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绪论中专

合集下载

中医学-绪论-中医课件

中医学-绪论-中医课件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先秦 两汉时期中医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大约成书于东汉时期。
•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 《灵枢》两部分.原书各九卷,每 卷九篇,各为八十一篇,合计一百 六十二篇。
• 孙思邈《千金方》,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载方 788首。《太平圣惠方》载方 16843首
• 明代 《普济方》载方 61739首。最大的 一部方书。
• 清代 汪昂《医方集解》
适应症、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800 方剂学成为一门完整理论体系的学科。
第五节中西医结合的成就与展望

中西医结合,各取所长,既弘扬了中医药学,
又丰富了当代医药学。
• 强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综合与分
析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融汇、交叉,产生
某些新的医药学理论、原则和防治方法。
• 中医药扶正疗法与现代肿瘤治疗相结合产生了
• 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 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是符 合实际情况的,如食管与肠之比1:35, 现代解剖是1:37,两者非常接近。
• “心主身之血脉” ,血液在脉管内是 “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对动静脉也 有一定的认识。以上这些认识比英国 哈维在公元1628年提出血液循环学说 早1000多年。
•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 著,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 书。
• 全书概括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 诊,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 纲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利)等八种治疗方法。此书理、法、 方、药齐备,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

中医学基础01绪论课件

中医学基础01绪论课件

01
临床治疗
中医学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尤其在慢性病、疑难杂症 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疗效。
02
03
科学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中,中医学的理论 和实践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 献。
04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学说
阐述事物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 存、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 。
科研创新
中西医结合可以促进科研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为全球健 康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西医结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全球 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病机学说
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制,包括正邪斗争、阴阳失调等。
03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四诊:望、闻、问、切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质、分泌物等来判 断病情。例如,如果病人面色苍白,可能表 示气血不足;舌质红,可能表示体内有热。
闻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来获 取诊断信息。例如,询问病人是否有头痛、
04
虚实辨证
判断病人的病情是虚证还是实 证。例如,如果病人气短无力 、舌质淡,可能表示属虚证; 如果病人腹胀满痛、舌质红, 可能表示属实证。
脏腑辨证Biblioteka 心与小肠辨证肝与胆辨证
脾与胃辨证
肺与大肠辨证
肾与膀胱辨证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 功能异常会导致各种疾 病。小肠主化物和分泌 清浊的功能异常会导致 消化系统疾病。
五行学说
将宇宙万物归为木、火、土、金、水 五行,阐述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 。
脏腑经络理论

《中医学-绪论》PPT课件

《中医学-绪论》PPT课件
中医理论体系形 成标志:
中医学“四大经典”
1.《黄帝内经》
⑴成书年代:先秦战国,近代学者认为是西汉中 后 期。
⑵作者:众多医家所著。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内各医学家们经验的总结汇编。
⑶内容:该书分为两部分: 《素问》 (平素之问答)
共18卷162篇 《灵枢》 (神灵之枢要)
《内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医 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 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创立 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国 传统文化
二、中医学的历史源流
㈠ 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的百
舸争流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2.医药知识的积累; 3.古代解剖及生理现象的观察;
4.长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5.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 6.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返返回回
㈡秦、汉时期-中医理论的构建重组
近30年来,随着整个中医事业的发 展,中医基础理论的整理、继承和 研究,亦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特别 是近几年来,中医学基础理论已经 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无 论在文献的系统整理和理论的实验 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恆动观念 (三)辨证论治
﹙辩证施护﹚
另一方面,当今社会,随着交通、通
讯事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 变得非常方便;人们的物质生活(包 括夜生活)、精神生活十分丰富;公 司与公司之间,人与人之间竞争激烈 等等,与中医理论产生的年代相比, 社会环境要复杂得多。因此,研究当 今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如何适 应这个社会环境,取得平衡,亦是我 们要探讨的问题。
华佗创制“五禽戏”开创体操健身先河

理法方药
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基础绪论课件

中医学基础绪论课件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 间,在结构上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各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 调,彼此为用;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 在疾病诊断上,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 知此及彼;在治疗上,要考虑相互联系关 系,确定治疗方法。
四、中医学在世界医药界所处的地位
生活条件,生存条件变化,使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 代疾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对人类的威胁正取代以往 的传染性疾病。 人类医学模式已由单纯治疗疾病转为预防,保健,治疗, 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在人类回归自然潮流中,绿色运 动的推动使人们对传统中医药学引起了重视,迫切希 望借助中医药宝藏开辟新的医疗保健局面。 由于化学药物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对一些世界 性疑难病症力不从心,且使药源性疾病增多,已很难 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要求。 中医药简、便、廉、验,在预防疾病的治疗某些慢性 疾病、疑难病和老年病方面尤有所长。 中国目前已加入WTO,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使中医药的研 究越来越热。
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 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而明确其诊断。 论治:治疗疾病,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其证 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的方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二)辨证论治 例1: 某病人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淡 红,苔薄白,脉浮紧等。
临床诊断:感冒(风寒表实证) 治法是辛温解表,用麻黄汤治疗。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辨证的目的。
的不适或医生检查获得的结果。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
包括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 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 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提示了疾病的本 质。

《中医学》绪论【中医学教研室】(68页)

《中医学》绪论【中医学教研室】(68页)

2.2 《难经》
《难经》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 《扁鹊》所作。
本著作在《内经》基础上有所发 展,该书以问答形式详细论述了脏腑、 经络、脉学、腧穴、针法等内容。
《黄帝内经》与《难经》两部著 作奠定了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
3. 药物学的发展
1. 《药论》 西汉初期,《药论》问世,但现
已失传。
2. 《 五十二病方》 《 五十二病方》1973年湖南长沙
4.3 金元四大家
金元时期,出现了各家学说 的学术争鸣,每个学派都有各自的 独到见解,开创了临床医学发展的 新局面。
• 寒凉派 以刘完素为代表的“寒凉派”,
认为病因以火热为多,治法强调“降 火”为主。
• 攻下派 以张子和为代表的“攻下派”,
认为病因以邪气为主,主张汗、吐、 下以祛邪为重。
•补脾派
马王堆三号汉墓(西汉)出土所见,
3.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 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大约成书于 东汉)全书共载药365种。
(其中植物药252,动物67,矿物46)。 书中论述了药物的性能与用法。 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辛、甘、苦、酸、咸。 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
3.辨证论治 辨——分辨、辨认、
审辨之意。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
的病理概括。 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确立治疗
原则与治法。 “辨证”是确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举例说明: 寒证——热药 热证——寒药 虚证——补药 实证——消药
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方法
认知——是指认识活动 或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世界的 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注意、 观察、概念形成、思维判断、问题解决等心 理活动——认识疾病。

中医学 中医学绪论

中医学 中医学绪论
tender
明代 杨继洲 著《针灸大成》,汇集了明
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 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 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汪机著《针灸对问》 李时珍著《奇经八脉考》
tender
五 临床医学分科及发展 (一)内科学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隋代曹元方《诸病源候论》为内科病的病因
3 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 论源泉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成书年代:西汉时期
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义:
对《内经》的理论进行了补充;
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伤寒杂病论》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作 者:张仲景 意义:1、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的专著
2、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法、方 药体系。
注: 宋代 林亿等人将其分为《伤寒论》 和《金贵要略》
明代 王肯堂著《妇科证治准绳》
清代 《妇青主女科》
thinness
(四) 儿科学
西汉时期 《颅囟经》是我国第一部 儿科专著
北宋时期 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
元代 曹世荣著 〈活幼心书〉
明、清时代 《幼幼集成》、《医宗 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解放后的发展 对痘、痧、惊、疳
的控制。
Prickle
(五) 眼科学 《黄帝内经》记眼疾15种 《诸病源候论》有目疾38论 唐代《秘传眼科龙术论》是我国第一部
5 赵学敏著的《本草纲目 拾遗》又增加了新药716种。 《内经》记载有13方
《伤寒论》记载113方; 《金匮要略》有262方
明代《普济方》收方61739首


湖南长沙马王堆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 十一脉灸经”是最早的经络学专著,论述了十一 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 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中医学PPT:中医学绪论

中医学PPT:中医学绪论

《内经》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是以《内 经》的成书为标志的,这是我国现存的 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著作,大约成 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内经》包括《素 问》、《灵枢》两部分,它以古代朴素 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为理论指 导,系统全面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 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奠 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其内容有藏象、 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 针灸及汤液治疗等,十分丰富。
内科学也得以长足进步。出现了以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和朱丹溪 为代表的四大学派,世称“金元四大家”。
寒凉派
刘完素
攻下派
张子和
补脾派
李东桓
滋阴派
朱丹溪
刘完素倡导“火热论”,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 称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疾病的形成都在于 邪气所致,主张“邪去则正安”,提出汗、吐、 下攻邪三法,后世称为“攻下派”;李东垣崇 《内经》“人以脾胃为本”,力主“内伤脾胃,百 病由生”的理论,治病以补脾胃为主,故后世称 为“补土派”;朱丹溪举“相火论”,认为相火 最易妄动而耗阴,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的论点,主张滋阴降火,后世称为“滋阴派”。
第一节 中医学发展简史
中医学源远流长,它 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 充分吸收了同时代科 技文化成果,有着鲜 明的人文特色,其发 展与时代的发展紧密 相连。
一、 中医学起源
中国医药学起源的历史,就是劳动人民长 期为生存、生活与疾病作斗争反复实践的 创造史,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 的。
二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伴随中医学的发展,药物学与方剂学也有同步发展。 《神农本草经》之后,唐代《新修本草》出版,该书收载 药物近850种,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16世 纪中叶,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精力,虚心求教,刻 苦钻研,大胆实践,广收博采,历时27年,编撰出闻名 世界的巨著《本草纲目》。该书收药1892种,绘图1000 多幅,载方11000个,纠正古版本药物书中错误上千处, 并将药物进行了科学分类。李时珍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 学风,全面整理总结了我国人民在明代以前的用药经验和 药物学知识,该书后被陆续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到国外, 因此,李时珍被公认为世界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中医学基础-中职课件

中医学基础-中职课件
返回
进入中医特点
概说
发展时期
成熟时期
萌芽时期
形成时期
绪 论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实现的。在生理上,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等全身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结成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的整体,并且通过精、气、津液的作用,共同来完成人体的生理活动。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各种生物在自然气候影响下,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 (2)季节气候对疾病的影响:春季多温病,夏季多泻痢,秋季多疟疾,冬季多伤寒。自然界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界的变化做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 3.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特征,人们的年龄、性别、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婚姻状态等特征以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爱好和心理因素等,都与社会环境有关,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3 . 阴阳的特性 (1)普遍性: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的各自属性加以概括说明,如动与静、水与火、出与入等; (2)相对性: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如热证转化为寒证,寒证转化为热证等; (3)可分性:可分性是指阴或阳中可以再分阴阳 。
返回上一页
概说
发展时期
成熟时期
萌芽时期
形成时期
绪 论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明代李时珍,为了进一步明确药物的产地、形态等,博览群书,旁征博引,并亲自到各地考证,搜集各种药物标本,参考大量文献,历时27年,写成闻名世界的《本草纲目》。书中载药1892种,附方11096首,插图1109幅,勘误并丰富了我国药物学的内容。此书先后被译成拉丁、法、德、英相、俄、西班牙、朝等约38种外国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家,被誉为“东方药典”。他尊重科学,献身药学事业的精神为后人所称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概括地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 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成书于东汉末。
• 张仲景的生平
– 张仲景(约150年~219年)名机,南阳涅 阳人
•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 以六经论伤寒 – 脏腑辨证论述内科杂病
• 《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
• 后五日,扁鵲復見,望見桓侯而退走。 桓侯使人問其故。扁鵲曰:「疾之居腠 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鍼石之 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 在骨髓,雖司命無柰之何。今在骨髓, 臣是以無請也。」后五日,桓侯體病, 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侯遂死。
《神农本草经》——现存第一部药书
《神农本草经》三卷,大约成书于东汉。
《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 365种药物:植物药252味、动物药67
味、矿物药46味。 • 分上中下三品:
• 上品——120味——养命以应天(君) • 中品——120味——养性以应人(臣) • 下品——125味——治病以应地(佐使)
• 巫:象形。据甲骨文,象古 代女巫所用的道具。小篆 象女巫两袖舞形。本义:古 代称能以舞降神的人
• 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 舞降神者也。——《说文》
处方上的符号是一种护身符的代号
• 源于古埃及传奇:“贺鲁斯之 眼”。
• 贺鲁斯是鹭头人身的神, 他有 药材制成的竖琴和许多符咒。他 年幼时由于罪恶之神塞司的凶猛 打击,丧失了视力,多斯治好了 他的眼。使他成为保健之神。他 的魔眼被埃及人当作护身符,用 来防止疾病、伤害与各种罪恶, “贺鲁斯之眼”成为神的守护与 康复的象征。
伏羲
• 后世常用“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 来概括中医学的起源。
3、医巫同源
汉字分析:医有两种书写法,醫 毉 《说文解字》匚 匿也,藏弓、弩、矢
之器也, 矢 矢也 殳 (1)古代一种挺棍类的长
兵器,(2)以杖殊人也, (3)击中之声也,剧声也,病甚 呻吟之声(恶姿也)
酉 :酒 巫:对自然界事物认识不足时, 只能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如神、鬼,《神农本草经》成 书。
• 150-219年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 杂病论》,完成了中医理论向临床的过渡,分 别从外感病、内伤杂病两方面发挥了《内经》 的理论,创造了行之有效的治法与方药,使中 医的理、法、方、药成为一体。
• 公元二世纪,华佗首创使用麻沸散,进行全身 麻醉,施行剖腹手术。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四体液病理学说)
认为有机体的生命决定于四种体液
血、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 四种原始本质的不同配合是四 种液体的基础,
• 每一种液体又与一定的“气质” 相适应,每一个人的气质取决 于他体内占优势的那种液体。 如热是血的基础,来自心,若 血占优势,则属于多血质。
• 四种液体平衡,则身体健康, 反之则多病。
不管是东方医学还是西方医学,在早 期自然科学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可避 免地要带上神秘的色彩,求助于神灵的 力量。
4、医学与哲学的关系
• 早期的医学理论与哲学有着必然的联系。 • 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
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 概括和总结。 • 中国:阴阳五行学说被引入中医学中用来解释 人体的构造、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药物作用。 • 古希腊亦有四元素说:Empedocles(恩培多克勒), 希腊哲学家,他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微粒 组成,即火、水、土和空气,所有的变化都是 运动所引起的
• 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鍼砥石,以取外三 陽五會。有閒,太子蘇。乃使子豹為五 分之熨,以八減之齊和煮之,以更熨兩 脅下。太子起坐。更適陰陽,但服湯二 旬而復故。
• 故天下盡以扁鵲為能生死人。扁鵲曰: 「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當生者,越 人能使之起耳。」
• 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入朝見,曰: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 「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 「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后 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血脈, 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 扁鵲出,桓侯不悅。后五日,扁鵲復見, 曰;「君有疾在腸胃閒,不治將深。」 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不悅。
– 《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 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共载269首方,使 用214味药。
扁鹊(大约公元前5世纪)
学术特点 • 1、精通望、闻、问、切,尤
以望诊和切诊著称
• 2、精通内、外、妇、儿、老 各科,随俗应变
• 3、反对巫神。
• 史記卷百○五·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 扁鵲過虢。虢太子死,扁鵲至虢宮門 下……曰:聞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
火 土 水 空气 │││ │ 热冷湿 干 │││ │ 血粘黑 黄 液液胆 胆
汁汁
木火土金水 │││││ 风暑湿燥寒 │ │ │ │︱ 肝心脾肺肾 │││││ 胆小胃大膀
肠 肠胱
二、医学的发展
• 先秦、秦、汉时期 • 公元前400年,战国时代,中国现存
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成书,汇 集了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 经验和理论知识,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 论基础。 • (公元前460-377年)古代希腊医学,以 Hippocrates之《希波克拉底文集》为代 表
中医护理学
绪论
• 重点:中医药学发展简史及其基本特点
• 难点:中医与西医两种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 背景及不同特征
第一节 中医学发展概况
一、医学的起源
• 科学的发生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 的,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药物的出现
• 鲁迅《南腔北调集.经验》:“大约古人 一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 一点,吃了毒的就死,吃不相干的就无 效,有的竟吃了对证的就好起来,于是 知道这是对于某一种疾病的药,这样地 积累下去,乃有草创的纪录,后来渐成 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
蛇与权杖成为医业的象征
• 古希腊人认为蛇是智慧的化 身,有神秘的疗伤能力,因 此希腊人嗜食蛇肉,以期能 精通治疗的艺术,甚至长生 不死。
• 荷马时代希腊名医 Aesculapius的权杖上盘一条 蛇, 乃医业的象征。
• (贺梅斯Hermes的“使者 权杖”上有双蛇盘绕,可以 开启人与神之间的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