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豆》中“红豆”的象征意象

合集下载

红豆

红豆

宗璞的《红豆》综述班级:中文师范092姓名:顾文娟学号:0901012056《红豆》叙说的是解放前夕一对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故事,更是一位女大学生在进步思想的影响和现实生活的教育、警醒之下,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感情的矛盾痛苦而终于投身革命的曲折过程。

从作者在文中的描述和表现作者独特思想的方式上看,《红豆》描写了在革命斗争激烈的动荡年代, 以江玫、齐虹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

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

基于1981年以来的各个学者对于《红豆》的研究,我总结了以下三大点:一.红豆的主题1.时代背景:自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后,作家们主动把情感表现方式纳入革命话语中思考,这个倾向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在经过解放初几次思想批判后,创作上人物观念化的情况严重,阶级性、党性日益突出,而人性日益萎缩,爱情在文学园地中几乎是连根拔起。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给文学界的创作带来了新气象,艺术真实的文学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左倾主义观念,一些作家开始正视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爱情描写又被时代语境呼之欲出。

《红豆》恰逢其时。

在1956年这个特殊的政治话语松动的历史空隙中,《红豆》勃然而发,把生命深处对“爱情”的固守与追求契进革命/爱情冲突的故事模式中,爱情的表达与再现成为革命故事后的一道风景。

从齐虹的话语中我们不难辨析出五四以来启蒙主义思想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带有更多的自由主义和个性主义色彩,并掺杂着颓废的厌世情绪,这在1948年的历史语境中势必与革命话语形成尖锐的思想冲突。

现实选择的迫力使知识分子必须在个人与集体之间做出抉择。

作家出于对意识形态的考虑,鉴于阶级划分的必然逻辑,作品中对于齐虹的选择是预先给定的,他只能去美国,一个可能的去与留的心理矛盾和政治抉择只能曲折地通过爱情来表现,使读者看到了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其次,个人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兴衰成败关系着个人的命运。

红豆 王菲 歌词

红豆 王菲 歌词

红豆王菲歌词一、歌曲简介《红豆》是中国流行女歌手王菲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于1998年发行的专辑《浮躁》中。

这首歌曲由王菲亲自演唱并参与填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红豆》的音乐风格独特,歌词含义丰富,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和坚定的信念。

下面将为大家带来《红豆》的歌词。

二、《红豆》歌词春天的风像情人的手抚过我的脸颊带走了几许颜色留下了若隐若现的红晕你说你会在转角处出现从青春的白鸽上往下俯冲她是我的红豆留在了最美丽的时候春天的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像情人的指尖梦一样的心跳细数着地久天长有多长你说你会在转角处出现从青春的白鸽上往下俯冲她是我的红豆留在了最美丽的时候玫瑰的红可以伤人的心我捧着它微笑血染了指尖而她没有发现三、歌词解析《红豆》这首歌的歌词中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意味。

歌曲以春天的风和情人的手来开篇,象征着温柔和爱意。

歌词透露出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和思念之情。

,歌曲中也隐含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的信念。

主人公相信自己的爱情对象会在某个转角处出现,而这种信念成为了主人公心中的红豆,最美丽时刻的留存。

歌曲中用春天的风、情人的手、红豆等意象来表达爱情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把玫瑰的红与捧玫瑰的人的心联系起来,用血染了指尖来暗示爱情的残忍和伤害。

四、歌曲影响《红豆》作为王菲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情的演唱和动人的歌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影响力。

这首歌曲不仅在乐坛取得了优异的销售成绩,更使得王菲成为了中国流行乐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许多听众也因为这首歌而产生了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悟。

,这首歌曲也经常被用作表演或翻唱的选曲,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了这首经典的作品。

它的影响力也延续到了今天,仍然在各类音乐节目和演唱会中被广泛传唱。

五、《红豆》是王菲的一首经典歌曲,通过深情的演唱和动人的歌词,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和坚定的信念。

歌曲中蕴含着浓郁的抒情意味,让人感受到爱情的温柔和残忍。

这首歌曲不仅在乐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影响力,也成为了中国流行乐坛的代表之一。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植物意象4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植物意象4

一、红叶(枫叶)意象1红叶意象的意蕴之一就是传情之物。

这种意蕴来源于唐代红叶题诗的故事。

孟棨《本事诗》:顾况在洛,乘间与一二诗友游苑中,流水上得大梧叶,题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况明日于上流亦题云:“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

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后十余日,有客来苑中,又于叶上得诗以与况曰:“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又明皇代以杨妃、虢国宠盛,宫娥皆衰悴,不顾备掖庭,尝书落叶随御沟水流出云:“旧宠悲秋扇,新思寄早春。

聊题一片叶,将寄接流人。

”顾况闻而和之,既达圣听,遣出禁内人不少,或有五使之号。

况所和即前四句也。

唐范摅《云溪友议》载:“卢渥舍人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命仆搴来,叶上乃有一绝句。

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

及宣宗既省宫人,初下诏,许从百官司吏,独不许贡举人。

渥后亦一任范阳,获其退宫人,睹红叶而吁嗟久之,曰:‘当时偶题随流,不谓郎君收藏巾箧。

’验其书迹,无不讶焉。

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北宋刘斧《青琐高议》所录张实《御沟流红叶记》:唐僖宗时,有儒士于佑晚步于禁衢间。

于时万物摇落,悲风秋,颓阳西倾,羁怀增感。

视御沟浮叶,续续而下。

佑临流浣手,久之,有一脱叶差大于他叶,远视之若有墨迹载于其上,浮红泛泛,远意面面。

佑取而视之,其上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佑得之蓄于书笥,终日咏味,喜其句意新美,然莫知何人作而书于叶也。

因念御沟水出于禁掖,此必宫中美人所作也。

佑但宝之,以为念耳矣。

时时对好事者说之。

佑自此思念,精神俱耗。

一日,友人见之曰:“子何清削如此?必有故,为我言之。

”佑曰:“我数月来,眠食俱废。

”因以红叶句言之。

友人大笑曰:“子何愚,汝是也!彼书者无意于子,子偶得之,何置念如此。

子虽思爱之勤,帝禁深宫,子虽有羽翼,莫敢往。

子之愚又可笑也,”佑曰:“天虽高而听卑,人苟有志,天必从人愿耳。

浅析宗璞《红豆》

浅析宗璞《红豆》

浅析宗璞《红豆》1000字
宗璞的《红豆》是一首传统的古风诗歌,诗中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和痛苦,以及时间的无情推移。

首先,诗歌选材上以“红豆”为主题,红豆象征着爱情,可以在很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发现它的出现。

宗璞在诗歌中不断地提到红豆,通过红豆来表达爱情的美好。

例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想和爱人一起赏月,共同把酒言欢,盼望永远在一起,红豆作为情定终身的象征,也为他们的爱情注入了更深的意义。

接着,诗人又描绘了爱情的痛苦。

诗中既有对爱情的美好渴求,也有对时间的无情推移的感叹。

例如“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诗人感叹爱情的辛酸,即使有苦难言,但执子之手的念头却总让他心醉神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意象虽然简短,却表达了爱情的无奈和脆弱。

最后,诗人提醒人们珍惜时间和眼前人,因为时间的流逝与无情,可能会让真爱从指间溜走。

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告诉读者不要忘记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人告诉人们,珍爱此时此刻,因为此时此刻就是我们此生最美的回忆。

综上所述,宗璞的《红豆》通过红豆这个象征爱情的符号,传达了爱情的美好和痛苦,同时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和眼前人。

这首诗深情浅唱,意蕴内蕴,是一首充满爱意和智慧的诗歌之作。

王维诗词《红豆》的诗意赏析

王维诗词《红豆》的诗意赏析

王维诗词《红豆》的诗意赏析王维诗词《红豆》的诗意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意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维诗词《红豆》的诗意赏析1【年代】:唐【作者】:王维【内容】: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作者】字摩诘,河东人。

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

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

天宝末,为给事中。

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

【注释】:又名"相思"。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采撷:采摘。

【赏析】: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

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王维诗词《红豆》的诗意赏析2王维红豆,这首诗以意象‘红豆’比喻相思,千年来一直被引为经典,又美又传神,到而今,依然是唯美相思恋的代表之物,而这首诗也成了著名的相思情诗。

红豆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翻译:晶莹闪亮的.红豆,产于岭南;春天来了,该长得叶茂枝繁。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饰佩带;这玩艺儿,最能把情思包涵!赏析: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

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

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

红豆演讲稿

红豆演讲稿

红豆演讲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站在这里,向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红豆》。

红豆,一种小小的红豆,却蕴含着浓浓的爱意和深深的情感。

它承载着无数人的思念和眷恋,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意象。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红豆所代表的意义,以及红豆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红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红豆常常被用来象征爱情和感情。

比如在《红楼梦》中,红豆就是极具象征意义的一个形象,它代表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深厚的感情。

而在《红豆》这首词中,红豆更是成为了表达爱意的象征,歌颂了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因此,红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内涵,成为了爱情和感情的象征之一。

其次,红豆在现代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是因为红豆本身富含营养,有益健康,更重要的是,红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比如在节日中,红豆糕、红豆汤等美食都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而在婚礼、生日等喜庆场合,也常常能见到红豆的身影。

红豆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更是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最后,红豆还可以启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

红豆虽小,却有着坚韧的品质和独特的魅力。

红豆的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活力,它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正如红豆一样,我们也要学会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用热情和活力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同时,红豆也教会了我们珍惜生活中的点滴幸福,感恩身边的人和事,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当下。

在演讲的最后,我想说,红豆不仅仅是一种食材,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一种生活的态度。

让我们像红豆一样,散发着热情和活力,坚韧不拔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用爱和感恩来填满我们的生活。

谢谢大家!。

红豆

红豆

《红豆》研究综述宗璞的中篇小说《红豆》以青年人的爱情生活来表现关于人的建设的主题。

从原本的美好爱情走向最终的破灭,这无疑是一桩爱情悲剧。

自1981年以来,研究《红豆》的文章屡有发表,其研究角度也各有不同。

在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吴苏阳的研究论文中,他以《《红豆》与《青春之歌》对爱情的双重理解》为题,用“政治意识形态对创作主体的深刻影响”和“爱情永远是革命人生的一部分”以及“结语”这三个部分,阐述了革命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在他的观点里,《红豆》原是简单的男女情爱之事,只是被当时的审美观念所左右,延续30年代“革命+恋爱”的主题。

(摘要)如下:“50 年代小说《红豆》和《青春之歌》都描写了知识分子的情感生活,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写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对当时“革命+ 恋爱”小说模式的反拨。

但那个年代的作家无法挣脱政治意识的束缚,她们的思想和创作都无法避开“为政治服务”的套路,爱情则成了神话,而且一旦背离了革命,将必然走向崩溃;只有依附于革命,爱情才有可能获得新生。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詹跃仙的《<红豆>之历史语境解读》的一文中,他认为《红豆》在探索人性, 表达真情实感上可以说是打破了文学创作中的禁区, 并以知识分子的爱情为题材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然而作者却并没有将审美笔触停留在单纯描写男女主人公爱情之上, 而是将时代政治因素糅于审美观念里。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从来没有摆脱政治的影响, 文学为政治服务, 成为工具, 成为政治的传声筒, 审美被理所当然地践踏和抛弃。

在他的立场中,《红豆》真正感人的地方也正是在于它探索人情、人性的禁区, 将最真实的人性流露。

(摘要)本文从历史语境下解读分析小说《红豆》, 试图寻求《红豆》被时代肯定和接受而又被严厉批判的原因, 找到小说创作的突破与某些叙事的缺陷, 从而形成对《红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在王艳梅的《<红豆>的悲剧意识》这一文章中,她从一:《红豆》本身的故事情节来讲,我认为是个性的差异和价值观的不同取向造成了江玫和齐虹的爱情悲剧;二: ,个人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兴衰成败关系着个人的命运。

红豆

红豆

宗璞的《红豆》一、宗璞创作概况宗璞,原名冯钟璞,出生于1928年7月,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是中国当代女作家,曾用笔名:任小哲、丰非。

她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女儿,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

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

1945年回北京。

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不沉的船》.《后门》《知音》等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等。

二、《红豆》解读1957年7月,《红豆》由《人民文学》的“革新特大号”作为“新人的作品”推荐发表,编辑当时的意图是为了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但杂志正式出版时,文艺界的“反右运动”已经全面展开,所以成了短命的“百花时代”的最后一批绝唱。

小说发表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艺月报》等对它进行了将近一年的批判,认为作品宣扬了资产阶级的“人情味”和爱情观。

其实,这部作品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

1.故事情节大学生江玫和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以及女主人公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感受。

主题思想《红豆》的主题显出创作意图和实际效果的偏差,表现出两重主题:“通过江玫和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表现知识分子在爱情与革命、祖国与家庭、旧我与新我等十字路口进行选择的艰难和选择成功后的欢乐,既展示了革命战胜爱情,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讴歌了党拯救江玫的伟大。

同时也表现了个体生命情爱的独立性与不可消失性。

”(1)通过江玫和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说明革命战胜爱情,展示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最终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讴歌了党拯救江玫的伟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红豆》中“红豆”的象征意象第30卷第2期2008年3月湘潭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JoumalofXiangt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 oI.3ONo.2Mar.20o8论《红豆》中"红豆''的象征意象牛犁(江南大学文学院,扛苏无锡214000)摘要:一直以来,人们都是把宗璞的小说《红豆》当作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经历曲折痛苦后如何走向革命的,可是,通过对作品中"红豆"这一象征意象的分析不难看出,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段无法忘记的爱情.关键词:红豆;象征;爱情;意象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482(2oo8)o2—0125—02宗璞的短篇小说《红豆》是20世纪5O年代可贵的知识分子革命实践经验的具体体现之作,虽然对知识分子成长的内在苦痛揭示得有所顾虑,但"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 (1)《红豆》是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路历程.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作家之所以选择一个爱情故事来不表现之一主题,是因为"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地出现十字路口,需要无比慎重,无比勇敢,需要以斩断万缕情丝的献身精神,一次次作出抉择.祖国,革命和爱情,家庭的取舍,新我和旧我的决裂,种种搏斗都是在自身的血肉之中进行,当然十分痛苦.''[2]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江玫与齐虹从相识,相恋到最后决裂分手的全过程.幻想,期待,甜蜜,痛苦,矛盾,悲伤……这一系列丰富的心理活动,在爱情和革命两条线索的交错发展下,小说真实而令人信服地记录下江玫性格与心灵的清晰脉络.拨开纷扰的爱情雾霭,透露出的正是主人公热诚而透明的心,江玫的信仰与追求,也是祖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生机勃勃,孕满希望的年代里一代人拥有的共同的真诚信念,符合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 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不但揭示了"爱情为革命服务"的主题,而且显示了人的本性和感情的丰富和复杂性.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宗璞在《红豆》中运用"红豆"这一象征意向加深了小说的思想内蕴,提高了艺术意境,大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使这篇小说成为当时那个时代难得的佳作.作者选用"红豆"为线索,并运用一系列的象征意象,以细致缜密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优美,含蓄,委婉又回味无穷的语气,在平缓的叙述中让人情不自禁的跟随作者一起感受当时的爱情."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宗璞的小说《红豆》,紧紧扣住"相思"的意象,并运用象征的手法引发出一缕缕怀旧情绪.小说一共6次写到红豆.每次都对情节起着推动或暗示作用.第一次是重回母校的江玫从宿舍的暗阁里拿出红豆引起回忆."江玫坐在床边,用发颤的手揭开了盒盖.盒中露出来血点儿似的两粒红豆,镶在一个丝编成的指环上,没有耀眼的光芒,但是色泽十分匀净而且鲜亮.时间没有给它们留下一点痕迹——."很明显,红豆是对思念的寄托.从这几句话中,首先可以体会到江玫再次见到红豆的激动心情,时隔8年,是怎样的感情能让她至今还如此激动?其次,红豆仍然"泽十分匀净而且鲜亮",便暗示了这份感情在江玫的记忆中没有丝毫褪色.作者巧妙的在开篇设置悬念,从而引起下文.无论哪一方面,读者都能在这开篇之中体会到接下来的一段爱情是多么美好,令人难以忘怀.第二次是江玫初遇齐鸿的时候,交待了红豆的来历."她伸出了右手,自己马上觉得不好意思,连忙缩了回来,掠了掠鬓发,按了按母亲从箱子底下找出来的一个旧式发夹,发夹是黑白两色发亮的小珠串成的,还托着两粒红豆,她的新同屋萧素说好看,硬给她戴在头上的."这是他遇见齐虹前的一个场景.小珠托起的"两颗"红豆预示着爱情的到来.作者用红豆衬托了女主人公的娇美,同时也为下文做了铺垫.被同时托起的两颗红豆会分开,相爱的人也会分开.此外,作者也通过红豆发夹引出萧素,这个对江玫的人生和爱情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硬"字可画出萧素"姐收稿日期:2007一l1—05作者简介:牛犁(1986一),女,浙江宁波人,江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主要从事对外汉语研究.l25姐"的形象,在小说中萧素不只是充当一个领路人的角色, 在关于红豆的爱情中,萧素更是以一个劝诫者的身份来影响着男女主人公感情的发展.第三次是在齐虹对江玫的告白中,齐虹以红豆作比,诉说他对爱情的美好憧憬."齐虹喃喃地说:'我第一次看见你,就是那个下雪天,你记得么?我看见了你,当时就下了决心,一定要永远和你在一起,就像你头上的那两粒红豆, 永远在一起……."'此时的男女主人公正处于热恋之中,正如江玫头上两颗鲜艳的红豆密不可分.此时的红豆,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美好的爱情.第四次是齐虹与江玫的争吵中,"……江玫的头发散乱,那红豆发夹落在地下.马上就被齐虹那穿着两色镶皮鞋的脚踩碎了,满地散着黑白两色的小珠.……以后,这两粒红豆就被装在一个精致的盒子里面,放在耶稣像后面的小洞里了.那小洞是齐虹偶然发现的.江玫睡在床上看见耶稣的像,总觉得他太累,因为他负荷着那么多人世间的痛苦."这段描写不仅解答了红豆为什么被放在盒子里之谜而且暗示男女主角感情的破裂,并且为下文的争吵以及分手作铺垫.齐虹踩碎了红豆发夹,也打破了爱情的泡影.象征爱情的红豆被装在精美的盒子里,那份感情也只能被装在心里了.作者把红豆放在耶稣受难像的后面,便预示着这场恋爱要经受巨大的折磨,那是心灵的受难.在时代巨变面前对自己道路和前途的抉择,在理想与爱情之间的抉择.于是江玫向受难的耶稣选择了自己的理想,虽然这是痛彻心扉的.'第五次是江玫与齐虹的最后一次见面中,江玫执意不肯随齐虹出国."'分别?——永远不能再见你——'江玫看着那耶稣受难的像,她仿佛看见那像后的两粒红豆."分别,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红豆只能放在耶稣受难像后面.这样,作者便不需片语,便可以体现出江玫痛苦抉择的心情.红豆也象征着江玫自己.最后一次,重新回到现实."江玫手里握着的红豆已经被泪水滴湿了.……江玫刚流过泪的眼睛早已又充满了笑意.她把红豆和盒子放在一旁,从床边站了起来."昔日的爱情痛彻心扉,江玫还是选择了面对现实,坚持自己的理想.此时的红豆,象征着江玫逝去的爱情,也象征着江玫对齐虹的思念.8年后,江玫已成为一个成熟的党的工作者,可当她看到与齐虹相爱的信物红豆还完好无损时,竟是那么激动"好像是有一个看不见的拳头,重重地打了江玫一下","江玫觉得一阵头昏","江玫怔怔地","脸色刷地一下变得惨白", "发颤的手","泪水遮住了眼睛",往事才又重回脑海……l26宗璞说:"当初(写《红豆》)确实是想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怎样在斗争中成长."【3J但是,当我们仔细感受这篇文章时,被打动的却是作者经意流露出的那种感情的细腻,哀伤;爱情的喜悦,缠绵,惆怅.信仰的不同决定齐虹和江玫的分别将是一个不能挽回的悲剧,自古至今,任何的爱情都要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可是人心中那最真实的感情却不是时代可以泯灭的.如果忘记一份感情能够那么决绝,那么,这份感情不是从一开始就没有意义了么?如果说,江玫为了革命可以忘记齐弘,那么她还为什么要小心保存那两颗红豆,为什么再次见到红豆后会那样激动?虽然表现江玫如何克服爱情的障碍走上革命道路才是文章的主旨,但是,归根结底小说中的"红豆"所代表的仍是他最古老的含义——爱情,相思.所以江玫才会在理智的选择,清醒的认识后,所带来的并不是大彻大悟,而是一份撕心裂肺的痛.这种两面性的描写,强调了前后性格的双重对比,揭示了革命背景下的爱情过程的复杂表现,但这种摇摆的爱情故事远缺少充分的理由,略显苍白.小说创作于1956年,在1957年7月《人民文学》"革新特大号"作为"新人的作品"推荐发表.编辑是为了贯彻"双百"方针.小说面世,文艺界的"反右"运动已全面展开,小说随之遭到批判,认为作品宣扬了资产阶级的"人情味"和爱情观.在5O年代初期爱情主题是被禁止的,作家们纷纷摈弃"小我",个人化的叙事被共同话语所替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作家"自我"的消失.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江玫的选择必须是革命,这也可以说是宗璞写作的必然选择, 然而,在不经意之中,斩露出了天然,纯真的爱情心理,实现了人性真实的部分还原,是时代话语与作家的潜在意识交织碰撞的结果.《红豆》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了众多批评家,伪批评家的靶子.在一片批判声中,《红豆》销声匿迹了. 直到1979年,在《重放的鲜花》一书中,才重新绽放出闪亮的光彩.一直以来,人们都是把这篇小说当作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经历曲折痛苦后如何走向革命的,可是,通过对"红豆"这一象征意象的分析不难看出,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段无法忘记的爱情.参考文献:[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宗璞.中国女作家小说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责任编校龙四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