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农民起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其历史背景和影响深远。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源于清朝政治腐败、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尖锐等多方面的原因。同时,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教案频发,加剧了民众的不满情绪,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提供了社会基础。
3.通过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启示,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4.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客观评价能力,使学生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太平天国运动的得与失。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教师通过播放太平天国运动的纪录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历史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5.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素养。具体包括:
1.培养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敬意,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民族英雄,如洪秀全、杨秀清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教师注重对学生的长期观察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指导和支持。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通过播放太平天国运动的纪录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思想。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4.学会运用历史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论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导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采用讲授、讨论、问答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论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伟大成就和崇高精神。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历史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具备初步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明清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为本节课学习太平天国运动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涉及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可能对其中的细节和背景认识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掌握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北伐、西征等重要事件。
2.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特点及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统治的冲击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分析其内外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讲授法,详细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重要事件、影响等方面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2.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3.激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形成独立见解。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农民起义等历史现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战役、政策制度有哪些?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四)课堂练习
1.设计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兴起、发展、失败及其影响,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2.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物、重要战役、政策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3.能够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评价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和评价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探讨难点问题。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4.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5.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现实关怀。
6.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1)运用比较法,将太平天国运动与之前的农民起义进行对比,突出其特点和历史地位。

教学设计11: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设计11: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1课的内容,太平天国运动的讲解对于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后果,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作用尤大。

同时对于理解中国历代农民运动的特点和局限也很有帮助。

讲解清楚,对于学生把握近代历史的走向特别关键。

课程共有三个子目,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和天国悲剧。

分别从太平天国兴起的背景,过程,失败的原因、颁布的纲领多个角度去讲诉太平天国运动的整个始末。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历史意义。

2.难点: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认识农民斗争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首诗表达了洪秀全要领导农民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决心。

洪秀全出身于农民家庭,曾经和千千万万个学子一样,他的理想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

然而,我们并没有在清朝的官员中见到他的身影,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走上反清的道路,是什么原因使他可以一呼百应,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可以成为太平天国的精神领袖呢?新课讲授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2.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1)金田起义(时间、地点、标志)(2)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3)太平天国北伐和西征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1.时间:定都天京以后(1853年)3.评价:(1)进步性——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空想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

(3)落后性:它将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经济的范畴。

探究二《天朝田亩制度》设计的社会能否实现?为什么?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馀则归国库……答案:不能实现。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运动》这课书,分四个部分阐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强盛、衰落和灭亡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要运用历史材料和历史地图,引导学生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与过程,要引导学生把《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里进行评价。

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理解洪秀全的农民革命思想特点。

(2)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和强盛的过程,从中剖析太平天国不断发展的原因。

(3)掌握《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主要内容,理解两者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4)剖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过程与方法(1)运用历史材料和历史地图,引导学生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通过历史短剧表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和局限性。

(3)通过提问、列表和对比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二、说学情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必修1历史教案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必修1历史教案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必修1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平天国的起源和发展;2.了解太平天国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3.了解太平天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的起源和发展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2.洪秀全及其太平天国思想3.红巾起义及其影响4.反清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2. 太平天国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1.洪秀全的王朝构想2.杨秀清的改革措施3.太平天国军队的组织和作战方式4.太平天国在天京建立的新政权和社会制度3. 太平天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太平天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影响2.太平天国如何导致清朝灭亡的3.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和举例子的方式介绍太平天国的起源和发展。

2.图片展示:通过PPT或资料图片向学生展示太平天国建立的新政权以及社会制度。

3.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太平天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方面进行小组讨论,展开历史思考和历史思维。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太平天国的起源和发展。

2.太平天国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太平天国如何导致清朝灭亡的。

教学难点1.太平天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太平天国的思想、组织和作战方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状况,民众的反抗情绪和对清朝的不满,引出太平天国的兴起。

2. 正文(35分钟)1.太平天国的起源和发展–洪秀全及其太平天国思想–红巾起义及其影响–反清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2.太平天国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洪秀全的王朝构想–杨秀清的改革措施–太平天国军队的组织和作战方式–太平天国在天京建立的新政权和社会制度3.太平天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太平天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太平天国如何导致清朝灭亡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3. 小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就太平天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方面进行讨论。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优秀教学案例1
2.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
2.强调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让学生深刻理解运动的历史意义。
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的历史观,提高其历史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过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2.利用历史资料、图片等,创设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深入了解运动中的各方的矛盾和冲突。
3.设计一些历史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培养其历史同理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与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2.使学生理解太平天国运动中民众的生活困苦和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3.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和正确的领导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领导能力。
2.采用问题导入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
3.通过邀请历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多历史视角,拓宽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历史理解能力。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人文关怀和团队精神。
5.教学目标明确,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提高其图像识记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知识和主要事件。
2.能够分析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他们的作用,如洪秀全、石达开等。
3.能够运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评价和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讲述洪秀全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农民阶级在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下的困境,从而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情景和重要事件。通过展示太平军与清军的战斗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艰辛和挫折。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虽然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但它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我通过讲述洪秀全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我通过展示太平军与清军的战斗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艰辛和挫折。我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案例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使学生能够理解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牺牲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和正确判断,使他们能够以历史的视角看待问题,具备批判性思维。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人性关怀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运动》这课书,分四个部分阐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强盛、衰落和灭亡的全过程。

第一目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第二目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太平军胜利进军南京以及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举行北伐、西征和东征的情况。

第三目“《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诠释了太平天国前后期这两个建国纲领的主要内容、意义及其局限性。

第四目“太平天国的失败”,阐明了太平天国由强盛转向衰落、衰落的过程及其失败的经过。

在教学中,要运用历史材料和历史地图,引导学生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与过程,要引导学生把《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里进行评价。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理解洪秀全的农民革命思想特点。

(2)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和强盛的过程,从中剖析太平天国不断发展的原因。

(3)掌握《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主要内容,理解两者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4)剖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历史材料和历史地图,引导学生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通过历史短剧表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和局限性。

(3)通过提问、列表和对比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鸦片战争不仅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促使规模宏大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由此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太平天国运动
(二)讲授新课: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的原因
想想议议:
同学们知道“官逼民反”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官逼民反”的意思是讲,老百姓本来是最安分守己的人,只不过由于官府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最后生活不下去了,只好起来造反。

鸦片战争后,由于鸦片和洋货大量输入,白银大量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紧张。

在这
一情况下,清政府无力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于是把这一款项都转嫁到平民百姓身上,向百姓加收苛捐杂税,致使老百姓的生活极度困难。

正是由于清政府加紧了对平民百姓的盘剥和压榨,从而造成社会阶级矛盾激化,人民开始起来反抗剥削和压迫。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南方大地上掀起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农民大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它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三)自然灾害严重。

在1843~1850年间,全国有十几个省爆发了七十余起规模较大的农民暴动。

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农民暴动的总爆发。

但要把十里八乡人们组织起来共举大事,并非易事,不知洪秀全是采取什么办法把农民动员起来的?
洪秀全通过创立拜上帝教的方式来发动民众起义。

1843年洪秀全根据《劝世良言》而创立拜上帝教,他写的《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等文章,体现了拜上帝教的主要主张。

洪秀全宣传说:“皇上帝”是唯一的“真神”,清朝皇帝是“阎罗妖”,人世间的欺压和掠夺,都是“阎罗妖”造成的。

他号召广大群众起来“共击灭之。


洪秀全的这套说教对发动民众管用吗?为什么?请结合大屏幕上的材料进行思考。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皆兄弟,灵魂同是自天来,上帝视之皆赤子。

——《原道救世歌》
材料二: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原道醒世训》
材料三:(阎罗妖)乃是老蛇,妖鬼也,最作怪多变,迷惑缠捉凡间人灵魂。

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所当共击灭之,惟恐不速者也。

——《原道觉世训》
材料一和材料二表明,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大力宣传平等思想,反对压迫和剥削,这正是广大农民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它能吸引广大群众。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洪秀全把清朝皇帝丑化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阎王”“妖怪”。

“阎王”“妖怪”是人们最不喜欢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清朝的统治者放在人们的对立面上。

把推翻清朝统治的号召,以封建迷信方式表达出来,对当时的人们十分有号召力。

从大家的剖析中可知,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把西方基督教教义同中国儒家思想和农民的平均思想结合起来,其目的就是号召人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

经过广泛宣传和发动,拜上帝教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反清势力逐渐壮大,最后形成以洪秀全为首的六人领导核心,起义的条件成熟。

1851年初,太平天国运动在金田村爆发。

下面我们来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打出的“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请一位同学充当历史讲解员,按照示意图上所标明的太平军行军的路线,向同学们讲解太平军从金田向南京进军的情况。

同学们,下面由我向大家简要地介绍太平军进军南京的情况。

它的大概路线是:金田→永安→桂林→全州→长沙→武昌→南京。

太平军在攻下南京后,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朝形成对峙局面。

太平军进军南京途中,有几个重要关口,我们要注意:第一,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

第二,太平军在攻克永安后,洪秀全册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和石达开为王,初步建立农民政权,史称永安建王。

第三,1853年3月太平军攻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