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绪论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修(ppt)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修(ppt)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 变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中医学研 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 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 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 展规律的学科。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 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 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 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 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 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 影响。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 性。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起到过重要作用外,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 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 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 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 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气象学知识促进 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兵法知识奠基了治 病原则与方法的形成,对四时物候变化的认 识促成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建立等等。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 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 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 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学科属性
自然科学 知识
社会科学 知识
中医学
中国 古代哲学
中国 传统文化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 卡玛拉一直活到 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启发
如果狼孩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 一事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 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 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从 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 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人 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 可能有一个关键期(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 稳定的神经通路,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 困难)。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 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中医学基础01绪论课件

中医学基础01绪论课件

01
临床治疗
中医学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尤其在慢性病、疑难杂症 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疗效。
02
03
科学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中,中医学的理论 和实践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 献。
04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学说
阐述事物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 存、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 。
科研创新
中西医结合可以促进科研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为全球健 康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西医结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全球 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病机学说
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制,包括正邪斗争、阴阳失调等。
03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四诊:望、闻、问、切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质、分泌物等来判 断病情。例如,如果病人面色苍白,可能表 示气血不足;舌质红,可能表示体内有热。
闻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来获 取诊断信息。例如,询问病人是否有头痛、
04
虚实辨证
判断病人的病情是虚证还是实 证。例如,如果病人气短无力 、舌质淡,可能表示属虚证; 如果病人腹胀满痛、舌质红, 可能表示属实证。
脏腑辨证Biblioteka 心与小肠辨证肝与胆辨证
脾与胃辨证
肺与大肠辨证
肾与膀胱辨证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 功能异常会导致各种疾 病。小肠主化物和分泌 清浊的功能异常会导致 消化系统疾病。
五行学说
将宇宙万物归为木、火、土、金、水 五行,阐述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 。
脏腑经络理论

中医药基础绪论ppt课件

中医药基础绪论ppt课件
• • • • • 病位:体表 病因:外感 疾病性质:风寒 邪正盛衰:邪气盛、正气未衰 发展趋势: 康复(正胜邪退) 风热表证(风寒化热)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 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 现象)。
症状: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 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 体征: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 脉象等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 夕加、夜甚 。” --《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环境: 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直 接影响人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其生理功能。 “人逢喜事精神爽”“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百病皆生于气” “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思则气结、 悲则气消”
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注重整体观念,引入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
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
医 圣 张仲景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
后人尊称朱丹溪),倡“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滋阴派。代表作为 《格致余论》。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Nhomakorabea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 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 的统一性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3 方面的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 2.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 • 社会环境↔人体 3.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 自然环境↔人体
胆汁质:
• • • • • • 性格:直率,热情,勇敢积极,有魄力, 精力:旺盛, 意志力:坚韧不拔, 责任心:敢于承担责任, 情绪:容易激动, 脾气:暴噪

中医学基础绪论课件

中医学基础绪论课件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 间,在结构上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各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 调,彼此为用;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 在疾病诊断上,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 知此及彼;在治疗上,要考虑相互联系关 系,确定治疗方法。
四、中医学在世界医药界所处的地位
生活条件,生存条件变化,使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 代疾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对人类的威胁正取代以往 的传染性疾病。 人类医学模式已由单纯治疗疾病转为预防,保健,治疗, 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在人类回归自然潮流中,绿色运 动的推动使人们对传统中医药学引起了重视,迫切希 望借助中医药宝藏开辟新的医疗保健局面。 由于化学药物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对一些世界 性疑难病症力不从心,且使药源性疾病增多,已很难 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要求。 中医药简、便、廉、验,在预防疾病的治疗某些慢性 疾病、疑难病和老年病方面尤有所长。 中国目前已加入WTO,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使中医药的研 究越来越热。
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 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而明确其诊断。 论治:治疗疾病,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其证 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的方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二)辨证论治 例1: 某病人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淡 红,苔薄白,脉浮紧等。
临床诊断:感冒(风寒表实证) 治法是辛温解表,用麻黄汤治疗。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辨证的目的。
的不适或医生检查获得的结果。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
包括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 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 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提示了疾病的本 质。

中医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这是因为“证” 的概念中包含着病因、病机、病位。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内外环境统 一性的思想,称为辨证论治。
请解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完整版ppt课件
56
56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的“同病”是指 B
A.病因相同 B.病种相同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 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 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即“证同治亦 同”。
完整版ppt课件
55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论治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不在于“证” 的区别。
论治的目的是为了辩证,故论治是辩证的 依据和前提,辩证是治疗的方法和手段。
▪ 地域的差异,地理环境和地区气候的不同, 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
▪ 比如,南方气候偏于湿热,人体腠理疏松; 北方气候偏于干燥,人体腠理致密。
▪ 一旦异地而居,会感到一时的不适。这样就 是人们常说的“水土不服”。
完整版ppt课件
33
人与自然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①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②地域环 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 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完整版ppt课件
4
▪ 中医学的重点不在治疗,而在预防, 即治未病。
完整版ppt课件
5
▪ 附:民族医学 如:藏医、蒙医、苗医。
完整版ppt课件
6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学
中医康复
中医临床各科 中药制剂学
完整版ppt课件
7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基础绪论ppt讲课文档

中医学基础绪论ppt讲课文档
中医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第一页,共68页。
●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 医 学 ( TCM) , 是 发 祥 于 中 国 古 代 的 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 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 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 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既然是协调统一、密切 配合的,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的;
形神统一的整体,因而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 互影响的。调理五脏精气血可调节人之心理异 常,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可治疗精神亢奋或 抑郁。
第五十九页,共68页。
3.诊治上的整体性 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通过观察分析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
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 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 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 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第五十四页,共68页。
自 然
第二页,共68页。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工程院 院士、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 长王永炎对中医学学科属性的 认识是:中医学是以生物学为 基础,与理化数学交叉渗透,
以人文哲学相融合,具有丰厚
文化底蕴的古代医学科学。
第三页,共68页。
在世界医学史上,中国医药学有着 辉煌的历史,16世纪之前一直遥居
世界医学之先,创造了许多世界之 最。
第十四页,共68页。
第十五页,共68页。
(2)《难经》
在此同时《难经》作为《内经》的辅翼,同
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在不少方面充实了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3、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4、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 、
疾病的科学。
特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 的思维方法、自然科学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相
交融 (一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 (三)中医学受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多学科交叉渗透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学说
经络学说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而
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 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包括病因、病理演变规 律、临床症状体征等
症—临床症状体征的总称。疾病的外在表现。
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三 大奇书 之一(另外两部为《易经》与《道德 经》)
《黄帝内经》成编于春秋战国到两 汉期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 论专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 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 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内容涉 及医学、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 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历史等,《黄帝内经》是第 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中医学基础绪论》课件

《中医学基础绪论》课件
健康的关键。
表里
表里是用来描述病变部位的深 浅和病情的轻重。表证病情较 轻,病位在表;里证病情较重 ,病位在里。
寒热
寒热是用来描述疾病的性质。 寒证表示体内有寒邪,热证表 示体内有热邪。
虚实
虚实是用来描述人体的正气和 邪气的盛衰情况。虚证表示正 气不足,实证表示邪气亢盛。
脉诊与经络诊察
脉诊
通过触摸脉搏来诊断病情。脉象 的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的状况和病 情的发展趋势。
《中医学基础绪论 》ppt课件
目 录
• 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 • 中医学的预防保健 • 中医学的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
01
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学的起源
01
02
03
远古时期
中医理论在远古时期已开 始萌芽,如《黄帝内经》 等经典著作。
春秋战国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来判断病情。例如,是否有疼 痛、发热、咳嗽等症状,以及这些症状的持续时间、程度等。
切诊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肌肤等来判断病情。例如,脉象的强弱、快慢 ,以及是否有异常的肿块、疼痛等。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
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用来描述事物的相对属性。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是维持
中药治疗
总结词
通过口服、外敷等方式应用中草药,调 节人体气血、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
VS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 过口服、外敷等方式应用中草药,调节人 体的气血、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中药治疗具有疗效稳定、副作用 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同时 ,中药治疗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针 灸、推拿等,提高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旦异地而居,会感到一时的不适。这样就 是人们常说的“水土不服”。
人与自然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①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②地域环 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① 四时多发病;②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③ 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因时、因 地制宜。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 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3)《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张仲景 (医圣)—分为《伤寒 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第 一部专书,奠定了辨证论治 的基础。辨证方式—六经辨 证。 113方。
《金匮要略》的辨证方式—脏 腑辨证。262方。
(4)《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 物学专著。载药365种。有毒无毒—上、中、 下三品;四性、五味。
上品120种为君,无毒,主养命,多 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阿胶;
中品120种为臣,无毒或有毒,主养 性,具补养及治疗疾病之功效,如鹿 茸、红花;
下品125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 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 治病,如附子、大黄。
中医学基础绪论优秀课件
▪ 什么是医学? ▪ 什么是中医学?
▪ 医学:
现代基本定义为:“医学是诊断、治疗 疾病和保持健康的技艺和科学。”
辞海定义为“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 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
▪ 中医学:
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阴 阳五行学说为基础,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 为核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 治为诊疗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
元 张子和(从正)—攻下派: “邪去则正安”,

主汗、吐、下三法。
大 李东恒(杲)—补土派: “内伤脾胃,百病

由生”,主张补益脾胃。
朱丹溪(震亨 )—养阴派: “相火论”,
“阳常有余,阴 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
▪ 3、明清时期: 温病学派
吴有性(字又可)《温疫论》,创“戾气”说 叶桂(字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 吴瑭(字鞠通),创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中西汇通-如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 录》,即是中西汇通的代表作。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 》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是《 ? 》
张仲景所辑的著作是《 ? 》
可与《内经》相媲美,补充了《内经》的不
足的是《
?》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叶天士



温病学 四大家



薛生白
明代命门学说
张介宾(字景岳)—《景岳全书》、《类经》 赵献可(字养葵)—《医贯》——命门学说
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重视解剖,并发 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 证的有效方剂。
4、近、现代:
综合整理-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 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
▪ 就是说,对于多数患者而言,病情往往存在 早晨清爽、日间安好,傍晚稍甚、夜晚加重 的变化规律。
▪ 这就是因为一天中,自然界阳气的变化会直 接影响到人体内阳气的盛衰,从而带来病情 的波动。
请思考:为什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地域的差异,地理环境和地区气候的不同, 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
▪ 比如,南方气候偏于湿热,人体腠理疏松; 北方气候偏于干燥,人体腠理致密。
▪ 2、宋金元时期:
南宋 陈言(字无择)著成《三因极一病证 方论》,简称《三因方》,提出了著名的“三因 学说”,此病因分类法比较符合临床实际,对后 世病因学发展影响很大。
宋·钱乙所撰之《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 腑辨证和脏腑用药的先河。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倡导寒凉。
§ 烘火取暖→→ →→ →→发现兽皮、树皮包上烧热 的石块或沙土用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 →→热熨法和灸法的起源;
§ 使用石器→→ →→ →→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 伤后反而能消除另一部位的病痛→→ →→针灸的起 源。
▪ 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时期:先秦—秦汉
2、标志和确立:《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及《神农本草经》的问世。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 防, 即治未病。
▪ 附:民族医学 如:藏医、蒙医、苗医。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康复
中医学
中医临床各科 中药制剂学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伏羲氏画卦 神农氏尝百草 黄帝制九针
§ 寻找食物→→ →→ →→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 除这些病症→→ →→中药起源;
1、人与环境的整体观 (1)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观—天人相应 (2)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
人与自然
达尔文 “适者生存” 中医 “天人合一” (1)季节气候 (2)昼夜晨昏 (3)地区方域
请思考:为什么许多疾病在日间安好, 而傍晚和夜间加重?
▪ 《内经》论疾病一日变化,发现“旦慧昼安 、夕加夜甚”的规律。
了解:中医的“因时、因地制宜”
▪ 砭(biān)石疗法------东方临近大海,是鱼、盐 较多的地域,而这个地方的人,常吃鱼,易发生 “热中”,更由于盐“能胜血”,所以容易发生 痈疡一类的疾病,于是发明了砭石疗法。
中医药起源传说众多,大致推崇,神农 为药的祖先,黄帝为医的祖先。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中医理论形成的标志。后世分为《素问》、 《灵枢》两部分。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 中医理论经典。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 养生宝典。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 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2) 《难经》,扁鹊(秦越人)—独取寸 口、命门理论。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脉诊和针灸治疗更详。
中华 医学
四大 经典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 1、晋隋唐时期:
§ 唐代政府于659年颁布了由
新 修 本
苏敬等人编撰的《新修本草 》

§ 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布的 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
早的药典。
§ 王焘著成《外台秘要》全书共



40卷1104门,载方6000余

首,可谓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