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范文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一、引言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主题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讲解。
中医作为我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理论体系。
作为学习中医的基础,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对于我们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我将从中医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入手,向大家介绍中医的基础理论体系。
二、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又称“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中医理论和中药两个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它主要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核心理论包括四大体系: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
1. 整体观念中医的核心理念是“整体观念”,也称之为“整体观”。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
中医治疗强调调整整体的平衡,而不是只关注某个器官或症状的治疗。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中医将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是相对的,互相依赖、互为消长,当阴阳失去平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中医将天地万物划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互制约和转化,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生命系统。
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也分别对应五行中的不同属性,如肝属木、心属火等。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通过研究和诊断经络来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通道,通过它们可以使气血运行通畅,维持人体的健康。
三、中医的疗法和治疗方法中医拥有丰富多样的疗法和治疗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有药物治疗、针灸、推拿和中医养生等。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工具,通过选择合适的中药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和五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气血津液及脏腑》

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
气血津液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气血津液是身体内一种重要的物质, 对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气的种类和作用
气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包括天然之气和人体之气。不同种类的气在人体内起 到不同的作用,如推动血液循环、保持器官功能平衡等。
血的种类和作用
血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包括经络之血和脏腑之血。血液在人体内 承担多个重要的功能,如养生、运输气体和营养等。
津液的种类和作用
津液是中医理论中一个关键的概念,它包括体液之津和脏腑之津。津液的平 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它可以润滑身体组织,维持身体正常运转。
脏腑的基本概念
脏腑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代表了人体内的内脏器官。每个脏腑 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以及与其他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的概述
五脏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心、肝、脾、肺和肾。每个脏腑都 有不同的功能和特征,在人体内起着关键的作用。
了解中医理论非常重要,它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将中医理论应用到实际临床中,有助于治疗疾病、调 理身体和改善健康。
诊断与治疗的依据
中医理论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通过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并选择适 当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健康的影响与中医养生 的建议
中医对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理解中医的养生理念和方法,可以提高身 体的自愈能力,改善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六腑的概述
六腑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互相协调合作维持人体健康的平衡。
十二经脉与脏腑的关系
十二经脉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与脏腑密切相关。经脉是气血 运行的通道,起着调节脏腑功能和平衡气血津液的作用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气、阴阳、五行的问题解答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气、阴阳、五行的问题解答上一节,就如何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学的哲学,气、阴阳、五行的问题,简单地作了介绍。
给同学们提出问题,从总的方面,用什么思路,怎样去思考这个问题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供同学们来参考。
下面就邪正之间的关系,有同学提出来怎样来体现这个(关系)?我讲邪正之间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讲的邪正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虚实来反映,它贯穿于疾病过程的始终,也贯穿在辨证论治和治疗思想的过程之中。
那么体会到了,一、根据辨证的结果来确定虚实的孰轻孰重,由虚实的孰轻孰重来分析邪正的盛衰。
这是一、根据客观事实,看哪脏的虚哪脏的实,来分析它们的主次、轻重,来分析邪正之间的关系。
二、我讲辨证论治的证的时候,强调辨证不仅仅是得出一个证候来,是用系统的、运动的、联系的观点看健康和疾病运动的关系,来看邪正之间的关系。
正因为这样一个观点,所以,中医在定义虚、实,是强调以正气虚为主要或者是邪气实为主要表现的病机,就规定它为虚或实。
前提(是)这样一个前提,以邪气盛为主要,并不意味着没有虚;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的病机变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实,没有邪,这就叫辨证。
中医辨证的精髓在这里,不仅仅是得出证候,在虚证当中如何来体现,在具体虚证,虚则补之,如何体现邪啊?建议大家认真地读补虚的方剂,分析那里面每一味药的作用。
虚者补之,强调偏静。
动,就举个例子,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回去念一念,川芎它有什么作用?四君子汤,参苓术草,茯苓有什么作用?你看那里怎么体现静中有动。
通过念这个方子,为什么它有这个药理作用?它体现了中医邪正交争的思想。
这个是学中医最难学的。
就像前面我们讲久病必留瘀。
久病,我们没有瘀血特征,为什么可以活血化瘀啊?辨证没有这个证啊。
如果把辨证两个字,理解为仅仅就是有客观事实,跟那个事实得出来的,来分析邪正盛衰,这仅仅是最好学的,最难学的是后者。
按照中医的理论,我们前面讲血瘀讲过,痰饮讲过,没有痰饮的临床特征,无法确定。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详解演示文稿

(一)五行的特性
4.金曰从革:“从”、由也,金的来源;“革”、变革之意。“从革
”,一指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一说金有变革之性。说明金的刚柔相济的
特性,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收敛、洁静、发声,等性质或作用的 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金。
5.土爰稼穑:“稼”,春播(种);“穑”,秋收(收获)。引 申为具有受纳,承载,生化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 属于土。
致另一方的不足。
阳损及阴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阴损及阳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第十四页,共43页。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病理变化的 转化,即阳证可转为阴证;阴证转为阳证。
第十五页,共43页。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阴阳辨证为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总纲 表证、实证、热证属阳;里证、虚证、寒证属阴。 张景岳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详解演 示文稿
第一页,共43页。
(优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 件
第二页,共43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辨 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 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精气血 津液神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 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第三页,共43页。
第二十页,共43页。
(二)自然界及人体的五行分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五 味 酸 苦
甘
辛
咸
第二十一页,共43页。
自然界
人
体
五 五 五 五五 五 五五 五 五 五 五 五
色 化 气 方季 行 脏腑 体 官 志 液 脉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现在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正治与反治、调整阴阳。
接着,我们讲第五个原则——调和气血。
从气血基本病理机制、气血失调这个角度看,气血失调以后,调整气血的原则是什么呢?第一讲气病的治疗原则。
我们在病机中讲过气虚、气滞、气陷、气逆、气脱、气闭。
我们前面讲过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
虚者补之、滞者疏之、陷者升之、逆者降之、脱者固之、闭者开之。
至于这个原则,具体还有好多处理方法,将来同学们在《方剂学》和《中药学》以及在临床课进一步学习。
这些就是逆其证的性质而治,都属于正治。
第二、血病的治疗原则,我们讲过基本病理机制:虚、脱、瘀、寒、热、出血。
它的原则:虚者补之,脱者固之、血脱就固脱,瘀者行之,活血化瘀,寒者温之,热者凉之。
同样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
特殊提到的出血,止之。
止血,中医学有一条原则,习惯上叫“见血休治血”。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要根据辨证论治,确定出血的阴阳寒热虚实而治,而不是一味地单纯止血。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出血性疾患的时候,要进一步来学习出血性疾病的治疗规律。
特别是注意止血,正确地把握应用止血的药物、止血的方法。
这是单纯气病、单纯血病。
一般情况下,都是气血同病。
气血同病怎么治疗呢?一、气病治血,有气病而治血病。
气病治血,所以,中医说“治气不治血,非其治也”。
二、血病治气。
因血病而治气,也必须治气。
所以,还有一句话,“治血不治气,非其治也。
”这两句话合到一起,正确调整气血之间的关系。
根据阴阳之间的关系,前面讲阴阳,强调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疾病乃起。
但是,强调阳气和阴气的关系,意思是强调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什么意思呢?阳气和阴气,这两者相比较,始终规定阳气是占主导地位的。
那么气为阳、血为阴。
同样气和血之间的关系,强调气为主,血为次。
所以,调整气血,中医理论有一个基本原则——气血俱要。
气和血两者都非常重要。
这两者关系强调什么呢?治气在治血之先。
中医基础理论养生治则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养生治则
•11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单独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 单独使用 单独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1.急则治其标 2.缓则治其本 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13
三、正治与反治
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 又称“逆治”。 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 “从治”。 适用于疾病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合并使用 扶正兼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祛邪兼扶正——适用于邪盛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的虚实夹杂
证(正虚不甚,尚耐攻伐,若兼顾扶正反会助
邪)
先后使用 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盛的虚实
夹杂证(正虚较甚,不耐攻伐,若兼顾攻
邪更伤正气)
•中医基础理论养生治则
•12
二、治标与治本
•15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反治常用方法:
寒因寒用: 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 (真热假寒证)
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 (真寒假热证)
塞因塞用: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而闭塞不通症状的病 证
(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用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病证
(•真中医实基础假理论虚养生证治则)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养生治则
•19
第四节 康复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简易讲课文档

第8页,共125页。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2.阴阳的互根互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第9页,共125页。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 阴阳的消长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宣发 外达皮毛,汗、呼气
脾胃
水谷
津液 脾
肺 肃降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肾(膀胱)
尿
第31页,共125页。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1. 生理功能
4)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吸清,呼 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助心行血。
主治节 --- 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的呼吸及全身 之气、血、水的作用。
五:金木水火土(五材)
行: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第16页,共125页。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1.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2.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3.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第17页,共125页。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第10页,共125页。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手
阳
表
上
左
外 侧
腰 背
背
胸
六 腑
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中医学“三因制宜”与西医学个体化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课堂讨论题、复习思考题
如何理解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
课外参考文献或书目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备注
编号:
教研室: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教师张玲梅年月日
广州中医药大学
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章节
第九章防治原则-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
授课时数
2学时
授课对象
专业:中医学层次:本科
教材版本
统编七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
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
主要内容及时间分配
第二节治则
1、举例说明调整阴阳(20分钟)
(一)损其有余:泻其阳盛,损其阴盛。
(二)补其不足: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阴阳并补,回阳救阴。
2、阐述调理精气血津液(30分钟)
பைடு நூலகம்(一)调精(二)调气
(三)调血(四)调津液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3、三因制宜(30分钟)
(一)因时制宜(二)因地制宜(三)因人制宜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现在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正治与反治、调整阴阳。
接着,我们讲第五个原则——调和气血。
从气血基本病理机制、气血失调这个角度看,气血失调以后,调整气血的原则是什么呢?第一讲气病的治疗原则。
我们在病机中讲过气虚、气滞、气陷、气逆、气脱、气闭。
我们前面讲过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
虚者补之、滞者疏之、陷者升之、逆者降之、脱者固之、闭者开之。
至于这个原则,具体还有好多处理方法,将来同学们在《方剂学》和《中药学》以及在临床课进一步学习。
这些就是逆其证的性质而治,都属于正治。
第二、血病的治疗原则,我们讲过基本病理机制:虚、脱、瘀、寒、热、出血。
它的原则:虚者补之,脱者固之、血脱就固脱,瘀者行之,活血化瘀,寒者温之,热者凉之。
同样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
特殊提到的出血,止之。
止血,中医学有一条原则,习惯上叫“见血休治血”。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要根据辨证论治,确定出血的阴阳寒热虚实而治,而不是一味地单纯止血。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出血性疾患的时候,要进一步来学习出血性疾病的治疗规律。
特别是注意止血,正确地把握应用止血的药物、止血的方法。
这是单纯气病、单纯血病。
一般情况下,都是气血同病。
气血同病怎么治疗呢?一、气病治血,有气病而治血病。
气病治血,所以,中医说“治气不治血,非其治也”。
二、血病治气。
因血病而治气,也必须治气。
所以,还有一句话,“治血不治气,非其治也。
”这两句话合到一起,正确调整气血之间的关系。
根据阴阳之间的关系,前面讲阴阳,强调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疾病乃起。
但是,强调阳气和阴气的关系,意思是强调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什么意思呢?阳气和阴气,这两者相比较,始终规定阳气是占主导地位的。
那么气为阳、血为阴。
同样气和血之间的关系,强调气为主,血为次。
所以,调整气血,中医理论有一个基本原则——气血俱要。
气和血两者都非常重要。
这两者关系强调什么呢?治气在治血之先。
将来学习《方剂学》当归补血汤的时候,老师会进一步讲。
血脱益气,为什么强调治气呢?就是根据“气血俱要,治气在治血之先。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里面还有一句话,说“阴阳并需,滋阴在养阴之上”。
这两句话,体现一个共同的思想:强调阳气的作用。
这也是辨证的,同时又规定了某一方为主。
调整脏腑。
我们讲脏腑病机、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
正确地处理脏腑的阴阳失调,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中医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脏系统,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体。
所以调整脏腑,脏腑功能失调,必须遵循这样一个整体观点来考察。
最基本的:某一脏的阴阳气血失调,首先要考虑这个点,首先来调整某一脏的阴阳气血失调,这是第一条原则。
第二条原则,任何一脏发病,我们讲脏腑病机的时候,重在强调,一旦某一脏有病,按照它自身规律,应该怎么发展;按照脏腑之间的关系,它应该怎么发展。
所以,调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第二个重要原则,从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入手,既立足于调整本脏的阴阳气血失调,同时也考虑这一脏和脏腑之间的关系,它的疾病演变规律来调整。
那就是说,把局部和整体统一起来,来调整脏腑的气血阴阳失调,不能仅仅理解为或立足于只调某一脏。
把整体和局部统一起来,这是调整脏腑阴阳气血的最基本的原则。
至于说具体处理的方法,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处理方法,下面有几条原则:1.是在总的原则指导下,记住调整脏腑阴阳气血。
①调整本脏的阴阳气血失调。
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阴阳气血失调。
从两者入手,从整体入手来考虑调整脏腑阴阳失调,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②可以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
在调整脏腑阴阳失调时,既要考虑五脏主时,与四时相应、气化相通。
处方遣药,要充分考虑和缓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要考虑某一脏气机升降的规律。
在选择药物、针灸和按摩,它所产生的效应,调整机体的升降出入的时候,其升降出入要充分考虑每个脏腑的特性,它升降的特性。
比如,脾升胃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那么治疗调整脾,保护脾的升清作用。
不过,不应该过用沉降药物。
反之,胃以降为和,这个和,胃多用沉降药物,顺其脏腑的气机升降特性来定。
《内经》还有五脏所恶,就是治疗某一脏不可过用。
和对某一性质,它忌某一性质,就是说怕某一性质。
可以考虑药物的属性对某一脏的作用。
在处方、在遣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些要考虑。
3.再一条原则,大家要注意:实者泻腑,虚者补脏。
比如,心火炽盛,心火上炎,这是心之实,脏之实。
不治脏,可以治腑。
将来同学们学习导赤散,导赤散,说它的作用,能泻心火,使心火从小肠而出。
实际上,是泻小肠火。
那么心有病则治小肠。
虚者补脏,胃气虚,脾胃相表里,健脾益气,就可以补胃气之虚。
虚者补脏。
这是就某一脏的阴阳气血失调,在这个总的原则下,要考虑脏腑的生理特性。
包括它的喜、恶,气机升降的特性来充分考虑这些要素,来正确处理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第二条,就是要求掌握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
从总体之间的关系,来调整这一脏。
这就要求同学们掌握某一脏、某一腑它的病机的演变规律、自身的演变规律和其他脏腑的演变规律。
我们在讲脏腑病机的时候,反复强调某一脏有病,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第二个处理原则,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就是针对某一脏有病,它在病理演变过程中,可以涉及哪脏哪腑,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
所以,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强调在五脏的整体综合调节,在这个前提下,最常用的就是生克制化的调节。
按照生克制化的规律,掌握它的演变规律来进行调节。
我们前面曾经提过多少次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肝有病,它要调整脾,至少想到这一脏。
一般来说,生克制化规律,按照制化规律来调节。
今后同学们学《方剂》的时候,认真读方解,特别是到高年级,读古代的方书,有的作家就是从五行生克制化来阐述方剂的结构,来体会如何按照生克制化的规律去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前面讲,用五行学说确定的治疗原则和常用的方法里面,提到用相生规律确定的方法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那么把生和克结合起来,来调整三脏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调整相生和相克的关系,体现了制化的调节机制。
第三、根据脏腑相合理论,那么脏病治腑,腑病治脏,刚才提到实者泻腑,虚者补脏。
已经提到了脏腑相合的理论。
刚才举的例子,心火亢盛,治小肠、治小肠。
大肠气机不通而便秘,可以补益肺气。
实证可以泻肺,脏病治腑,腑病治脏,但一般规律是脏腑同治。
这里面,最重要的注意脏腑的性质和气机升降的趋势。
掌握这些要素,来遵循着某一脏阴阳气血失调,调整某一脏。
在此基础上,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这样来处理脏腑之间的关系。
最终达到脏腑本身某一脏有病,阴阳气血,重新建立平衡,用来调整脏腑和其它脏腑之间的关系。
从总体上调整它们的平衡,也就是立足点旨在调整脏腑。
一、调整某一脏的阴阳失调。
二、调整五脏系统之间的阴阳失调。
最终达到以五脏为中心这个五脏系统重新建立起平衡,重新处于正常的状态,这就是调整脏腑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们刚才提到要考虑脏腑的生理特性,考虑脏腑之间的关系,特别考虑脏腑的生理特性。
那是具体处理的灵活性。
前面讲的原则,在这个前提下,要考虑脏腑本身它的生理特性。
在这个情况下,就能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前面讲脏腑之间的关系,特别强调脾胃之间的关系。
它俩气机升降作用趋势不同,它的性质截然相反,而且两者常常是交互为病,就是脾胃同病。
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它们的关系,一要分清是脾病为主,还是胃病为主。
二要分清、处理、调整它们,应充分考虑它们的性质。
就气机升降而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处理两者的关系,既要用升药,又要用降药。
所以,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治疗脾,按照脾的性质,应该用温性药物、辛散的药物,升发脾阳。
而治疗胃,至少用甘寒、生津、养胃阴,用喜沉降的药物。
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就叫做什么呢?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在处理本脏有阴阳失调的同时,考虑脏腑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前提下,按照脏腑的生理特性,考虑这些因素来处理脏腑之间的阴阳平衡失调。
使病变的脏腑,重新建立起新的平衡、重新恢复到健康状态,由疾病转化为健康。
下面讲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又叫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简称叫三因制宜。
第一、讲因时制宜。
我们前面讲绪论的时候讲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叫宜思维。
实际是中国文化的“致中和”的思想、中道思想、中正思想。
这个和思想,这种思维方式,反应在中医治疗原则上,强调宜、制宜。
所谓因时制宜,它的定义,是指根据季节、气候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
怎样制定适宜治疗原则?1.四季都有慎用药,也有宜用药。
该用的药和注意慎用的药、谨慎使用的药。
四季慎用的药物,例如,夏季慎用温热药物,冬季慎用寒凉药物。
四季宜用的药物,春季应该用辛药和凉药,那么夏季应该用解暑化湿的药物。
秋是燥,因此,秋天应该用宜润、不宜燥的药物,而冬季为寒水用事,就宜用辛药和温药,这就叫做因时制宜。
辨证论治的结果,不管疾病的性质如何,第一要辨证论治,第二充分考虑季节不同,用药的药物,慎用的药物。
比如,夏季为阳气用事,气候炎热,虽然得寒证,本应该热者寒之,由于脏腑和外界阴阳的气化相通,所以用温热药物,也要求该用,但是必须恰到好处。
这就叫做慎用。
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温远温,这个意思,该用必须得用。
夏季炎热,得了寒证,应该是用温热药的。
但是又充分考虑夏季这个气化特点,这就叫慎用。
它和冬季寒水用事,冬季得寒病,同样有寒病,一个在冬季发生,一个在夏季发生,都要用热药。
要充分考虑夏季和冬季的区别。
考虑外界气候变化,寒、热属性的区别。
就这个意义讲,用慎用药物,这是考虑季节,实际还强调是环境对机体的影响。
患者得了某一种病,表现的证候的寒热虚实,特别是寒热的属性、阴阳失调的结果,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还考虑外界环境阴阳消长对它本身的影响。
你为这个患者重新建立起阴阳平衡,就要通过药物的作用,又要考虑外界环境对机体的影响。
把这两者因素结合起来,正确地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把这个叫什么呢?因时制宜。
冬天同样可以得实热证,也可以有的。
那么热证必须用寒凉药物,寒者热之。
可是冬天,告诉你冬天是寒水用事,本身引起阳气受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苦寒药物它还有个弊病。
一方面能够清热泻火、祛除实热。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有伤阴伤阳的,用的程度不同,也可以伤阴,也可以伤阳。
冬季寒水用事,本身外界的寒邪和人体的阳气处于一个不足的状态。
一用药,因为本来冬季应该是用辛温药物的,考虑和外界环境气化相通,可是,现在必须用寒凉药物,来充分考虑这个季节。
冬季慎用寒凉,不是不用,而是恰到好处。
这就是《内经》讲的四句话:“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凉远凉”,它的意思就是充分考虑季节的特征。
第二个,因地制宜。
就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
在具体应用上,考虑地理环境的因素。
这个思想的建立,中医学形成,是以黄河流域文化,是以河南为中心,河南平原为中心,以它为标准,分为东、西、南、北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