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技术操作说明

合集下载

人工湿地养护措施

人工湿地养护措施

北京大兴新城滨河森林公园人工湿地养护技术规程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零一一年八月三日一、人工湿地水位控制(一)湿地内水的来源人工湿地由公园内的再生水管线和循环水管线两条管线进行补水,再生水管线与天堂河污水处理厂相接,循环水管线与循环泵站相接,两条管线的水汇集于湿地布水槽,对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供水,潜流湿地上级与下级之间通过进出水井传递水流。

(二)水位控制根据暴雨、洪水、干旱、结冰期等各种极限情况,可进行水位调节。

夏季或干旱期,一般天气炎热,水量蒸发较大,不仅需要打开再生水管线的阀门,还应开启循环泵站补水。

但是由于湿地内压力原因偶尔也会出现部分池子供水不足的现象,此时就需人工调节水位,当有池子水位不够时,需人工打开该池子与其对应的上一级池子之间的进出水井内的阀门,关闭一些来水充足的水池阀门,以保证池子水位(高于料面5CM)满足要求。

如遇暴雨、洪水等供水充足的时期,则应控制湿地的补水量,可以适当关闭再生水管线阀门,打开布水槽南端的启闭机,将多余水量排入布水槽退水管内,待汛期结束后再关闭启闭机。

循环泵站开启的具体方法请参照循环泵站操作规程。

二、人工湿地植物养护(一)植物的习性(1)芦苇:禾本科,芦苇属。

多年生湿生高大禾草。

地下具粗壮的匍匐根状茎。

秆高1~3米。

花果期7-11月,圆锥花序,顶生,长10~40厘米。

生长于池沼、河岸、河溪边多水地区,常形成苇塘。

⏹适应性强,可粗放管理。

⏹在春季把块根挖出,用刀分成小块,每块带3-5个芽,然后种植。

(2)香蒲:香蒲科。

因其穗状花序呈蜡烛状,故又称水烛。

为多年生落叶、宿根性挺水型的单子叶植物,喜温暖、光照充足的环境。

根茎发达,盛花期在夏季,花粉鲜黄色。

为多年生宿根性沼泽草本植物,植株高1.4~2米,有的高达3米以上。

叶长达1米多。

肉穗状花序顶生圆柱状似蜡烛。

花期6~7月,果期7~8月。

(3)茭白:亦称菰,禾本科菰属,多年生沼泽植物。

秆高大直立,具横走根状茎。

叶片宽大。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运用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运用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运用人工湿地技术是指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的技术。

人工湿地技术既可以改善水质,也可以提高水体的景观效益,使得水质净化和园林美化两者合二为一,逐渐被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本文将从人工湿地技术的原理、运用以及优缺点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人工湿地技术的原理人工湿地技术是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等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一种技术。

人工湿地分为水生湿地和陆生湿地两种类型,其中水生湿地指植物生长在稳定的水中,陆生湿地指植物在浸渍状态下生长。

水生湿地和陆生湿地的工作原理可分别概括为水文、植物生理、微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过程。

1. 水文过程:水文过程主要包括水体对污染物的吸附、沉淀、稀释和扩散等物理化学过程。

水生湿地通过水体的水动力和地形结构,以及多孔的植物和根系对污水进行过滤和吸附,从而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负荷。

陆生湿地则通过土壤的渗透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和微生物进行分解和降解。

2. 植物生理过程:植物在人工湿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吸取和吸附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使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质得到降解和稀释。

在水生湿地中,植物的根系和多孔茎叶等结构本身具有过滤和吸附的功能,能够去除水体中的悬浮颗粒和生物膜等污染物。

在陆生湿地中,植物的根系和地下茎等结构则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从而实现污水的降解和净化。

3. 微生物和土壤过程:微生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们通过降解和分解有机物质,使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得到降解和稀释。

土壤则为微生物提供了生长和代谢的场所,同时也具有吸附和沉淀污染物质的作用,从而净化水体。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可以分为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污水处理两类。

在城市污水处理中,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后处理系统或者进行雨水径流的净化处理。

在工业污水处理中,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应用于一些小型工业企业的废水处理或者一些特殊行业的废水处理。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建设手册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建设手册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建设手册一、引言人工湿地是通过人工手段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种生态工程,其环境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得到广泛认可。

本手册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科学的建设指南,帮助读者了解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原理和步骤,以及操作和管理技术。

二、人工湿地类型与选择1. 选择合适的湿地类型人工湿地类型主要包括湿地池塘、湿地沼泽和湿地码头等。

选择合适的湿地类型要考虑水质净化效果、区域气候和环境条件等因素。

2. 湿地位置选定湿地的位置应尽量避免在洪水区、地下水补给区等敏感区域建设。

同时,应根据周边土地利用状况和水资源分布来选定湿地位置,提高湿地的效益。

三、人工湿地建设步骤1. 土地准备对于用于建设人工湿地的土地,需要进行地貌分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测试等工作,以了解土地的适宜程度和对水质的影响。

2. 设计建模根据湿地类型的选择和具体的环境要求,进行人工湿地的设计建模工作。

设计应包括湿地构建、植被配置、水流路径等方面的考虑。

3. 施工过程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湿地的水文条件、土壤种植层的选择和堆放等。

同时,建设期间需要遵循环保要求,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4. 植被配置根据湿地类型和水质要求,选择适合的湿地植被进行配置。

植被的选择应考虑其对水质净化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5. 湿地填充湿地填充主要包括水源引入和底质填充两个方面。

合理的水源引入和底质填充可以提高湿地的水质净化效果。

6. 运行维护人工湿地建成后,需要进行运行维护工作。

主要包括水质监测、植被管理和底质修复等方面的工作。

四、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应用1. 水质净化人工湿地可以通过降解有机物、去除营养物质和吸附重金属等方式实现水质净化。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人工湿地提供了适宜的生境环境,吸引了多种水生和湿地生物栖息和繁衍。

3. 水资源利用人工湿地可以作为水资源的调蓄和净化系统,对于涵养地下水和提供生活用水具有重要作用。

4. 生态旅游与教育人工湿地可以提供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体验,促进生态旅游与环境教育的开展。

生态学中的人工湿地治理技术

生态学中的人工湿地治理技术

生态学中的人工湿地治理技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日益稀缺,水环境也遭受严重污染。

传统的水污染治理技术难以满足当下的需求,而人工湿地治理技术则因其生态友好、维护成本低等诸多优点而备受关注。

一、人工湿地原理人工湿地,顾名思义即人工构建的湿地,是一种自然的离心式处理系统,依靠多种生态过程来达到水污染的去除、修复、控制和治理的目的。

原理上来说,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具有相似的处理机理,即通过湿地植物和气相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将废水中铵态氮、硝态氮、有机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转化为温和的糖、氨和碳酸盐。

二、人工湿地类型根据水的流向和处理方式的不同,人工湿地主要可分为水平流湿地、垂直流湿地和混合流湿地三种类型。

1、水平流湿地水平流湿地是一种典型的当地处理系统。

其特点是植物的根系处于一定水平面以下,水沿着整个湿地表面流动,营养物质则通过不同渗透介质在不同深度处、不同生态系(生态区)内不断发生转化、吸附和降解的生态过程中得到去除。

水平流湿地是最为普遍的人工湿地类型。

常见的植物有芦苇、沙茶菜、香蒲、菰蒲等不同适应性的湿地植物。

2、垂直流湿地垂直流湿地又称竹滩式湿地,是首先在国外兴起的湿地人工修复技术。

同水平式湿地最大的不同在于,水系经过水中层的过滤、吸收和降解,再从低位水口输送出去。

由于垂直式湿地的水流量比水平式的湿地低许多,故植物负荷得比低很多,那么也就会促进污染物的降解。

3、混合流湿地混合流湿地是个综合型湿地,以水平式为主,辅以垂直式湿地。

流速也比水平式湿地更快,相对成本也会相对较高。

混合流湿地的设计灵活够用理一番,也为湿地类别的进一步创新打下了基础。

三、人工湿地应用范畴人工湿地正确运用一定会得到目前性价比最高、最实用的纯养修复技术带来的水质净化效果。

1、农田污染治理在农田治理过程之中,包括化肥、农药等农村生产活动所带来的农村污染源。

人工湿地通过引进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化元素,同时在生湿地植物的参与下,净化含有高浓度氨氮、硝酸盐和其他有机沉淀物使之达到水体环保标准,适当增加农田渔业的收益。

人工湿地工艺流程和实验方案

人工湿地工艺流程和实验方案

人工湿地工艺步骤和试验方案一、目标针对本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较低, 小城镇经济实力普遍不高、技术管理人员比较缺乏情况, 采取人工湿地工艺在萍乡南坑镇开展人工湿地处理小城镇污水技术示范工程研究, 为江西省日益突出小城镇水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一个行之有效处理方案。

采取人工湿地技术对南坑河流域生活污水进行治理,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出水水质达成《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中一级B标准。

二、工艺介绍本研究控制工艺步骤为:1、关键构筑物(1)一级氧化塘一级生物塘为厌氧生物塘, 其前端设置栏污格栅和沉沙池, 经过栏污格栅对进入湿地系统大颗粒垃圾进行拦截和清理。

面积为1200m2, 蓄容量3500m3左右。

其进水采取溢流堰形式布水, 确保一个相对平静和稳定密闭厌氧环境。

池体依地势高程而建, 确保有效水深2.5m, 池内关键配置对养分吸收量较大凤眼莲。

(2)一级潜流湿地经过一级(厌氧)生物塘处理后污水, 利用高差形成曝气瀑布, 跌落聚集于汇水渠中, 经过穿孔管道均匀部署于一级潜流湿地系统中。

一级潜流湿地设计规格为25m×80m×2.5m(m2, 5000m3), 设计填料深度2.5m左右(内填碎石, 填料为砾石, 填料规格为70×60mm)。

(3)二级潜流湿地经一级潜流湿地处理后水体, 经过汇水渠(汇水井)布入二级潜流湿地。

二级潜流湿地设计规格为30m×70m×2.4m(2100m2, 5040m3), 设计填料深度2.4m左右(内填碎石, 填料为砾石, 填料规格为50×40mm)。

(4)二级生物塘二级生物塘为厌氧氧化塘, 其与一级生物塘一样, 经过浮水植物覆盖, 来达成去除冗污染和冗余养分目。

二级生物塘设计规格为42m×20m×2.3m(840m2, 1932m3)。

植物配置以沉水植物为主。

(5)三级潜流湿地经过二级生物塘净化处理后水体进入三级潜流湿地, 其设计规格为50m×20m×2.2m (1000m2, 2200m3), 设计填料深度2.2m左右(内填碎石, 填料为砾石, 填料规格为30×20mm)。

人工湿地技术操作说明

人工湿地技术操作说明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使用操作说明目录一、人工湿地原理 (1)二、人工湿地的基本构造 (1)三、人工湿地基质的作用 (2)四、人工湿地的分类 (2)六、人工湿地的植物选型与种植 (3)6.1人工湿地植物种类选择 (3)6.2人工湿地植物的种植方法 (5)七、人工湿地的运行影响因素及去除机理 (6)7.1温度、溶解氧和P H值的影响 (6)7.2悬浮物固体去除机理 (7)7.3有机物的去除机理 (7)八、进水水质要求 (7)九、人工湿地的运行与管理 (8)9.1系统的启动 (8)9.2人工湿地植物的维护 (8)9.3人工湿地基质的维护 (9)一、人工湿地原理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植物的作用。

二、人工湿地的基本构造人工湿地由五部分组成:①具有各种透水性的特殊基质,如砂、砾石等;②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如美人蕉、风车草、芦苇等;③水体(在基质表面下或上流动的水);④无脊椎动物或脊椎动物;⑤好氧和厌氧微生物菌种;三、人工湿地的基质作用人工湿地中的基质又称填料、滤料,基质在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长介质的同时,也能够通过沉淀、过滤、吸附、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直接去除污染物。

潜流人工湿地以SS、COD和BOD为去除目标时,根据水力停留时间、占地面积和出水水质等限制因素,可以选用特殊填料为基质。

四、人工湿地分类人工湿地的核心技术是潜流式湿地。

一般由两级湿地串联,处理单元并联组成。

湿地中根据处理污染物的不同而填有不同介质,种植不同种类的净化植物。

水通过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途径共同完成系统的净化,对BOD、COD、TSS、TP、TN、藻类、石油类等有显著的去除效率;此外该工艺独有的流态和结构形成的良好的硝化与反硝化功能区对TN、TP、石油类的去除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方式。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利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水通过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使水质得到净化。

该技术具有建造成本较低、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非常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同时如果选择合适的湿地植物还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

适用范围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地面水水质标准,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深度处理的方法。

一、人工湿地系统的构造人工湿地是由填料、水生植物共同组成的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①湿地填料的选择填料的选择对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填料在人工湿地中为植物提供物理支持,为各种化合物和复杂离子提供反应界面及对微生物提供附着。

常用到的填料有土壤、砾石、砂、沸石、碎瓦片、灰渣等。

根据处理目的,污染物的特征不同而有不同的填料选择。

一般来说,以处理SS、COD和BOD为主要特征污染物时可选用土壤、细沙、粗砂、砾石、碎瓦片或灰渣中的一种或几种为填料。

对脱N除P要求高的,可以选择对这两者有较强去除能力的填料进行优化组合。

如采用沸石和石灰石的结合既考虑了沸石对NH4+-N的吸附、活化土壤中难溶性P及进行生物再生作用又利用了石灰石对P的高吸附特性,达到同时脱N除P的目的。

现在填料的选择多偏向于较大颗粒的粒径,原因是水流在粒径较大的填料床内的短路最小,能够形成渠流,并且堵塞现象发生少,不易分散。

②水生植物的选择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的作用有:将景观水中的部分污染物作为自身生长的养料而被吸收;能够将某些有毒物质的重金属富集、转化、分解成无毒物质;根系生长有利于景观水均匀地分布在湿地植物床过水断面上,向根区输送氧气创造有利于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良好根区环境;增加或稳定土壤的透水性。

可用于组合式湿地的植物有:芦苇、香蒲、灯心草、风车草、水葱、香根草、浮萍等,其中应用最广的是芦苇。

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流程

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流程

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流程
《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流程》
人工湿地是一种生态环境工程,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利用湿地植被和微生物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的目的。

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流程包括了多个环节,下面将介绍其主要流程。

首先,进水预处理。

进水预处理主要是通过物理方式去除水中的大颗粒杂质和悬浮物,如通过格栅过滤和沉淀池去除大颗粒杂质,以保护后续的湿地生物和植物的健康生长。

其次,人工湿地处理。

进入人工湿地后,水体会通过不同类型的湿地单元,如浅水区、湿地水体深水控制带、湿地上植物生态带和湿地植物根带。

这些湿地单元会有利于藻类吸取养分、水体自然沉淀和植物吸收磷、硝酸盐和有机物等,从而有效净化水质。

最后,净化水体排放。

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水体中的污染物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去除,经过净化水体排放后可以进入下游水体或用于其他用途,如农田灌溉等。

综上所述,《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了进水预处理、人工湿地处理和净化水体排放三个环节,通过这一流程,能够有效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

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在城市污水处理、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使用操作说明目录一、人工湿地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人工湿地的基本构造 (1)三、人工湿地基质的作用 (2)四、人工湿地的分类 (2)六、人工湿地的植物选型与种植 (3)6.1人工湿地植物种类选择 (3)6.2人工湿地植物的种植方法 (5)七、人工湿地的运行影响因素及去除机理 (6)7.1温度、溶解氧和P H值的影响 (6)7.2悬浮物固体去除机理 (7)7.3有机物的去除机理 (7)八、进水水质要求 (7)九、人工湿地的运行与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1系统的启动 (8)9.2人工湿地植物的维护 (8)9.3人工湿地基质的维护 (9)一、人工湿地原理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植物的作用。

二、人工湿地的基本构造人工湿地由五部分组成:①具有各种透水性的特殊基质,如砂、砾石等;②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如美人蕉、风车草、芦苇等;③水体(在基质表面下或上流动的水);④无脊椎动物或脊椎动物;⑤好氧和厌氧微生物菌种;三、人工湿地的基质作用人工湿地中的基质又称填料、滤料,基质在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长介质的同时,也能够通过沉淀、过滤、吸附、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直接去除污染物。

潜流人工湿地以SS、COD 和BOD为去除目标时,根据水力停留时间、占地面积和出水水质等限制因素,可以选用特殊填料为基质。

四、人工湿地分类人工湿地的核心技术是潜流式湿地。

一般由两级湿地串联,处理单元并联组成。

湿地中根据处理污染物的不同而填有不同介质,种植不同种类的净化植物。

水通过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途径共同完成系统的净化,对BOD、COD、TSS、TP、TN、藻类、石油类等有显著的去除效率;此外该工艺独有的流态和结构形成的良好的硝化与反硝化功能区对TN、TP、石油类的去除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方式。

主要包括内部构造系统、活性酶体介质系统、植物的培植与搭配系统、布水与集水系统、防堵塞技术、冬季运行技术。

潜流式人工合成湿地的形式分为垂直流潜流式人工湿地和水平流潜流式人工湿地。

利用湿地中不同流态特点净化进水。

经过潜流式湿地净化后的河水可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再通过排水系统排放。

垂直流潜流式人工湿地:在垂直潜流系统中,污水由表面纵向流至床底,在纵向流的过程中污水依次经过不同的专利介质层,达到净化的目的。

垂直流潜流式湿地具有完整的布水系统和集水系统,其优点是占地面积较其它形式湿地小,处理效率高,整个系统可以完全建在地下,地上可以建成绿地和配合景观规划使用。

垂直流剖面图水平流潜流式人工湿地:是潜流式湿地的另一种形式,污水由进水口一端沿水平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依次通过砂石、介质、植物根系,流向出水口一端,以达到净化目的。

水平流剖面图六、人工湿地植物的选型与种植6.1人工湿地植物种类选择:6.1.1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宜符合下列要求:⑴、根系发达;⑵、适合当地环境,优先选择本土植物;⑶、耐污能力强,去污效果好;⑷、具有抗冻、抗病虫害能力;⑸、有一定的经济价值;⑹、容易管理;⑺、有一定的美化景观效果。

6.1.2人工湿地植物的种植宜符合下列要求:⑴、人工湿地常用的植物可按表选择⑵、不宜选用苗龄过小的植株。

6.1.3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通过筛选适合湿地应用,具有抗冻、抗热、抗病虫害、对周围适应能力强、净化能力强等优点。

人工湿地植物具有四个间接的作用:①显著增加微生物的附着(植物的根茎);②湿地中的植物可将大气氧传输至根部,是根在微氧的环境下生长;③根和茎的生长可以疏松、增强或稳定基质的透水性能;④吸收污水中的营养物质(例如N、P等);6.2人工湿地植物的种植方法根据工程所要考虑的要素及植物选择原则,可确定湿地的植物种类,然后寻找苗源及种植。

湿地植物的种植最关键的问题是选择适当的繁殖体及种植时间。

在温带,最适宜的种植季节应是秋季植物冬眠后到第二年1/3的生长季节过去之前这段时间,对于以块茎或者根茎繁殖体的湿生植物来说,秋冬季(如温带,则冬眠后)种植时最适宜的。

湿生植物多以植株、休眠根茎或块茎作为繁殖体,人工湿地一般不以播种形式来种植植被,因为湿生植物的种子一般要求较为恒定的水环境才能发芽,而水位不定的人工湿地不易做到这点,再者,水流的运动也可带走待发芽的种子。

植物的块茎式根茎可直接种在湿地中一定深度处,多留一截茎秆露出湿地面以利于植物的呼吸。

另有一种方法是天然湿地中挖种苗(或块茎、根茎时,将包围它的8~10cm直径的天然湿土壤一齐挖起,一并移入人工湿地中种植),由于有原生地土壤,可以帮助植物适应新的生境,而且这天然湿地土壤中含有各种湿地植物的种子苗牙及根,因而,可以帮助栽种植物的生长。

这种栽种方法的缺点就是种苗收集较费时间及费用高,而且运输起来及栽种起来都不便。

一些湿地研究专家认为,人工湿地中,先将植物种活,再放入污水进行污水处理,时一种较为可取的方法。

因为,移植后的植株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才能接受大浓度的污染冲击。

此外,污水的浓度应由小到大渐渐增加也是植物栽种初期应采取的措施之一。

第一次植物栽种完成后,应注意加强对植物的观察,一旦发现死苗,应尽快加以补种或暂时将污水浓度降低,以确保植株的成活率。

在种植方法上,可视湿地及繁殖体的实际情况采用:穴植、沟植、面植等方法,种植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3~4株。

为了防止设计中选择的湿地植物不能耐受实际运行条件,需要考虑补充种植,以保证所需的覆盖率。

植物种植时,应搭建操作架或铺设踏板,严禁直接踩踏人工湿地。

应保持介质湿润,介质表面不得有流动水体;植物生长初期,应保持池内一定水深,逐渐增大污水负荷使其驯化。

七、人工湿地的运行影响因素及去除机理人工湿地去除的污染物种类包括;N、P、SS、有机物、重金属和病原体等。

通过湿地运行表明,前期人工湿地系统未能达到良好的生态系统条件下。

再经过长期运行促使湿地中的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等生长在一个期限达到良好的生态系统之后,出水水质会更加良好。

7.1温度、溶解氧和pH值的影响湿地的物理和化学环境影响生物过程,反过来湿地中发生的生物过程也影响湿地的物理和化学环境。

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温度、溶解氧和pH值。

⑴、温度随昼夜、季节变化很大,但受生物影响非常小,温度可引起一些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天然变化,在冬季出水水质相对去除会降低。

(冬季应把秋末收割的芦苇平铺在湿地表面,其上面可再铺一层塑料薄膜,填料床内被处理的污水温度可保持在15—200C左右。

特别在下雪的天气,积雪也起到保温作用)。

⑵、氧在空气中虽然很充足,但在水中却很有限,经常成为湿地植物和动物生长的限制因素,但湿地植物可通过调整适应低氧环境。

污水进入到潜流湿地后,主要有两个需氧因素:碳化需氧量(CBOD)和硝化需氧量(NOD)。

主要表现沉积的散落物需氧量,溶解有机需氧量和溶解的硝化需氧量等。

(而水中的氧的恢复主要通过大气复氧,直接传质到水表面,通过植物茎叶的传导输送,及进入湿地时水中加氧)。

⑶、湿地水化学和生物学程度pH值影响,许多污水处理微生物的适宜pH值范围是4.0-9.5,硝化菌适宜pH值大于7.2,反硝化菌的适宜pH值范围是6.5-7.5,pH值也是一些化学反应的主要控制因素。

湿地中植物生长、死亡和分解所产生的有机物质是天然酸度来源,在湿地处理系统中,出水一般偏酸性。

7.2悬浮物固体去除机理污水中含有悬浮固体,污水流经湿地过程中,由于流速一般很小,再加上植物的阻隔和填料的截留悬浮固体得以有效去除,这样会造成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水质得到净化;二是湿地特性和功能得以改变。

污水中的悬浮物含有大量污染物质,例如有机物、氮磷、重金属和病原菌等,因此去除悬浮物可以提高污水的去除效率。

通过过滤和沉淀,污水中可沉降性污染物被快速截留去除,而悬浮物固体则通过微生物菌生长、湿地基质表面吸附机理去除,湿地悬浮物的去除非常有效,悬浮物固体出水值一般低于10mg/L,为防止湿地发生堵塞,进水前一般设置预处理,以减少悬浮物固体的浓度。

7.3有机物的去除机理人工湿地对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污水中的有机物包含颗粒性有机物和溶解性有机物,不溶性有机物通过在湿地基质中的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分解或利用,可溶性有机物则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厌氧好氧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

BOD的去除包括几个生物化学过程:好氧呼吸、厌氧消减和硫酸盐还原。

约50%的进水BOD在处理床体上层内即可去除,一般BOD浓度约为10mg/L。

由湿地特有的环境,形成了系统中好氧菌、兼性菌及厌氧菌的良好生存状态。

尤其是介质表层,微生物活性较高,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较强,但当表层介质被淹没时就会阻止好氧循环,进而加强并平衡了好氧-厌氧循环,为微生物充分发挥提供条件。

八、进水水质要求:进水中无机悬浮物(SS)在100mg/L以下,如进水中无机悬浮物高于100mg/L,必需在进水前增加一级处理系统,一级处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有两点:⑴、调节进水流量的波动,保证水能连续均匀地流入,防止对湿地处理系统造成冲击负荷;⑵、调节进水水质,使水质更加适应湿地净化功能,防止由于水中固体颗粒、悬浮物、油类物质等含量过高造成填料堵塞、湿地维护费用高、出水水质差等问题。

九、人工湿地的运行与管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从启动到成熟及正常运行,一般要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启动阶段,在此阶段,整个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中植物的生长、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及生物膜的生长都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

第二阶段时成熟阶段,在此阶段,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中,此时系统的处理效果充分发挥、运行也比较稳定。

9.1系统的启动在启动阶段,人工湿地在插种或插种芦苇等植物后就要充水,将水位控制在地面以下25mm处。

按设计流量运行3个月后,将水位降低到距湿地床底0.2m处运行,以促进芦苇等植物的根系向床体深处发展,待根系深入到床底生长后,可再将水位调节到地表以下0.2m处,开始正常运行。

9.2人工湿地植物的维护如果人工湿地系统设计合理且污水水质及水量不发生很大的变化,则系统一方面可自流运行,不需要任何动力设备,另一方面不需要很多的维护工作量人工湿地处理的运行管理主要包括设施管理、田间管理和水质监控3个方面。

其中设施管理主要预防人为损毁,以及生活杂物倾入到人工湿地的管理。

湿地管理主要是对人工湿地植物的维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