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说课备课讲稿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

三、孔圣崇道 (正面) 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古学师道
推 进
孔圣崇道
圣人 无常师
推进
推进
古之学者 必有师
讨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进步意义
这句话表现了一种动态观,我们该用相对 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之 间没有固定的界限了,倡导能者为师的新理念, 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
2.被动句:不拘于时
3.宾语前置句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介词结构后置 (1)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而耻学于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 (4)学于余
5.省略句 (1)吾从(之)而师之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说
韩愈
回顾总结常用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3、对比论证 4、比喻论证 5、事实论证 6、因果论证
字音
• 句读之不知 • 或不焉 • 官盛则近谀 •郯子 • 苌弘 •老聃 • 李氏子 蟠 • 作《师说》以贻之 • 择师而教之
• 读:(dòu) • 不通否:(fǒu) • 谀:(yú) ● 郯 tán • 苌 chánɡ • 聃 dān • 蟠pán • 贻:(yí) • 教:(jiāo)
教jiāo教授,传授。强调的是知识或技能的传授;
也 作语气词,可以放在句末, 句中,这里表示句中的停顿。
语气词
●嗟乎!(慨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呜呼!(悲叹) ●其可怪也欤!(表感叹,发人深思)
句句后面都是惊叹号,可见情感之 深沉、浓烈。
感情:愤慨,失望
文言知识梳理
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 能够分析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关键词,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表达方式;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重点1. 通过分析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与中心思想;2.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关键词,理解作者观点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学习如何分析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思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前复印好文章《师说》的课文;2. 学生准备: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分享一些关于教学的经验和感悟,引出谈论教师角色的话题,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教师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 写下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并进行讨论。
步骤二:阅读理解(20分钟)1. 学生个别阅读课文《师说》。
2. 学生在课文中圈出或标记出他们认为重要的段落和关键词。
3. 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标记的部分,并讨论这些部分与教师角色的关联。
4. 整理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他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步骤三:深入理解(30分钟)1. 教师将课文的重点段落和关键词呈现在投影仪上,学生跟读并解释这些段落和关键词的意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段落和关键词是如何支持作者的观点和思想的。
3.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步骤四:思辨讨论(3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思辨讨论,让学生表达对教师角色的看法,并辩论教师应该有怎样的素质和能力。
2. 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提出一些实际案例,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3. 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鼓励他们提出理由和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步骤五: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教师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并鼓励学生认识到自己也可以影响他人。
2. 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在未来的职业中,如何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师说》公开课优秀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其下圣人也亦远 矣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 小学而大遗 愚益愚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则耻师焉 意动使用方法,以……为不耻耻相师 形容词作名词,小旳方面,大旳方 面
意动使用方法,以……为羞
意动使用方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组朗诵PK台
• 书声满校园,读书能提升人旳智慧,朗诵 能让你旳人生变得更美妙。
• 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饱含激情大声朗 诵《师说》第三段,看哪一组读旳最佳。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以……为师,意动。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类,辈。 贤:道德、学问、才干。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 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旳词 找出文中一词多义旳词 找出文中词类活用旳词 找出文中旳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旳人;读书人。(今)指有 专门学问旳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 译为㈠用来……方法(方式、工具、根据等); ㈡……旳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
名词,军队
一词多义现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舍相如广成传舍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旳书 动词,传递,传送 名词,客舍
解释多义词
其皆出于此乎 拜送书于庭 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介词,表动作行为旳处所,从 介词,表动作行为旳处所,在 介词,表动作行为旳趋向,向 介词,表动作行为旳对象,对,对于 介词,表比较, 比 介词,表被动,被
《师说》教学设计师说优质课一等奖3篇

《师说》教学设计师说优质课一等奖1【教学设想】读通(搬字音、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
本课拟采用目标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既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让学生便于总结他们掌握了什么。
作为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要力求把它当作现代文来上,把重点词义的解释放在理解课文中去进行。
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放在背诵前进行。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牵引学生进入文本采用问读法进行。
【教学过程】一、预习安排利用词典和课下的注释,把课文读通,读畅。
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课堂进程1、老师介绍文学常识。
抓住如下中心词介绍:韩愈、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解题。
2、老师出示案例,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
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老师的宽泛定义,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
)3、齐读文章,学生活动:你能大致地说一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吗?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陋习。
4、学习第一段:⑴朗读:点读第一段──老师纠音,并指明朗读中的缺陷──学生齐读。
⑵老师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本,然后参与三个问题的讨论。
理解与翻译中要注意下列词的用法与意义:必、受、师(6个)、是故。
①老师是干什么的?②人为什么需要老师?③选择老师需不需要考虑他的年龄大小?⑶各自背诵第一段──点背──齐背。
⑷老师总结: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总之,这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们从师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并阐明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韩愈师说说课稿

韩愈师说说课稿韩愈《师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韩愈的《师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是韩愈针对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而写,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
本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同时,文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语言简练而生动,是古代论说文的典范之作。
《师说》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议论文写作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文化常识和作者的思想观点理解还不够深入。
同时,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论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
(2)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1)体会韩愈针砭时弊、倡导从师学习的勇气和精神。
(2)将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授法:对于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化常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11师说说课稿【一等奖】

11 * 师说说课稿【一等奖】2015-12-22 10:52 413次11*师说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㈠、知识与技能:1.通过“师”和“道”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出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重点)2.通过梳理行文思路,分析论证过程,分析论证方式、论证方法,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㈡、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通过“检查背诵——明确分工——自主学习——交流分享”的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突破重点和难点。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交流,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树立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
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三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①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难点)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三)德育目标①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②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归纳出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难点: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形成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
1.通过“师”和“道”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出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重点)2.通过梳理行文思路,分析论证过程,分析论证方式、论证方法,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师说》说课稿

《师说》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和讲课的内容是《师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标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四课。
这一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阅读时要注意文章的立论方法,分析其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
《师说》是韩愈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议论性散文。
文章论证充足,观点鲜明,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和问题阐述得很深刻,对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风气进行了批判,极力倡导了从师学习的风尚。
2、学情分析高一下期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词汇、特殊句式,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一定提升,但还需要继续引导加强。
所以在课前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梳理重点字词汇的含义以及特殊句式。
3、课标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阅读要注意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丰富文言文知识积累,从而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学作品的理解。
《师说》是论述师道的重要文章,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从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进行理解。
4、教学目标(1)了解“说”的相关知识,积累特殊的文言现象,能在准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梳理文章行文结构,分析论点与论据,学习论证手法,把握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重难点)(3)结合现实实际,理解从师风尚的当世价值和现代价值。
5、教学方法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我选择:讲授法、问答法、朗诵法、讨论法作为本堂课的教学方法。
6、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引入文本通过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从师传统与唐代“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做对比,在导入的同时介绍文章创作的社会背景。
(二)新课讲授1、资料介绍,积累常识介绍作者韩愈的大致情况,并对《师说》进行解题,让学生积累“说”这种文体的概念。
2023师说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

2023师说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师说优秀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理解文义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3、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激疑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__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一、导语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但是,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__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韩吏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韩愈的《师说》。
我准备从下列七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教学设计及其依据和意图。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地位
《师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3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篇自读课文。
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篇课文主要论证了“从师之道”,是韩愈代表作之一,也是古代议论性散文中的名篇。
学习了本单元,可以从中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高二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文言知识,但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整理,不能灵活运用;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比如词类活用等。
前三篇议论性散文的学习,为本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梳理课文的论证过程,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记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结合美读法感知,抓重点字词举一反三法疏通课文,合作探究法深入赏析,归纳法总结升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论辩美。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尊师重道、能者为师的思想,培养其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设计依据]
1.依据“新课标”三个维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2.依据这一单元的目标,即借鉴古人议论艺术,琢磨文章的立论方法,体会传统文化思想精华,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课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师”“道”“之”等,感悟课文的思想之美。
教学难点:梳理课文的论证过程,体会论辩之美。
[设计依据]
1.“新课标”提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2.“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用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导读法、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设计依据]
1.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就是指教师要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前提下予以启发式诱导。
2.新课标提倡“师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二)说学法:自主学习探究法、圈点法、举一反三法
[设计依据]
1.“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2.清代教育家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
”
3.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举一反三,“举一”提供模式和方法,“反三”按图索骥,学生就能触类而旁通。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这一课的教学主要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预习课文;课堂上通过“知人论世、整体感知、翻译积累、赏析三美拓展比较”五个主要环节把握全文;课后进行检测巩固。
这一课的教学分为两个课时
(一)导入(3分钟):我将以尊师重道的名言导入,创设情境。
[设计依据]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
(二)背景简介(3分钟):强调韩愈的文学地位和古文运动,以及在唐朝人们耻学于师的历史背景。
[设计依据]
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
(三)整体感知(9分钟)
1.老师范读,学生对照注释,对不懂的词句进行圈点。
(3分钟)
2.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老师指导学生诵读,认准字音、认清节奏、体会情感。
强调课文的情感基调。
然后再让学生正确地朗读。
(6分钟)[设计依据]
1.“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中要突出整体感知。
2.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正确的诵读有益于学生
理解课文,培养语感。
(四)理解课文(突出重点)(30分钟)
1.同学讨论后将疑难词句提出来,师生合作解决。
(5分钟)
2.老师点拨重难点字词,学生逐段口译,并及时纠正,再概括每段内容。
(15
分钟)
3.指导学生归纳重点文言知识,比如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8分钟)
4.理清全文思路:提出观点——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以孔子为例说明圣人无常师——本文的写作缘由。
(2分钟)
[设计依据]
1.“新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求落实字词句。
2.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
(五)赏析课文(突破难点)(40分钟)
在赏析的过程中,我将主要运用提问和探讨的方法。
1.结合前几篇课文,总结出常用的论证方法,用以帮助学生对本课的分析。
(5分钟)
2.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怎样推出论点的?讨论:“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是你心目中的老师吗?(10分钟)
3.找出第二段的三组对比,赏析其对比艺术;着重分析语气词“嗟乎、呜呼”,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讨论:在生活中存在的耻学于师的现象吗?并说出与事例相符的句子。
(10分钟)
4.赏析最后两段,探讨作者提出的的诸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一类的进步观点及其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10分钟)
5.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5分钟)
通过以上的探讨和提问,主要是赏析课文的论辩美,思想美和语言美。
[设计依据]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2.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3.毛泽东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
(六)归纳小结(5分钟)
依据板书梳理回顾课文的论证内容,过程和方法,强调课文的思想内涵,倡导学生发扬谦虚好学,能者为师、尊师重道的传统精神,最后让学生再朗读全文。
[设计依据]
于漪说:“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至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
”
六、说拓展训练和作业安排
(一)说拓展训练
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对他的学生说:“你不能老跟我一样,你要学我的心,不能学我的手。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韩愈要求以道为师,那么这句话又说明了什么,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二)说作业安排
1.把归纳的字词和本课的名句整理在笔记本上。
2.熟读并背诵这篇课文。
[设计依据]
1.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
2.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
”要引导学生对生活、对自身予以关注和体会。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如下:
[设计意图]
我的板书以每段的主要阐述点为主,贯穿一个“师道”的“道”字,清楚明了地展现出课文的论证内容和方法。
整个板书中心明确,思路清晰,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