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

. 欢迎同学们西方文论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序言所谓西方文论,指的是流行于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
西方文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亚里士多德《诗学》于公元前4世纪成书并得以广泛流传以后就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也正因为如此,文学理论(文论)在西方一直被称为“诗学”。
一、西方文论的源头西方文论的直接源头是古希腊文论,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论。
古希腊形成了以天人相分追求知识的科学型文化和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整个古希腊在文学本质上就是以模仿说为基调。
中国天人合一的伦理型文化造就了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因而中国传统文论主张的是“诗言志”“诗缘情”“文以载道”。
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心之官则思……此天之所与我者”《周易》“与天地合德”;董仲舒“天人感应”;[宋]张载、朱熹西方文论发源于古代希腊文论,因而,古希腊的古典主义文论就成了西方文论的重要根基和范式。
古罗马的古典主义是对古希腊古典主义的定型化,因而,一般都把二者称为古代古典主义。
19世纪以前,西方文论以古典主义为主导倾向。
其表现是:一方面,后世的古典主义是在新的时代的变种;另一方面,古希腊的理论在新的时期变换了一下说法。
西方文论的源头西方文论的源头除古希腊外,还应了解的是1、中世纪文论:它受基督教神学的控制和影响,形成了神秘主义文论,追求形而上的思辨,探讨终极关怀问题,把真善美结合起来。
2、康德,他在西方哲学、美学、文论上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许多理论主张都打上了康德的印记。
二、西方文论的分界1、古典和现代的分界西方文论的发展,以19世纪为大的分界,19世纪以前为古典主义,19世纪中叶以后为现代主义2、现代和后现代的分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整个欧洲、美国等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文学进入到了“后现代”时期。
(文学上的后现代主义)古典主义形成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潮流。
西方文学理论 绪论

西方文学理论绪论一、西方文论的范围和基本内容主要指发源于古希腊的、以欧洲为主的西方文学理论遗产。
二、西方文论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1、古典时期:古希腊罗马文论文论的主流是模仿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神学时期:中世纪文论“经为寓意”说和“诗为寓意”说:阿奎那、但丁3、复苏时期:文艺复兴文论为诗辩护、悲剧理论、小说理论、艺术真实和想象:薄伽丘、卡斯特尔维屈罗、塞万提斯、莎士比亚4、展开时期:17—18世纪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以古希腊罗马文艺为经典和范本,强调服从权威、规范与统一,据此为文艺制定法则。
“三一律”。
启蒙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伏尔泰提倡古典主义传统;卢梭认为科学与艺术毁坏德行,主张“回到自然”;狄德罗提出文学的逼真性原则,严肃喜剧取代古典主义喜剧;鲍姆嘉通强调诗的感性构思方式、修辞对诗意的作用;莱辛批评古典主义的“诗画同一”说和“单纯肃穆”的审美趣味,,把人的动作和行动提到首位,倡导市民戏剧;赫尔德提出用民间诗歌的再生来复兴诗歌,发扬民族文学传统;维柯注重原始人的诗性思维。
5、德国古典时期康德提出了艺术是自由的游戏、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等观点;歌德认为艺术模仿自然又高于自然,首创“世界文学”的概念;席勒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论述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探讨)、首次提出悲剧冲突论;黑格尔提出艺术分为象征的、古典的、浪漫的三种类型也是三个历史阶段的艺术史观念,在悲剧冲突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善两恶的冲突”的悲剧本质说。
6、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浪漫主义追求理想的表现,强调想象和情感的巨大作用,鼓吹天才和个性解放,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创造,崇尚自然,宣扬“回到自然”。
现实主义文论方面,巴尔扎克主张文学应像镜子一样,照生活原样表现世界,提出现实主义典型理论;司汤达提出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和文学的真实是虚构的真实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别林斯基提出文学的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三原则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观点;杜勃罗留波夫将现实主义文论发展为真实性、典型性、形象性三原则;托尔斯泰主张文学要忠实地按照实际生活原样再现生活,文学的典型化原则。
西方文论选读自考重点

西方文论选读自考重点西方文论选读是一门重要的自考课程,涵盖了众多思想家和流派的理论观点。
以下将为您梳理这门课程的一些重点内容,帮助您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文论的源头。
柏拉图的“理念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
但他也承认艺术能够激发人的情感。
亚里士多德则对柏拉图的观点进行了修正。
他强调艺术模仿的是“可能发生的事”,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对悲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悲剧的“六要素”。
二、中世纪时期中世纪的文论受到基督教神学的影响。
圣奥古斯丁认为艺术应该为宗教服务,宣扬上帝的伟大。
托马斯·阿奎那则试图调和理性与信仰,认为艺术是上帝创造力的反映。
三、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文主义精神,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神学束缚。
薄伽丘的《十日谈》通过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多样和自由。
锡德尼在《为诗辩护》中强调诗歌的教育和娱乐功能,认为诗歌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启示。
四、新古典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秩序和规则。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提出了“三一律”原则,即时间、地点、情节的一致性。
这一时期的文论注重对古代文学的模仿和借鉴,追求形式的完美和典雅。
五、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强调情感、想象和个性。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主张诗歌应该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拜伦、雪莱等诗人的作品充满了反抗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
六、现实主义时期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现实,强调真实地反映生活。
巴尔扎克主张文学要成为社会的“书记员”,通过作品展现社会的全貌。
福楼拜注重对细节的精确描写,追求艺术的客观真实性。
七、现代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的特点。
象征主义强调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意识流文学则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意识流动。
西方文论教材

西方文论教材
以下是一些西方文论教材的推荐:
1. 《西方文论纲要》(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Criticism, and Theory)- Terry Eagleton
这本书是一本经典的西方文论教材,涵盖广泛的文论理论,包括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
2. 《西方文论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Terry Eagleton
这本书是对西方文论史发展的简明介绍,从古希腊到当代文论理论都有所涉及。
3. 《西方文学理论史》(Literary Theory: The Basics)- Hans Bertens
这本书是一本入门级的西方文论教材,解释了关键概念和主要理论流派,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4. 《西方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erry Eagleton
这本书是一本对西方文学理论及其应用的全面导论,涵盖了许多西方文论流派和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
5. 《从批评到文化研究》(Beginning Theory)- Peter Barry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西方文论和文化研究的简明入门教材,涵盖了重要的文论概念和理论流派。
这些教材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并学习关于西方文论的重要理论和概念,适合那些对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和学者。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一、西方文论的概念与起源1.1 西方文论概念西方文论(Western Literary Theory)是指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包括文学的产生、形式、内容、风格、流派、主题、意义等方面。
西方文论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揭示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变迁,探寻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1.2 西方文论的起源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学哲学思想的萌芽。
古希腊的文艺批评家如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等人,关于文学的审美规范、创作技巧和审美功能的思考,为西方文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文学批评活动,如维特鲁威、蓬塔诺等人提出了一些与西方文论相关的理论观点,为文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西方文论的发展与演变2.1 古典主义文论古典主义文论是指欧洲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
古典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在文学创作中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和传统,追求规范化、经典化和理性化,通过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作品的模仿和借鉴,强调文学作品的规则性和完美性。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柯尼耶、英国的杜费等。
2.2 浪漫主义文论浪漫主义文论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浪漫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追求文学作品的奇特、唯美和非理性特质。
浪漫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与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感受的融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代表性人物有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英国的科尔里奇等。
2.3 现实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论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追求作品的真实、自然和精确,强调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现实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的客观性和客观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现。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米约、英国的伦斯特、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2.4 后现代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西方国家。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主张超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二元对立,批判现代化的理性主义和真理寻求,追求个体化、异质化和多元化,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西方文论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古希腊马其顿斯吉塔拉人,世界古 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 教育家之一。马克思曾称他是古希 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 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黑格尔称他 “人类导师”。 • 鲁开昂学园。 • 逍遥学派。
《诗学》
• 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见《诗 学· 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 1、序论(1—5章),阐述诗的本质,模仿 的三点区别,诗的起源及史诗和悲剧的异同; • 2、悲剧论(6—22章) • 3、史诗论(22—25章) • 4、史诗与悲剧比较论(26章)
• 亚氏:卡塔西斯Katharsis——净化,“净 洗”、“宣泄”、“洗涤”。 • 亚里士多德:“像哀怜和恐惧或是狂热之类 情绪虽然只在一部分人心里是很强烈的,一 般人多少有一些。有些人受宗教狂热支配时, 一听到宗教的乐调,就卷入迷狂状态,随后 就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一种治疗和净化。 这种情形当然也适用于受哀怜恐惧以及其他 类似情绪影响的人。…受到净化,因而心里 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
四、摹仿与真理
• “洞喻” • “镜子喻” • “床喻” 第一种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床的理念(Idea) 第二种是木匠依床的理念所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床 第三种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 “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 了两层” • 摹仿诗人是说谎者,他们的造物并不表现真理。
• “我认为,如果他(诗人)对自己摹仿的事物 有真知的话,他是一定宁可献身于真的东西 而不愿献身于摹仿的。他会热心于制造许多 出色的真的制品,留下来作自己身后的纪念。 他会宁愿成为一个受称羡的对象,而不会热 心于做一个称羡别人的人。”《理想国》
三、诗人的罪状
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

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西方文论中,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这一观点属于以下哪位理论家?A. 亚里士多德B. 弗洛伊德C. 柏拉图D. 康德答案:B2. 以下哪位理论家提出了“模仿说”?A. 亚里士多德B. 尼采C. 柏拉图D. 黑格尔答案:A3.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类似于哪种语言结构?A. 口头语言B. 书面语言C. 符号语言D. 计算机语言答案:C4.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强调的是:A. 作者的权威性B. 文本的封闭性C. 读者的主观性D. 文本的客观性答案:C5. 以下哪位理论家提出了“文学即游戏”的观点?A. 巴赫金B. 德里达C. 罗兰·巴特D. 艾略特答案:A6.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强调的是:A. 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B. 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C. 文学作品的道德教化D. 文学作品的个人情感答案:B7. 以下哪位理论家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A. 弗吉尼亚·伍尔夫B. 西蒙·波伏娃C.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D. 贝蒂·弗里丹答案:B8.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A. 作者个人情感的体现B. 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C. 作者个人经历的记录D. 文化传统的继承答案:B9.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由谁决定的?A. 作者B. 读者C. 批评家D. 出版商答案:B10. 以下哪位理论家提出了“解构主义”?A. 罗兰·巴特B. 雅克·德里达C. 米歇尔·福柯D. 保罗·德曼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弗洛伊德的文学理论。
答案:弗洛伊德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潜意识欲望的表达,通过文学作品可以揭示人类深层的心理动机和冲突。
2.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由其内在的结构决定的,文学作品之间存在共通的符号系统和规则,通过分析这些结构可以揭示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西方文论是研究文学现象、文学作品及其创作与美学原理的学科,也是文学评论的理论体系。
西方文论涵盖了许多名词和概念,下面将对其中的几个常见名词进行解释:1. 文艺理论:文艺理论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学科,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创作方法和审美原则等问题。
文艺理论可以分为多个流派或学派,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每个流派都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阐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2. 修辞学:修辞学是研究修辞技巧和文学语言运用的学科,旨在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隐喻和象征等,以揭示文本的美学意义和感染力。
修辞学包括对诸如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分类和解读,以及对修辞技巧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和作用的研究。
3. 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旨在理解文本中的隐含意义和美学价值。
文本解读注重对作品内部结构、语言运用、主题与意义等方面的解析,常涉及批评、解构、理论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
4. 文化批评:文化批评是以文化和社会背景为基础,解读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
文化批评旨在揭示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政治、性别等文化因素之间的关联,以及作品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文化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文化价值,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特征。
5.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方法,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并认为结构和形式是作品中最重要的方面。
结构主义主张对作品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关注作品中的二元对立、符号体系和内在结构模式等,强调了作品的自成系统性和普遍性。
6. 代表作:代表作是指某个作家、作品、时代或流派在一定领域或历史时期中代表性的作品。
代表作往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具有典型性和影响力,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或文学传统的最高成果。
以上只是西方文论中的一些常见名词的简要解释,实际上西方文论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还有许多其他名词和概念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2) Nowadays: a. It is maintained in requirements for examinations by the state system of examinations. b. It has almost disappeared in Germany. c. Only can find on the bookshelves of the educated bourgeoisies (who for the most part opens them, lacking a more appropriate literary dictionary to answer literary quiz questions) d. In university course catalogs literary history is clearly disappearing.
(2) Jauss’s famous views: 1.He differs from Iser: a. His theory is more hermeneutic in nature b. He emphasizes more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xtual meaning
Literature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ry Theory (Hans Rober Jauss, 1921---)
1.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Hans Robert Jauss 2.The decline of literature history 3.Two ways of arranging the literature history 4.What is literature history? 5.A renewal of literary history.
2.The decline of literature history
(1)Before: a. To write the history of a national literature counted in the time of Gervinus and Scherer. The patriarchs regard representing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works the idea of national individuality as their highest goal.
2.Meaning of text --- locate in the relation of past to present Textual interpretation --- a question of reconstructing the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期待视野) (文本的意义要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关系来把握,文本的解 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重构读者“期待视野”的过程)
(2)R.G.Collingwood’s definition of history.
R.G. Collingwood --- history is nothing but the re-enactment of past thought in the historian’s mind. A literary work is much more like an orchestration that strikes ever new resonances among its readers and that frees the text from the material of the words and brings it to a contemporary existence. 一部文学作品更像是一曲管弦乐,永远在读者心中激起新的回响, 它把文本从严词材料中解脱出来,赋予他以现实的存在。 This dialogical character of the literary work also establishes why philological understanding can exist only in a perpetual confrontation with the text, and cannot be allowed to be reduced to a knowledge of facts. 文学作品的这种对话性决定了语言研究必须不断面向文本,而不 能简化成对事实的了解。
e. The philologists of my generation have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presentation of their national literature by periods and as a whole with 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a problem or with other systematic approaches. f. Collective projects in the form of handbooks, encyclopedias, and series of collected interpretations have driven out literary histories as unserious and presumptuous. g. Serious scholarship prefer the stricter standard of the literary critical methods (stylistic, rhetoric, textual philology, semantics, poetics, morphology, historical philology, and the history of motifs and genres)
(3)Friedrich Schiller’s definition of history • Can promise so little instruction to the “thoughtful observer”, no imitative model at all to the “active man of the world”, no important information to the “philosopher”, and everything else but a “source of the noblest pleasure” to the reader. • 对爱思考的读者没能提供什么指导,对头脑活跃者根本没 有提供可供模仿的模式,对哲学家则提供不出什么重要的 信息,向读者提供不出最高贵的快乐之源泉。
1.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Hans Robert Jauss
(1) Hans Robert Jauss (1921---) a. Studied at the U of Heidelberg b. Taught since 1966 at the newly established U of Constance c. One of the two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onstance School of Rezeptionasathetik (美学康斯坦茨学派) d. Known for a hermeneutically(阐释学) based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liarranging the literature history
(1) The first way: a mere anal-like lining up of the facts by arranging its material according to general tendencies, genres, and whathave-you Disadvantages: The author’s biography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ir pop up in some accidental spot, in the manner of an occasional aside. It is more often in the modern literature.
4.What is literature history?
(1)Dilemma: • Gervinus: Simply sets the life and work of the writers one after another in a chronological series is no history, it is scarcely the skeleton of a history. • It is not only rare but forbidden that a literary historian should hold judgments of quality concerning the works of past ages.
(2) How to deal with the dilemma? Appeal to the idea of objectivity of historiography, which only has to describe “how is really was.” Reason: a. His aesthetic abstinences has good grounds. For the quality and rank of a literary work result from the criteria of influence, reception, and posthumous fame, criteria that are more difficult to grasp. b. If the author left the judgments of his own, he remains in his historical distance most often one to two generations behinds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