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三焦

三焦为六腑之⼀。
有些学者认为其在脏腑中,⼜与五脏没有直接的阴阳表⾥联系,故⼜称之为“孤府”。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个特有名称,对其所在部位和具体形态,在中医学术上颇多争议,直⾄现代,亦未取得统⼀认识。
这⾥仅就具有代表性的⼏种观点,简介⼀下。
⼀是有名⽆形说。
⼆是有名有形说。
现代⽐较⼀致的看法是,⾸先认为三焦为六腑之⼀,是有形质可见的。
考试⼤站收集因为中医的藏象学说是建⽴在古代解剖学基础之上的,没有形质⽽只有其功能的说法是难以成⽴的。
关于三焦的具体部位与形态,⼀般认为包括上、中、下三部。
虽然中医对三焦的形态和部位有很多争议,但对其⽣理功能的认识却是⼀致的。
概括起来,有如下⼏⽅⾯。
1. 主持诸⽓,总司全⾝的⽓机和⽓化 所谓“诸⽓”,是指全⾝各种各样的⽓。
如脏腑经络之⽓、营卫之⽓等。
⽓机,泛指⽓的升降出⼊运动。
⽓化,是指精、⽓、⾎、津液之间的相互⽣化。
因三焦是⽓的升降出⼊运动的通路,也是⼈体各种物质相互化⽣的场所,所以能总司全⾝的⽓机和⽓化。
三焦之所以能有如此重要的作⽤,主要是本⾝通⾏⼈的元⽓。
元⽓是通过三焦才得以布达全⾝的。
故《难经·三⼗⼋难》说三焦“有原⽓之别焉,主持诸⽓”。
《难经·六⼗六难》亦说:“三焦者,原⽓之别使也,主通⾏三⽓,经历五脏六腑。
”综上所述,三焦是⼈体之⽓升降出⼊的道路,⼈体之⽓,是通过三焦⽽布散于五脏六腑,充沛于周⾝的。
2. 为⽔液运⾏的道路 三焦具有疏通⽔道、运⾏⽔液的⽣理功能,是⽔液升降出⼊的通路。
⼈体的津液代谢,是由肺、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协同作⽤⽽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路,津液代谢才得以正常运⾏。
如果三焦⽓化功能失常,⽔道不畅,必然会引起津液代谢失常,出现尿少、痰饮、⽔肿等病理变化。
三焦的以上两个⽅⾯的⽣理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这是因为⽔液的运化要依赖于⽓的升降出⼊运动;⽽⼈体的⽓也只能依附于津液与⾎才得以正常运⾏。
⽓⾎津液的运⾏、代谢,⼜均以三焦作为通路的,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道出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传承自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核心,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基石。
2.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阴阳代表着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五行则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阴阳五行理论贯穿于中医的各个方面,指导着中医的辨证施治。
3. 脏腑经络脏腑经络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经络则是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脏腑经络理论解释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4.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物质基础,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津液是人体内外的液体,包括血液、淋巴液等。
气血津液理论解释了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生理现象。
5.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病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病机则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病因病机理论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中医诊断方法1. 四诊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形态等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闻患者体味、呼吸、语音等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生活习惯等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穴位等来诊断疾病。
2.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重要内容,包括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将复杂多变的疾病归纳为八个基本类型,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3. 经络辨证经络辨证是中医诊断方法的一种,通过观察经络的异常变化来诊断疾病。
经络辨证有助于了解疾病的本质,为中医治疗提供指导。
三、中医治疗方法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针刺、艾灸等方法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运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理论,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医学PPT课件

形体 筋 脉 肉
五华 爪 面 唇
肺 大肠 金 秋 悲 鼻 辛 白 皮毛 毛
肾 膀胱 水 冬 恐 耳 咸 黑
骨
发
.
20
七、五脏与食物
.
21
七、五脏与食物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从身体健康 来讲,饮食是健康的基础,要合理膳食,中医 认为“药食同源”,不同颜色的食物即可以治 疗不同的疾病,而且可以保证自身血“质”良 好。例如心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红色食物;肝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绿色食物;脾功能(消化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黄色食物;肺功能不好 的人可多食白色食物;肾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 黑色食品。
.
12
四、五脏的功能
• 2、肝:“将军之官”。• 主藏血,主疏泄源自 • 肝脏如同国家的最高军事领导者(将
军),勇武能出谋划策。主管藏血,能使 人耐受疲劳。肝还主管疏泄和畅达,使人 的气血舒畅,有助脾胃的消化,腑气的通 利。
.
13
四、五脏的功能
• 3、脾:“仓廪之官”
• 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
•
健康长寿的理论与实践。
.
16
五、六腑的功能
• 六腑以泻为常态 • 六腑的“腑”,有“府舍”的意思,是空
腔的器官的意思。 • 主要作用是输送营养和排泄糟粕,参与水
液代谢等。
.
17
五、六腑的功能
• 正是由于人体有六腑的“输泻”与五脏 的“贮藏”,这一进一出、一藏一泻, 共同协调较好地完成了物质在体内的贮 藏、转化、利用、输送、排泄等代谢的 全部过程。
• 特点: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 形态上—实质性器官。 • 功能上—藏精、气、血、津液。
.
9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中医基础理论框架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它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框架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方面。
在人体内部,阴阳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2.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五种不同的功能状态和相互关系。
中医通过五行学说来理解和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3. 人体经络系统: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它是一个网络状的通道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运输气血等重要物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4. 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内部的脏器系统分为五脏和六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医诊断和治疗常常通过了解脏腑的功能状态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5.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外界因素(六淫)和内在因素(七情)与人体的防御能力相互作用所致。
中医强调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以找出治疗的关键所在。
6. 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是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整体症状、脉象、舌象等来判断疾病的归属和病机,然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调理。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框架,这些理论相互关联、
相互支持,构成了中医学的独特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经验相结合,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39/55
(三)肺与体窍志液关系
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详见《形体和官窍 · 皮》
2.肺开窍鼻:详见:《形体和官窍 · 鼻》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概述
一、脏腑分类、生理功效及特征
五脏-肝、心、脾、肺、肾-化生、贮藏精气:藏
脏 腑
而不泻,满而不实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传化水
谷: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形态似腑-中空有腔 功效似脏-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2/55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26/55
(三)脾与体窍志液关系
1.脾主四肢 脾升清散精 气血充盛 肌肉、四肢得养 四肢有力。
2.脾主肌肉:详见《形体官窍 · 肉》 3.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详见《形体官窍 · 口齿舌》
4.脾在志为思: 脾气健、营血盛--善思 脾气虚、营血亏--思索欠周密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崩漏等(称“脾不统血”)。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24/55
4.脾气血阴阳含义和作用
(1)脾气、脾血-脾生理功效物质基础
脾运得健 脾气血旺盛 升清有力
统血正常
病理:
运化无力-腹胀、纳呆、便溏 脾气血亏虚 升清无力-头晕目眩、内脏下垂
统血渎职-慢性出血症
因为脾功效主要表达在气推进、上升、固摄等作用, 故普通强调脾气作用,而较少论及脾血作用。
先天之精是后天之精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脏腑的相互关系
脏腑相合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与六腑之间存在 相合关系,即心与小肠相合,肝与胆 相合,脾与胃相合,肺与大肠相合, 肾与膀胱相合。这种相合关系体现了 脏腑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同作用。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 部分,包括木、火、土、金、水五行 。脏腑之间也存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 系,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 属金,肾属水。相生关系表现为某一 脏腑功能的增强可促进另一脏腑的功 能,相克关系表现为某一脏腑功能的 抑制可制约另一脏腑的功能。
六腑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主要功能 是消化食物、排泄废物。
五脏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主要功能是贮藏 精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 态上中空有腔,功能上贮藏精气。
脏腑的功能
五脏功能
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贮藏精气,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维持生命活动。具体来说,心主血脉, 主神志;肝主疏泄,主藏血;脾主运化,主统血;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肾主水, 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谢平衡。
THANKS
谢谢筋脉
详细描述
肝在五行中属木,主疏泄,藏魂,为刚脏,恶抑郁而喜调达。肝主疏泄,调畅气 机,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的作用。“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脾
总结词
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详细描述
脾在五行中属土,主运化水谷和水液,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脾 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头目和心肺,化生气血以滋养全身。“脾者,仓廪之官,五味 出焉。”
肺
总结词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详细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六腑
第二节六腑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胃
受纳腐熟水谷 主通降
小肠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
大肠
传导糟粕 燥化津液
胆
贮藏和排泄胆汁
主决断
受肝的疏泄功能调控
膀胱
贮存尿液、排泄尿液 隶属于肾的气化功能
生理功能
胃
受纳腐熟水谷 主通降 小肠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 大肠
传导糟粕 燥化津液
病理变化
受纳腐熟障碍 胃失和降 纳少、胃胀、
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气机失常 泌别清浊失常 腹胀、肠鸣 腹痛、腹泻 大便传导 燥化失常
便秘、腹泻 腹痛、腹胀
小肠的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的传导糟粕、燥化津液 实际上就是脾升胃降具体表现
胆
贮藏和排泄胆汁
主决断
膀胱
贮存尿液 排泄尿液
病理变化
口苦、黄疸 胆怯易惊
尿频、尿急 尿痛、尿闭
三焦通行元气疏通水道上焦
横膈以上部分
心肺,头面
上焦如雾
中焦
膈以下,脐以上
脾胃
中焦如沤
下焦
胃以下部位
大小肠、肝肾、膀胱下焦如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