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常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列表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从根本上把握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能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
而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现实实践,并要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也都必须从哲学层次解决问题。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许多同志都比较熟悉。
在这里,我们主要是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相关辅助教材的学习,针对学习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从总体上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与大家讨论交流。
准备分三个部分来讲。
一、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根本变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哲学已经经历了数千年之久的漫长的历史发展,并形成了一些较有代表性和富有影响的理论形态和思想体系。
例如,在古代,与粗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相对立,有各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在近代,则出现了以英、法唯物主义为代表的机械唯物论,以及以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等。
总的说来,历史上各阶段出现的诸种哲学理论形态都反映了人们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包括自身在内的对象世界的认识,因而都含有一定的真理性。
但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也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重大的、甚至是根本的不足和缺陷。
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1)不了解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和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2)对自然现象的唯物主义理解是朴素的,或是机械、直观的,特别是未能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觉地、有机地结合起来;(3)对社会现象、社会历史的了解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
这种情况也鲜明地体现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中。
黑格尔集哲学史上的辩证法思想之大成,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但是,黑格尔同时却把人的思维、观念当作独立的主体和现实事物的创造者,把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过程理解为“绝对观念”的辩证运动过程,从而把辩证法神秘化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结和概括。
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原始到现代的历史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研究,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认识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2.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多样的整体,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进行研究,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3.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
它强调对矛盾的全面分析和综合把握,将事物看作是一个全面的、矛盾着的统一体。
唯物辩证法注重思维的发展和实践的指导,提倡对客观世界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基础地位。
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都是实践。
通过实践,我们能够不断改造客观世界,也能够不断丰富和纠正我们的认识。
因此,在探究问题时,要注重实践的检验和实践的指导。
2.阶级斗争是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将阶级斗争作为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
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下,我们需要通过分析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实际情况,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3.辩证思维是思考问题的重要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运用辩证思维来思考问题。
辩证思维强调对事物发展的矛盾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辩证思维,我们能够突破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案例汇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案例汇编哲学教研室编目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与智慧2、哲学与时代精神3、科学与人生:“科学是把双刃剑”4、学术与道德:“学术道德应从本科抓起”5、邪教与自焚:“法轮功”痴迷者的新生6、就业与价值观:17岁的马克思选择职业时的思考7、市场与道德:“道德滑坡”或“道德爬坡”?8、科学与社会变迁:知识经济与终身学习9、千年伟人马克思10、市场经济是否需要哲学?11、对“外表明媚内心脆弱的“陶瓷娃娃”的质疑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对物质认识的演进2、关于运动的几种观点3、人脑与电脑4、人脑与意识5、一流大学的就业率为何排名不甚理想?6、怎样看待“虚拟”生存中的实践活动?7、宇宙大爆炸理论与时空无限性问题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逻辑上的破绽——缠绕悖论2、证实与证伪——方法论的争论3、科学发现与“逆向思维”4、软黄金与沙尘暴5、SARS是一场什么危机6、如何看待中国的贫富差距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解读当今“斯芬克司”(Sphinx)之谜——人类基因组计划2、理论与实践中关于功利主义和“功利”问题的价值评价3、如何看待实践过程中的失败和错误?4、尊重权威,但又不迷信权威5、关注非理性因素在科学实验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6、随着科技的发展直接经验的功能和作用是否将逐渐萎缩?7、阻止“克隆人”是否会影响科学研究的发展?8、即使是科学的理论和真理性的认识,也要在新实践中不断发展第五章: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1、地理环境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2、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就业问题3、关于环境问题4、经济全球化与科技革命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5、小康社会要建设在可持续的基础之上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1、科学价值观的不同观点2、社会阶层3、小康社会4、城市精神与城市形象5、人的主体性的表现6、政治权力的分立和制衡7、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8、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9、关注人的精神境遇10、靠什么解决腐败易发多发问题第七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1、人的历史作用2、武训现象3、小农经济4、网络文化的优劣5、全球化的利弊6、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恶是历史发展动力”7、群众路线和群众利益8、走向全球化时代的价值理念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案例1一、案例名称:哲学与智慧二、案例适用: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案例来源:(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word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word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二、物质与意识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 意识的本质(word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本质与作用3。
精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PT课件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其发展中,各自
经历了不同的理论形态。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种或几种“原初物 质”(始基),世界万物由它变化而来, 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如中国 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 认为一切来源于火,以及德谟克里特的 “原子论”等。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世界 物质性的正确立场,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 内涵,但缺乏科学论证,充满了模糊而有 朴素的猜想。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机械性
不彻底性
机 械 唯 物 主 义
形而上学性
直观性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对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扬弃,把唯物主义世界 观建立在现代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把辩证法建立 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并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立
了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客观唯心主义
哲学是“爱智”之学
• 哲学一词源于希腊文
“philosophia”,由philem (追 求)和sophia(智慧)合成,意思 是“爱智慧”。中国古代汉语中 “哲”也被界说为“智”的意思。
“爱智慧”则意味着人们对真、善、
美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因此,哲学 也被理解为“智慧之学”。
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
根本观点和看法。世界观人皆有之,但是并不
是人人的世界观都是哲学。
•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世
界观的理论形态。
2.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功能
从哲学与各 门具体科学 比较中看
哲学以世界的本质、普遍规 律、法则、秩序为自己的研 究对象;具体科学以世界的 某个领域、层次、方面的事 物和问题为研究对象。 哲学从总体上和变化中把握 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其知识 形态来说,哲学作为人类精 神的灵魂,具有深刻的思想 性和崇高的理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PPT课件

2 哲学不等于一般的世界观;它是系统化和理论 化了的世界观 所谓系统化 理论化;就是用一系列概念 范畴 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世界观理论体系
3时间空间绝对性和相对性;所谓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真实性;它是客观的;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谓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 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的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 件的
4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如 果把它们割裂开来;就会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 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唯心主义的错误
三 唯物辩证法
• 哲学必须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一要回答世界的本源问题;即世界的本源是什 么;二要回答世界存在的状态问题;即世界是怎么样的;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构 成了世界观的基本内容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 联系是指事物 现象 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的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 暂时 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也就是说事物之间的联系既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们随意想象出来 的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 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 2 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多样性是指事物 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 其复杂和多种多样的 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 存在和 发展;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趋于灭亡;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 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 发生改变;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
科学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中国共产党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
毛泽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矛盾论》和《实践论》 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简要而科学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 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
说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看法,回答 “世界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的方式方法。回答“世界怎么样”。
(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狄慈根 1886 《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 普列汉诺夫
• 1.〖原理内容〗: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 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 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 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 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 过渡时期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6年 • 曲折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从1956年到1976年 •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第三阶段:从1978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 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狄慈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凭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发现了唯物辩
证法 2、狄慈根和德国的梅林、考茨基,法国的· 拉法格,意大利的拉布里奥拉,俄 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积极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 纪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以及种种修正主义、机会 主义哲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汇总唯物论: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形势、国情、实际、学习情况;意识:规划、方案、法律条文、目的、规律、科学)【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意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行。
世界上只有上尉认识植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反对错误意识。
二、运动和物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③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主义。
三、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运动和静止结合起来看。
四、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常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列表
一、辩证唯物论:(第一课)(5)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世界观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无范围限定,可与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使用)
世界观2: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是客观的原理)
方法论2: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世界观3: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方法论3:要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地充实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世界观4: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促进事物发展。
方法论4: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规律客观性原理:
世界观5:规律客观的,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也可用在辩证法、认识论)
方法论5: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二、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
㈠、联系:(3)(联系的观点)
世界观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
方法论1: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因果联系:(因果联系原理)
世界观2: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都是由其它现象引起的。
方法论2: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原理)
世界观3:整体主导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由部分组成,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状态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3: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㈡、发展(4)(发展的观点)
世界观1: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1: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后三点可选择而用)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明确事物处在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
发展的原因:(内外内相结合原理)
世界观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2: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相结合原理)
世界观3: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3: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学会优化结构)/ 要坚持适度原则/ 要不失去时机促成飞跃
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结合的原理)
世界观4:任何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4: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要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㈢、矛盾(5)(矛盾的观点)
世界观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有普遍性。
方法论1:要敢于承认矛盾,坚持两点论的全面的观点。
世界观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可选择用以下三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矛盾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无范围限定,可与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使用)
世界观3: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方法论3: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世界观4:(主次矛盾原理)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4: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世界观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方法论5: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看问题要全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三、认识论:(第五、八课)(4)
世界观1:规律客观的,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也可用在唯物论、辩证法)
方法论1: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世界观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世界观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拓展、向前推移/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科学理论能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有效地指导实践。
方法论3: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群众路线。
世界观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4: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四、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第六、七课)(5)
世界观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1: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世界观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2:要求我们既要承认世界的客观性,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错误的价值观。
世界观3: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3: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当前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反对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
世界观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方法论4: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乐于奉献,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世界观5:崇高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人生的精神支柱。
方法论5:树立崇高理想,在艰苦奋斗中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