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六腑之大主” ❖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医学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医学PPT课件

形体 筋 脉 肉
五华 爪 面 唇
肺 大肠 金 秋 悲 鼻 辛 白 皮毛 毛
肾 膀胱 水 冬 恐 耳 咸 黑


.
20
七、五脏与食物
.
21
七、五脏与食物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从身体健康 来讲,饮食是健康的基础,要合理膳食,中医 认为“药食同源”,不同颜色的食物即可以治 疗不同的疾病,而且可以保证自身血“质”良 好。例如心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红色食物;肝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绿色食物;脾功能(消化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黄色食物;肺功能不好 的人可多食白色食物;肾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 黑色食品。
.
12
四、五脏的功能
• 2、肝:“将军之官”。• 主藏血,主疏泄源自 • 肝脏如同国家的最高军事领导者(将
军),勇武能出谋划策。主管藏血,能使 人耐受疲劳。肝还主管疏泄和畅达,使人 的气血舒畅,有助脾胃的消化,腑气的通 利。
.
13
四、五脏的功能
• 3、脾:“仓廪之官”
• 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

健康长寿的理论与实践。
.
16
五、六腑的功能
• 六腑以泻为常态 • 六腑的“腑”,有“府舍”的意思,是空
腔的器官的意思。 • 主要作用是输送营养和排泄糟粕,参与水
液代谢等。
.
17
五、六腑的功能
• 正是由于人体有六腑的“输泻”与五脏 的“贮藏”,这一进一出、一藏一泻, 共同协调较好地完成了物质在体内的贮 藏、转化、利用、输送、排泄等代谢的 全部过程。
• 特点: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 形态上—实质性器官。 • 功能上—藏精、气、血、津液。
.
9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ppt课件

19
2.脾主升
(1)含义一:升清 是指脾具有将其运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向 上输送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气 血,以营养全身。——“脾气主升”。 (2)含义二;升举脏器 协调平衡又是维持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 因素。脾气之升举作用可以维持腹腔内脏位置的恒定 而防止其下垂。
不能满”。
•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
若六腑通和降的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饮食水 谷的受盛和传化。
33

• 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府之 一。 • 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 病理: 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影响脾胃, 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湿热蕴结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 溢,浸渍肌肤,发为黄疸。 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 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状。
脾气下陷(中气下陷)——久泄脱肛,或胃、子宫等内脏下垂等。
20
3.脾主统血
① 含义:脾具有统摄血液,控制其在脉内 运行而防止逸于脉外的作用。 ② 作用机制:是通过气摄血而实现的。 脾不统血:以下部出血多见
4.主肌肉、四肢 与清阳之气有关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
“思则伤脾”
21

• 解剖形态: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 胁下而稍偏左,右肾之前。肝为分叶脏 器,左右分叶,其色紫赤。
38
膀胱的生理功能
1. 贮存尿液
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 其滋养濡润机体的作用。其代谢后的部分则下归于肾, 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 输于膀胱,变成尿液,由膀胱加以贮存。
2. 排泄尿液
尿液贮存于膀胱,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通 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可以及时 地从溺窍排出体外。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PPT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PPT

特点
五脏 肝心脾肺肾
多为实腔 藏精气 藏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六腑
多为中空 传化物 泻而不藏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三焦
实而不能满
奇恒之腑
似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类脏 藏而不泻
5
(一) 五 脏
心、肺、脾、肝、肾合称为五脏。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 能 ,但又各有其专司,且与六腑及形体 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五个特殊 的功能系统。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40
感谢聆听!
32
(二) 六 腑
•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
总称。
•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 六腑的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
不能满”。
•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
若六腑通和降的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饮食水 谷的受盛和传化。
33

• 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府之 一。
• 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 病理: 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影响脾胃,
6

解剖结构:位于胸中,居横隔之上 心的外形呈尖圆形,似未开倒垂的 莲花;色红,中有孔窍。
7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1)含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 (2)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
A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B 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3)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
A 面色红润光泽 B 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 C 脉象和缓有力 D 胸部舒畅。
肾阳 温煦,推动
28
• 2. 主骨生髓 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 肾中精气,化生脊髓和脑髓
29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ppt课件

10
• 3.主汗液 汗是津液所化生,“血汗同源” “汗为心之液” • 4.开窍于舌 ,其华在面,其志在喜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 心气盛衰~面部的色泽;过喜伤心
11

解剖形态: 肺位于 胸腔,居横膈之上, 上连气道,与喉相通。 肺在五脏六腑中居位 最高,覆盖于心,故 称“华盖”。
12
肺的生理功能
8
2.心主神志(又称 (1)神的含义
心藏神或心主神明)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 一般称 之为 广义的神 。即 “形征”,包括面色表情,
目光眼神,言语应答,意识思维,肢体活动等。
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和 情志活动,即心所主之神。一般称之为狭义 的神。
(2)心藏神的生理作用
主宰全身生命活动:
肺主宣发 A B C 排出浊气 输布精微和津液 宣发卫气 肺主肃降 吸入清气 输布精微和津液 清肃异物
宣发与肃降是肺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相反 相成的矛盾运动。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14
3.肺主通调水道
(1)含义: 又称肺主通调水道。 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 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2)机制——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实 现
脾气下陷(中气下陷)——久泄脱肛,或胃、子宫等内脏下垂等。
20
3.脾主统血
① 含义:脾具有统摄血液,控制其在脉内 运行而防止逸于脉外的作用。 ② 作用机制:是通过气摄血而实现的。 脾不统血:以下部出血多见
4.主肌肉、四肢 与清阳之气有关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
“思则伤脾”
21

• 解剖形态: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 胁下而稍偏左,右肾之前。肝为分叶脏 器,左右分叶,其色紫赤。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ppt课件

VS
详细描述
肾在五行中属水,藏精气,主生长发育与 生殖,主水液代谢。肾所藏之精气包括先 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构成人体胚胎及维 持人体生长发育和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物 质。肾主水液代谢则是指肾气具有调节体 内水液平衡的作用。
03
六腑详解

总结词
胆是储存胆汁的器官,具有疏泄功能,有助于消化。
详细描述
胆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胆汁由肝脏分泌,储存在胆囊中,有助 于消化脂肪。胆还具有疏泄功能,能够调节情志,保持人体气机调畅。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中医五脏六腑概述 • 五脏详解 • 六腑详解
01
中医五脏六腑概述
五脏定义及功能

主疏泄,主藏血,与 情绪、筋脉、眼睛、 指甲等有关。

主血脉,主神志,与 舌、面、汗液等有关 。

主运化,主统血,与 肌肉、口唇、涎液等 有关。
大肠
传导和排泄糟粕。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人体生理 功能。
五脏与六腑在生理上 相互协调,在病理上 相互影响。
五脏主藏精气,六腑 主传化物,两者相互 为用,互为表里。
02
五脏详解

总结词
主宰精神意识,主血脉,藏神志
详细描述
心在五行中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 主宰。“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藏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总结词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详细描述
肺在五行中属金,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以维持人体气体的正常交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身之气
先天精气(肾) 水谷精气(脾)
2、主宣发和肃降:自然清气(肺)
肺的呼吸均匀和调深入是 气生成和气机条畅的根本条 件
宣发:宣发和布散。肺气向上向外的功能趋势。有助于营养的布散。 (浊气、皮毛、汗出)
肃降:清肃、洁净、下降。肺气向下的通降,有助于呼吸道的通常和 洁净。(清气、清气精微下送、肃清呼吸道)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在志为喜:本为良性情绪,可以促进血脉循行。 过喜则心神涣散。
(2)在液为汗:心主血脉,血脉循行皮毛肌肤,血化 生汗液,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则心气、心 血虚。反之亦然。
(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4)在窍为舌。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人体 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和肾精的盛衰直接相关 。
肾精的功能活动生理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肾 阴、肾阳。是一身阴阳的调节中心根本。肾阴虚、肾阳 虚。水不涵木、心肾不交、肺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肾 阳虚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奇恒之府脏腑关系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奇恒之府脏腑关系ppt课件

传承与创新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中医理论基础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相互 关联、相互影响。
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 心,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 病理变化,指导临床治疗。
分泌功能
六腑能够分泌各种消化酶、激素等 物质,参与身体的代谢和调节。
六腑与脏腑的关系
相表里关系
物质交换
六腑与五脏之间存在着相表里的关系, 如胃与脾相表里,胆与肝相表里等。
六腑与五脏之间通过经络和气血进行 物质交换,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相互影响
六腑与五脏之间相互影响,一方出现 问题会影响另一方的功能。
04 六腑与奇恒之府的相互影 响
六腑对奇恒之府的影响
六腑功能正常,有助于奇恒之府 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六腑的病理变化可能影响奇恒之 府的正常功能,如胆腑功能失调
可能导致失眠、多梦等症状。
六腑的饮食摄入和排泄状况可能 影响奇恒之府的营养供给和废物
排出。
奇恒之府对六腑的影响
奇恒之府具有调节六腑功能的 作用,如脑髓充盈有助于调节 情志活动,维持消化系统正常 功能。
六腑的病理变化
01
02
03
04
实证
六腑功能亢进,出现口渴、腹 胀、便秘等症状。
虚证
六腑功能减退,出现食欲不振 、腹泻、乏力等症状。
实证与虚证的转化
六腑的病理变化可以由实证转 化为虚证,也可以由虚证转化
为实证。
六腑疾病的传变
六腑疾病可以相互传变,如胃 病可以影响到脾,膀胱病可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脾的位置与生理功能
位置: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 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29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 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 持其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30
运化水谷
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
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 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 粕;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4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子宫),
似腑非腑;似脏非脏。
5
脏腑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 方面:
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 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
象的观察 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
饮食物→胃(受纳和腐熟)→小肠(分清别浊)
水谷精微 脾转输 肺 输布和营养全身

与散精
糟粕→大肠。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31
生理: 气血生化有源,精力充沛,壮实。
病理: 气血生化不足,腹胀、纳差、便溏、
消瘦等。
32
运化水液
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
多余的水
肺宣发到皮毛→汗 肾与膀胱→尿液
生理:气固摄血液功能正常,血液在 脉管中运行,不发生出血。
病理:即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 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
35
2. 脾的在体、在窍
①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四肢肌肉的壮实 与功能的发挥与脾气的运化功能有关。
②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 运化功能有关;口唇的色泽与脾气的健运、 气血的充足与否有关。
①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②主一身之气—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体现在
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调节。
司呼吸 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生理: 呼吸通畅,均匀,卫外能力强。 病理: 呼吸气短,喘促,易外感。
22
2、肺主宣发和肃降 概念: ①肺主宣发 ②肺主肃降
23
主宣发 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
14
(2) 心藏神,即心主神志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即心 神 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狭义: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生理: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病理: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关系密切。
15
在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中,将人的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 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 理功能。
16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在体合脉:全身的血脉均归属于

其华在面,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是 否正常,以及气血的盛衰,可以 从面部色泽的变化而显露出来
17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窍。 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表达语言。 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功能
18
19
概述
➢ 肺居胸腔,左右各一,肺有分叶,左二 右三,共五叶。
36
37

概述:
肝位于上腹部,横膈之下。其主要生 理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肝开窍于目,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与胆本身直接相连,又互为表里。 肝的经脉循行于胁肋、小腹和外生殖 器等部位,故这些部位的病症多从肝 论治。
38
肝的生理与病理
位置: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胁之内。 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藏血。
生理:脾气健旺,水液运行正常
病理:水液内停
湿、痰、饮、
水肿
33
(2)脾主升清
指脾气以升为顺。
水谷精微 脾气上升 维持内脏正常位置
头目 心、肺
化生气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理:水谷精微吸收和输布正常。 病理:① 气血生化无源,头晕,乏力,腹泻。
② 内脏下垂:脱肛等。
34
(3)脾 统 血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 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 在诸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华盖”。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 “娇脏”。
➢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经肺系与喉、鼻相连, 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窍。
20
其主要生理功能有:肺主气、 司呼吸,肺主宣发和肃降,肺 主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在 体合皮,其华在毛。
21
1.主气,司呼吸
主气
②与肺的宣发肃降有关
③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失常出现病理改 变
26
4.肺的在窍、在体 肺开窍于鼻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7
脾 概述
脾位于中焦,在横膈之下。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 摄血液。
脾和胃相为表里。两者均是主要的消 化器官。
“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在体合肌 肉,主四肢。
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 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 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24
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 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②将清气和水谷精微、津液向下布散 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25
3.通调水道
①概念: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 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起着 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第三章 脏腑
1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 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 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
2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共同的生理功能特点:能化生
和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 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 津液等; 满而不能实,藏而不泻
3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 膀胱、三焦,
11
位置: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 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 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外有 心包护卫。
12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主血脉,
二是主神志, 并与舌、面等有联系,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13
心主血脉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脏的正常搏动,在中医学理 论中认为主要依赖于心气。
6
脏腑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 理学理论体系。
7
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 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
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 完全相同。
8
五脏
9
10

心居于胸腔,膈膜之上, 有心包卫护于外。心为神 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 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素 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 “君主之官”。
39
(1)肝主疏泄 指肝具有主升、 主动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气机 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 作用。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调畅气机 调达情志 助脾运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