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防震减灾规划
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全文

中国的减灾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二〇〇九年五月·北京目录前言一、自然灾害状况二、减灾战略目标和任务三、减灾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四、减灾能力建设五、减灾的社会参与六、减灾的国际合作结束语前言近年来,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减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中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减灾的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推进减灾各项能力建设,大力倡导减灾的社会参与,积极开展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推进减灾事业发展。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伤痛。
中国政府决定,自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
值此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和首个“防灾减灾日”之际,对中国减灾事业的发展状况做一介绍,使世人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减灾所做的巨大努力。
一、自然灾害状况中国的自然灾害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灾害种类多。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
除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在中国出现过。
(二)分布地域广。
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灾害影响,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
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
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
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
防震减灾建设工程方案

防震减灾建设工程方案一、背景地震是自然界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地震多发的地区,如日本、中国等国家,人们对地震的防范意识越来越强,相关的抗震建设工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防震减灾建设工程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对于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标本工程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在地震多发地区进行防震减灾建设,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
具体目标如下:1.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次生灾害。
2. 加强基础设施的抗震性能,保障其正常运行。
3. 提高居民的地震防护意识,降低人员伤亡。
4. 保护地质环境,减少地震对环境的破坏。
三、方案内容1. 建筑物抗震设计(1)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等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建筑材料。
(2)设置抗震支撑系统和减震装置,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3)加固已有建筑物,提高其抗震等级。
2. 基础设施抗震设计(1)对桥梁、隧道、管道等基础设施进行抗震设计,提高其抗震能力。
(2)加固已有基础设施,提高其抗震等级。
3. 地震监测系统(1)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地震活动。
(2)建立地震预警系统,提前通知相关部门和居民,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 地震教育与培训(1)开展地震防护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地震防护意识。
(2)开展地震防护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居民的应急能力。
5. 灾后重建规划(1)建立健全的灾后重建规划,加强对地震灾害影响地区的重建工作。
(2)通过重建工作,提高地震灾害影响地区的抗震能力和救灾能力。
6. 地震科学研究(1)开展地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对地震灾害的认识。
(2)研究开发新型的抗震材料和抗震结构,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性能。
四、实施方案1. 建立防震减灾建设工程相关部门,并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2. 确定重点地震多发地区,对其开展防震减灾建设工程。
3. 逐步推进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设计和加固工作。
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十六字

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十六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十六字:科学规划、全员参与、预防为主、合作共赢,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中国这个地震频发的国家,防震减灾工作一直都是国家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问题。
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方针和政策,制定相关的计划和措施来应对地震灾害。
科学规划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首要任务。
我们需要依据地震学和气象学等科学知识,对地震的规律和趋势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震减灾计划和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全员参与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本原则。
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防震减灾工作中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地震自救技能,积极参与应急演练和救援行动,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预防为主是防震减灾工作的核心理念。
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健全的城市防灾设施和安全系统,提高地震灾害的防范能力,尽可能减少地震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合作共赢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本原则。
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都应该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加强合作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实现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通过科学规划、全员参与、预防为主、合作共赢等方针,我们相信能够有效地应对地震灾害,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做出贡献。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努力,共同建设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
【2000字完】。
第二篇示例: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是国家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指导原则和行动方向。
它是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而制定的。
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十六字,即“预测、预警、减灾、防护、恢复、合作、科技、宣传”。
这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努力遵循和践行的宗旨。
预测和预警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
只有提前发现地震的迹象,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才能让人们做好准备,尽量减少损失。
减灾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和加强社会救济保障体系,能够更好地保护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政策研究规划》重大专项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政策研究规划》重大专项一、国家防震减灾政策体系建设(一)项目目标构建防震减灾政策体系,指导防震减灾政策研究和政策制定。
为解决防震减灾重大政策问题,初步形成一定政策理论战略储备。
(二)主要任务1. 防震减灾政策框架体系研究。
对防震减灾政策框架体系进行总体研究,以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人类学、统计学、灾害学、地球科学、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学科为切入点,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和地震科技等工作为重点,构建防震减灾分层级,分领域的政策框架体系。
2. 防震减灾重大政策理论研究。
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开展防震减灾重大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防震减灾政策理论,为新时期防震减灾重大政策和工作策略的形成提供政策理论储备,逐步建立支撑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思想库。
3. 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政策研究。
突出政策研究的前瞻性、针对性、时效性,研究保障防震减灾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政策策略。
重点开展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监视城市、城市群、西部欠发达地区等地区实现防震减灾目标,重点地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财务扶持、全面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研究。
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政策研究(一)项目目标针对性地研究当前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提出解决影响和制约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重大、关键、紧迫和社会关注问题的政策措施建议,为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二)主要内容1. 防震减灾文化建设政策研究。
研究防震减灾先进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建设政策间的关系,提出地震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共同繁荣防震减灾先进文化的政策措施,增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效,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综合素质,推动防震减灾先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 防震减灾政府社会协同推进政策研究。
开展政府防震减灾目标责任落实、政府社会协同机制和群测群防等政策研究,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动员依靠社会力量,加强社区、居民、学校等基层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引导、鼓励、支持、规范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实践的政策建议。
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面对严峻灾害形势,有关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不断完善。
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减灾委员会或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构,防灾减灾综合协调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等法律法规。
二是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形成。
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海洋、环境等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和预警预报系统进一步完善,天气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山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完善,台风早期预警水平得到提高,农林病虫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的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强。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和风云三号A星、风云二号E星成功发射,卫星减灾应用业务系统初步建立。
三是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稳步提升。
实施了防汛抗旱、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公路灾害防治等重大工程,大江大河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重点防洪保护区基本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人口密集区、大中城市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初步治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扎实推进。
防震减灾专项规划方案

一、前言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防灾减灾的决策部署,提高防震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专项规划方案。
二、规划目标1. 提高防震减灾意识: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使人民群众掌握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
2. 完善防震减灾体系: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组织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应急救援体系、恢复重建体系等。
3. 加强地震监测预警:提高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实现地震预警信息快速、准确发布。
4. 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救援工作。
5. 保障重点区域安全:针对重点区域,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防震减灾措施。
三、规划内容1. 组织体系建设(1)成立市、县(区)防震减灾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2)设立防震减灾办公室,负责日常防震减灾工作。
2.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1)完善地震监测台网,提高地震监测能力。
(2)加强地震预警技术研究,实现地震预警信息快速发布。
3. 应急救援体系建设(1)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能力。
(2)完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4. 恢复重建体系建设(1)制定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规划,确保灾区群众生活早日恢复正常。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5. 宣传教育体系建设(1)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2)加强防震减灾知识普及,使人民群众掌握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
四、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规划实施。
2. 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
3. 强化科技创新,提高防震减灾技术支撑能力。
4.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规划实施效果。
五、结语本专项规划方案旨在提高防震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一、前言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中国国家地震局紧随全球减灾发展潮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开展了广泛的减灾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能力,推动减灾事业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政策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
本报告对该规划进行中期评估,旨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后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期评估背景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是我国减灾工作的总体规划,从2016年至2020年实施,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规划工作已经进行了三年,为了评估规划的进展情况、达成情况以及制定后续改进措施,国家地震局决定进行中期评估。
三、规划目标达成情况评估根据《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中制定的目标,我们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
1. 提高地震及其它地质灾害的预测能力和预报准确度。
根据数据统计和专家调查,与规划制定时期相比,我国地震和地质灾害的预测能力和预报准确度有了显著的提高。
以地震为例,我国建立了全国性的地震监测网络,预测和预报工作的准确度得到了明显提高。
2. 提高地震灾害应急能力。
通过对各地地震灾害应急机制的评估,我们发现,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较完善的应急机制,各级地震局和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在地震发生后,各级应急机构快速响应,组织及时、高效的救援行动。
3. 加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
在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方面,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多部门之间协调不够,信息共享不畅,导致风险评估不够准确;二是部分地区风险评估工作滞后,区划标准不够明确。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4. 提高地震减灾科技支撑能力。
我国的地震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技力量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
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地震局联合印发《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年)》

改革 ;要加强 空间分类研究 ,研 究 “ 三区三线 ”划定的技术标准 ,特 别是研究非建设 用地 内的管理制度 、规则与政策 ;要 健 全规划 的分级 管理制度 ,要 加强省级城 乡规 划部 门的规划管理职 能 ,健 全 自上而下 的规 划审批与监管制度 ,要加强城市
总体 规 划 全 域 、全 覆 盖 的管 控 作 用 。 ( 李 文娟 )
救 灾机制 .最 大限度减轻地 震灾害损失 ,按 照国务院防震减 灾工作联 席会议要求 ,近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国地 震局联 合 印发 《 防震减 灾规 划 ( 2 0 1 6 - 2 0 2 0年 )》 ( 以下简称 《 规 划 》 ),明确 “ 十三五”时期防震减灾工作 的主要 目标是 :地 震监测预报 、震灾预防 、应急救援体 系效能显 著 ;公共服务能力全面 提高 ,科技创新驱动 更加 有力 ,公众防震减灾素质 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做好 “ 十 三五” 时期城 乡建设抗 震防灾工作 , 根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和《 住 房城 乡建设事业 “ 十 三五” 规划纲要 》 , 住房城 乡建设部 日前发布 《 城 乡建设抗 震防灾 “ 十三五” 规划》 。根据规划 ,“ 十三五” 期 间 ,将实现抗 震设防水平 明显提 高 、抗震危房风 险得到控制 、抗 震设施 建设积极推进 、抗震救 灾体 系基本健全和抗 震防
n d u s t w I n f o r m a t i o n 行 业 资讯 ■■●
1 2月 2日,住房城 乡建设 部在云南省 昆明市召开 了省级空 间规划 工作会 ,黄艳 副部长 出席会议 。她 指出 ,我 国城 乡规 划围绕着空 间开发管制和建 设用地管理 ,在过 去的几十年里逐步探 索形成了一整套行 之有效的制度体系 ,具有坚实 的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国家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关要求,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国发〔1998〕13号)相衔接,制订本规划。
规划期为2006—2020年,以“十一五”期间为重点。
一、我国防震减灾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安全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占全球陆地面积的7%,但20世纪全球大陆35%的7.0级以上地震发生在我国;2 0世纪全球因地震死亡120万人,我国占59万人,居各国之首。
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位于地震烈度Ⅵ度以上区域;50%的国土面积位于Ⅶ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域,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初步建立了有效的管理体制,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投资建设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包括地震前兆、测震和强震动三大台网;地震活断层探测、地震应急指挥和地震信息服务三大系统以及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
项目建成后,前兆、测震、强震台站的密度将分别达到每万平方公里0.42个、0.88个和1.2个,监测设备数字化率达到95%,20个城市活断层地震危险性得到初步评估。
地震速报时间从30分钟缩短到10分钟,地震监测震级下限从4.5级改善到3.0级。
地震预报水平进一步提升,强震动观测能力和活断层探测水平迈上新的台阶,震害防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地震应急响应时间大幅缩短,地震应急指挥和救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防震减灾能力仍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全国地震监测预报基础依然薄弱,科技实力有待提升,地震观测所获得的信息量远未满足需求,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尚不能做出准确的预报;全社会防御地震灾害能力明显不足,农村基本不设防,多数城市和重大工程地震灾害潜在风险很高,防震减灾教育滞后,公众防震减灾素质不高,6.0级及以上级地震往往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灾害预警、指挥部署、社会动员和信息收集发布等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投入总体不足,缺乏对企业及个人等社会资金的引导,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投入渠道单一问题。
地震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迅速提高我国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是实施城镇化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国将致力于建立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地震灾害综合防御体系;改变广大农村不设防,地震成灾率高,人员伤亡严重的现状,为城乡提供无差别公共服务;保障长江中上游、黄河上游及西南地区大型水电工程的地震安全;实现重大生命线工程的地震紧急处置。
二、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发展战略(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
以政府为主导,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维护国家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持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位于地震烈度Ⅵ度及以上地区的城市,全部完成修订或编制防震减灾规划,新建工程全部实现抗震设防;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新建农村民居采取抗震措施;完善地震应急反应体系和预案体系,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地震应急和救援保障体系,进一步增强紧急救援力量;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拥有避难场所;建成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具备地震紧急处置能力;防震减灾知识基本普及;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生活和医疗救助;建成全国地震背景场综合观测网络,地震科学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短期和临震预报有所突破。
2.“十一五”阶段目标。
到2010年,大城市及城市群率先达到基本抗御6.0级地震的目标要求;建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区;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处置示范工作;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40%,发展20万人的志愿者队伍;初步建立全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初步生活和医疗救助;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地震科研与技术研发基地,完善中国大陆及领海数字化地震观测,并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防御城市实现密集台阵观测,全面提升地震科技创新能力,地震预报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三)发展战略。
以大城市和城市群地震安全为重中之重,实现由局部的重点防御向有重点的全面防御拓展;以地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支撑,提高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发展水平;实行预测、预防和救助全方位的综合管理,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新局面。
1.把大城市和城市群地震安全作为重中之重,逐步向有重点的全面防御拓展。
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的职责,切实推进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地震安全工作,强化防御措施。
加大对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石油化工、广播电视和供水供电供气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和抗震加固力度。
加强城市公园等避难场所建设,拓展城市防震减灾的空间。
切实做好广大农村,特别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农村防震减灾工作,改变农村民居不设防状况,不断提高全面防御的能力。
2.加强地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高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发展水平。
重视和加强地震科技的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科研基地和重大基础科研设施建设,为防震减灾提供持续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提升地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发展水平。
3.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加强防震减灾教育和宣传工作,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
全面提升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的参与程度,提高对地震信息的理解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自救互救技能。
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加强群测群防,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三、总体布局与主要任务(一)总体布局。
防震减灾是惠及全民的公益性事业。
落实防震减灾发展战略,逐渐向全面防御拓展,必须在加强重点监视防御区工作的同时,将防震减灾工作部署到全国各地,统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统筹城市与农村,实现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全面协调发展。
加强与台湾地区地震科技交流与合作。
妥善处置香港、澳门地区的地震应急事件。
为实现有重点的全面防御,依据规划期内我国地震分布特点和地震灾害预测结果,我国防震减灾总体布局如下:环渤海及首都圈地区:建设地震预报实验场;建设国家防灾高等教育基地;进一步实施地震预警;提高城市群地震综合防御能力;切实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防震对策研究制定工作。
长江三角洲地区:实施城市群地震安全工程;推进海域地震监测和地震海啸预警系统建设;切实做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防震对策研究制定工作。
东南(南部)沿海地区:实施城市群地震安全工程;推进海域地震监测和地震海啸预警系统建设;切实做好2010年广州亚运会防震对策研究制定工作。
南北地震带:建设地震预报实验场;实施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工程。
南北天山区:建设地震预报实验场;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工程。
此外,在黄河中上游流域重点监视防御区实施城市地震安全工程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工程;加强长江中上游流域、黄河上游流域及西南地区大型水电工程的地震安全工作,加强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与研究;加强国家重大生命线工程沿线地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保障重大生命线工程地震安全;加强青藏高原地区新构造活动前缘研究,不断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加强黑龙江、吉林、云南和海南等地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确保对火山地震活动的监测。
(二)主要任务。
2006—2020年我国防震减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加强基础信息调查,有重点地提高大中城市、重大生命线工程和重点监视防御区农村的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完善突发地震事件处置机制,提高各级政府应急处置能力。
1.开展防震减灾基础信息调查。
继续推进活动断层调查,实施中国大陆活动断裂填图计划,编制1:50万数字化中国大陆活动断裂分布图、1:25万主要活动构造区带活动断裂分布图和局部重点段落的1:5万活动断层条带状填图;在已发生大震区域、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大城市开展壳幔精细结构探测;在大陆块体边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加强地壳运动基础观测;开展大城市和城市群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调查与评估;建立地震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加强信息集成与开发,推进地震基础信息共享,提高数据利用水平。
2.建立地震背景场综合观测网络。
统一规划、整合和加密现有地面观测网络;发展天基电磁、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重力等多种新型监测手段;建设井下综合应力、应变、流体、电磁和测震观测系统;建设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海洋地震综合观测系统,实施海域地球物理观测和地震海啸预警;建设中国大陆地球物理场处理分析系统;推动观测技术的创新。
3.提高地震趋势预测和短临预报水平。
选择地震活动性高,构造典型性强,监测基础较好,震例资料积累较多和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地震预报实验场,获得区域地球物理场信息,遴选更加丰富和可靠的地震前兆信息,检验和完善现有经验和认识,深化对地震孕育发生机理和规律的认识,探索更有效的地震预报理论和方法,深化地震概率预报方法研究,创建数值预报理论,力争对6.0级以上、特别是7.0级以上地震实现有一定减灾实效的短临预报,并建立实用化的地震预测系统。
4.增强城乡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能力。
实施城市地震安全基础信息探测、调查,加强城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基础信息集成与开发,建立城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技术支撑系统,为政府决策、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科学研究、公众需求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修订或编制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并实施城市地震安全方案,推进地震安全社区、避难防灾场所建设;建立工程抗震能力评价技术体系,提高抗震加固技术水平,推进隔震等新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开展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现状调查,研究推广农村民居防震技术,加强对农村民居建造和加固的指导,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