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经典整理

合集下载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2.《神农本草经》: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中药学资料的本草著作,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3.《雷公炮炙论》:是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编写的炮制专著,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4.《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补充和修订,对于中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重修政和本草》:宋徽宗时官修的药典,是在唐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的。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内容包括了大量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

7.《伤寒论》:张仲景所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8.《金匮要略方论》:也是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9.《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所著,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记述了许多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原则。

10.《温疫论》:吴又可所著,专门研究瘟疫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11.《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论述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的重要著作。

12.《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技术。

13.《备急千金翼方》:也是孙思邈所著,与《千金要方》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

14.《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15.《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编撰,是清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6.《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7.《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所著,是我国儿科医学的经典之作。

18.《外科正宗》:明代陈实功所著,是我国古代外科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19.《本草求真》:清代赵学敏所著,是对《本草纲目》进行增补修订的一部中药学著作。

中医必读名著知识点总结

中医必读名著知识点总结

中医必读名著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本理论1. 五行学说:《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行学说,认为人体和自然界的变化都受到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影响。

五行相克相生的关系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都有不同的影响。

2. 阴阳学说:《黄帝内经》强调阴阳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阴阳失衡会导致人体的疾病。

中医治疗的核心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3. 五脏学说:《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心、肺、肝、脾、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承担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五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4. 经络学说:《黄帝内经》阐述了经络系统在人体生理和病理中的重要作用。

经络是人体气血流动的通道,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二、疾病诊断与治疗1. 辨证论治:《黄帝内经》强调辩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进行辩证分型,再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药食同源:《黄帝内经》提倡“药食同源”的理念,即认为药物和食物有着相似的作用,可以用食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3. 针灸治疗:《黄帝内经》介绍了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方法,认为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药物治疗:《黄帝内经》记录了大量的草药和药方,强调了药物的选择、用量和配伍原则。

三、健康养生1. 调养心态:《黄帝内经》提出了“怒伤肝、忧伤脾、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的理论,强调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 饮食养生:《黄帝内经》强调均衡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倡根据季节和个体差异来调整饮食。

3. 运动保健:《黄帝内经》提倡适当的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认为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四、预防与保健1. 防病治未病:《黄帝内经》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强调了早期干预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2. 调节生活作息:《黄帝内经》认为生活作息规律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提倡规律作息、适当休息。

3. 环境卫生:《黄帝内经》提倡良好的生活环境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包括清洁卫生、通风和环境的调节。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医四大经典,虽然对这一组合学界尚存有争议,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四部巨著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与研究价值,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医理巨著——《黄帝内经》与《难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书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现在一般认为,《黄帝内经》的作者并非一个时期某一人所做,从春秋战国开始,知道秦汉几百年间,汇集当时医家共同的智慧,不断增补修订,其大部分内容形成于战国。

《淮南子·修务训》分析认为“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故托名“黄帝”。

《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突出体现了中医学最显著的两大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尤以整体观念虽为突出,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历代医家无不将《内经》奉为圭臬,后世医著大都取材或取法于《内经》,各个医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也大多滥觞于《内经》,不得不说《内经》是医学之宗。

《内经》包括《素问》《灵枢》各九卷,每卷九篇,共计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所言内容十分广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论病学说、诊法、治则治法、运气学说、养生学说等。

今天中医界遵奉的一套基础理论,主要也是从《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甚至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如生命科学、气功原理、经络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地可从其博大精深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或有益的启迪。

综上所述,可见《内经》在祖国医学史上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巨大作用。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难经》是我国古代另一部医学名著,相传为战国名医秦越人(扁鹊)所著,其成书年代推测为秦汉之际,也是经过较长时间的修改补充而成的。

《难经》采用问答式体裁,共撰八十一难,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

中医学笔记整理

中医学笔记整理

中医学笔记整理中医学习笔记1、用蓖麻仁50克,吴茱萸20克,附子20克,共研为细末,加生姜150克,共捣如泥,再加冰片10克,和匀,调成膏状。

每晚贴涌泉穴,7天为1疗程,连用3~4个疗程,被高血压纠缠的苦恼就会随风而散。

2、在此,再向朋友们推荐一个经临床验证效果不错的单方:桂枝10克,肉桂10克,甘草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红参5克。

开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

此方温阳散寒,适用于阳气亏虚引起的低血压。

3、寒气,绝不仅仅只是引起感冒、腹泻这样的寻常小病的诱因,而是一种致病广泛、杀伤力很强的致病邪气。

有的朋友可能知道,肾为先天之本,属水,性寒。

如果寒气侵入肾,两寒相遇,就如同雪上加霜,肾阳最易受损。

一旦肾阳受损,就动摇了先天之本,会出现怕冷、肢凉、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苔白质淡、脉沉无力等情况。

轻者使人重感伤寒;重者引起阳气暴脱,致人非命;急者则使得血脉闭塞,诱发冠心病和中风;缓者则使寒气慢慢沉积体内,形成许多慢性疑难病症。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寒气是健康的头号杀手。

4、寒气是一种阴邪,最容易损伤人的阳气。

寒气有凝滞的特点。

就像寒冬水会结冰一样,血脉受到寒气的侵袭,也会凝滞不通,引起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脖子痛、肩背痛、心胸痛、胃痛、胁肋痛、腹痛、腰腿痛等。

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大部分都是寒气引起的。

寒气引起气血淤滞过久,则形成有形的肿块,表现为各个部位的肿瘤。

所以,以肿、痛为特征的疾病,也都与寒气有关。

寒气会造成水液的运行障碍,引起痰饮的积结。

其表现为咳嗽,吐出清晰的白痰;呕吐,吐出清水痰涎;腹泻,拉出清冷的水样大便;白带,颜色白而清稀如水。

此外,与水液代谢障碍有关的疾病,诸如水肿、风湿等,也多与寒气有关。

寒气还有收引的特性。

就像物质都会热胀冷缩一样,人的筋脉遇寒气也会收缩。

5、风属于木,肝也属于木,风就最容易伤肝,肝也最容易动风;热属于火,心也属于火,热就最容易扰动心神;湿属于土,脾也属于土,湿气就最容易困脾;燥属于金,肺也属于金,燥邪最容易伤肺;寒属于水,肾也属于水,寒邪最易耗伤肾阳。

中医经典著作及基本特点学习笔记

中医经典著作及基本特点学习笔记

我学习了中医经典著作及基本特点,收获颇丰。

感觉在专业上及常识上均有明显提高,特意整理笔记16个知识点如下:1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论治的主要依据是辨证的结果。

3. 与辨证论治精神实质一致的是异病同治。

4.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5.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

6. 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黄帝内经》。

7. 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中医经典著作是《伤寒杂病论》。

8.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9. 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10. 李某,女,4.5岁,长期腹泻,粪便夹杂未消化食物,腹胀,食欲差。

王医生治疗时除为其用药外,隔天为其灸一次百会穴和足三里穴,一月后诸病悉除。

腹胀腹泻灸头顶的百会穴和下肢的足三里穴,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5. 钱某,女,4岁。

十天前出现高热寒战,在市一医院确诊为麻疹,用清热解表法施治。

前天恶寒发热症状消失,出现明显阴虚症状,采用养阴补液治法。

钱某患麻疹采用这两种治法体现了同病异治。

6. 李某,女,39岁。

经常口腔溃疡,舌尖红赤、肿痛,口臭,便秘,情绪烦躁,睡眠差,脉弦数。

用清泻心火的治法,体现了整体观念。

7. 王某,男,19岁,感受风寒,症见恶寒发热,流清涕,舌淡苔白,脉浮紧,用散寒解表的麻黄汤治疗两剂后,又出现咽干肿痛,大便干结,声音嘶哑,再加清热泻火药,两种治疗体现了辨证论治。

8. 张某,男,39岁。

腹胀纳呆,舌苔厚腻,脉沉迟。

刘医生在诊病的过程中,认真察看了张某的舌苔,并结合症状,判断张某脾虚湿滞。

中医通过望舌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整体观念。

9.李某,女,32岁,四天前患急性结膜炎,目赤肿痛,羞光畏明,目眵增多,用红霉素眼膏涂眼后未见缓解,今来本院求诊,以龙胆泻肝丸清肝泻火明目,两天后症状明显缓解,三天后告愈。

这种治法体现了整体观念。

传统中医药典籍精

传统中医药典籍精

一、传统中医药典籍1.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巢氏诸病源候论》、《温疫论》。

《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伤寒论》---张仲景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本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温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

2.本草典籍《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陶弘景著。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合刊本,张存惠著。

《本草纲目》---中药学巨著,李时珍著。

3.方书典籍《肘后备急方》---属急症手册性质,葛洪著《备急千金要方》---对后世妇婴专科有很大影响,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孙思邈著,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外台秘要》---综合性医学巨著《太平圣惠方》---宋代王怀隐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典,宋代官府颁行《普济方》---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保存大量民间验方二、现代中医药信息1.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分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三部收载生物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2.中医药期刊3.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中药大辞典》---既是辞书,又是综合性本草《中国医籍大辞典》---对中医药文献首次全面系统整理与研究,堪称医籍辞书的巨著《中国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全面反映中医学术的综合性辞书4.常用药品集和专著《临床用药须知》---药典配套丛书,2005版《临床用药须知》分2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中华本草》---民族药专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划时代巨著《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系统总结中医药工作者对中药资源的研究成果《中国常用药品集》---一部常用药品信息的实用大型药学参考书《中国药品使用手册•中成药手册》---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鲜的特点《全国中草药汇编》---对第二次中药普查的大总结5.互联网资源课堂练习:A型题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学典籍是A.《伤寒论》B.《黄帝内经》C.《金匮要略》D.《诸病源候论》E.《神农本草经》参考答案:BX型题(多项选择题)2.《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有A.药材及饮片B.成方制剂C.药用辅料D.单味制剂E.提取物参考答案:ABDE第十四章医疗器械基本知识第一节医疗器械概述一、医疗器械的概念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

中医入门│中医学必背经典(收藏篇)│中综知要

中医入门│中医学必背经典(收藏篇)│中综知要

中医入门│中医学必背经典(收藏篇)│中综知要必背经典1.《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2.《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腠理开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3.《素问·生气通天论》:①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②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4.《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5.《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a.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b.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c.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d.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中医重点学习资料

中医重点学习资料

中医重点学习资料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理论丰富,被广大学习者所关注和研究。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中医知识,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重点学习资料,希望能够对广大中医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素问》主要论述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包括五脏六腑、阴阳五行等重要概念;《灵枢》则侧重于中医的治疗方法和养生保健,涉及针灸、推拿、饮食调理等内容。

这两部书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库,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治疗外感热病的经典著作,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经验和方法,对于诊断和治疗各种热病具有重要价值。

学习《伤寒杂病论》可以帮助中医学习者掌握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的巨著,系统介绍了大量草药的性能、功效和使用方法。

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而《本草纲目》则是学习中草药基本知识的权威资料。

掌握《本草纲目》可以帮助中医学习者了解各种草药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从而更好地运用中草药进行治疗。

四、中医学院教材各个中医学院编写的教材也是学习中医的重要资料。

这些教材通常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技术等内容,既有理论的介绍,又有实践的指导。

通过学习中医学院教材,可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科的知识框架,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

五、学术期刊和论文学术期刊和论文是了解中医研究最新动态的重要途径。

许多中医学术期刊定期发表临床研究、理论研究等论文,包括《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医杂志》等。

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期刊和论文,了解当前中医研究的前沿进展,加深对中医学科的理解。

六、网络资源当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中医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料来源。

有很多中医学习网站、博客和论坛,提供了丰富的中医学习资源。

学习者可以通过浏览这些网站,参与讨论和交流,获取更多的中医学习资料和经验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天人合一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二、养生保健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素问·上古天真论》)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三、防病治未病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机《金匮要略》)3.上工治未病。

(《难经·七十七难》)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四、医德医风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7.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五、医术学习1.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4.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5.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6.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7.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8.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

(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9.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

(元·朱震亨《格致余论》)11.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

(舒诏《伤寒集注》自序)12.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礼记》)13.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14.不为良相,必为良医。

(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15.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

(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六、阴阳五行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6.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7.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8.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9.孤阴不长,独阳不成。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10.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11.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阴中有阴,阳中有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13.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宝命全形论》)七、藏象学说1.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3.脾胃为水谷之海。

(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7.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8.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9.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0.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1.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2.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3.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4.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5.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6.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7.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18.肝受血而能视。

(《素问·五藏生成篇》)19.肝体阴而用阳。

(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20.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21.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22.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五藏别论》)23.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素问·五藏别论》)24.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藏别论》)25.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素问·五藏别论》)26.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素问·宜明五气篇》)27.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28.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灵枢·脉度》)29.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素问·六节脏象论》)30.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灵枢·口问》)31.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

(《灵枢·脉度》)32.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素问·六节脏象论》)33.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

(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34.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素问·厥论》)35.肺为水之上源。

(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36.肺为脏腑之华盖。

(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37.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素问·六节脏象论》)38.肾开窍于二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39.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素问·六节脏象论》)40.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41.脑为髓之海。

(《灵枢·海论》)42.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灵枢·营卫生会》)43.胃乃六腑之本。

(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44.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

(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45.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素问·五脏别论》)46.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

(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47.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

(清·叶桂《外感温热篇》)48.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49.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50.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素问·太阴阳明论》)八、精神气血1.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2.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3.两精相搏谓之神。

(《灵枢·本神》)4.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灵枢·大惑论》)5.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灵枢·营卫生会》)6.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

(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7.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

(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8.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难经·二十二难》)9.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