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生平简介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出生于士族京兆杜氏,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波折。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曾有“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等自证。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四岁的杜甫寄养在洛阳姑母家。
开元时他去考进士落榜后,便开始了漫游各地的生活。
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西南),之后漫游吴越。
二十四岁时从吴越返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后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并在游历中与苏源明结交。
三十岁时,杜甫从齐赵回东都洛阳,在偃师首阳山下筑陆浑山庄,作文祭远祖杜预。
同年,他与司农少卿杨怡之女结婚。
天宝三年(744年)春天,杜甫在洛阳遇到李白,两人结成忘年交,一同畅游齐鲁,还曾与高适结伴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一带)。
此后,杜甫在长安居住了十年。
天宝六年(747年),杜甫参加应试,因李林甫的一句“野无遗贤”,所有应试者全部落选。
此后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推荐,但无果。
天宝十年(751年),杜甫写下《兵车行》,反对无休止的战争。
天宝十一年(752年),他写下《丽人行》,讥刺外戚贵族的骄奢淫逸。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陷入战乱流离之中。
他曾被叛军俘虏押送到长安。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被授左拾遗一职。
但之后因房琯事件触怒肃宗,差点丢了性命。
闰八月,他回鄜州省家,写下《羌村三首》《北征》等诗。
乾元二年(759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途中,创作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同年七月,他因对时政痛心疾首,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从此永远离开朝廷。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携家眷前往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后又前往同谷等地,这期间写下了《秦州杂诗》《梦李白》等诗。
岁末,他到达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
他是唐代中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诗歌题材广阔,涉及社会生活、历史典故、自然景观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以真实生动、朴实无华的艺术风格著称。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小地主家庭,七岁时父亲去世。
他少年时勤奋好学,喜欢读书写文章,有着很高的文学天赋。
十五岁那年,他随哥哥到了都城长安,开始了广泛涉猎文史、游历名胜的求学生涯。
杜甫一生经历了多次的失意和挫折。
他曾做过官、做过教书匠、做过商人,但都无法摆脱贫困。
他的人生观和创作灵感多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他通过笔端所描绘的,都是百姓生活中真实的情景。
诸如《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都体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赞扬。
杜甫的诗歌在唐朝时期颇受推崇,曾被封为晋国公。
他的才华也受到了贞元年间的中宗和元和年间的玄宗的赏识。
然而,杜甫的生活并不如意。
他被贬谪到剑南道、黔中道等地,与家人难以团聚,而他最后的日子更是在病榻上度过。
杜甫的诗歌优美典雅、生动形象,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受后世诗人的影响。
他提倡诗歌表现社会生活,关注民间疾苦,为后来的文学艺术探索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托马斯·艾略特曾称赞他是“诗歌的大师和马蒂尼(医生)一样无法替代的人物”。
总的来说,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瑰宝之一。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介绍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伟大的文学家,被誉为“诗圣”。
杜甫生平坎坷,经历了战争、饥荒、家庭悲剧等多种不幸,其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悲悯,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杜甫早年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家族世代务农,收入不错。
但他的父亲杜审言倾向于官场,曾于乾元元年入仕,官至尚书仪同三司,后被贬谪为鄜州司功参军。
杜甫虽然得到了优质的家庭教育,但他从小就表现出了才华横溢和反叛的性格。
他热爱文学,喜欢读书、作诗,并且志向高远,渴望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智慧。
随着唐朝安史之乱的爆发,杜甫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的家庭受到牵连,被迫迁徙多次,生活逐渐走向贫困。
杜甫因为父亲被迫辞官归隐,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助诗歌表达出对时局的深度关切和对生存的顽强抗争。
他的诗句表达深情厚谊、关怀妇孺、吊唁逝者、嘲讽官员等,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在创作生涯中,杜甫的作品积累颇丰。
他的诗风以豪放、深沉见长,强调真实感受和直抒胸臆,多以社会现实为主题,尤其是写生产劳动和生活细节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三吏》、《兵车行》、《梦李白》、《绝句》等传世名篇,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容忽视的瑰宝。
杜甫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也同样享有盛誉。
他的思想、艺术和人格,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歌颂人民、反映人民生活状况的文学大师,杜甫一生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呐喊、为人民歌唱,用文字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成为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一部分。
总之,杜甫作为唐代文学的顶峰之一,他的诗歌传承了古代汉文化的精髓,承载了人民的衷肠,也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受。
他的生平经历艰辛,但他的作品永远流芳史册,成为历史和世界文化的瑰宝,铭刻在中华文化传统中不断绽放出华丽的生命光芒。
杜甫的简介与作品有关的诗句是

杜甫的简介与作品有关的诗句是杜甫(712年-770年),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称为“诗史之祖”、“诗圣”。
他创作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和他的代表作,同时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
一、杜甫的生平杜甫是陕西西安人,自幼喜好文学,曾先后拜名师翰林博士鲍溶、杨巨源和左拾遗元结为师。
后来因为失去家族财产和官职,他辗转四方,游历大半个中国,又历经战乱和自然灾害,饱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经历了人生的苦难和挫折。
直到晚年才恢复一些安定,但仍深受疾病困扰。
他聚焦自己的经历,抒发了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感悟,使得他的诗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生命力,也为后人留下了原汁原味的历史记录。
二、杜甫的代表作1.《赤壁》这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当时著名的三国故事中赤壁之战。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深深反思,也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失落和人民的苦难之情:“战场原来如此乱,谁家天子未翻身。
散地兵甲各回家,仅余孤鸟臂相依。
”2.《登高》这一篇写的是杜甫在登高时的所思所感,展现了他对于人生高低起伏的看法,也表达了他对于作为文人的责任和使命的思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生活在川西时所作,描绘了他贫苦落魄的生活情景。
让读者看到了当时社会底层的人们所面对的生存挑战和思考:“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三、杜甫的代表诗歌句1.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 “天下谁人不识君?风华正茂九州闻。
”5. “红颜弃置音尘外,白发垂珠岩下头。
”总结:杜甫的代表作品,大多源于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
在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他以诗歌作为表达思想和记录历史的媒介,深入挖掘社会现实,同时又关注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观赏性,是中华文化中值得孜孜追寻的珍贵遗产。
杜甫的简介及主要作品有哪些

杜甫的简介及主要作品有哪些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广为传诵,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杜甫的简介以及他的主要作品。
一、杜甫的生平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
他出生在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有“诗圣”之称。
杜甫的生活历程曲折坎坷,他曾经在政治层面遭受打压和被贬谪的经历,但这些的经历也使他的诗歌更加深刻、感人。
他的晚年时期,病重憔悴,但依然创作了大量的优美诗篇。
二、杜甫的主要作品1.《登高》《登高》是一首描述自然风光的诗篇,反映了杜甫的感性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中写道:“浙江水无涯,不尽江源洒。
万里浮云千峰秀,一夜飞渡镜湖月。
”这些艺术性的描绘,给人以强烈的感观体验,是杜甫诗歌的特色之一。
2.《丽人行》《丽人行》是一首由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爱情诗。
诗中描述了杜甫所爱的女子的美貌和优雅。
杜甫感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这些句子在描写美丽之余同时也传达了对光阴之快速流逝的无奈之情。
3.《望岳》《望岳》是一首以岳阳楼为主题的诗歌,既表现了作者将理性与感性融合的诗歌境界,又展示了作者不屈不挠的精神。
诗中写道:“岳阳楼高且长,叠翠流光接上苍。
少有游人能饮此,无妨惜取少年行。
”这些描述,全面展现了岳阳楼的美貌和特点。
4.《将赴新丰煮酒时与诸友共同尽欢》《将赴新丰煮酒时与诸友共同尽欢》是一首表达诗人豪迈豁达个性的佳作,它的热烈气氛、美好寓意、鲜明性格、活泼语言都使读者倍感振奋。
而诗中的结尾“且更尽此杯酒,重与古人聚!”更是表达了杜甫对古代仙人的崇拜。
5.《宿府》《宿府》是杜甫一首抒怀之作,诗的内容叙述了他在旅行的时候对生活的感受。
作者在诗中道出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表达了对亲人和友人的思念和对于时局的关注。
三、结语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对于诗歌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更是以高尚的品德和思想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代名词。
他的作品以感性的描述和矫正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悟,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甫的简介和资料

杜甫的简介和资料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谏,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唐代“诗两杜”。
他的诗歌开创了“诗歌的社会意义”,与时俱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矛盾和人民疾苦,使唐代诗歌的社会旨趣和思想观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一、杜甫的生平1.早年生活杜甫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家境贫寒,七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更加艰苦。
青少年时,曾游学于洛阳、长安,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
2.创作生涯杜甫开始创作诗歌是在20岁时,当时,他在长安做了一个御史的馆阁职员。
他的第一首诗是《辞别》。
他的诗歌自始至终始终忠于时代,受着玄宗、明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朝代的冲击和反复。
3.晚年生活770年(唐代大历十四年)冬,杜甫病逝于劳动创作中,享年59岁。
罹难前,他曾成立“昌谷草堂”,从官场弃捐,崇尚生命和自由,用诗歌表现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反对官场腐败的呼吁。
二、杜甫的作品特点1.现实主义倾向杜甫的作品以描写现实生活为首要目标,反映了人民生活状况、历史演变和政治环境等。
他的作品叙述中采用了较多的客观、平实的语言,深切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2.批判社会现实他饱含激愤地控诉了腐败的官员、贪污的商人、饥荒、战争等社会弊病。
他反映的社会现实道出了人民的心声,使人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处境和希望。
3.审美观点他的作品有着高尚的意识形态,强调道德精神和人道主义,对美的追求是具有一定的独创意义的。
杜甫至今仍然被人们推崇为诗歌创作的楷模和表率,成为世界诗歌史上的珍贵遗产之一。
三、杜甫的代表作品1.《三吏》《三吏》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三个不同岗位的吏员的故事,反映了唐代官场的腐败和世俗的堕落。
故事最后有一个无法收拾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丽人行》《丽人行》是杜甫的另一部代表作。
它是一首寓情于景的爱情诗,描写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和一个亲密的恋人之间的情感故事,反映了杜甫自己的恋爱经历和社会现实,是一首极具感染力的作品。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内容广泛,包括抒发个人哀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的批判等。
杜甫生平充满坎坷和辛酸,但也见证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一、早年生活和文学创作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712年)年间,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家族曾经历过贫困。
他自幼好学,勤奋好问,尤其对文学充满热情。
早年的杜甫曾在家乡的私塾学习,后来经过多地游学,广泛涉猎古代经典和文史名著。
通过刻苦的学习和赋诗写作,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二、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杜甫的文学创作极富个性,他的诗作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他关注农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以及国家面临的种种难题。
其中,杜甫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田园诗和慷慨悲愤的政治诗。
他通过田园诗展现了对纯真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而他的政治诗则直接表白了他对当时政府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味。
三、一生的坎坷和困顿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困顿,他多次遭遇财产的损失和政治上的打击。
他曾因遭遇灾荒而家破人亡,也曾因揭露官员贪污腐败而受到迫害。
身世得不到认同以及种种磨难,让杜甫的心灵充满悲伤和忧愤。
然而,即使遭受了种种打击,他仍然坚持写作,坚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晚年的驱逐和离世杜甫晚年的生活被命运所压抑,他屡遭驱逐和逼迫,无数次地流亡和离散。
晚年的杜甫无家可归,备受疾病的折磨,在身心疲惫之际,他的诗作依然展现出坚韧和力量。
770年,他不幸去世,享年58岁。
然而,他所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总结:杜甫是一位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伟大诗人。
他通过自己的诗作,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的诗作承载了他的悲愤和抱负,展现出了他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尽管生活中曾遭受许多困难和不幸,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为后人留下了一片真挚热诚的诗歌海洋。
杜甫的简介作品诗词有哪些名字

杜甫的简介作品诗词有哪些名字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影响了数代文人墨客,被誉为“诗圣”。
他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国家政治形势的思考,他的作品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心。
在此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一、生平概述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号称杜工部。
生于长安(今西安),早年在官府做过差役,后来曾到过蜀地、荆湖、洛阳、长安等地游历,从中汲取灵感。
他的一生经历了虐政、荒年、战乱等多种磨难,这些经历也成为他创作诗歌的原材料。
二、主要作品杜甫是唐代最多产的诗人之一,他共创作了近1500首诗,其中有许多经典之作。
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作品:1.《春望》《春望》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名篇之一。
该诗描写了唐代的春天景色和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反映了时局不稳定和人民的苦难。
这首诗深深地表达了杜甫的关心和担忧,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对人民的爱和关怀。
2.《登高》《登高》是杜甫另一首代表作品,也被称为“二十四桥明月夜”。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夜晚登高,目睹了夜景的美,同时也表现了对健康自由的渴望。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历代文人的赞誉,被誉为诗歌史上的一颗明珠。
3.《丽人行》《丽人行》是杜甫的另一首代表作品,该诗描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以及她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遭遇。
这首诗不仅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苦难,还表现了杜甫对女性的赞美。
4.《兵车行》《兵车行》是杜甫的另一大代表作品之一,该诗描述了一支军队的行军情景,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反感和对士兵的同情。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形象描绘了战争的残酷现实,深刻地表现了杜甫的悲愤之情。
5.《范成大》《范成大》是杜甫的一首挽歌,为唐代著名学者范成大的逝世而作。
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老师的怀念和追思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他对社会制度的批判。
总之,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反映了他对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
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
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
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
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
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
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
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
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
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
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
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
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
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
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
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被后代称作“诗史”。
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
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
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
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
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
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
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
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
《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
“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
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
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
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
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
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
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
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
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
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
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
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
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
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
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
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
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
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
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
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
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
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
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
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
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
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
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
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
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
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
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
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
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
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
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
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