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市(15份合集)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word文档可编辑共129
04高一化学初高中衔接-化学用语.docx

高一化学初高中知识衔接化学用语【本讲主要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对化学用语的总结,对初中所学内容进行整合,乂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棊础。
使同学们能在直观的层面上较明显的认识化学用语用。
起到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衔接的作用。
【知识点精析】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入门工具,学习化学就必须先学习化学用语,初小化学教材只要求同学掌握21种元索符号、100多个化学式和60多个化学方程式。
而且化学用语部分有很多规律可以帮助同学按类进行记忆,不需要机械记忆。
化学用语的学习人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元索符号、化学式的识记阶段。
能熟练地读、写21种元素符号以后,再结合教材识记一些原子团、化合价和一些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第二阶段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理解阶段。
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掌握用元索符号写化学式,用化学式写化学方程式的初步规律。
能依据规律来书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就是理解记忆了。
第三阶段化学用语的巩同、扩人和应用阶段,此阶段是在应用中不断加深对化学用语的理解,用得多了,不背也熟了。
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读、写,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反应条件,符号的表示,必须注意规范化,因为这当中的任何一个小的错误都会导致失分。
一、化学用语知识网络:化学用语二、化学用语的基本知识点1.元素符号:表示元索的化学符号称为元索符号。
思维点拨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若两个字母,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思维拓展元素符号的意义: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②微观意义:表示该元索的1个原子③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了质量;④部分物质可用元索符号表示该元索形成的单质,如c、S、Fe等。
例如,N是氮元素的符号,也表示了1个氮原子,同时也表示了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
2.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了叫做化学式。
思维点拨表示物质的组成和物质间的反应时需使用化学式。
如也0、H2SO H KC1、Na2C0s> Fe、C、O2等依次是水、硫酸、氯化钾、碳酸钠、铁、碳、氧气等的化学式。
初升高化学衔接教材(绝对经典)

初升高化学衔接教材(绝对经典)绪论知识点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1)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色泽鲜艳的衣料需要经过化学处理和印染;粮食、蔬菜的丰收需要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合理使用;水泥、钢材、玻璃、塑料等化工产品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汽油、柴油都是许多现代交通工具的燃料。
2)化学的作用①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②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
③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④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例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A.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B.日环食、日偏食的产生C.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D.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练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①环境保护;②能源的开发利用;③新材料研制;④生命过程探索等领域中,与化学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化学发展史1)古代化学(对物质变化的探索阶段)古时候,在与自然界的种种灾难进行抗争中,人类学会使用了火和简单的工具,改善了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变得更加聪明和强大。
继而人类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人类在逐步了解和利用这些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制得了对人类生存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如陶器、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等,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活和生产资料,人类越来越离不开化学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人类对物质变化的认识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更多地依赖猜想和偶然的经验。
2)近代化学(物资研讨的微观阶段)到了近代,化学进入物质研究的微观阶段。
①的原子论和的分子学说的创立,奠立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②1869年,俄国化学家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利用元素之间的一些规律性知识来分类研究物质的性质,就使化学研究和研究变得规律可循。
3)现代化学(合成新分子阶段)化学不断地发展着,目前,人们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几千几万种,其中很多是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这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初中升高中化学(通用)衔接教材()全套

初中升高中化学衔接教材〔2021 〕第 1 讲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材分析初中教材要求在初中化学中,只要求学生了解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和意义。
高中教材要求在高中化学中,要加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掌握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之间的定量关系,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来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推断元素性质。
学会计算原子、原子团的电子数。
1.原子原子的英文名 (Atom) 是从 ?τομοζ (atomos,“不可切分的〞 )转化而来。
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
17 和 18 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
19 世纪晚期和 20 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假设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
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
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
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 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以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 49 个铁原子排列在钢外表上形成的一个圆形栅栏。
2.构成物质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更多的研究结果说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He、 O2、 O3、 H2O、CO2、H 2SO4等。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新高一暑假使用)(100页完整版)

初三直升班初高中衔接教材化学前言(初高中衔接)初三化学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普及基本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一方面是做好基础教学工作,为高中化学教学工作做好铺垫工作。
由于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上、教学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学生进入高中之后纷纷表示化学一下子变得好难。
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在初中进入高中之前,对学生进行化学衔接教育,巩固化学基础知识,改进化学学习方法,能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的教学。
一.做好初中和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的必要性在初中化学主要是普及化学基本知识,培养化学基本素养,教师引导学生主要能掌握物质“是什么”,教学方法主要是识记,以记忆为主,而高中的化学教学工作,开始探索“为什么”,能从现象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索,学生要能自己发现问题。
新的初三化学第九册(上下册)尽管已修改,强调了与社会实践的紧密关联,同时也兼顾了知识的体系,突出了化学是实验学科的地位,然而与高中化学第一册在内容上,授课方法上均有差距。
因此,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在高一年级把学生业已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持续下去,如何更好地把学生动手能力,探究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将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抓好,更好地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工作。
二.初中和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教学目的(一)在思想上和心理上摆脱依赖,迎接挑战1.掌握自学的金钥匙初中升入高中是个转折点,也是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
从某种角度来说,初中的学习还是一个以记忆为主的熟能生巧的过程,而进入高中学生无论在思想、行为还是学习、思维以及理解力上都将实现一个飞跃,也即从初中的记忆为主向高中的归纳、理解为主的飞跃。
要实现这一飞跃,尽早掌握自学的钥匙是关键。
2.正确认识自己。
进入高一后将有一个不适应期,这时成绩不再是如初中总是在八九十分,一些同学的成绩可能会急剧下降,有些成绩很好的同学也会出现不及格现象。
在适应期这些都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以最短的时间度过适应期,使学习成绩尽快稳步上升。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讲义完整版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讲义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第一篇走进高中一、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导引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敬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对化学世界充满兴趣是学好化学的前提。
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同学在好奇中学会提出问题,有强烈的欲望去解决问题,学得轻松,同时在学习中学会不断总结,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遵循学习的规律,必将取得好成绩。
善于提出问题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根本。
研究时还具有专业性、正确方向性、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因此,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性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形成和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
课程标准强调“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2.重视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通过化学实验去验证、探索和发现化学知识、原理,从而形成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
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
课程标准要求“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2021年整理)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word 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化学实验大埔县家炳第一中学化学组编课程立项说明:一、课程(教材)内容本课程,主要针对高二学生开设,本学期共开设十八个课时(见目录)。
二、课程(教材)组织以及实施方案课程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懂得运用已学化学知识。
如卤素,物质的量浓度等●了解某些各类食物主要成分的营养作用,以及可能的特征反应。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了解食品的主要成分;●了解化学研究的初步方法,知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食物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逐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生活实际中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逐步认识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热爱科学。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导航本课题的教学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四人的小组或八人大组,明确要求每个组按照:课前查资料、做前看资料、动手用知识、做完细思考、课后还可做的程序安排课堂内容。
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熟练操作。
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初高中---化学衔接(共75张PPT)

14.Fe2O3+HNO3 16.KOH+CO2
18.NaOH+SO3
(二).酸
1.酸的定义: ——在水溶液中电离的阳离子只有H+的化合物
2.酸的分类 强酸:HCl H2SO4 HNO3
酸 弱酸:H2CO3 H2SO3 H3PO4 CH3COOH H2S
含氧酸:H2SO4 HNO3 H2CO3 H2SO3 H3PO4
〔1〕“咬定青山不放松〞
由于初三学习比较辛苦,到高一局部同学会有松口气的想法, 因为离高考毕竟还有三年时间,尤其是初三靠拼命补课突击上来 的局部同学,还指望“重温旧梦〞,这是很危险的想法。初中化 学只有二册书、半年多的学习量;而高中化学要五本书、三年半 〔包括初中〕的学习量,靠几个月突击根本不可能。因此到了高 中,需要学生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放松。
6.在①MgO、CuO、CaO、SO2;②C、Fe、S、P;③ZnCl2、
BaCO3、HNO3、NaNO3三组物质中,每组各有一种物质在分类
与组内其它物质不同,这三种物质分别是〔 B〕
A、CuO、Fe、S、ZnCl2
B、SO2、Fe、HNO3
C、CaO、C、BaCO3、HNO3 D、SO2、S、NaNO3
不成盐氧化物: CO、NO
〔31.〕酸与性碱氧反化响物—通—性盐+水:CO2 + Ca(OH)2 = CaCO3 + H2O 〔2〕与水反响——酸: CO2 + H2O = H2 CO3 〔3〕与碱性氧化物反响——盐:K2O + CO2 = K2C注O3意:大多数酸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响生成相应的酸,但
做好学习高中化学的准备
1. 进行心态调整 适应高中生活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 化学含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答案在最后)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苏教版必修第一册专题1至专题4第一单元。
5.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C 12N 14O 16Na 23Mg 24Al 27S 32Fe 56Cu 64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化学与生活紧密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是烧碱B.溴化银可用作医疗X 射线胶片上的感光剂C.在缺碘地区,通过食用加碘食盐可防治甲状腺肿大D.漂白粉可用于漂白棉、麻、纸张等,其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失效2.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导电能力最强的是A.氢氧化钠溶液B.酒精溶液C.醋酸溶液D.氨水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将实验剩余的金属钠块直接丟到废液缸中B.硫酸钠固体不导电,所以硫酸钠固体不是电解质C.常温下,氯水和液氯均可用钢罐存放D.液氯、干冰、纯碱均为纯净物4.下列溶液中,不能用来区分2CO 和2SO 气体的是A.澄清石灰水B.氢硫酸C.酸性高锰酸钾溶液D.氯水5.“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桥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1mol 2O 的体积为22.4L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C.将1mol NaCl 固体溶于1L 水中,所得溶液的浓度为11mol L -⋅D.从50mL 10.25mol L -⋅KCl 溶液中取出25mL ,其浓度变为10.125mol L -⋅6.下列关于浓硫酸和稀硫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都具有强氧化性B.一定条件下都能与铁反应C.加热时都能与铜反应D.都能作为气体干燥剂7.化学实验中的颜色变化,可将化学抽象之美具体为形象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保定市(15份合集)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word文档可编辑共129第1讲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初中教材要求在初中化学中,只要求学生了解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教材分析的一种微粒,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和意义。
高中教材要求在高中化学中,要加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掌握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之间的定量关系,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来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推断元素性质。
学会计算原子、原子团的电子数。
1.原子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从?τομοζ(atomos,“不可切分的”)转化而来。
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
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
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
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
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
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49个铁原子排列在钢表面上形成的一个圆形栅栏。
2.构成物质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He、O2、O3、H2O、CO2、H2SO4等。
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如氯化钠就是由Na和Cl构成的。
+-1.原子结构的演变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
原子结构模型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形成中性原子,俗称“枣糕式”模型,糕体相当于原子核,分散在其中的枣子相当于电子。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
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2.原子的组成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
科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所带电荷各不相同。
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核所含质子数,也就是所带的正电荷数又称核电荷数。
科学家发现不同元素的原子所含的质子数各不相同,而且目前发现的所有原子中,其质子数按1、2、3、4、5……依次递增,刚好和自然整数序列一致,习惯上,人们就把原子中所含质子数称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其核电荷数。
中学阶段一般要求了解原子序数在18以内的原子所带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原子??质子?带正电?原子核????中子?不带电?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核外电子?带负电?在化学家们想像的模型中,每一个原子中的核外电子都绕核作高速运动,永不停止,也不劳累。
在多电子原子中,则近似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不同区域内绕核运动,又称为分层运动或分层排布。
原子核外,由里到外、由近到远地分布着不同的电子层,供不同的电子绕核运动,尤如大都市中心城区外围所修的绕城公路,供不同性能、不同用途的机动车运行,从而保证交通有序运行。
人们常把原子中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用下图表示,中心圆圈表示原子核,围绕其外围的圆表示各个电子层,每个弧线上的小圆圈代表在其上运动着的电子。
通常由里到外依次称为第一层(又称K层,层序数n=1)、第二层(又称L层,层序数n=2)、第三层(又称M层,层序数n=3)…………反过来,排在最外面的层也称为最外层,然后依次为倒数第二层(习惯上称为次外层)、倒数第三层……去掉最外层,其他的层统称为内层。
这种表示方法虽然形象但过于繁琐,通常将以上图示简化为右图,其中“小圆圈”代表原子核,“+”表示原子核带正电荷,“8”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也就是核所带电荷数,右边弧线从左至右表在该层运动的电子数。
如图表示核内有8个质子的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层有6个电子,这种图示被称为“原子结构示意图”,用于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分示电子层,其上数字表示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排布。
根据距离中心城区的远近,通过制订一定的交通规则,让不同动力、不同用途的机动车在不同的绕城公路上行驶,有效地降低了车辆的拥堵现象,改善了城市交通秩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与此一样,对于多电子原子,不同能量的电子也必须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才能让它们“和谐”相处。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逐步增加条例,这和城市交通规则的不断改进道理一样):(1)电子分层排布时,要先排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只有当其排满时才能再往外排,这样会使得体系的能量处于比较低的状态,保持相对稳定,该原则称为“能量最低”原则。
(2)每一层最多排2n2个电子,即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3)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如果只有一层,则最多排2个电子。
[试一试] 1.请你画出核电荷数为6、9、13、16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在具体分析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时,须综合考虑以上三个原则,如19号元素,按此部分原则,可能会排出2、8、9三层形式,第三层上有9个电子,虽未突破“每层最多有2n2个电子”原则,但却不符合最外层不超过8的规定,这种排列不符合“交通规则”。
正确方法是按2、8、8、1四层形式排布,这样就能同时满足三个规则。
从这个例子中也可以发现,“每层最多有2n2个电子”并不一定要求每一层都达到2n2个,这是在实际排布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4.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在通常情况下,稀有气体性质稳定,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稀有气体又被称为惰性气体。
观察部分稀有气体、活泼金属钠和活泼非金属氯形成的稳定离子结构示意图,可看出性质稳定的微粒结构上有许多共性。
从原子结构中我们不难看出,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都排有8个电子(仅He有2个电子),钠离子和氯离子最外层有了8个电子后也不再活泼,而其他活泼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未达到8个,在一定条件下,均有达到8个电子(或2个电子)的倾向。
这正是稀有气体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原因,也是“结构决定性质”的完美诠释。
如镁原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它只要失去2个电子,次外层变成最外层,也就达到了8电子的稳定构型;如果用得到电子的方式,它需要6个电子才能达到8电子的相对稳定,不如第一种方式容易。
而硫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它得到2个电子就能满足8电子稳定构型;如果以失去电子的方式,它需要失去6个电子才能达到8电子的相对稳定,也不如第一种方式容易。
通常最外层电子数较少的原子(一般小于4个),和其他元素化合时,失电子是它的本能,这种元素就具有金属性,如钠、镁、铝等;而最外层电子数较多的原子(一般大于4个),和其他元素化合时,得电子是它的本能,这种元素就具有非金属性,如氯、硫、氧、氮等。
当最外层电子数为4个电子时,和其他元素化合时,原子既难失去电子又难得到电子,所以较难形成离子。
5.电子式原子核外电子在分层排布时,一般内层往往是排满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除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外,其他元素的原子最外层都未排满,未达到8个电子(或2个电子)。
在原子相互化合过程中,内层电子基本上不发生改变,只是最外层电子数可能发生变化,人们常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就是这个道理。
如: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与活泼非金属反应时容易失去电子,形成稳定的电子层结构;而氯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多,与活泼金属反应时容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的电子层结构,我们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变化来表示两者的形成过程。
失去一个电子DD→得到一个电子DD→资料卡片显然氯化钠中不再有钠原子和氯原子,氯和钠分别以阴阳离子的形式存在。
像氯化钠这样,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
既然,原子在相互化合时,一般不涉及内层电子的变化,只有最外层电子数发生改变,因此原子结构示意图还可进一步简化。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或离子的最外层电子分布情况,这种式子被称为电子式。
下表列出几种常见原子及其离子的电子式。
微粒案例原子Na・・N ・・阳离子Na Mg2 ++阴离子・・[・Cl・] -・・2[・O・] -・Cl・・Al3 +・・3[・N・] -元素符号周围布满了“・”或可在元素符号“上右下写法左”四个方向逐一放置“・” 一般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原来的最外层上不再有电子了) “×”(一般是8个),并且用“[]”圈住电子,在其右上角标上所带的电荷数(反映得到的电子数) [试一试] 2.请你写出H、N、O、Al3+、S2-的电子式。
6.微粒质子数和电子数的计算在电中性的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中的电子总数也就等于质子总数;其他任何不显电性的微粒,电子总数也都等于质子数,如羧基(―COOH由一个C原子和2个O原子和1个H原子组成)不带电荷,其电子数等于6+8×2+1=23。
而离子是由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阳离子是由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失去一个电子,就形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失去两个电子,就形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因此阳离子的电子数就等于原子的质子数减去所失去的电子(也就是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
阳离子的电子总数=质子总数-电荷数。
阴离子是由原子得电子形成的,其电子总数就等于质子总数加上所得电子数(也就是离子所带负电荷数)。
阴离子的电子总数=质子总数+电荷数每个CO2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质子总数为6+8×2,也就是22,因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所以1个CO2的电子总数也就是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