应显示教者的睿智,学者的聪慧。

细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紧扣细节,一点突破,由点及面,既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又能凸现文章主旨,提高了语文教学实效。

细节教学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

2、激发想象,美化心灵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如此,欣赏亦如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意义和意境的把握,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的愉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六美”感悟-最新教育文档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六美”感悟-最新教育文档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六美”感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

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

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

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用活语言揭示艺术美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的工具。

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

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

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

所以,一位好的语文教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

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

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

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

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

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

感受美 发现美——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感受美 发现美——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134感受美 发现美——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李玉芳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我国提出了几项重大战略部署,其中的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了对教育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目标,重视素质教育的开展。

小学是学习知识的起步阶段,而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接下来本文简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着重提出了几点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一)审美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发展需要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不断的改善和推进当中,课程目标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对于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二)审美教育是学生自身人格发展需要正确的审美教育可以完善学生人格和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审美教育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活泼好动,想象力奇特,因为他们接触世界的时间短,所以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而语文包含了丰富多彩的世间万物,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材中的人和事进行审美和品鉴,并且根据课堂内容进行联想,不仅更深入的理解课文而且还进一步发挥了思维想象能力。

2、审美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随着科技的发达,交通便利,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文化渗透,人们吃着麦当劳、必胜客,听着英文歌,看着日本的动漫、韩国的偶像剧,过着西方的情人节等,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小学生会越来越淡化中华文化,更不要提民族自豪感。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课本知识,向学生传达中国五千年的绵延历史,让他们感受中国薪火相传的中国文化,从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3、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不止是单方面的教授学生应试知识,更是在课文中揭示真理,帮助学生正确的了解世界,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文章中传递出来的美的信息,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对于美有一个正确的定义和审美观念,为以后的文学素养打下基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审美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认识美、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像及联想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

一、抓住景物描写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都再现了大自然的美。

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描写了大自然的奇观和祖国山河的壮丽。

在教学中,我们应抓住景物部分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美的情感。

同时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手段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在充分感受诗歌韵律美的基础上,围绕林涛、小鸟、松树、小兔、小猴、河水等意象,发挥想像,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又如,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教师可以由“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导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抓住关键性语句,如“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

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

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春光在喷花的海棠树间——“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华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从正面和侧面感受春光的美好。

二、抓住语言文字的品味,引导学生感受人间真善美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抓住语言文字的品味,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美的形象和情感。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而情感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传达给学生的是浓浓的亲情,有些体现的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有些则体现了爱情的纯洁美好。

对反映此类情感的课文,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细细品味,并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教育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教育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教育【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凭借教材,通过识字、阅读、作文以及课外语文活动,使儿童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自然环境美人文景观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形象美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知道语文教学,除了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还要进行思维训练,进行语文审美素质教育。

语文审美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教材中的入编的课文内容都很美:不论写景、写人、记事,还是状物、说理,都饱含了景美、境美、情感美。

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趣,陶冶高尚情操,修炼儒雅品质的好载体。

教材的文质兼美主要表现为1.自然环境美。

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尽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

如《草原》的风情,《五彩池》的神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绮丽等。

作者笔下的这些自然景色,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

2.人文景观美。

小语教材中,作者描写了很多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如《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人民大会堂》的壮观,《颐和园》的绝妙,都给人以美感。

作者所表现的这些人文景观的美,不仅颂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

3.社会生活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

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甚至场面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

如写母女俩关心照顾邻居老奶奶的《亲人》,给旅客带来温暖春意的《小站》等这些生活的反映,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的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

4.人物形象美。

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流露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楷模,能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美的丰碑。

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中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周恩来;《一定要争气》的童第周;《曼谷小象》中乐于助人、纯朴的泰国姑娘阿玲;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的《挑山工》等。

感悟语文教学中的美

感悟语文教学中的美
灌 满 了 活 。 ” , 话 时 , 邢 解 相 这u J 在 词 语 后 , 时 课 什 播 放 , 学 生聆 适 让 听美 的声 音 , 赏 美 的 画 , 生 仿 欣 学 佛 身 临其 境 ,真 正 感 受 剑 黄 果 树 瀑 声音之美 。 二 、 借 插 图 。 悟 美 巧 感 小 学 语 义 教 材 巾 有 许 多 构 心 新 颖 , 满情趣 的各种插 冈 , 充 这些 插 图 富 于 美感 , 有 一 定 的市 美 趣 咪 。 具 教 学巾 , 充分 运 用 这 些 插 图 , 导 学 生 引 观察 ,是 培 养 学 生 感 知 力 和 市 美 鉴 赏力 的 一 条 重 要 途 径 。插 图 的 直 观 性 、 晰性 , 容 易 唤 起 学 生 心 巾的 明 更 美 感 , 以 运用 插 图 渗 透 市 美 教 育 , 所 三 、 想 象 中感 悟 美 在 爱 因斯 坦 说 :想 象 力 比知 识 更 “ 重 要 , 因 为知 识 是 有 限 而想 象 力 是 概 括 荇 世 界 卜 一 切 ,推 动 着 进 步 , 的 并 且 是 知 识 进 化 的 源 泉 。想 象 是 利 慧 的信 使 ,语 义 教 学 必 须 重 视 对 学 生 想 象 / 的 培 养 , 为学 生 擎 起 驰 , J 骋 心 维 的 人 宅 ,如 教 学 《 黄果 树 瀑 》 课, 一 我放 了 一 段 黄 果 树 瀑 的 录象 , 学 生 置 身 于 美 的 意 境 巾 , 让 让 学 生 产 生 如 临其 境 、 闻 其 声 之 感 , 如 从 而 扩 展 维 想 象 黄 果 树 瀑 的 美 , 是 通 过 想 象 , 学 生 感 受 到 了 让 意境 美 。 在 感 受 意 境美 的 同 时 , 学 口 1 这 学生更容易披 情入境 。如教学《 宿新 生 也 会 『味 欣 赏 意 境 美 的 过 程 , 市徐公店》 这 古诗 时 , 引导学生结 就 是想 象 美 。

范文:感悟语文教学中的美

范文:感悟语文教学中的美

感悟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悟语文教学中的美韦春霞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

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思维力和创造力。

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及时引导学生去品赏。

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感悟美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注重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感悟其中之美。

那么首先教师应该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教学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才能体悟到文中之美。

在这里,教师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激情的语言,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的形象。

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课。

指导学生学习“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这句话时,在理解相关词语后,适时课件播放,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而,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真正感受到黄果树瀑布声音之美。

二、巧借插图。

感悟美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构思新颖,充满情趣的各种插图。

这些插图富于美感,具有一定的市美趣味。

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是培养学生感知力和市美鉴赏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插图的直观性、明晰性,更容易唤起学生心中的美感,所以运用插图渗透审美教育,学生更容易披情人境。

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结合插图,体会由菜地、篱笆、小径和路边新叶不多的树木组成的幽深画卷,感受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呈现由黄蝶、菜花和儿童构成的画面及儿童急走黄蝶乱飞的动态感,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乡间田园春色的美和诗人对乡间儿童的喜爱。

三、在想象中感悟美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六美”感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

真正的美理应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

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

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但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用活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

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能够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理解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

能够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

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

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绝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

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

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者塑造出来的。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

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
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

为此,教师能够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创设情景,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

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跃然纸上。

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田野,来到荷花池,眼前出现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

进而让学生身入其境的用手摸一摸荷叶、荷花,去感受一下叶子的油滑,花瓣的细腻。

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使用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洁白的荷花。

音乐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

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巧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有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所以,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

有些课文,学生能够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但是,因为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表现形象,唤起美感。

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写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花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

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
为了新中国,冲啊!”单靠这样的描的脸,述,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

教材以图辅文,在凝冻的瞬间,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钢铸般坚毅的目光,整体透出这伟大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通过对插图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主人公的整体的形象感知,理解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舍身为国的品质,体会包含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学会“真正用人性的态度对待世界”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将同时受到良好的训练而发展起来。

四、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人们都说当老师的是每天与粉笔打交道。

不错,课堂上教师离不开板书。

写得一手好字,自然给每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板书美,不但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

一句话,板书要合理。

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

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

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

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像教《小珊迪》一课时,我认为这样的板书的确是较合理地把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整体与部分,主要与次要,重点与难点都揭示出来。

外貌 ---- 冷同情
语言 ---- 饿请求
小珊迪轧伤还钱诚实悲伤
行为激动
挂念弟弟善良赞美
通过板书,还能够教学生自己整理学过的知识,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水准。

还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板书,从而理解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美。

有的教师本身素质好,板书时,还能够即兴配合图画来增添美的色彩。

五、美启发想象体味整体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能够拓展和创造意境美。

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主观把握了的表象)的过程。

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个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

所以,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

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依靠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靠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的更生动得多、丰富得多。

例如,教学《长城》时,能够让学生想象长城蜿蜒盘旋,横贯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民间传说;想象修筑长城的工匠的繁重劳动;想象狼烟四起,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等,学生通过想象,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重现凝聚在这个典型的“人化的自然”当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含义。

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启发学生想象西沙群岛海底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想象海底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想象鸟的天下,到处是鸟蛋,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情景;想象满地是贝壳,孩子们在尽情地拾贝壳……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自由王国,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的美丽画卷,从而陶冶学生的整体美感。

六、引导朗读领略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

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

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使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如《观潮》一课,教学重点部分“潮来之时”,首先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

接着指名读、评议、复读,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再读。

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看着老师读,注意老师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势的变化等。

最后,让学生模仿观潮的沸腾人群,跳着、叫着、挥舞着手实行朗读。

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潮来之时“浩浩荡荡”、“人群鼎沸”、“山崩地裂”的壮观场面。

又如《桂林山水》一文是这样描写桂林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者。

作成功的使用排比句式,语句对称工整。

教学这样的句可通过引读、齐读、议读、分小组读等朗读方式,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体会出美的韵味来。

总来说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实行美育渗透,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