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气血名句
调理气血诗句

调理气血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调理气血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健康的诗句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朱震亨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行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行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葛洪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3国嵇康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龚廷贤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晋葛洪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精、气、神,养生家谓之3宝.―――《理虚元鉴》明汪绮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正气存内,邪不行干.―――《素问·遗篇刺法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惜精养生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3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人年510者,精力将衰,大法当210日1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8笺》明高濂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御女之法,能1月再泄,1岁2104泄,皆得2百岁.―――《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聚精之道,1曰寡欲,2曰节劳,3曰息怒,4曰戒酒,5曰慎味.―――《摄生3要》明袁坤仪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万全精神养生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胡文焕看1个医生不如交1个伴侣.―――谚语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曹廷栋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清梁章钜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退庵随笔》清梁章钜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谚语不气不愁,活到白头.―――谚语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淮南子》西汉刘安等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张湛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晋葛洪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尊生8笺》明高濂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龚廷贤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明王文禄恼1恼,老1老;笑1笑,少1少.―――《养心要语》明胡文焕说说笑笑,通通7窍.―――谚语笑1笑,10年少;愁1愁,白了头.―――谚语笑口常开,青春常在.―――谚语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明吕坤养心莫擅长寡欲.欲不行纵,欲纵成灾;乐不行极,乐极生衰.―――《养生4要》明万全善摄生者,先除欲念.―――《食色绅言》明陈继儒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行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遇事不恼,长生不老.―――谚语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暴喜难过,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养生4要》明万全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刘安等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幽梦续影》清朱锡绶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善养生者,先除欲念.―――《男女绅言》明陈继儒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卫生宝鉴》元罗天益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龚廷贤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谚语千保健,万保健,乐观方才是关键.―――谚语1日3笑,人生难老;1日3恼,不老也老.―――谚语生气催人老,欢乐变年少.―――谚语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谚语常乐常笑,益寿之道.―――谚语房宽地宽,不如心宽.―――谚语知足者常乐,善笑者长寿.―――谚语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很多.―――谚语笑口常开,百病不来.―――谚语治病必先治神,药疗必先心疗.―――谚语忠诚是长寿之本,和善是欢乐之源.―――谚语生活上适度,精神上大度.―――谚语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谚语。
中药横向总结经典语录

中药横向总结经典语录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自古以来,中医药学就在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中发展壮大,形成了许多经典的中药学理论和实践。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药学知识的横向总结,提炼出一些经典语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学。
1、“气血调和,百病不生。
”这句话强调了气血平衡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气血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两种物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旦出现气血不和,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气血调和,是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的关键。
2、“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这句话阐述了治疗风邪疾病的关键。
风邪是人体患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可以侵入人体导致各种疾病。
但是,如果能够调理好血液,使血液流畅循环,就能够有效地消除风邪,治愈疾病。
3、“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这句话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
对于热性病症,应该使用寒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寒性病症,应该使用热性的药物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原则反映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的思想。
4、“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这句话阐述了治疗虚实病症的基本原则。
对于虚弱的病症,应该采用补益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实证的病症,应该采用泻下的方法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个体化和精准化的思想。
5、“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这句话阐述了中药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
扶正祛邪指的是通过补益正气、祛除邪气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标本兼治则是指既治疗疾病的表面症状,又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
这种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全面性和深入性的特点。
6、“药性阴阳,以平为期。
”这句话指出了中药药性的重要特点。
中药的药性具有阴阳两面,阳性药物具有温热、兴奋等作用,阴性药物具有寒凉、镇静等作用。
在使用中药时,要根据病症的特点和患者的体质情况,合理选用阳性药物或阴性药物,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目的。
7、“知母贝母,止咳化痰。
”这句话是对中药知母和贝母止咳化痰作用的形象描述。
中医最经典的一句话

中医最经典的一句话1.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3.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4.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5.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6.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7.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8.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9.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1. 痛则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12.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13.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而恶湿。
14.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15.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6. 百病生于气;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7. 久病先针足三里。
18.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19.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20.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21.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2.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23.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4.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25.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唐] 孙思邈26.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唐] 孙思邈27.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28.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29.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0.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31.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2.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33.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34.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35.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

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11、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2、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4、气聚则塞,气散则通5、百病挟痰6、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7、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8、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9、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10、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11、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
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12、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3、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14、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15、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16、久病先针足三里17、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18、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19、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0、养心莫过于寡欲。
——《医学入门》21、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2、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善医者,法门广阔无边。
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2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26、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27、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28、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29、善嚏者,肺病也。
善噫者,脾病也。
呵欠者,胃病也。
30、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31、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32、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33、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34、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35、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36、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7、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38、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中医养生最经典的一句话

1.中医养生,遵循自然之道,调和阴阳平衡,健康长伴左右。
2.中医养生,以自然之法,享健康人生。
3.治未病,调气血,中医养生之道,守护家人健康。
4.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健康之源。
5.中医养生,让您远离疾病,拥有健康长寿的人生。
6.中医养生,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从今天开始。
7.中医锦句:养生先养气,养心先养身。
8.气血通畅,筋骨强健,中医养生,扶正祛邪。
9.固本扶元,培补元气,中医养生,健康无虞。
10.五脏六腑,经络畅通,健康养生,长寿相伴。
11.中医金句七:动则生阳,静则生阴。
这句话指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
阳气,而静养则可以减少身体的阴气,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12.中医锦句: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13.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14.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15.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枸杞入肝、肾经,具有养阴补血、滋补肝肾、
益精明目的功效。
中医经典名句60条

中医经典名句60条1. 上工医未病,中工医欲病,下工医已病。
2. 阴阳失调,百病乃生。
3. 气血调和,百病不侵。
4.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5.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
6.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
7. 肝主疏泄,开窍于目。
8. 肺主气,开窍于鼻。
9. 脾主运化,开窍于口。
10. 肾主水,开窍于耳。
11. 阴阳互根,互为其根。
12. 阴阳消长,相互制约。
13. 阴阳平衡,健康之本。
14. 寒热虚实,八纲辨证之纲。
15. 标本缓急,四诊合参之要。
16.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法。
17.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18. 扶正祛邪,阴阳并调。
19. 攻补兼施,治病之要。
20. 调理气血,固本培元。
21.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22. 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23. 疏经通络,气血畅通。
24. 扶正祛邪,恢复平衡。
25. 固本培元,增强体质。
26. 食疗养生,治未病之先。
27. 情志养生,心身和谐。
28. 运动养生,强身健体。
29. 导引养生,吐纳调息。
30. 中医养生,健康长寿。
31. 药食同源,药补食疗。
32. 食药兼用,调理身体。
33.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34. 分清寒热,用药之要。
35. 因人而异,辨证施治。
36. 调和阴阳,固本培元。
37. 扶正祛邪,增强体质。
38.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39. 疏经通络,活血化瘀。
40. 调和气血,阴阳平衡。
41. 平心静气,调畅情志。
42. 劳逸结合,保持健康。
43. 戒烟限酒,健康之基。
44. 适时进补,增强体质。
45.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运动。
46. 预防为主,治未病之先。
47. 早睡早起,顺应天时。
48. 心静自然凉,清心寡欲。
49. 养心安神,睡前静心。
50. 中医养生,健康之宝。
51.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52. 病理从内,正气为主。
53.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54. 扶正祛邪,阴阳调和。
55.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56. 食药同源,药补食疗。
中医经典的气血名句

1,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
《妇人良方·调经门》2,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
《医宗必读·医论图说》3,行医不识气,治病何以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
《景岳全书·杂症谟》4,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为用,无所不生,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
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故治病以气为首务。
5,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
6,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7,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8,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
《类经·脏象类》9,人一离腹时,便有此呼吸......平人绝谷七日而死者,以水谷俱尽,脏腑无所充养受气也。
然必待七日而死,未若呼吸绝而即死之速也。
《医旨绪余·原呼吸》10,气者,人之根本也。
《难经·八难》11,人之生死,全赖乎气。
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医权初编》12,人之生死由乎气。
《医门法律·先哲格言》气的作用1,气血,人身之二仪也,气为主而血为配。
故曰:气化即物生,气变即物易,气盛即物壮,气弱即物弱,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则物死。
是气之当养也明矣。
《医方考·气门》2,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
《血论证·吐血》3,血为气之配......,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
《医经溯洄集·小便原委论》4,气乃神之祖《脾胃论》5,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6,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生气通天论》7,阳气者,若天与曰,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素问·生气通天论》8,气为生人少火,立命之本也。
《质疑录》9,所谓阳气者,温暖之气也。
《医匾·气》10,脏气虚,则生内寒也。
《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11,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血之极1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1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医六句话经典总结

中医六句话经典总结1. 中医讲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就好比一个国家,要是国防力量强大,外敌就很难入侵。
我有个朋友,身体倍儿棒,每天坚持锻炼、饮食规律,正气充足,周围人都感冒了,他就像个没事儿人似的。
哼,这就是正气足的好处!2. “不通则痛,痛则不通”,这可是中医的金句。
你想啊,身体里的气血就像河流里的水,河道堵住了,水流就不畅,那不就泛滥成灾了嘛。
我邻居大叔,老是腰酸背痛的,中医一瞧,说是经络不通。
经过一段时间的推拿按摩,气血一通,嘿,疼痛就减轻了好多呢。
3. 中医说“有诸内,必形诸外”。
这就像一个苹果,要是里面烂了,外面肯定能看出来点端倪。
我有次见一个人的脸色蜡黄,中医看一眼就说他脾胃不好,结果一检查,还真是。
哎呀,中医的眼力真是厉害得很呐!4. “风为百病之长”。
风啊,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小鬼,带着各种病邪到处乱窜。
比如说春天的时候,风特别大,好多人就容易生病。
我表妹一到春天就感冒咳嗽,中医就说是风邪入侵,调理的时候就着重祛风,你还别说,效果真不错呢。
5. “肾为先天之本”。
这肾就像是一个人的根基啊,如果根基不稳,那整个人都容易出问题。
我爷爷年纪大了,老是觉得腰酸腿软,没什么精神。
中医就说他是肾气虚了,给他开了些补肾的方子,吃了一段时间后,爷爷感觉自己又有活力了,像年轻了好几岁似的,哈哈。
6. “脾为后天之本”。
脾就像是一个大仓库,负责把吃进去的东西转化成身体需要的能量。
要是这个仓库管理员不称职了,身体就缺乏营养了。
我同学以前胃口特别差,人瘦得像根竹竿。
看了中医后,说是脾虚,调理了一段时间脾胃,现在能吃能喝的,身体也慢慢壮实起来了。
7. “肝主疏泄”。
肝就像一个情绪的调节开关,如果这个开关坏了,人就容易生气、郁闷。
我同事老是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中医说他肝郁气滞。
喝了一段时间疏肝理气的药茶后,他脾气都变好了很多,不再像个炮仗似的一点就着了。
8. “肺主气司呼吸”。
肺就像是一个风箱,一呼一吸间维持着生命的运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
1,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
《妇人良方·调经门》
2,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
《医宗必读·医论图说》
3,行医不识气,治病何以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
《景岳全书·杂症谟》
4,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为用,无所不生,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
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故治病以气为首务。
5,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
6,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7,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8,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
《类经·脏象类》
9,人一离腹时,便有此呼吸......平人绝谷七日而死者,以水谷俱尽,脏腑无所充养受气也。
然必待七日而死,未若呼吸绝而即死之速也。
《医旨绪余·原呼吸》
10,气者,人之根本也。
《难经·八难》
11,人之生死,全赖乎气。
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医权初编》12,人之生死由乎气。
《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气的作用
1,气血,人身之二仪也,气为主而血为配。
故曰:气化即物生,气变即物易,气盛即物壮,气弱即物弱,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则物死。
是气之当养也明矣。
《医方考·气门》2,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
《血论证·吐血》
3,血为气之配......,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
《医经溯洄集·小便原委论》
4,气乃神之祖《脾胃论》
5,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
6,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生气通天论》
7,阳气者,若天与曰,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素问·生气通天论》
8,气为生人少火,立命之本也。
《质疑录》
9,所谓阳气者,温暖之气也。
《医匾·气》
10,脏气虚,则生内寒也。
《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11,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血之极
1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1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
14,气得其和则为正气,气失其和则为邪气。
《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15,正气旺者,虽有强邪,亦不能感,感亦必轻,故多无病,病亦易愈;正气弱者,虽即微邪,亦得亦袭,袭则必重,故最多病,病亦难痊。
《冯氏锦囊秘录》
16,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素问·六微旨大论》
17,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素问·六微旨大论》
18,死生之机,升降而已。
《素问·六微旨大论》
血
1,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
人生所赖,唯斯而已。
《景岳全书》
2,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知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也。
《金匮钩玄》
气血
1,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
《难经·本义》2,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故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医学真传》
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4,气行乃血统《素问·五脏生成》
5,气阳而血阴,血不独生,赖气以生之,气无所附,赖血以附之。
《医论十三篇》
6,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
《不居集》
7,气血不和,百病丛生、
8,气能生血,血能藏气
9,气贵顺,血贵行,气血调和,百病无生;气不顺,血不行,气血不和,百病从生。
10,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气血不和,百病丛生
11,气血盈,则百病不生,气血通,则诸症全消
12,气血通补,百病不生
13,补气养血身康健,行气活血病不生
14,五脏六腑亲兄弟,气血才是父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