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处理检验规范

表面处理检验规范
表面处理检验规范

文件编号5工艺代号0000

作者

第 1 页共19 页

表面处理检验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电镀、氧化、化学处理、喷塑、喷漆、喷砂、拉丝等金属表面处理的检验。

2术语和定义

2.1 A级表面:在使用过程中总能被客户看见的部分(如:面壳的正面和顶面,后壳的顶面,手柄,

透镜,按键及键盘正面,探头整个表面等)。

2.2 B级表面:在使用过程中常常被客户看见的部分(如:面壳的左右侧面,底壳或后壳的左右侧

面及背面等)。这些表面允许有轻微不良,但是不致引起挑剔客户不购买产品。

2.3 C级表面:在使用过程中很少被客户注意到的表面部分(如:面壳的底面,底壳或后壳的底面,

内部零件表面)。此表面的外观缺陷应合理而且不至于给客户觉得该产品质量不佳。

2.4 金属表面:包括电镀、氧化、钝化等表现为金属质感的表面,非喷涂表面。

2.5 基材花斑:电抛光、电镀或氧化前因基体材料腐蚀、或者材料中的杂质、材料微孔等原因所造

成的、与周围材质表面不同光泽或粗糙度的斑块状花纹外观。

2.6 抛光区:对基材上的腐蚀、划伤、焊接区、铆接区等部位进行机械打磨抛光后表现出的局部高

光泽、光亮区域。

2.7 浅划痕:镀(膜/塑/漆)层表面划伤,但未伤及底层(即底层未暴露);对其它无镀(膜/塑/漆)层表

面则为:目测不明显、手指甲触摸无凹凸感、未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数控冲床加工中机床台面对板材的摩擦产生的轻微痕迹属于此类划痕。

2.8 深划痕:镀(膜/塑/漆)层表面划伤,且已伤至底层(即底层已暴露出来);对其它无镀(膜/塑/漆)

层表面则为:目测明显、手指甲触摸有凹凸感、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

2.9 凹坑:由于基体材料缺陷,或在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等原因而在材料表面留下的小坑状痕迹。

2.10 凹凸痕:因基材受撞击或校形不良等而呈现出的明显变形、凹凸不平的现象,手摸时有不平

感觉。

2.11 烧伤:拉丝、电抛光、电镀处理时因操作不当、造成零件表面过热而留下的烧蚀痕迹。

2.12 水印:电镀、氧化或电抛光后因清洗水未及时干燥或干燥不彻底所形成的斑纹、印迹。

2.13 露白:镀锌钝化膜因磨擦而被去除、露出新层,或因缝隙截留溶液导致的无钝化膜现象,呈

现为区别于周围颜色的白色。

2.14 修补:因膜层损伤而用涂料所作的局部遮盖。

2.15 色点:由材料、模具、环境或设备中的灰尘或夹杂物等影响,在表面处理层中形成不同色的

斑点。

2.16 颗粒:因材料夹杂物或外来物(如焊渣)的影响而在表面形成的、颜色与正常表面一致的凸

起现象。

2.17 挂具印:指电镀、电抛光、氧化、喷涂等表面处理生产过程中,因装挂用辅助工具的遮挡而

使其与零件相接触的部位产生局部无表面处理层的现象。

2.18 氢脆:由于浸蚀、除油或电镀等过程中金属吸收氢原子和有应力存在下而引起的脆性。

2.19 针孔:表面处理上可看见类似针剌成的微小孔。

2.20 孔隙率:单位面积上针孔的个数。

2.21 起泡:在电镀中由于镀层与底金属之间失去结合力而引起一种凸起状缺陷。

2.22 流痕:喷涂涂料过多且不均匀干燥导致的流痕,或镀层厚度不均造成零件表面的异常区域。

2.23桔皮:喷涂表面因涂料附着力差而导致起皱,象桔子皮样的外观。

2.24 粉化:氧化膜表面疏松引起的粉沫状物。

2.25露底:局部无表面处理层的现象。

3职责与权限

3.1 SQA/TQC工程师

根据此规范监督供应商的金属表面处理制程控制、外观检验和性能检验。

3.2 IQC和机加中心质检员

根据此规范进行成品检验。

4 检验方案

4.1 一致性和外观:全检项,或由IQC工程师根据实际来料品质状况依据《检验方案调整工作规范》

对具体物料检验方案实施调整;

4.2 性能:抽检项。IQC或机加中心质检员每批零件核查供应商检验报告,每季度对每种表面处理

至少检验一次。当外观检验发现存在有可能影响性能的缺陷时,需及时检验该批零件或制作试

样进行性能检验。

5检验项目及方法

5.1试片制作要求

5.1.1 若测试面积足够,可以实际零件做试样。

5.1.2 当表面处理后的工件大小、形状或材料不适用于试验时,或者当表面处理零件数量太少或价格

昂贵而不适合于进行破坏性试验时,可通过制作标准试片进行性能检验,试片的要求如下:材料:材料牌号与被测零件相同;

尺寸:80×125×0.5~ 4 (mm)或与目标物料相似的样件;

5.1.3 表面粗糙度:Ra ≤1.6μm;

5.1.4 表面处理:与被测零件同批次进行相同的表面处理工艺。

5.1.5 试样必须在表面处理24小时以后三天以内进行试验。

5.2外观检验

5.2.1 外观检验条件

视力:校正视力1.0以上。

目视距离:检查物距眼睛40cm~60cm。

目视角度:45度~90度(检查时产品应转动)。

目视时间:A级面约15秒/面,B、C面约10秒/面。

灯光:大于500 LX的照明度或正常迈瑞公司车间照明度。

5.2.2 喷砂拉丝

5.2.2.1 喷砂和拉丝的目数符合图纸要求,图纸未指明时喷砂按120目的标准,拉丝按220目的标准;

5.2.2.2 拉丝方向按图纸要求,图纸未指明时与零件长边方向一致;

5.2.2.3 拉丝后整个表面纹路均匀;

5.2.2.4 喷砂后零件表面不得有明显变形,形位公差符合图纸要求。

5.2.3 塑层漆层

5.2.3.1喷塑喷漆的颜色符合图纸要求,以目视检验为主,不得有明显色差;比对标准色板或签样,

以一致或极接近为合格;对目视有异议时用色差仪检测,判定标准按MRSZS05N01-311 《产品颜色及色板管理工作规范》。

5.2.3.2电泳漆层颜色符合图纸要求,图纸未指明时为黑色。

5.2.4 电镀锌

5.2.4.1 镀层结晶均匀、细致;颜色符合图纸要求,图纸未指明时为彩虹色;

5.2.4.2允许表面缺陷:由于零件表面状态不同而导致同一零件上有不均匀的颜色或光泽,盲孔、通

孔深处可以无镀层。

5.2.5 电镀镍

5.2.5.1 镀层结晶均匀、细致;普通镍镀层呈稍带淡黄色的银白色,光亮镍镀层是光亮的银白色;

5.2.5.2允许表面缺陷:由于零件表面状态不同而导致同一零件上有不均匀的颜色或光泽,盲孔、通

孔深处无镀层,但需防锈处理。

5.2.6 化学镀镍

5.2.

6.1镀层结晶均匀、细致;呈稍带浅黄色的银白色或钢灰色;

5.2.

6.2允许表面缺陷:由于零件表面状态不同而导致同一零件上有不均匀的颜色或光泽。

5.2.7 电镀硬铬

5.2.7.1镀层结晶均匀、细致;呈略带浅蓝的银白色到亮灰色;

5.2.7.2允许表面缺陷:由于零件表面状态不同而导致的同一零件上有不均匀的颜色或光泽,盲孔、

通孔深处可以无镀层。

5.2.8 电镀装饰铬

5.2.8.1镀层结晶均匀、细致;呈镜面般光亮的银白色;

5.2.8.2允许表面缺陷:盲孔、通孔深处可以无镀层。

5.2.9 电镀金

5.2.9.1镀层结晶均匀、细致;硬金(合金)镀层为略带微红或微棕色的浅黄色;纯金镀层应是有光泽

的金黄色;

5.2.9.2允许表面缺陷:由于零件表面状态不同而导致的同一零件上有不均匀的颜色或光泽;盲孔、

通孔深处可以无镀层。

5.2.10 电镀银

5.2.10.1镀层结晶均匀、细致;呈银白色;

5.2.10.2允许表面缺陷:由于零件表面状态不同而导致的同一零件上有不均匀的颜色或光泽,盲孔、

通孔深处可以无镀层。

5.2.11 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

5.2.11.1膜层均匀、完整;膜层颜色符合图纸要求,图纸未指明时为本色。

5.2.11.2允许表面缺陷:由于零件表面状态不同而导致的同一零件上有不均匀的颜色或光泽。

5.2.12 铝合金化学氧化

5.2.12.1膜层均匀、完整;膜层颜色符合图纸要求,图纸未指明时化学氧化为无色透明。

5.2.12.2允许表面缺陷:由于零件表面状态不同而导致的同一零件上有不均匀的颜色或光泽。

5.2.13 钢铁发蓝(发黑)

5.2.13.1膜层均匀、完整,碳钢、低合金钢为黑色;合金钢按其化学成分和含量的不同可呈蓝色、

紫色至褐色;铸铁、硅钢为带黄色至棕红色的黑色;铸钢呈暗褐色;

5.2.13.2允许表面缺陷:由于热处理、焊接或表面加工状态不同而有不同的颜色和光泽。氮化或渗

碳处理的表面灰白、浅红或采虹色。

5.2.14 不锈钢钝化

5.2.14.1不锈钢钝化后表面应为接近金属本色、银白、灰白或钢灰色;

5.2.14.2允许表面缺陷:因材质问题,在同一零件上色泽可稍有不同,可有轻微的水流痕迹;在焊

接温度影响区内可有氧化色彩。

5.2.15 不锈钢电抛光

5.2.15.1电抛光表面应光亮、平滑、均匀;

5.2.15.2允许表面缺陷:零件凹下部位由于抛光不到的发暗。

5.2.16 其余表面缺陷要求

见下表:

5.3性能检验

5.3.1电镀锌

5.3.1.1镀层厚度

5.3.1.1.1 X-RAY光谱仪或库仑仪测量,基体是磁性钢的试样还可采用磁性测厚仪测量,在测量面上,

至少测量不同位置三点;

5.3.1.1.2 镀层厚度应符合图纸要求,图纸未指明时按7~10μm,在不影响镀层性能及零件尺寸精度

的前提下,局部镀层厚度可为7~15μm;能被直径为20mm的球接触到的区域镀层厚度需

达到上述要求,直径为20mm的球接触不到的区域镀层厚度不做要求。

5.3.1.2结合力

百格法:用百格刀(或介刀)在表面划1mm×1mm格子100个,以足够的压力一次刻线即

穿过镀层切割到金属基体。把胶纸贴在格子上,用手指抚压10个来回,使胶纸充分贴紧,再以45°方向向上快速拉起,无镀层脱落。

5.3.1.3耐蚀性

中性盐雾试验测试周期和质量要求见下表。

电镀类型测试周期(H) 质量要求

彩锌72 达到GB6461 标准保护评级R P 8级以上

黑锌96 达到GB6461 标准保护评级R P 8级以上

蓝锌36 达到GB6461 标准保护评级R P 8级以上

白锌24 达到GB6461 标准保护评级R P 8级以上

5.3.1.4氢脆性(非必检项)

5.3.1.4.1 当图纸有要求时可进行氢脆性测试。

5.3.1.4.2 测试方法和接收标准按HB 5067。

5.3.2电镀镍

5.3.2.1镀层厚度

5.3.2.1.1 X-RAY光谱仪或库仑仪或磁性测厚仪测量,在测量面上,至少测量不同位置三点;

5.3.2.1.2 镀层厚度按图纸,图纸未指明时为12~15μm(包括铜底):

钢铁基材镀层:铜6~7 μm,镍6~8 μm,半光镍+光亮镍;

铜合金基材镀层:镍12~15μm,半光镍+光亮镍;

能被直径为20mm的球接触到的区域镀层厚度需达到上述要求,直径为20mm的球接触不

到的区域镀层厚度不做要求。

5.3.2.2结合力

以下方法任选一种:

5.3.2.2.1 划痕法:采用硬质划刀或钢针,在镀层表面划两根相距2mm的平行线或1mm2的正方形格

子,划线时应当以足够的压力一次切割到基体金属,检查镀层是否从基体金属上脱落;5.3.2.2.2 弯曲法:将试样用钳子夹紧,反复弯曲180度(向两面各弯曲90度)直至断裂,或将试样

沿一直径等于试样板材厚度的轴反复弯曲180度直至断裂,此时镀层与基体不得分离;5.3.2.2.3 锉刀法:将试样锯开一个断面,夹在台钳上,用粗齿锉刀,由基体材料向镀层方向以大约

45°的夹角进行锉削,锉后观察锉口处,镀层与基体不得分离;

5.3.2.3耐蚀性

中性盐雾试验测试周期和质量要求见下表。

基体金属测试周期(H) 质量要求

钢铁24 达到GB6461 标准保护评级R P 8级以上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64 达到GB6461 标准保护评级R P 8级以上

5.3.2.4氢脆性(非必检验项)

5.3.2.4.1 当图纸有要求时可进行氢脆性测试。

5.3.2.4.2 测试方法和接收标准按HB 5067。

5.3.2.5孔隙率(非必检项)

图纸有要求时检验。可用贴滤纸法或溶液浇浸法检查孔隙率,但目前没有明确的接收标准,需根据镀层厚度不同,在打样阶段,对比试验出一个经验值,作为以后复检的参考值。

5.3.2.5.1 贴滤纸法

a 用蒸馏水配制含有下列成分的试验溶液:

铁氰化钾10g/L

氯化钠20g/L

所用试剂为化学纯级。

b 检验前用酒精或其它有机溶剂除去待测表面的油污,以蒸馏水洗净并晾干;

c 将浸有试验溶液的滤纸,紧密贴附在待测表面上保持10min,滤纸与零件表面间不应有气泡,

同时,可不断补加检验溶液,以使滤纸保持湿润;

d 取下滤纸,放在划有平方厘米格子的玻璃板上,根据格子内滤纸上的斑点数(蓝色斑点表示镀

层气孔直达钢铁基体,红色斑点表示镀层气孔直达铜基体)计算孔隙率(单位:点数/cm2)。

5.3.2.5.2 溶液浇浸法

a 用蒸馏水配制含有下列成分的试验溶液,配制方法可参见QB/T 3823标准:

铁氰化钾10g/L

氯化钠15g/L

白明胶20g/L

所用试剂为化学纯级。

b 检验前用酒精或其它有机溶剂除去试样表面的油污,以蒸馏水洗净并晾干;

c 将试验溶液浇注在试样上,或者将试样放入试验溶液中静止5min,取出并用布吸去水分,干燥

后观察试样表面的有色斑点数,计算孔隙率(单位:点数/cm2)。

5.3.3化学镀镍

5.3.3.1镀层厚度

5.3.3.1.1 X-RAY光谱仪或库仑仪测量,基体是磁性钢的试样还可采用磁性测厚仪测量,在测量面上,

至少测量不同位置三点;

5.3.3.1.2 镀层厚度应符合图纸要求,图纸未指明时按12~15μm。

5.3.3.2结合力

以下方法任选一种:

5.3.3.2.1划痕法:采用硬质划刀或钢针,在镀层表面划两根相距2mm的平行线或1mm2的正方形格

子,划线时应当以足够的压力一次切割到基体金属,检查镀层是否从基体金属上脱落;

5.3.3.2.2 弯曲法:将试样用钳子夹紧,反复弯曲180度(向两面各弯曲90度)直至断裂,或将试样

沿一直径等于试样板材厚度的轴反复弯曲180度直至断裂,此时镀层与基体不得分离;5.3.3.2.3 锉刀法:将试样锯开一个断面,夹在台钳上,用粗齿锉刀,由基体材料向镀层方向以大约

45°的夹角进行锉削,锉后观察锉口处,镀层与基体不得分离;

5.3.3.3中磷镍耐蚀性

中性盐雾试验测试周期和质量要求见下表。

基体金属测试周期(H) 质量要求

钢铁12 达到GB6461 标准保护评级R P 8级以上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60 达到GB6461 标准保护评级R P 8级以上

5.3.3.4高磷镍耐蚀性

5.3.3.4.1 常规层厚(12~15μm)中性盐雾试验

测试周期和质量要求检下表

基体金属测试周期(H) 质量要求

钢铁48 达到GB6461 标准保护评级R P 8级以上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64 达到GB6461 标准保护评级R P 8级以上

5.3.3.4.2 铝合金碱液浸泡试验

适用铝合金基体镀高磷镍≥30μm。按1L水加60克氢氧化钠的比例配置溶液,零件常温下浸泡氢氧化钠溶液中4H表面无起泡。

5.3.3.5孔隙率(非必检项)

图纸哟要求时检验。可用贴滤纸法或溶液浇浸法检查孔隙率,但目前没有明确的接收标准,需根据镀层厚度不同,在打样阶段,对比试验出一个经验值,作为以后复检的参考值。

5.3.3.5.1 贴滤纸法

a 用蒸馏水配制含有下列成分的试验溶液:

铁氰化钾10g/L

氯化钠20g/L

所用试剂为化学纯级。

b 检验前用酒精或其它有机溶剂除去待测表面的油污,以蒸馏水洗净并晾干;

c 将浸有试验溶液的滤纸,紧密贴附在待测表面上保持一定时间(钢铁基材为5min,铜及铜合

金基材为10min),滤纸与零件表面间不应有气泡,同时,可不断补加检验溶液,以使滤纸保持湿润;

d 取下滤纸,放在划有平方厘米格子的玻璃板上,根据格子内滤纸上的斑点数(蓝色斑点表示镀

层气孔直达钢铁基体,红色斑点表示镀层气孔直达铜基体)计算孔隙率(单位:点数/cm2)。

5.3.3.5.2 溶液浇浸法

a 用蒸馏水配制含有下列成分的试验溶液,配制方法可参见QB/T 3823标准:

铁氰化钾10g/L

氯化钠15g/L

白明胶20g/L

所用试剂为化学纯级。

b 检验前用酒精或其它有机溶剂除去试样表面的油污,以蒸馏水洗净并晾干;

c 将试验溶液浇注在试样上,或者将试样放入试验溶液中静止5min,取出并用布吸去水分,干

燥后观察试样表面的有色斑点数,计算孔隙率(单位:点数/cm2)。

5.3.4电镀硬铬

5.3.4.1镀层厚度

5.3.4.1.1 X-RAY光谱仪或库仑仪测量,基体是磁性钢的试样还可采用磁性测厚仪测量,在测量面上,

至少测量不同位置三点;

5.3.4.1.2 镀层厚度应符合图纸要求,图纸未指明时按12~15μm,能被直径为20mm的球接触到的

区域镀层厚度需达到上述要求,直径为20mm的球接触不到的区域镀层厚度不做要求。5.3.4.2结合力

下述方法任选一种:

5.3.4.2.1磨削法:对试样进行磨加工(磨、研磨等),磨加工后镀层无起皮脱落。

5.3.4.2.2 弯曲法:将试样用钳子夹紧,反复弯曲180度(向两面各弯曲90度)直至断裂,或将试样

沿一直径等于试样板材厚度的轴反复弯曲180度直至断裂,此时镀层与基体不得分离。

5.3.4.3耐蚀性

中性盐雾试验测试48H后,试样要达到GB 6461 标准保护评级R P 8级以上。

5.3.4.4孔隙率(非必检项)

图纸有要求时检验。可用贴滤纸法或溶液浇浸法检查孔隙率,每一平方厘米面积上不超过

5个气孔为合格。

5.3.4.4.1 贴滤纸法

a 用蒸馏水配制含有下列成分的试验溶液:

铁氰化钾10g/L

氯化钠30g/L

氯化铵60g/L

所用试剂为化学纯级。

b 检验前用酒精或其它有机溶剂除去待测表面的油污,以蒸馏水洗净并晾干;

c 将浸有试验溶液的滤纸,紧密贴附在待测表面上保持10min,滤纸与零件表面间不应有气泡,

同时,可不断补加检验溶液,以使滤纸保持湿润;

d 取下滤纸,放在划有平方厘米格子的玻璃板上,根据格子内滤纸上的斑点数(蓝色斑点表示镀

层气孔直达钢铁基体,红色斑点表示镀层气孔直达铜基体,黄色斑点表示镀层气孔直达镍镀层)计算孔隙率(单位:点数/cm2)。

5.3.4.4.2 溶液浇浸法

a 用蒸馏水配制含有下列成分的试验溶液,配制方法可参见QB/T 3823标准:

铁氰化钾10g/L

氯化钠15g/L

白明胶20g/L

所用试剂为化学纯级。

b 检验前用酒精或其它有机溶剂除去试样表面的油污,以蒸馏水洗净并晾干;

c 将试验溶液浇注在试样上,或者将试样放入试验溶液中静止5min,取出并用布吸去水分,干

燥后观察试样表面的有色斑点数,计算孔隙率(单位:点数/cm2)。

5.3.4.5氢脆性(非必检项)

5.3.4.5.1 当图纸哟要求时可进行氢脆性测试。

5.3.4.5.2 测试方法和接收标准按HB 5067。

5.3.5电镀装饰铬

5.3.5.1镀层厚度

5.3.5.1.1 X-RAY光谱仪或库仑仪测量,基体是磁性钢的试样还可采用磁性测厚仪测量,在测量面上,

至少测量不同位置三点;

5.3.5.1.2 镀层厚度应符合图纸要求,图纸未指明时按如下层厚:

钢铁基材层厚12~15μm

铜5~6,镍7~9,铬0.25~0.5

铜合金基材层厚12~15μm

镍12~14,铬0.25~0.5

能被直径为20mm的球接触到的区域镀层厚度需达到上述要求,直径为20mm的球接触不

到的区域镀层厚度不做要求。

5.3.5.2耐蚀性

中性盐雾试验测试48H后,试样要达到GB 6461 标准保护评级R P 8级以上。

5.3.5.3孔隙率(非必检项)

可用贴滤纸法或溶液浇浸法检查孔隙率,每一平方厘米面积上不超过5个气孔为合格。

5.3.5.3.1 贴滤纸法

a 用蒸馏水配制含有下列成分的试验溶液:

铁氰化钾10g/L

氯化钠30g/L

氯化铵60g/L

所用试剂为化学纯级。

b 检验前用酒精或其它有机溶剂除去待测表面的油污,以蒸馏水洗净并晾干。

c 将浸有试验溶液的滤纸,紧密贴附在待测表面上保持10min,滤纸与零件表面间不应有气泡,

同时,可不断补加检验溶液,以使滤纸保持湿润。

d 取下滤纸,放在划有平方厘米格子的玻璃板上,根据格子内滤纸上的斑点数(蓝色斑点表示

镀层气孔直达钢铁基体,红色斑点表示镀层气孔直达铜基体,黄色斑点表示镀层气孔直达镍镀层)计算孔隙率(单位:点数/cm2)。

5.3.5.3.2 溶液浇浸法

a 用蒸馏水配制含有下列成分的试验溶液,配制方法可参见QB/T 3823标准:

铁氰化钾10g/L

氯化钠15g/L

白明胶20g/L

所用试剂为化学纯级。

b 检验前用酒精或其它有机溶剂除去试样表面的油污,以蒸馏水洗净并晾干。

c 将试验溶液浇注在试样上,或者将试样放入试验溶液中静止5min,取出并用布吸去水分,干

燥后观察试样表面的有色斑点数,计算孔隙率(单位:点数/cm2)。

5.3.6电镀金

5.3.

6.1镀层厚度

5.3.

6.1.1 X-RAY光谱仪或库仑仪测量,基体是磁性钢的试样还可采用磁性测厚仪测量,在测量面上,

至少测量不同位置三点;

5.3.

6.1.2 镀层厚度应符合图纸要求,图纸未指明时纯金按3~5um,硬金按5~10μm,能被直径为

20mm的球接触到的区域镀层厚度需达到上述要求,直径为20mm的球接触不到的区域镀

层厚度不做要求。

5.3.

6.2结合力

以下方法任选一种:

5.3.

6.2.1 胶带法:用3M 胶带紧贴电镀表面后,再垂直电镀表面迅速拉起,无镀层脱落;

5.3.

6.2.2 弯曲法:将试样固定在一个曲率半径为4mm的弯曲试验机上(或适当的台钳),把试样弯

曲成90°,再弯曲回原位置,重复3次,镀层与基体不得分离。

5.3.

6.2.3 热震法:将试样在250℃±10℃的烘箱中保持30min,取出后浸入室温下的水中骤冷,冷却

后取出观察,镀层不得有起泡,起皮和脱落的现象。

5.3.

6.3耐蚀性

中性盐雾试验测试72H后,试样要达到GB 6461 标准保护评级R P 8级以上。

5.3.7电镀银

5.3.7.1镀层厚度

5.3.

6.1.1 X-RAY光谱仪或库仑仪测量,基体是磁性钢的试样还可采用磁性测厚仪测量,基体是非碰

性钢的试样还可采用涡流测厚仪测量,在测量面上,至少测量不同位置三点;

5.3.

6.1.2 镀层厚度应符合图纸要求,图纸未指明时银镀层厚度按5~13μm,底镀层厚度可参考SJ/T

11111-1996的表4要求,能被直径为20mm的球接触到的区域镀层厚度需达到上述要求,直径为20mm的球接触不到的区域镀层厚度不做要求。

5.3.7.2结合力

以下方法任选一种:

5.3.7.2.1 绕线法:直径为1mm以下的线状试样,在直径为线径3倍的芯轴上缠绕10~15圈,直径为

1mm以上的线状试样,在直径与其相近的芯轴上缠绕10~15圈,缠绕后镀层无起泡或脱落现象。

5.3.7.2.2 弯曲法:将试样固定在一个曲率半径为4mm的弯曲试验机上(或适当的台钳),把试样弯

曲成90°,再弯曲回原位置,重复3次,镀层与基体不得分离。

5.3.7.2.3锉刀法:将试样锯开一个断面,夹在台钳上,用粗齿锉刀,由基体材料向镀层方向以大约

45°的夹角进行锉削,锉后观察锉口处,镀层与基体不得分离

5.3.7.3抗变色(非必检项)

如图纸有抗变色要求,电镀银后必须进行钝化处理,可用以下方法任选一种进行测试:

5.3.7.3.1H2S法

在温度为25±5 ℃、相对湿度为95±2%的1%H2S气体介质中,1小时不变色银镀层合格;

5.3.7.3.2 硫化钠法

温度15~25℃,在1%的硫化钠溶液中浸渍30min,不变色则银镀层合格。

5.3.7.4氢脆性(非必检项)

5.3.7.4.1 当图纸有要求时可进行氢脆性测试。

5.3.7.4.2 测试方法和接收标准按HB 5067。

5.3.7.5可焊性(非必检项)

有焊接要求的零件,银镀层可进行可焊性测试:试样放入符合GB 9491中R牌号无腐蚀的助焊剂中,时间为5~10s,然后浸入符合GB 3131含有60%锡和40%铅的熔化焊料中,在温度208±5 ℃的焊料熔槽内保持3s,取出试样,轻微晃动以除去多余的焊料;焊接层应均匀地润湿而无隆起。也可采用GB/T 2423.28中的方法。

5.3.8铝及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

5.3.8.1膜厚

5.3.8.1.1 涡流测厚仪测量,测量膜厚必须在有代表性的非喷砂部位进行,距阳极接触点5mm内以及

边角不应选作测量部位;

5.3.8.1.2 至少选择5个合适测量点(每点约1cm2)测定膜厚,每个测量点测3~5个读数,将平均值

记为该点局部膜厚值,各测量点的局部膜厚值的平均值为试样平均膜厚值;

5.3.8.1.3 膜层厚度应按图纸,图纸未指明时

喷砂阳极本色氧化3-5um;阳极本色氧化5-10um;阳极黑色氧化10-15um;硬质阳极氧化

25-40um。

直径D≤6的孔,内部无膜层到全膜层。

直径D>6的通孔,孔深≤2D时,内部全膜层;

孔深>2D时,内部无膜层到全膜层。

直径D>6的盲孔,孔深≤D时,内部全膜层;

孔深>D时,内部无膜层到全膜层。

沟槽结构内的膜层参考上述原则。

5.3.8.2耐蚀性

阳极氧化中性盐雾试验测试240H后,试样要达到GB 6461 标准保护评级R P 8级以上。5.3.8.3封闭质量(非必检项)

以下方法任选一种:

5.3.8.3.1 染色斑点法

a 步骤一:用蘸有丙酮或乙醇的棉花球将零件表面擦洗,使零件表面保持洁净、干燥并水平放置;

b步骤二:用一滴酸溶液A(已配好,并在容器上标有“酸溶液A”)或者酸溶液B(已配好,并在容器上标有“酸溶液B”)滴在零件的表面上,并精确保持1min,试验溶液温度约23℃;

酸溶液A:移取25mL硫酸(1.84g/mL),称取10g氟化钾于1000mL容量瓶中,慢慢加水稀

释至刻度。

酸溶液B:移取25mL氟硅酸(1.29g/mL)于1000mL容量瓶中,慢慢加水稀释至刻度。

c 步骤三:除去酸液,将零件表面洗静、干燥;

d 步骤四:用一滴染色溶液A(已配好,并在容器上标有“染色溶液A”)或染色溶液B(已配

好,并在容器上标有“染色溶液B”)滴在已用酸处理过的斑点上,并使溶液在零件上精确保持1min;

染色溶液A:移取5g铝蓝2LW溶液(国际颜色编号为69的蓝色染色剂)于1000mL容量瓶中,用稀硫酸或稀氢氧化钠溶液PH值调整为5.0+/-0.5(温度约为23℃)染色溶液B:移取10g山诺德尔红B3LW溶液(国际颜色编号为331的酸性红)或铝红GLW 溶液于1000mL容量瓶中,用稀硫酸或稀氢氧化钠溶液PH值调整为5.0+/-0.5

(温度约为23℃)

e步骤五:洗净染色液滴,用浸泡了悬浮溶液(已配好,并在容器上标有“悬浮溶液”)的干净布将零件的试验表面彻底擦净(时间约20s),然后清洗干净并干燥。

f 步骤六:将零件试验后的表面与附表一《染色斑点试验结果评定表》进行对比,评定染色

吸附能力的损失程度或填写染色等级。

g步骤七:其染色等级应为0或1判定为合格。

5.3.8.3.2 磷铬酸法

按GB/T 8753.1标准的方法进行试验,其质量损失值应不大于30mg/dm2。

5.3.8.4绝缘性(非必检项)

技术文件有绝缘电阻要求时,先用万用表测绝缘电阻,绝缘电阻检验合格后再按GB/T 8754标准,进行击穿电压试验,阳极氧化膜击穿电压值不应低于250 V。

5.3.9铝及铝合金化学氧化

5.3.9.1耐蚀性

中性盐雾试验测试周期和质量要求见下表。

外观颜色测试周期(H) 质量要求

无色100 达到GB6461 标准保护评级R P 8级以上

彩色168 达到GB6461 标准保护评级R P 8级以上

5.3.9.2膜厚(非必检项)

5.3.9.2.1采用重量法(GB/T 9792)测量;

5.3.9.2.2 镀层厚度应符合图纸要求(未指明按0.3~4um)。

5.3.9.3导电性(非必检项)

如有导电要求,可用万用表测量导电性:把万用表打到通断档,将红黑表笔分别接到化学氧化层任意二个位置,能听到万用表发出“嘀”的一声。

5.3.10钢铁发黑

5.3.10.1耐蚀性

硫酸钢浸渍或点滴试验后,不应出现目视可见的接触铜。

5.3.10.1.1 硫酸铜浸渍法

将试样用蘸有无水乙醇的棉球擦拭除油,再浸入3%的硫酸铜(C u SO4·5H2O化学纯)溶液中,在15 ℃~25 ℃下保持20秒,取出零件,检查其表面是否有接触铜出现。

5.3.10.1.2 硫酸铜点滴法

将试样待检表面用蘸有无水乙醇的棉球擦拭除油,再在待检表面上滴1~2滴3%的硫酸铜

(C u SO4·5H2O化学纯)溶液中,在15 ℃~25 ℃下保持20秒,用脱脂棉或滤纸吸去滴液,目视

检查该处有无接触铜出现。

5.3.10.2膜厚(非必检项)

5.3.10.2.1采用重量法(GB/T 9792)测量;

5.3.10.2.2 镀层厚度应符合图纸要求(未指明时按0.6~0.8um)。

5.3.10.3清洗质量(非必检项)

5.3.10.3.1 清洗质量要求:试件表面不应有残留碱存在;

5.3.10.3.2 清洗质量测试:在氧化后试件上滴上(1~2)滴0.1%的酚酞酒精溶液,若滴液变红,则

证明有残留碱存在。

5.3.10.4氢脆性(非必检项)

5.3.10.4.1 当图纸有要求时可进行氢脆性测试。

5.3.10.4.2 测试方法和接收标准按HB 5067。

5.3.11不锈钢钝化

5.3.11.1耐蚀性

5.3.11.1.1 氯化钠浸渍法,适用于奥氏体不锈钢;

将试样浸入3﹪氯化钠水溶液中,在15~25℃下保持24小时,取出试样。

材料为SUS304的试样,表面分散锈点≤4个,每个面积≤0.2mm2。

5.3.11.1.2中性盐雾试验法,适用于奥氏体不锈钢;

中性盐雾试验时间96H,表面质量达到GB6461 标准保护评级R P 8级以上。

5.3.11.2膜层完整性

以下方法任选一种:

5.3.11.2.1 硫酸铜法

将试件浸入如下成份的试验溶液中,保持5分钟取出试件,检验其表面是否有沉积铜或在试件表面上滴1~2滴试验溶液,经5分钟,擦干试验溶液,检查该处有无接触铜出现,如有则不合格。

硫酸铜(CuSO4.5H2O)化学纯8g

硫酸(H2SO4比重1.84) 化学钝2mL

蒸馏水500mL

温度室温

5.3.11.2.2 蓝点法

用1克铁氰化钾K3[Fe(CN6)]加3毫升浓硝酸HNO3(65%~85%)和100毫升蒸馏水配制成溶液(宜现用现配)。然后用滤纸浸渍溶液后,贴附于待测表面或直接将溶液涂、滴于待测表面,30秒内观察表面显现蓝点情况,有蓝点为不合格。

5.3.12不锈钢电抛光

5.3.12.1耐蚀性

中性盐雾试验测试96H后,试样要达到GB 6461 标准保护评级R P 8级以上。

5.3.13喷塑喷漆

5.3.13.1厚度

5.3.13.1.1基体是磁性钢的试样采用磁性测厚仪测量,基体是非碰性钢的试样采用涡流测厚仪测量,

在测量面上,至少测量不同位置三点;

5.3.

6.1.2 塑层或漆层厚度应符合图纸要求,图纸未指明时塑层为0.05~0.15㎜,漆层为0.03~0.1

㎜。在不影响涂层附着力、外观和产品功能的情况下局部塑层厚度可为0.05~0.3mm。5.3.13.2附着力

5.3.13.2.1百格法:用百格刀(或介刀)在表面划1mm×1mm格子100个,以足够的压力一次刻线

即穿过涂层切割到金属基体。把3M600#胶纸贴在格子上,用手指抚压10个来回,使胶纸

充分贴紧,再以45°方向向上快速拉起,塑层或漆层不应有大面积脱落;

5.3.13.2.2检验标准:依据下表进行判定,结合公司产品设计要求,达到3B级则判合格,即一般涂

层脱落面积<15%为OK. (一般损伤面积指的是划线边缘,若是格子整个脱落,则直接判不合

格)。

5.3.13.3.1在涂层表面放上用端面直径Φ15mm、长为100mm的圆棒,在前端绑上八层重叠的纱布,

用酒精润湿纱布后,垂直加力1kg(可采用1kg重的配重块放在圆棒的另一端)以每秒一个来

回的速度移动,移动的距离为50mm,连续20个来回后检查涂层的耐酒精质量;

5.3.13.3.2涂层耐化学溶剂性试验后,涂层的颜色及光泽等应无明显变化,且无明显的软化和溶胀,

喷漆层允许轻微失光。

5.3.13.4硬度(非必检项)

按照GB/T 6739用铅笔法进行测试。涂层硬度不低于2H。

5.3.13.5耐冲击性(非必检项)

按GB/T 1732-1993用冲击测试仪进行测试。涂层的耐冲击性,如无特殊规定,经受50Kg/Cm2

冲击(正冲)后,目测表面应无裂纹、皱纹及剥离现象。如有必要,可用4倍放大镜观察。

5.3.14电泳漆

5.3.14.1厚度

基体是磁性钢的试样采用磁性测厚仪测量,基体是非碰性钢的试样采用涡流测厚仪测量,

在测量面上,至少测量不同位置三点;

漆层厚度符合图纸要求,图纸未指明时为15~20μm。

5.3.14.2附着力

百格法:用百格刀(或介刀)在表面划1mm×1mm格子100个,以足够的压力一次刻线

即穿过漆层切割到金属基体。把胶纸贴在格子上,用手指抚压10个来回,使胶纸充分贴紧,再以45°方向向上快速拉起,漆层不应有脱落。

6 相关文件及记录

6.1 相关文件

《检验方案调整工作规范》MRSZ/S08N01-021

《产品颜色及色板管理工作规范》MRSZ/S05N01-311

表面处理通用检验标准

目次 ○、总则................................................................................................................................. 1 一、电镀镍检验标准............................................................................................................. 1 1.1 试样要求.................................................................................................................. 1 1.2 外观.......................................................................................................................... 1 1.3 镀层厚度.................................................................................................................. 2 1.4 结合强度.................................................................................................................. 2 1.5 耐蚀性...................................................................................................................... 2 二、电镀锌检验标准............................................................................................................. 3 2.1 试样要求.................................................................................................................. 3 2.2 外观.......................................................................................................................... 3 2.3 镀层厚度.................................................................................................................. 4 2.4 结合强度.................................................................................................................. 4 2.5 耐蚀性...................................................................................................................... 4 2.6 白色钝化膜的存在性试验...................................................................................... 4 三、装饰镀铬检验标准......................................................................................................... 5 3.1试样要求................................................................................................................... 5 3.2 外观.......................................................................................................................... 5 3.3 镀层厚度.................................................................................................................. 5 3.4 结合强度.................................................................................................................. 6 3.5 耐蚀性...................................................................................................................... 6 四、喷漆检验标准................................................................................................................. 7 4.1 试片要求.................................................................................................................. 7 4.2 颜色.......................................................................................................................... 7 4.3 光泽.......................................................................................................................... 7 4.4 外观.......................................................................................................................... 7 4.5 漆层厚度.................................................................................................................. 8 4.6 附着力...................................................................................................................... 8 4.7 抗冲击性.................................................................................................................. 8 4.8 耐溶剂(无水乙醇)性.......................................................................................... 8 五、粉末喷涂检验标准......................................................................................................... 9 5.1 试片要求.................................................................................................................. 9 5.2 颜色.......................................................................................................................... 9 5.3 光泽.......................................................................................................................... 9 5.4 外观.......................................................................................................................... 9 5.5 涂层厚度.................................................................................................................. 9 5.6 附着力.................................................................................................................. 10 5.7 抗冲击性.............................................................................................................. 10 5.8 耐溶剂(无水乙醇)性...................................................................................... 10 六、铝合金化学氧化检验标准......................................................................................... 11 6.1 试片要求.............................................................................................................. 11 6.2 外观...................................................................................................................... 11

金属表面处理检验规范

文件编号5工艺代号0000 作者 第 1 页共19 页

金属表面处理检验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电镀、氧化、化学处理、喷塑、喷漆、喷砂、拉丝等金属表面处理的检验。 2术语和定义 2.1 A级表面:在使用过程中总能被客户看见的部分(如:面壳的正面和顶面,后壳的顶面,手柄, 透镜,按键及键盘正面,探头整个表面等)。 2.2 B级表面:在使用过程中常常被客户看见的部分(如:面壳的左右侧面,底壳或后壳的左右侧 面及背面等)。这些表面允许有轻微不良,但是不致引起挑剔客户不购买产品。 2.3 C级表面:在使用过程中很少被客户注意到的表面部分(如:面壳的底面,底壳或后壳的底面, 内部零件表面)。此表面的外观缺陷应合理而且不至于给客户觉得该产品质量不佳。 2.4 金属表面:包括电镀、氧化、钝化等表现为金属质感的表面,非喷涂表面。 2.5 基材花斑:电抛光、电镀或氧化前因基体材料腐蚀、或者材料中的杂质、材料微孔等原因所造 成的、与周围材质表面不同光泽或粗糙度的斑块状花纹外观。 2.6 抛光区:对基材上的腐蚀、划伤、焊接区、铆接区等部位进行机械打磨抛光后表现出的局部高 光泽、光亮区域。 2.7 浅划痕:镀(膜/塑/漆)层表面划伤,但未伤及底层(即底层未暴露);对其它无镀(膜/塑/漆)层表 面则为:目测不明显、手指甲触摸无凹凸感、未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数控冲床加工中机床台面对板材的摩擦产生的轻微痕迹属于此类划痕。 2.8 深划痕:镀(膜/塑/漆)层表面划伤,且已伤至底层(即底层已暴露出来);对其它无镀(膜/塑/漆) 层表面则为:目测明显、手指甲触摸有凹凸感、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 2.9 凹坑:由于基体材料缺陷,或在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等原因而在材料表面留下的小坑状痕迹。 2.10 凹凸痕:因基材受撞击或校形不良等而呈现出的明显变形、凹凸不平的现象,手摸时有不平 感觉。 2.11 烧伤:拉丝、电抛光、电镀处理时因操作不当、造成零件表面过热而留下的烧蚀痕迹。 2.12 水印:电镀、氧化或电抛光后因清洗水未及时干燥或干燥不彻底所形成的斑纹、印迹。 2.13 露白:镀锌钝化膜因磨擦而被去除、露出新层,或因缝隙截留溶液导致的无钝化膜现象,呈 现为区别于周围颜色的白色。 2.14 修补:因膜层损伤而用涂料所作的局部遮盖。 2.15 色点:由材料、模具、环境或设备中的灰尘或夹杂物等影响,在表面处理层中形成不同色的 斑点。 2.16 颗粒:因材料夹杂物或外来物(如焊渣)的影响而在表面形成的、颜色与正常表面一致的凸 起现象。 2.17 挂具印:指电镀、电抛光、氧化、喷涂等表面处理生产过程中,因装挂用辅助工具的遮挡而 使其与零件相接触的部位产生局部无表面处理层的现象。

零件表面处理检验规范

零件表面处理检验规范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电镀、氧化、化学处理、喷塑、喷漆、喷砂、拉丝等金属表而处理的检验。 二、术语和定义 2.1 A级表面:在使用过程中总能被客户看见的部分(如:面壳的正面和顶面,后壳的顶面,手柄,透镜,按键及键盘正面,探头整个表面等)。 2. 2 B级表面:在使用过程中常常被客户看见的部分(如:面壳的左右侧面,底壳或后壳的左右侧面及背而等)。这些表面允许有轻微不良,但是不致引起挑剔客户不购买产品。 2.3C级表面:在使用过程中很少被客户注意到的表面部分(如:面壳的底面,底壳或后 壳的底而,内部零件表面)。此表面的外观缺陷应合理而且不至于给客户觉得该产品质星 不佳。 2. 4金属表面:包括电镀、氧化、钝化等表现为金属质感的表面,非喷涂表而。 2.5基材花斑:电抛光、电镀或氧化前因基体材料腐蚀、或者材料中的杂质、材料微孔等原因所造成的、与周围材质表面不同光泽或粗糙度的斑块状花纹外观。 2.6抛光区:对基材上的腐蚀、划伤、焊接区、钏接区等部位进行机械打磨抛光后表现出的局部高光泽、光亮区域。 2.7浅划痕:镀(膜/塑/漆)层表面划伤,但未伤及底层(即底层未暴露);对其它无镀(膜/塑/漆)层表而则为:目测不明显、手指甲触摸无凹凸感、未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数控冲床加工中机床台面对板材的縻擦产生的轻微痕迹属于此类划痕。 2.8深划痕:镀(膜/塑/漆)层表面划伤,且己伤至底层(即底层己暴露出来);对其它无镀(膜/塑/漆)层表面则为:H测明显、于抬甲触摸有凹凸感、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 2.9凹坑:由于基体材料缺陷,或在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等原因而在材料表面留下的小坑状痕迹。 2. 10凹凸痕:因基材受撩击或校形不良等而呈现出的明显变形、凹凸不半的现象,手摸时有不平 感觉。 2.11烧伤:拉丝、电抛光、电镀处理时因操作不当、造成零件表面过热而留下的烧蚀痕迹。 2. 12水印:电镀、氧化或电抛光后因清洗水未及时干燥或干燥不彻底所形成的斑纹、印迹。 2. 13露白:镀锌钝化膜因磨擦而被去除、露出新层,或因缝隙截留溶液导致的无钝化膜现象,呈 现为区别于周围颜色的白色。

表面处理检验标准2016_01

表面处理检验规程 1、目的 规检验操作,发现、控制不良品,防止批量不良品输入下道工序。同时给检验工作提供引导及接收标准。 2、围 适用于进料、外协制品回厂、成品的检验接收及顾客退货的挑选检验。 喷砂、拉丝等金属表面处理的检验。 3、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变形铝及铝合金以保护和装饰为主要目的,在阳极氧化膜表面涂装有机聚合物膜得到的阳极氧化复合膜。 3.1 A面:指表面处理要求的正面(在使用过程中能直接看到的表面)。 3.2 B 面:指表面处理要求的四侧边(需将表面处理件偏转45~90 °才能看 到的四周边)。 3.3 膜厚:必须符合图纸规定。 4、职责 4.1 品质部负责不合格的发现、记录和标识,组织处理不合格品。 4.2 生产部负责进料中不合格品与供应商的联络。 5.术语和定义 5.1 A级表面:在使用过程中总能被客户看见的部分(如:面壳的正面和顶面,后壳的顶面,手柄,透镜,按键及键盘正面,探头整个表面等)。 5.2 B级表面:在使用过程中常常被客户看见的部分(如:面壳的左右侧面,底壳或后壳的左右侧面及背面等)。这些表面允许有轻微不良,但是不致引起挑剔客户不购买产品。 5.3 C级表面:在使用过程中很少被客户注意到的表面部分(如:面壳的底面,底壳或后壳的底面,部零件表面)。此表面的外观缺陷应合理而且不至于给客户觉得该产品质量不佳。 5.4 金属表面:包括电镀、氧化、钝化等表现为金属质感的表面,非喷涂表面。 5.5 基材花斑:电抛光、电镀或氧化前因基体材料腐蚀、或者材料中的杂质、材

料微孔等原因所造成的、与周围材质表面不同光泽或粗糙度的斑 块状花纹外观。 5.6 抛光区:对基材上的腐蚀、划伤、焊接区、铆接区等部位进行机械打磨抛光 后表现出的局部高光泽、光亮区域。 5.7 浅划痕:镀(膜/塑/漆)层表面划伤,但未伤及底层(即底层未暴露);对其 它无镀(膜/塑/漆)层表面则为:目测不明显、手指甲触摸无凹凸感、 未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数控冲床加工中机床台面对板材的摩擦产 生的轻微痕迹属于此类划痕。 5.8 深划痕:镀(膜/塑/漆)层表面划伤,且已伤至底层(即底层已暴露出来); 对其它无镀(膜/塑/漆) 层表面则为:目测明显、手指甲触摸有凹凸 感、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 5.9 凹坑:由于基体材料缺陷,或在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等原因而在材料表面留 下的小坑状痕迹。 5.10 凹凸痕:因基材受撞击或校形不良等而呈现出的明显变形、凹凸不平的现 象,手摸时有不平感觉。 5.11 烧伤:拉丝、电抛光、电镀处理时因操作不当、造成零件表面过热而留下 的烧蚀痕迹。 5.12 水印:电镀、氧化或电抛光后因清洗水未及时干燥或干燥不彻底所形成的 斑纹、印迹。 5.13 露白:镀锌钝化膜因磨擦而被去除、露出新层,或因缝隙截留溶液导致的 无钝化膜现象,呈现为区别于周围颜色的白色。 5.14 修补:因膜层损伤而用涂料所作的局部遮盖。 5.15 色点:由材料、模具、环境或设备中的灰尘或夹杂物等影响,在表面处理 层中形成不同色的斑点。 5.16 颗粒:因材料夹杂物或外来物(如焊渣)的影响而在表面形成的、颜色与 正常表面一致的凸起现象。 5.17 挂具印:指电镀、电抛光、氧化、喷涂等表面处理生产过程中,因装挂用 辅助工具的遮挡而使其与零件相接触的部位产生局部无表面处理层 的现象。

金属表面处理检验规范

金属表面处理检验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电镀、氧化、化学处理、喷塑、喷漆、喷砂、拉丝等金属表面处理的检验。 2术语和定义 2.1 A级表面:在使用过程中总能被客户看见的部分(如:面壳的正面和顶面,后壳的顶面,手柄, 透镜,按键及键盘正面,探头整个表面等)。 2.2 B级表面:在使用过程中常常被客户看见的部分(如:面壳的左右侧面,底壳或后壳的左右侧 面及背面等)。这些表面允许有轻微不良,但是不致引起挑剔客户不购买产品。 2.3 C级表面:在使用过程中很少被客户注意到的表面部分(如:面壳的底面,底壳或后壳的底面, 内部零件表面)。此表面的外观缺陷应合理而且不至于给客户觉得该产品质量不佳。 2.4 金属表面:包括电镀、氧化、钝化等表现为金属质感的表面,非喷涂表面。 2.5 基材花斑:电抛光、电镀或氧化前因基体材料腐蚀、或者材料中的杂质、材料微孔等原因所造 成的、与周围材质表面不同光泽或粗糙度的斑块状花纹外观。 2.6 抛光区:对基材上的腐蚀、划伤、焊接区、铆接区等部位进行机械打磨抛光后表现出的局部高 光泽、光亮区域。 2.7 浅划痕:镀(膜/塑/漆)层表面划伤,但未伤及底层(即底层未暴露);对其它无镀(膜/塑/漆)层表 面则为:目测不明显、手指甲触摸无凹凸感、未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数控冲床加工中机床台面对板材的摩擦产生的轻微痕迹属于此类划痕。 2.8 深划痕:镀(膜/塑/漆)层表面划伤,且已伤至底层(即底层已暴露出来);对其它无镀(膜/塑/漆) 层表面则为:目测明显、手指甲触摸有凹凸感、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 2.9 凹坑:由于基体材料缺陷,或在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等原因而在材料表面留下的小坑状痕迹。 2.10 凹凸痕:因基材受撞击或校形不良等而呈现出的明显变形、凹凸不平的现象,手摸时有不平 感觉。 2.11 烧伤:拉丝、电抛光、电镀处理时因操作不当、造成零件表面过热而留下的烧蚀痕迹。 2.12 水印:电镀、氧化或电抛光后因清洗水未及时干燥或干燥不彻底所形成的斑纹、印迹。 2.13 露白:镀锌钝化膜因磨擦而被去除、露出新层,或因缝隙截留溶液导致的无钝化膜现象,呈 现为区别于周围颜色的白色。 2.14 修补:因膜层损伤而用涂料所作的局部遮盖。 2.15 色点:由材料、模具、环境或设备中的灰尘或夹杂物等影响,在表面处理层中形成不同色的 斑点。 2.16 颗粒:因材料夹杂物或外来物(如焊渣)的影响而在表面形成的、颜色与正常表面一致的凸 起现象。 2.17 挂具印:指电镀、电抛光、氧化、喷涂等表面处理生产过程中,因装挂用辅助工具的遮挡而 使其与零件相接触的部位产生局部无表面处理层的现象。

外协件涂装要求及检验标准

外协件涂装要求及检验标准 1.0适应范围 本公司生产的架桥机、起重机、挂车、平板车等外协加工部件,如平衡臂、盖板、线盒等需涂装底漆以达到防锈目的的各部件。 2.0涂装前处理的要求 2.1钢材表面应除去油污、杂物和水份(高于露点3℃以上)。 2.2 焊缝周围无熔渣、飞溅物;无焊疤、毛剌等异物。 2.3 除锈后,在湿度低于85%以下时要求4小时内涂装,不允许出现返锈后,不加任何处理而进行涂装作业。 2.4表面处理后需达到的标准 2.4.1抛(喷)丸处理 2.4.1.1钢材表面经抛(喷)丸处理后,应达到ISO8501-1:1988标准中的Sa2.5级,其文字描述:在不放大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表面应无可见油脂和污物,并且没有氧化皮、铁锈、油漆涂层和异物。任何残留的痕迹应仅是点状或条纹状的轻微色斑。 2.4.1.2钢材表面经抛(喷)丸处理后,表面粗糙度应达到ISO8503《钢材表面粗糙度特征》的中级,范围在40-70um较为合适,并吹净滞留在表面的丸粒、灰尘、杂物等。 2.4.2 打磨处理 打磨至ISO8501-1:1988标准的St3级,其文字描述为:在不放大的情况下

进行观察,表面应无可见的油脂和污物,并且几乎没有附着不牢的氧化皮、铁锈、油漆涂层和异物,表面应具有金属底材的光泽。用排扫或吸尘器清除表面垃圾和灰尘,并对表面的油渍,应用带有溶剂的抹擦除去。 3.0涂装要求 3.1 涂料:环氧富锌底漆(双组分涂料),干膜后锌粉含量大于50%。 3.2外观:喷涂后的漆膜表面应光滑平整,均匀,无流挂、皱皮、针孔等弊病;表面无明显的油污、灰尘。 3.3膜厚:干膜厚度控制在20-30um。 3.4 涂覆方式:空气喷涂,刷涂,辊涂等。 4.0涂装检验标准 4.1涂装的漆膜厚度20-30um。(凹槽处不做膜厚管控) 4.2油漆表面必须达到漆膜均匀、无露底、无针孔、无皱纹、无漏涂、无裂缝,表面无严重流挂等,无错喷、漏喷、过喷现象,表面无明显油污、灰尘。 4.3 附着力检验根据GB9286-98划格法检查,0级、1级为合格。 5.0引用标准 5.1 ISO8501-1:1988《钢材表面涂装油漆前的除锈和清洁度的目视评定》 5.2 ISO8503 《钢材表面粗糙度特征》 5.5 GB9286-98 《漆膜附着力测定法》 2

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 除锈程度 ISO8501-1:1988 锈蚀等级(Rust Grades) A:钢表面完全被粘附的氧化皮覆盖,极少量或无可见锈B:钢表面被氧化皮和锈覆盖 C:钢表面完全被锈覆盖,极少量或无可见点蚀 D:钢表面完全被锈覆盖,可见点蚀 除锈程度 Sa : 喷砂除锈 Sa1/Sa2/Sa2.5/Sa3(SSPC SP7/SP6/SP10/SP5) St : 手工或动力工具除锈 St2 / St3 Fl : 火焰清洁 AFl/BFl/CFl/DFl ISO8501-2 --- 已有涂层表面的表面处理等级 P Sa : 已有涂层表面局部彻底的喷砂处理 P Sa2/P Sa2.5/P Sa3 P St : 已有涂层表面局部手工和动力工具处理 P St2/P St3 P Ma : 已有涂层表面局部机械打磨处理 P Ma 下列国家标准,涉及了防腐蚀的各种要求: GB8923 涂装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相对国际标准ISO 8501-1:1988) GB6060.5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板抛(喷)丸、喷砂加工表面(相对国际标准.ISO8503-2 :1995)GB6484 铸钢丸 GB6485 铸钢砂 GB/T13312 钢铁件涂装前除油程度检验方法(验油试纸法) HG/T 3656 钢结构桥梁漆 JB/Z350 高压无气喷涂典型工艺 GB1764 漆膜厚度测定法 GB/T 5210 涂层附着力的测定法,拉开法 GB/T 1771 色漆和清漆耐中性盐雾性能的测定(相对国际标准ISO 7253:1984) GB/T 1865 色漆和清漆人工气候老化和人工辐射曝露(相对国际标准ISO 11341:1994) GB/T1740 漆膜耐湿热测定法 GB7692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涂漆前处理工艺安全 GB6514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涂漆工艺安全 GB/T15957-1995 大气环境腐蚀性分类 石油行业标准 SYJ0004-1999 钢质管道及储罐防腐蚀工程设计规范 SY4058-93 埋地钢质管道外防腐层和保温层现场补伤施工及验收规范 SY/T0007-1998 钢质管道及储罐腐蚀控制工程设计规范 SY/T0063-99 管道防腐层检漏试验方法 SY/T0087-95 钢质管道及储罐腐蚀与防护调查方法标准 SY/T0407-1997 涂装前钢材表面预处理规范

金属表面处理

金属表面处理 金属的表面处理因目的不同,工艺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本文就几种常用工艺做简单介绍。 1、喷砂 喷砂是利用压缩空气把石英砂高速吹出去对零件表面进行清理的一种方法。不仅去锈,还可以顺带除油,对涂装来说非常有用。常用于零件表面除锈;喷砂用于形状复杂,易于用手工除锈,效率不高,现场环境不好,除锈不均匀。一般的喷砂机都有各种规格的喷砂枪,只要不是特别小的箱体,都可以把枪放进去打干净。 2、喷塑 喷塑是为了提高防腐蚀能力,与喷砂结合更好,主要是因为结合力提高了导致质量提高。可以增加防锈和美观效果 3、氮化和软氮化 氮化包括气体氮化、辉光离子氮化和软氮化,软氮化是一种通俗的叫法,严格的讲,软氮化是一种以渗氮为主的低温氮碳共渗,主要特点是渗速快(2-4h),但渗层薄(一般在0.4以下),渗层梯度陡,硬度并不低,如果是液体氮化,硬度甚至略高于气体氮化。 4、微弧氧化 微弧氧化适用于铝,钛,镁等阀金属,是在电解液中进行的电化学反应,反应机理至今仍有争议。处理后,表面形成陶瓷层,具有耐磨耐蚀等性能 5、去氢处理 去氢处理,也称除氢处理,一般对钢铁而言,不过有时钛也可处理,还需要根据材料的热处理状态来规定去氢规范,一般对电镀前后必须进行工序,特别是对高强度高硬度的零件在电镀工艺中。 6、防锈处理 金属的防锈处理通常分为工序间防锈、工艺性防锈及最终防锈三种方法和要求。 工序间防锈处理一般采用水基型防锈,脱水防锈等防锈方式,防锈时间短,能满足工序间的防锈要求。 工艺性防锈处理有钝化防锈、磷化防锈、脱水防锈油等,是因工艺要求的不同而不同。 最终防锈处理是以油性防锈为主。因为防锈油脂不易挥发,所以它的防锈时间较长。

喷漆检验标准

喷塑、喷漆检验标准 1、目的 规范检验操作,发现、控制不良品,防止不良品转入下道工序,同时给检验工作提供引导及接收标准。 2、范围 适用于外协制品进厂、本公司半成品和成品的检验接收及顾客退货的挑选检验。 3、术语和定义 3.1 A级表面:正常使用时可直接看到的主要表面,一般指产品的外露表面。 3.2 B级表面:正常使用时观察不到但在特殊条件下可以直接看到的表面,一般指虽然是产品的外露表面,但使用过程中被其他物体遮盖或者高度超出正常可视范围的表面。 3.3C级表面:正常使用时观察不到且不可轻易观察到的表面,一般指设备的底面、框架的内表面等。此表面的外观缺陷应合理而且不至于给客户觉得该产品质量不佳。 3.4 浅划痕:塑或漆层表面划伤,但目测不明显、手指甲触摸无凹凸感、未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 3.5 深划痕:塑或漆层表面划伤,目测明显、手指甲触摸有凹凸感、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 3.6 凹坑:由于基体材料缺陷,或在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等原因而在材料表面留下的小坑状痕迹。 3.7 凹凸痕:因基材受撞击或校形不良等而呈现出的明显变形、凹凸不平的现象,手摸时有不平感觉。 3.8 颗粒:因材料夹杂物或外来物(如焊渣)的影响而在表面形成的、颜色与正常表面一致的凸起现象。

3.9挂具印:指表面处理生产过程中,因装挂用辅助工具的遮挡而使其与零件相接触的部位产生局部无表面处理层的现象。 3.10针孔:表面处理上可看见类似针剌成的微小孔。 3.11孔隙率:单位面积上针孔的个数。 3.12 流痕:喷涂涂料过多且不均匀干燥导致的流痕。 3.13桔皮:喷涂表面因涂料附着力差而导致起皱,象桔子皮样的外观。 3.14露底:局部无表面处理层的现象。 4、职责 4.1 质量部负责不合格的发现、记录和标识,组织处理不合格品。 4.2 采购部负责外协不合格品与供应商的联络。 5、工作程序 外观(目测) 5.1 喷涂种类(如:喷塑或喷漆)、颜色与图纸要求及客户、我司、供应商三方确认的色板是否一致。 5.2产品喷涂表面外观在使用时要求100%进行检验,检验方式依据本标准。5.3 外观缺陷:有缩孔、针孔、杂质点、漏底、涂层厚度明显不均、流泪、预处理不良有锈、表面有污斑、不光滑、不平整、桔皮、花斑、凹坑等。 5.4 外观和颜色检验的环境和方法: 5.4.1 色板采用客户样件或经客户认可的签样。 5.4.2在天然散射光线或光照度不低于2×40w光源环境下,以目视方法进行。 5.4.3检查距离:被测品与眼睛的距离为500mm。 5.4.4目视角度: 45度~90度。 5.4.5目视时间: A级面约15秒/面,B、C级面约10秒/面。 5.5表面光洁度应达到设计要求的表面光洁度值。 涂膜附着力(划格实验) 5.6 涂膜附着力检验(基体金属为铁、钢、铝及铝合金): 5.6.1 采用划格—胶带粘贴法测定漆膜附着力,每批次以一件或两件检验则可。不合格时可用加严检验。

钣金表面处理通用检验标准

检验标准名称:表面处理通用检验标 准 图号:DMBM0.402. 003 拟制:*** 审核:*** 标准化:*** IQC会签:*** 批准:***

目次 ○、总则................................................................ 1 一、电镀镍检验标准...................................................... 1 1.1 试样要求........................................................ 1 1.2 外观............................................................ 1 1.3 镀层厚度........................................................ 2 1.4 结合强度........................................................ 2 1.5 耐蚀性.......................................................... 2 二、电镀锌检验标准...................................................... 2 2.1 试样要求........................................................ 2 2.2 外观............................................................ 3 2.3 镀层厚度........................................................ 3 2.4 结合强度........................................................ 3 2.5 耐蚀性.......................................................... 4 2.6 白色钝化膜的存在性试验.......................................... 4 三、装饰镀铬检验标准.................................................... 4 3.1试样要求........................................................ 4 3.2 外观............................................................ 4 3.3 镀层厚度........................................................ 4 3.4 结合强度........................................................ 5 3.5 耐蚀性.......................................................... 5 四、喷漆检验标准........................................................ 5 4.1 试片要求........................................................ 5 4.2 颜色............................................................ 6 4.3 光泽............................................................ 6 4.4 外观............................................................ 6 4.5 漆层厚度........................................................ 6 4.6 附着力.......................................................... 6 4.7 抗冲击性........................................................ 7 4.8 耐溶剂(无水乙醇)性............................................ 7 五、粉末喷涂检验标准.................................................... 7 5.1 试片要求........................................................ 7 5.2 颜色............................................................ 7 5.3 光泽............................................................ 7 5.4 外观............................................................ 8 5.5 涂层厚度........................................................ 8 5.6 附着力.......................................................... 8 5.7 抗冲击性........................................................ 8 5.8 耐溶剂(无水乙醇)性............................................ 8 六、铝合金化学氧化检验标准.............................................. 9 6.1 试片要求........................................................ 9 6.2 外观............................................................ 9 6.3 耐蚀性.......................................................... 9

金属表面处理检验规范.(DOC)

金属表面处理检验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品质部门对电镀、氧化、化学处理、喷塑、喷漆、喷砂、拉丝等金属表面处理一 般检验。 2术语和定义 2.1 A级表面:在使用过程中总能被客户看见的部分(如:面壳的正面和顶面,后壳的顶面,手柄, 透镜,按键及键盘正面,探头整个表面等)。 2.2 B级表面:在使用过程中常常被客户看见的部分(如:面壳的左右侧面,底壳或后壳的左右侧面及背面 等)。这些表面允许有轻微不良,但是不致引起挑剔客户不购买产品。 2.3 C级表面:在使用过程中很少被客户注意到的表面部分(如:面壳的底面,底壳或后壳的底面, 内部零件表面)。此表面的外观缺陷应合理而且不至于给客户觉得该产品质量不佳。 2.4金属表面:包括电镀、氧化、钝化等表现为金属质感的表面,非喷涂表面。 2.5基材花斑:电抛光、电镀或氧化前因基体材料腐蚀、或者材料中的杂质、材料微孔等原因所造成的、与周 围材质表面不同光泽或粗糙度的斑块状花纹外观。 2.6抛光区:对基材上的腐蚀、划伤、焊接区、铆接区等部位进行机械打磨抛光后表现出的局部高光泽、光亮 区域。 2.7浅划痕:镀(膜/塑/漆)层表面划伤,但未伤及底层(即底层未暴露);对其它无镀(膜/塑/漆)层表 面则为:目测不明显、手指甲触摸无凹凸感、未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数控冲床加工中机床台面对板材的摩擦产生的轻微痕迹属于此类划痕。 2.8凹痕:由于基体材料缺陷,或在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等原因而在材料表面留下的小坑状痕迹。 2.9凹凸痕:因基材受撞击或校形不良等而呈现出的明显变形、凹凸不平的现象,手摸时有不平感觉。 2.10烧伤:拉丝、电抛光、电镀处理时因操作不当、造成零件表面过热而留下的烧蚀痕迹。 2.11水印:电镀、氧化或电抛光后因清洗水未及时干燥或干燥不彻底所形成的斑纹、印迹。 2.12露白:镀锌钝化膜因磨擦而被去除、露出新层,或因缝隙截留溶液导致的无钝化膜现象,呈现为区别于周 围颜色的白色。 2.13修补:因膜层损伤而用涂料所作的局部遮盖。 2.14色点:由材料、模具、环境或设备中的灰尘或夹杂物等影响,在表面处理层中形成不同色的斑点。 2.15颗粒:因材料夹杂物或外来物(如焊渣)的影响而在表面形成的、颜色与正常表面一致的凸起现象。 2.16挂具印:指电镀、电抛光、氧化、喷涂等表面处理生产过程中,因装挂用辅助工具的遮挡而使其与零件相 接触的部位产生局部无表面处理层的现象。 2.17氢脆:由于浸蚀、除油或电镀等过程中金属吸收氢原子和有应力存在下而引起的脆性。 2.18针孔:表面处理上可看见类似针剌成的微小孔。 2.19孔隙率:单位面积上针孔的个数。 2.20起泡:在电镀中由于镀层与底金属之间失去结合力而引起一种凸起状缺陷。

几种常见金属表面处理工艺

金属表面处理种类简介 电镀 镀层金属或其他不溶性材料做阳极,待镀的工件做阴极,镀层金属的阳离子在待镀工件表面被还原形成镀层。为排除其它阳离子的干扰,且使镀层均匀、牢固,需用含镀层金属阳离子的溶液做电镀液,以保持镀层金属阳离子的浓度不变。电镀的目的是在基材上镀上金属镀层,改变基材表面性质或尺寸。电镀能增强金属的抗腐蚀性(镀层金属多采用耐腐蚀的金属)、增加硬度、防止磨耗、提高导电性、润滑性、耐热性、和表面美观。 电泳 电泳是电泳涂料在阴阳两极,施加于电压作用下,带电荷涂料离子移动到阴极,并与阴极表面所产生之碱性作用形成不溶解物,沉积于工件表面。 电泳表面处理工艺的特点: 电泳漆膜具有涂层丰满、均匀、平整、光滑的优点,电泳漆膜的硬度、附着力、耐腐、冲击性能、渗透性能明显优于其它涂装工艺。电泳工艺优于其他涂装工艺。 镀锌 镀锌是指在金属、合金或者其它材料的表面镀一层锌以起美观、防锈等作用的表面处理技术。现在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热镀锌。 电镀与电泳的区别 电镀就是利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上镀上一薄层其它金属或合金的过程。 电泳:溶液中带电粒子(离子)在电场中移动的现象。溶液中带电粒子(离子)在电场中移动的现象。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移动速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技术称为电泳技术。 电泳又名——电着 (著),泳漆,电沉积。 发黑 钢制件的表面发黑处理,也有被称之为发蓝的。其原理是将钢铁制品表面迅速氧化,使之形成致密的氧化膜保护层,提高钢件的防锈能力。 发黑处理现在常用的方法有传统的碱性加温发黑和出现较晚的常温发黑两种。但常温发黑工艺对于低碳钢的效果不太好。A3钢用碱性发黑好一些。 在高温下(约550℃)氧化成的四氧化三铁呈天蓝色,故称发蓝处理。在低温下(约3 50℃)形成的四氧化三铁呈暗黑色,故称发黑处理。在兵器制造中,常用的是发蓝处理;在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是发黑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